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气虚症、自由基与中医衰老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医学认为,机体衰老的基本特征为气虚,其中又以“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为要。肾气、脾气与脏腑虚衰加阴阳失调,导致衰老。《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由盛至衰,主要是肾的盛衰。肾是五脏六腑之根,肾精可滋养五脏,肾生髓,脑为髓之海。历代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延年益寿中药基本上都属于补肾药。补肾法可调整内分泌系统,提高性腺功能,调整免疫,加强脑功能,从而达到延缓衰老之功。其中最根本的肾气虚结合自由基理论的观察,则对中医的衰老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人体的衰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医认为人体衰老的机制主要与阴阳失调、脏腑虚衰、精气衰竭等有关,衰老的进程与人体的各个脏腑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医有关衰老的理论中,一直将脾肾二脏置于延缓衰老的首要地位.肾藏精,为人体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气充盈,则机体的生长发育良好,身体壮实,而房劳过度,耗伤肾精往往是导致肾气亏损、早衰的重要因素;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脾气健旺则气血充盛,身体强壮,可延年益寿.因此补肾、健脾也就成为历代医家驻颜防衰的主要手段.但笔者认为,脾肾固然重要,也不能忽视了其他脏腑的功能与作用.除了脾、肾以外,机体的衰老与五脏之肝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四君子汤延缓衰老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所瞩目的问题。“健康与长寿”是医学永恒的主题 ,如何延缓人类因老而衰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已成为医学辊不容回避的新课。围绕这一课题 ,近年来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其中研究比例最高者是从“肾为先天之本”理论出发 ,探讨了肾与衰老的关系。事实上 ,衰老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 ,其中脾作为“后天之本”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亦不容忽视。近 2 0年来 ,许多学者在脾与衰老的关系上 ,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四君子汤作为健脾益气的代表方剂成为研究的热点 ,其在延缓衰老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脾为后天之本,五脏精气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为元气之根。脾肾不足是衰老的根本原因,因病致虚,因虚致衰。故笔常运用健脾益肾法治疗多种老年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5.
人的机体在抵御疾病以维持健康状态的努力中,中国医学认为“脾肾”两脏尤显重要,“肾”者,是生命的原动力,并是构建人体的精华与讯息所在,有“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源”之称;“脾”者,主人体营运受纳,新陈代谢以濡养全身,包括“肾”所藏的元精,元阴与元阳,亦只在脾功能健全时,才能不断生存不息,因此“脾”亦被称为“后天之本,生命之土基”。五脏六腑虚衰,而“脾”亦虚弱或衰竭致难司濡养运化之职能。中医学称之为“虚不受补”。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陈乃明教授,系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针灸临床30余年,善治疑难杂证,效果卓著。作为学术继承人,谨就陈师针刺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分述如下,供同道参考。1 补肾调心法该法适用于肾元亏损型冠心病。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元阴、元阳。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之本,心阴依赖于元阴的滋养与濡润,心阳依赖于元阳的温煦与推动。足少阴肾经有支脉“络心,注胸中”。肾亏元虚,心失濡养,心脉不畅是本型冠心病的发病基础。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心痛,心悸气短,劳则加剧,休息后缓解,伴有腰膝酸痛,动…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冠心痛的发病虽然错综复杂,但肾虚则是致发本病的重要因素。治疗上若能注重从肾论治,往往多收良效。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任命之根,肾为阴脏,内寄水火,以阴精为本·以元阳为用,通过经络的联属,五脏之精,藏之于肾,而肾中阴阳又可滋养五脏。正如明·张景乐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明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张氏更为重视肾阳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肾阳是人身之本。他据《素问·生气通无论》“…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真阴真阳发源之处,肾精属阴,称肾阴、元阴,真阴;肾气属阳,称肾阳,元阳,真阳。肾在妇女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内经》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  相似文献   

