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寰枢椎骨折与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寰枢椎骨折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扫描和MPR、MIP及VR后处理图像,通过多平面观察寰枢椎损伤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6例寰枢椎骨折与脱位患者中,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半脱位5例,寰椎前弓骨折伴寰枢关节半脱位7例,寰枢关节半脱位8例,枢椎左侧椎板伴横突骨折9例,寰椎后弓骨折3例,寰枢椎突均骨折4例。结论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整体显示寰枢椎的立体解剖结构、评价寰枢椎骨折与脱位,诊断精确度高,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横连杆加压治疗不稳定性Jefferson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6例完整枕骨颈椎湿润标本制成不稳定性Jefferson骨折模型,分别安装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加横连杆系统,通过摄像将1.53 Nm载荷下的三维运动记录脊柱三维运动稳定性评价方法,评价其重建寰枢椎即时稳定性的效果。结果:在屈伸和侧屈时,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横连杆固定组的运动范围小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轴向旋转时,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加横连杆固定组的运动范围明显小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组(P〈0.05)。结论:在失稳的寰枢椎节段上,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组及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加横连杆组固定后的三维运动明显减少,都能达到临床固定的目的。但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加横连杆组能够提供更强的抗旋转性能。  相似文献   

3.
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与脱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3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后路手术治疗进行分析。10例寰枢椎不稳及7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寰枢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6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枕颈融合术。结果1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于术后1周死亡;1例术后脱位复发,症状未改善。其余病例随访5个月~5年,枕颈部症状减轻或消失,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寰枢椎或枕颈部植骨于3~6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融合固定术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有效方法。术前应仔细分析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研究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CT表现并探索其诊断价值。方法  3 6例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患者行CT扫描 ,9例同时行平片侧位或张口位检查 ;6例正常人行功能性CT扫描。结果  3 6例寰枢关节旋转脱位CT均可清晰显示寰枢椎间固定角度及寰椎移位、寰枢椎骨折、骨性椎管的形态及周围病变等。平片不能显示寰枢椎之间的旋转情况。正常人寰枢关节可向左右旋转 3 3°~60°。结论 CT可以清晰显示寰枢椎之间旋转情况 ,而寰枢之间旋转固定是诊断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根侧块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疗效. 方法 2006年6月-2007年12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11例,回顾性分析临床效果. 结果 术后X线显爪所有螺钉位置良好,寰枢椎复位满意.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患者均未发生脊髓损伤或椎动脉损伤,未出现内置物断裂. 结论 使用寰枢椎椎弓根侧块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难治性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儿童难治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6月-2007年1月,对7例寰枢椎难治性脱位的患儿采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辅以寰枢椎间植骨.结果 7例患儿寰枢椎脱位得到复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8~14个月(平均10个月),影像学显示患儿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儿童寰枢椎难治性脱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寰枢椎脱位是较为常见的上颈部创伤,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常进行性加重,压迫颈髓危及生命。日常工作中常因对寰枢椎旋转脱位影像特征认识不足而导致误诊、漏诊,延误治疗。鉴于此,从齿突距寰椎两侧块间距(寰齿间距),双寰椎侧块冠状面形态、大小,双侧寰枢椎侧块间隙,双侧侧块上下关节面关系及齿突距寰椎前结节间距(寰齿前间隙)等5方面分析寰枢椎相对关系,准确认识寰枢椎正常中立静止状态、相对水平移动、正常旋转时X线及CT表现,以及寰枢椎各类型脱位时X线及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寰枢椎损伤的CT诊断(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CT对寰枢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寰枢椎损伤4 CT扫描资料。结果 寰椎骨折8例,齿状突骨折24例,枢椎椎体骨折4例,枢椎椎弓骨折11例,单纯性寰枢关节间脱位3例。CT全部诊断正确;X线平片诊断正确34例。结论 CT能够清楚地显示寰枢椎骨折和脱位的情况,能准确确定骨折的类型和骨折的稳定性。CT是寰枢椎损伤最好的检查方法,应该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9.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7例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经术前颅骨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 患者寰枢椎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48个月(平均24个月),27例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可为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6~34个月随访,平均20.4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时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上颈椎伤病患者进行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复位内固定,置入88枚寰枢椎椎弓根钉,在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使寰枢椎复合体得到稳定。结果 2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痛,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痊愈;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2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6年,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复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钉板系统固定治疗上颈椎伤病,能显著增强寰枢椎间生物力学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2.
