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引火归原     
现在一般谈到“引火归原”之义,即认为是用热药治浮游之火上炎之病。用药多为桂、附,温下焦之阳,更有者把吴茱萸敷脚心治口舌生疮之法照搬过来,幻想作为内服亦能有效,实不知这样以来,如火上加油,势必使病情加重,害人非浅。溯本求源,是不明人身水火阴阳之理之故。 人身之火有二:一曰君火,一曰相火。经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为君火,为神明之主,肾为相火,为发生之根。又肾为水火之脏,不但内有相火,还有真水,故在正常情况之下,相火蒸腾真阴上济于心,心得真阴滋养而不亢盛,故能“明”;心火因此也能下交于肾而形成…  相似文献   

2.
韩旭  刘福明  赵惠 《中医学报》2016,(12):1912-1915
李七一教授指出心悸属本虚标实之证,并依据多年临床治疗实践,结合八纲辨证,归纳机转,即:素体虚弱、饮食失常或情志失调,使心之气血阴阳失衡,一则导致心之阳气不足,鼓动乏力,运行失调,气滞血瘀,心脉不通,则生惊悸;二则导致心之阴血不足,濡养心脏不力,心失养而不正,悸动不宁;三则导致阴虚火炽,痰火内盛,扰乱心神,心悸不安。邪气犯心常见有火、寒、痰、瘀、气滞诸因,火则迫心,寒则遏心,痰瘀气滞,则阻心络,而致心气逆乱。李教授在临床治疗心悸的辨治实践中,既区分标本虚实、气血脏腑的病变,又坚持辨证求机、八法论治,即:益气滋阴、宁神安脉法;滋阴降火、养心定脉法;益气温阳、安神定悸法;活血化瘀、宽胸通脉法;疏肝理气、舒心平脉法;清热化痰、泄浊宁脉法;心胃同治、理气和脉法;清热解表、宁心正脉法。  相似文献   

3.
肝胆相关  肝 ,居于下焦 ,五行属木 ,为阴中之阳脏。肝有经脉“连目系 ,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肝胆经脉布于两胁 ,故两胁为肝之分野。故古人对肝和眼的关系论述颇多。如“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能辨五色矣”、“肝受血而能视”等。盖人以气血为本 ,肝有疏泄无形之气和贮藏有形之血、调节血流之作用。气属阳 ,血属阴 ;“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故有“肝以血为体 ,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之说。由此可知 ,肝经失和 ,可以引起多种目病。1 肝气与目相关  肝有疏泄气机之功能 ,肝气舒畅条达 ,则五脏之气机调畅、升降有…  相似文献   

4.
“心属火”、“心为火藏”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五行符号,而是中医学“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两大功能之理论基础与高度概括。从火、君火、相火之关系以及“心为火藏”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进一步揭示中医理论的通贯性。  相似文献   

5.
《内经》“皮毛者,肺之合”的理论,对后世学者影响较深,心与皮毛的关系,《内经》中也有一些重要的论述,本文试作初步探讨。1 心与皮表的生理关系1.1 心气、心阳与皮表的关系《素问·刺禁论》曰:“心部于表。”张志聪注言:“心为阳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部于表。”张景岳亦注:“心火主阳在上,故其气部于表。”姚止庵曰:“心为牡脏,属阳主表。”由上论可知心之阳气,能布达于肌表,有主司皮表阳气之功能,亦即皮表的温煦需赖于心阳的作用。1.2 心血、心液与皮表的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  相似文献   

6.
中医脏象学说有“君火”、“命火”、“相火”三种名称,它们的含义各有不同,初学的人一时难以理解。今就前人论述结合个人的体会,试辨如下: 一、何谓君火? 君火者,心火也。《内经》云:“君火以明”。“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张景岳的《类经附翼》云:“心者,为神明之府,故曰君火以明。” 心主神明的心,实为大脑,为一身之主宰,乃最高之统帅。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营卫气血,上下内外,阴阳调和,俱赖于此。取火光照明之意而形容之,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气虚135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主血、主阳气 ,血赖心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周身 ,荣养四肢百骸。故《素问 :五脏生成篇》云 :诸血者 ,皆属于心。而心脏以阳气维持其生理功能 ,鼓动血液运行。心脏亦因有血液的奉养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若心阳不振、心气虚弱则无以保持血脉的正常活动 ,亦致心失所养而作悸。心之阳气不足 ,一则致心失所养 ,心神失摄可为心悸 ,即本身功能低下。再则是心阳不足 ,气化失利 ,水液不得下行 ,停于心下 ,上逆亦可为悸。另外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 ,心脉受阻 ,亦可致惊悸怔忡。因此心气不足而致的惊悸怔忡 ,常虚实夹杂为患。若病后失于调养 ,或思虑过…  相似文献   

8.
君火专指心阳,相火为除心之外其他各脏之阳。心火炽盛之"壮火",宜苦寒直折其势;阴虚阳亢之相火,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饮食劳倦思虑伤及心脾之"阴火",治当温补中气。若临床见诸般火证伴随中土虚弱之象,应视病情采用温补中土而敛相火之法。君火相火理论为后世"心肾相交"理论和肝肾同源理论的基础,"君相互感"学说从生命的高层次上揭示了人体心和身的整体调控模式。君火与相火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人的情欲活动。  相似文献   

