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和脏腑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灵枢》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脏腑之精气,通过经络转入眼部,眼才能发挥视觉功能.眼与五脏六腑眼所以能视万物,辨五色,审长短,有赖于五脏六腑的精气上行灌输。缺少了五脏六腑精气之养,眼就要生病或致盲.现将眼与脏腑的关系分述如下.一、眼主于肾肾为先天之本,津液之源,神光潜藏之处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瞳人属肾.”眼明则为阴精濡养所致,若肾阴不足则目昏.眼主于肾,滋始于肾,肾与眼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所见的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还包括部分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祖国医学对于胃脘痛,历代医集中都有记载,《灵枢》“胃胀者,胃脘痛,妨于食,大便难”。《内经》“胃病者,胃膜胀,胃心痛也”。《类证治裁》“脾胃皆属土,而脏腑分焉。胃主纳,脾主运,胃喜凉,脾喜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在治疗胃脘痛上,是按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皆贵在健运通调。脾胃健旺,气血旺盛,则五脏六腑皆安。倘脾胃受损,气血失调,则百病乃变化而生。临症者,除着  相似文献   

3.
脾肾双补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居中宫 ,属土 ,主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人体 ,为人体后天气血生化之源 ,故称“脾为后天之本”。肾居下元 ,属水火之藏 ,为元阴元阳所在 ,藏精气 ,主宰人身生长发育繁殖 ,故称“肾为先天之本。”两脏在生理上息息相关 ,以维持人体生命正常活动 ,命门火衰 ,则脾阳不振 ;脾阳不足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学理论中,目又称为“精明”,之所以将目称为“精明”,是因为目是集注了五脏六腑之精气的器官。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目因为得到体内五脏六腑之精气的濡养而能吸纳外光以明外视物,也因有五脏六腑之精气集注而发射内光以令人可明内望神。  相似文献   

5.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而脾虚证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证候,分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对于脾虚证,历代医家均有精深的研究。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诸食病”以及《足臂十一脉灸经》帛书中记载的有腹痛、腹胀、不嗜食、善噫等症状的足太阴脉病候,可以认为是脾虚症状的早期文字记载。现存资料中最早记…  相似文献   

6.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而脾虚证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证候,分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  相似文献   

7.
脾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此。脾病辨治时,不仅要考虑到本脏的病理变化,尚须注意其与其他脏腑的联系,其中尤与胃、肝、肾关系甚密。 脾胃同居中焦,有经脉相互络属。脾虚易湿滞,湿盛反困脾,用药宜略刚燥;胃燥易化热,燥热反损胃阴,用药宜偏柔润。临诊所见,脾病多虚,胃病多实,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阳明病的白虎、承气之类系从胃为治;太阳病的理中辈却是从脾为治。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互为转化。胃实而攻下太过,脾阳受损,可转为虚寒;脾虚渐复,饮食不慎,又能转为胃实、故虚实之间,必须详察,以免误治。  相似文献   

8.
刘慧  文妮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28-128
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黄帝内经》的论述,为脾胃学说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外障虚证多由实证迁延而致,或他病及目,或素体亏虚、复感外邪,或年老体衰、攻伐太过,或为外物所伤、迁延失治。其表现复杂多样,目不肿不痛而微红微痒,迎风冷热泪流,或白睛结节,病久不愈,或翳久不敛,时隐时现,或云翳下陷,久不平复;或白膜侵睛,赤膜下垂。外障虚证多有症可察,又五轮内应五脏,故胞睑虚证多责之于脾,白睛虚证多责之于肺,两眦虚症多责之于为心经虚火,黑睛虚症多因肝阴亏虚。大眦冷泪横流则与多脏有关。或见多轮同病。故外障虚证,亦不可拘泥于五轮也。但诸虚尤以肝脾为要。盖脾主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而目为肝之外窍也。因此,外障虚证之治尤亦补养气血为要。但补之之法,尤但详辨,妄不可轻投水火之剂。气虚者当补,阳虚者当温,阴虚则滋,血虚则养。宿翳则当水火同治,兼夹外邪则投以补散之剂,如此则翳障可消,星膜得除,诸症可退。  相似文献   

10.
眼为视觉器官,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灵枢、五癃津液别》中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滲于目”。可见眼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眼的正常生理,是脏腑之气血精液不断上升滋充的结果。《索问、六微旨大论》说:“人之眼……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人之通利也”。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维持眼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升降是眼的生理物质来源和动力。脾生则健,胃降则和。脾气不升,则诸阳不升,而清  相似文献   