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评估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03年5月- 2006年7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37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结果37例患者采用Vertex系统固定30例,Axis系统固定7例。寰枢椎完全复位32例,大部分复位5例。寰椎侧块和枢椎椎弓根显露过程中出现静脉丛出血30例次。寰椎和枢椎各置钉74枚,寰椎后弓打孔置钉时5例5处寰椎后弓断裂和下壁破裂,改为经寰椎侧块置钉。枢椎置钉时椎动脉损伤2例(早期病例)。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和瘫痪加重患者。随访3个月~3年,平均1.4年。齿状突骨折愈合30例,畸形愈合7例;寰枢区后表面植骨融合37例,枕寰区后表面有骨痂形成2例。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只要正确掌握适应证,术中仔细操作,大多数并发症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寰枢椎病变术前多层螺旋CT成像椎弓根钉道设计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寰枢椎病变术前MSCT成像椎弓根钉道设计的价值.方法 37例做寰枢椎或枕枢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区域病变患者,术前行寰枢椎多层螺旋CT(MSCT)成像,在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上全方位观察并分别测量:枕内脊各位置的厚度,寰枢椎椎弓根(侧块)的长、宽、高度及椎弓根(侧块)与矢状面的夹角.所测量数据供临床医生在术前选择椎弓根螺钉的长短和大小,确定术中螺钉的置入位置、深度和方向时参考.术后再通过寰枢椎X线片或/和MSCT成像复查,判断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病人的手术都获得了成功,其中采用单纯性寰枢固定5例、寰枢固定 融合15例、单纯枕枢固定4例、枕枢固定 枕枢融合11例、寰枢固定 枕枢融合2例.术后寰枢椎X线片或/和MSCT成像显示所有螺钉均位于预设的钉道中,寰枢椎完全复位.术后随访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及寰枢椎再脱位现象.结论 寰枢椎术前MSCT成像椎弓根钉道设计具有可行性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损伤继发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3月采用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的陈旧性寰枢椎损伤继发寰枢椎脱位患者16例,其中男14例,女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36个月,平均10.5个月.其中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治疗13例,包括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0例,陈旧性创伤性寰椎横韧带断裂合并寰枢椎脱位3例.采用经寰椎后弓椎弓根钉板联合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治疗3例,均为陈旧性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全部患者在复位固定的同时行椎板间自体骨植骨.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变化,术后随访X线片及CT,观察寰枢椎复位及融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 ~18个月,平均13个月.全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脊髓或椎动脉损伤.复查CT显示2例一侧枢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横突孔,但无神经或血管损伤并发症,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评分13 ~16分,平均14.8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1% ~92%,平均82%.复查X线片、CT显示骨性融合好,未见寰枢椎失稳或复位丢失征象,固定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发生. 结论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可有效重建寰枢椎稳定性,并能改善脊髓神经功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重建技术在寰枢椎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寰枢椎创伤应用64层螺旋CT重建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普通X线平片对比。结果:43例中,X线平片显示枢椎骨折19处、脱位14例(单纯脱位9例),未显示寰椎骨折;MSCT共显示寰枢椎骨折35处(寰椎骨折5例、枢椎骨折30处)、脱位18例(单纯脱位11例):其中MPR显示寰枢椎骨折35处、脱位16例,VRT显示寰枢椎骨折32处、脱位18例。X线和MSCT两种方法对检出寰枢椎骨折阳性率比较的χ2检验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4.06,P〈0.01)。结论:MSCT重建图像与普通X线平片相比,在寰枢椎创伤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是对X线平片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SCT对寰枢椎失稳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7例经手术证实的寰枢椎失稳患者,行MS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结果:87例中,由骨折所致的寰枢椎失稳71例(81.6%),外伤性寰枢椎脱位(不伴发骨折)致寰枢椎失稳13例,其他原因3例。20例伴不同程度的骨性椎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9例,中度7例,重度4例。结论:MSCT轴位薄层图像及MPR图像能清晰、直观显示寰枢椎失稳的病理解剖关系,可为寰枢椎失稳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术前评估提供客观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一种寰枢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入技术. 方法用Mimics软件对CT扫描的20例成人寰枢椎标本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重建图像的椎弓根参数.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寰枢椎实物模型,测量模型椎弓根参数.测量寰枢椎标本椎弓根参数.对重建图像、实物模型和寰枢椎标本的椎弓根参数行统计学分析,验证重建图像的精确性.在Mimics中寻找三维重建图像椎弓根最佳钉道,制订个体化置钉参数并模拟置钉,根据这个参数和在实物模型直观指导下在寰枢椎标本上置钉.置钉后行CT扫描,判断置钉准确性. 结果寰枢椎重建图像和实物模型与标本椎弓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准确反映寰枢椎解剖结构.用上述方法,4例寰枢椎标本共16侧椎弓根行置钉术,术后CT扫描显示一侧寰椎椎弓根螺钉稍穿破椎动脉孔内侧骨皮质,其余螺钉均未穿破椎弓根骨皮质. 结论用Mimics软件对寰枢椎进行三维重建,制订个体化置钉参数,同时配合实物模型的直观指导,提供了一种寰枢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钉的方法,利用该法能提高置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在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造成的寰枢椎脱位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寰枢椎解剖结构特殊而复杂,X线平片难以显示寰枢椎全貌,S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能清楚再现寰枢椎损伤的病理解剖关系.笔者搜集了我院1999年1月~2005年3月间收治的23例寰枢椎损伤病人的X线平片和SCT薄层扫描资料,就S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3例寰枢椎损伤患者的16层螺旋CT资料。结果:33例寰枢椎损伤中12例为多处骨折,4例单纯性寰枢关节半脱位,C1骨折13例共17处,C2骨折16例24处,C2齿状突Ⅱ型骨折致寰枢椎脱位6例。轴位CT、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T)显示单纯性寰枢椎关节脱位3、4、4、4处以及C1骨折17、16、17、16处以及C2骨折22、24、24、19处以及齿状突Ⅱ型骨折致寰枢椎脱位5、6、6、6处。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寰枢椎骨折及脱位情况,可作为寰枢椎损伤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