9.
五脏衰老学说是中医衰老学说的主流,但脏腑致衰说往往从先后天之本脾肾立论,忽视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及肺主气、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根据中医整体观念,机体的衰老不只是某一脏或两脏虚衰而导致,是五脏生理功能共同衰退变化的结果,所以在临床上应当和五脏之气血阴阳,以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概述,认为人的生命现象,是以人体脏腑物质功能为基础的反映。而人体由盛到衰,主要是肾的盛与衰。肾与生命息息相关,由受精到生长、发育、气血、骨髓等一切功能之盛衰无不受到肾的调节。因此,肾虚衰老说占据着中医衰老学说的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1.
人要长寿,肾要常补。人的衰老首先是从肾功能衰退开始的。肾主骨、主髓、藏精等功能,称之为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气血生化之源”。肾壮则五脏俱荣,‘’管不完.血虚不荣”导致肾亏,乃百病之源,它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不可忽视。祖国医学认为,过度劳成,思虑太甚,饮食无度或生活不节,皆会造成七情内伤.六淫外侵,体内阴阳失衡而损害五脏六腑,导致肾中精气不足.对各脏腑失去温煦,儒养,使机体神疲力乏,性功能低下,早泄或阳症不育。阳疾病因,初起因房事或手淫过度,命门火衰,心脾两虚,精气虚冷或七情势倦损伤生…  相似文献   

12.
孙丽 《大家健康》2009,(9):55-55
肾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乃先天之本。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素问》中就阐述了人体衰老之原因:“肾气衰,精气亏,天癸竭。”并强调“肾气有余,气脉常勇”是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耳是“肾”的外部表现,“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廓较长,耳垂组织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健的一种征象。  相似文献   

13.
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精气夺则虚”。精,元阴也;气,元阳也,元阴元阳俱藏于肾,故肾为五脏之本、生命之根。肾虚则五脏俱衰。本元有亏,百病丛生,故王执中曰:“肾虚生百病”。诚若是,故本文以论十病治肾为例,以明治病要重肾之理。一、伤寒治肾论论曰:“伤寒有大实大虚者,有微实微虚者,有虚多实少者,有实多虚少者,此四  相似文献   

14.
曲生教授脾肾论学术思想介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曲生教授认为,肾命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二者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肾(命)强健,身体才能健壮;反之,脾(胃)肾(命)虚弱,生命之源日衰,不耐邪侵,百病由生。治疗中,则注重调护脾肾,在慢性病的治疗中,尤显突出,或理脾为要,或补肾为先,或脾肾双顾。  相似文献   

15.
<正> 衰老是一个涉及到多个环节退化的生物学现象,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生化、代谢及其形态学变化的过程。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衰老乃五脏皆虚,尤其与“肾”的虚衰关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养生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人体随着肾气的逐渐旺盛而生长发育,直至成熟,继而又随着肾气的逐渐衰老而死亡。这就是说肾的精气主宰着人的生和死,人体的衰老与否及衰老的速度,取决于肾气的盛衰。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肾脏是人体清除代谢废物的重要器官,它一旦出现问题,全身都跟着遭殃。因此,要想益寿延年,一定要先护好肾,有人认为"养肾就是养命"。护肾养肾要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可归纳为以下"三字经"。  相似文献   

17.
脾阴虚证与衰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阴是脾脏的阴液。脾阴虚作为脾虚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机体水谷的运化和血脉的滋生 ,由虚致衰 ,与衰老关系密切。现代研究证实 ,滋补脾阴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能量代谢和中枢神经递质等多方面的功能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8.
试论补肾固本是延缓衰老的要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肾精的盈亏与机体衰老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肾气旺盛则衰老的速度缓慢,健康长寿。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的遗传程序、神经一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调、自由基三大衰老机理说明肾虚是衰老的根本原因,补肾固本是延缓衰老的要旨。补肾对于改善机体状况。防治老年性疾病。延年益寿有其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按照中医的观点,“性”包括在“肾”的概念之内,肾是先天之本,所以肾气充盛才能保持身体强健。西医亦建议从系统论的神经内分泌,包括性激素环镜来理解其对内环镜稳定以及衰老、疾病发生的重大影响。中西医都认为性环镜与衰老和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学     
9406‘。中医药抗衰老浅谈/于培龙刀甘肃中医一1994,7(l)一4~5 衰老是一个多环节的生理过程,早在老年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祖国医学认为衰老的主要原因是由脾胃虚衰,肾气虚衰,阴阳失调等引起。因此,调理脾肾和调整阴阳是抗衰老之关键所在。再者,衰老虽是人体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