9.
脾目相关  脾居中焦 ,五行属土 ,为阴中之太阴。因脾属土而能转化水谷精微 ,化生后天之精以滋养五脏六腑 ,故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故临床上遇消化不良或水湿胀满、谷食停滞等症时多责诸脾 ;脾又能统血 ,裹摄血液 ,令其循常经运行。脾主肌肉、主升提 ,故凡有肌萎不用或下垂下陷趋势之症状者亦多责之于脾。脾之与眼关系极密 ,《兰室秘藏》说 :“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 ,上贯于目。脾者 ,诸阴之首也 ;目者 ,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 ,不能归明于目矣。”故一旦脾之机能失调 ,可以导致多种眼病。1 脾虚食滞 盖脾主…  相似文献   

10.
肺目相关 肺居于胸中,状如华盖,五行属金。因肺居胸中而又具肃降之功能,故肺为阳中之阴脏。肺主气,与心主血相辅相成,故肺为相傅之官(肺朝百脉,辅助心脏司血脉之循行);肺司呼吸,后天水谷精微经脾运化,与肺吸入之大气相结合而敷布全身以濡养各脏腑组织;肺主肃降,通调水道,可以推动水液循环。若肺气充盛,全身气机通调,则脏腑之气得以上注于目,则目自得其明。故《灵枢·决气》篇说:“气脱者,目不明。”但是,肺为娇脏,既不耐寒又不耐热,既畏湿又恶燥。故肺易得病又易对眼造成损害。1 肺主气 肺主一身之气。如气实则目胞浮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心悸属中医学"惊悸、怔忡"范畴,心主血脉,血养心神,心气充沛、阴血充足,则脉道充盈;气虚则血行无力,血虚则不得养心,故发为心动悸、脉结代。复脉汤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温振心阳的功效。方中炙甘草甘温复脉以利心气;党参、大枣补气益脾以滋化源;地黄、阿胶、麦冬、麻仁甘润滋阴以补心血;桂枝、生姜辛温通阳以助复脉;与益气养阴药相配,既可温而不燥,又使气血充盈、脉道通利,则心动悸而脉结代之症可解。全方标本兼治、气血同调,配伍严谨,共收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血证”范围。其治疗,既要善辨虚实,又须细审阴阳,详明其因,掌握标本。如血暴出者,急当固气止血以治标,药宜精专:若慢性出血者,责之气血之离乱,调其阴阳之和平,重在审因治本。余常用泻火止血,补阴制阳,调气摄血,消止并用诸法治之,简介如下。泻火止血唐容川云:“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则知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余常取仲景泻心汤之意,变通运用,治疗火亢血热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凡面赤身热,便秘尿赤,脉滑实弦数等实证,每选大黄、地  相似文献   

13.
<正>1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特点本病在中医学中无明确的独立病名,但其证候在惊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中均有提及,属本虚标实证,可涉及到心脾肝胆肾等诸多脏腑[1]。《灵枢.经脉》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内经》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身之血脉,心藏血脉之气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上论述均表明心是血液循环的枢纽,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推动着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以营养濡润周身。  相似文献   

14.
夏季话养心     
关于夏季,中医认为,心属火.夏亦属火.进入夏季,心气火旺.故老人尤需重视养心。  相似文献   

15.
高放  杨蕊琳 《中外医疗》2009,28(32):100-100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治疗"伤寒,心动悸,脉结代"之方,又名复脉汤,由炙甘草、桂枝、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具有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功效。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既可温通阳气、畅行经脉而复脉,又可益气温阳进而生化阴血以养心止动悸,一药而能兼顾两方面病机症候,故为君药;人参益气,桂枝通阳,生地、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又以大枣生姜调和营卫,借清酒辛热更行气血,诸药合用,则气血通畅,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重用滋阴养血药,少用益气通阳药,是因为阴药非重用,仓促间无能生血养阴,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症止。  相似文献   

16.
《素问·评热病论》日“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现本人对闭经从心论治作如下粗浅论述。1 从心论治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作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万事万物总是在不断的运动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体五脏六腑在对立制约、相互消长中达到平衡,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而在五脏六腑中,心为君主,主神明,为脏腑之大主也。只有在心主神明的作用下,五脏六腑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维持人体功能活动的常态,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所说:“凡其源源…  相似文献   

17.
阴火证治验     
杜庆云副主任医师在阴火证治疗方面经验尤甚.笔记予以整理,供同道研讨。“阴火”语出金代李东垣,怄学发明》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又喜怒化恐而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人独盛,心火者,阳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今,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认为“阴火”是病理君相之火,其成因本于脾胃元气之不足。故东垣论其治法“谁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火”,立其方药“补中益气汤主之…··又宜加黄柏救肾水,能泻阳中之伏火”…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从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之范畴。冠心病的病因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脏腑亏虚,其根本在于肾虚。心血依赖肾之阴精而补充,肾之阴精亏虚,心阴失于濡养,脉道失润,可致本病。肾又内寄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源,若肾气亏虚,不能蒸腾,心阳不足,可致心之运血无力,久之致气滞血瘀而发胸痹心痛。故本病肾虚为本,瘀血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由于瘀血内积心脉,使气血运行受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中对内脏病已有记载。《内经》曰:“五藏卒痛,何气使然?……(邪)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3)又曰:“诸痛……皆属于心。”因为“心主神明”,故“神明之心”似与现代医学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关。这提示包括内脏痛在内的诸痛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多属中医学的“心悸”,“胸痹”,“真心痛”范畴。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促,胸闷,胸痛等症状。舌质或暗红,或淡紫,或有淤点,淤斑,脉多弦涩,细弱或结代。观其脉症,本病可概之为本虚标实之证,且以心气亏虚为本,血脉淤阻为标。祖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心气充沛,鼓动有力,能帅血运行,则血流畅利无淤阻。反之,心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即可发生气血淤滞,血脉痹塞不适,而见胸闷,胸痛,心悸,气促等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