11.
外障虚证多由实证迁延而致,或他病及目,或素体亏虚、复感外邪,或年老体衰、攻伐太过,或为外物所伤、迁延失治。其表现复杂多样,目不肿不痛而微红微痒,迎风冷热泪流,或白睛结节,病久不愈,或翳久不敛,时隐时现,或云翳下陷,久不平复;或白膜侵晴,赤膜下垂.外障虚证多有症可察,又五轮内应五脏,故胞睑虚证多责之于脾,白晴虚证多责之于肺,两眦虚症多责之于为心经虚火,黑睛虚症多因肝阴亏虚。大眦冷泪横流则与多脏有关.或见多轮同病一故外障虚证,亦不可拘泥于五轮也。但诸虚尤以肝脾为要。盖脾主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而目为肝之外窍也。因此,外障虚证之治尤亦补养气血为要。但补之之法,尤但详辨,妄不可轻投水火之剂。气虚者当补,阳虚者当温,阴虚则滋,血虚则养。宿翳则当水火同治,兼夹外邪则投以补散之剂,如此则翳障可消,星膜得除,诸症可退。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呕吐可由寒气、火热、湿浊、痰饮、宿食、气攻及脾胃亏虚使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胃。本文作者认为贤与脾胃形成“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的依赖关系。从而重视呕吐从肾论治的观念,特别反复长期呕吐者,多责之于肾。肾阴不足,脾胃失于濡润者,多属应症;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失于温煦者,多属本虚标实症,治当用滋补肾阴或温补肾阳之剂。并应用于癌症化疗副作用、尿毒症、心衰、麦尼尔氏综合症、妊娠、产后及老年久病呕吐者,皆获捷效。  相似文献   

13.
痛泻要方为《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历代方书记载类同,皆以治疗肝郁脾虚所致泄泻之证。《医方考》曾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世人多以腹痛、泻下为其辨证应用要点,确属成了痛泻的“要方”。笔者据其方意,扩宽应用范围,非但泄泻之证,皆收到了理想效果,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脾虚(包括脾胃虚弱)是中医学概念,就是肠胃不好、消化不良并进而发生身体虚弱等一系列症状与体征。中医学里说的脾脏,大略包括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如胃、小肠、胰腺、肝胆)以及部分内分泌腺的功能。中医学认为,脾为仓禀之官,在体为肉,开窍于口。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气血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脾又具有统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生理功能,故古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5.
目暗是指两目昏暗,视物不清,或伴有眼前黑点浮动的症状,为眼科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眼睛所以能发挥其视觉功能,是由于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络上行灌注于目,使眼睛得到营养的结果。所以《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这后一个“精”字,便是指的视力精明。但在诸脏腑中,与目视关系最为密切的,要数肝、肾两脏。肝能藏血,开窍于目,目得血养,方能视物正常。因此《内经》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肾藏精、主水。眼的瞳视(又称水轮,包括瞳孔及其后方眼骨组织,如晶状  相似文献   

16.
(五)湿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五运行大论说:“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甘生肉”。在六气之中,湿盛于长夏,而长夏处乎夏秋之间。以五行方位来说,而土居于中,土曰敦阜,坤厚载物,长夏濡蒸,浸渍于土,故土主湿而属中央。谷类所以维持人之生命,生长于土中,而稼穑作甘。脾胃者仓廩之官,胃主纳食,脾主散精,肌肉之丰盈,由于水谷之精华所充实,故谓土  相似文献   

17.
试论“肝开窍于目”阎振立,孙刚,邬国龙(河南省商丘县公疗医院,467300;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主题词中医名词,注释《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强调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但就其脏腑的生理功能与临床病理变化对目的...  相似文献   

18.
痛泻要方为《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历代方书记载类同,皆以治疗肝郁脾虚所致泄泻之证。《医方考》曾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世人多以腹痛、泻下为其辨证应用要点,确属成了痛泻的“要方”。笔者据其方意,扩宽应用范围,非但泄泻之证,皆收到了理想效果,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故概称崩漏。1病因病机 中医很早就对崩漏的产生有较深刻的认识,《素问·阴阳别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发为本病。本病主要为脾肾虚。肾虚,主要为肾阴虚,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同时,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肾非后天之气不能,肾中精气及阴阳之火,必须得到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培补充养,才不至于匮乏而无化源,故脾虚可加重肾虚。  相似文献   

20.
人体之气,可分三部分,在上焦的谓大气,也称宗气。肺主之,司呼吸。在下焦的谓元气,也称先天之气。肾主之,司镇摄。在中焦的谓中气,也称后天之气。脾胃主之,司运化,升降。在这里主要谈中气,对于中气的重要性,谈谈个人的浅薄认识。 中气是后天脾胃之气,所以谈中气离不开脾胃,“脾胃者,食禀之官,五味出焉。”脾与胃以膜相连,位於腹中,互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水谷之精微,能升清降浊,为生化气血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二者一阴一阳,升降相因,燥湿相反,互相配合。大气借之而下交,元气因之而上济,上下相交,阴阳互济,血脉循径,营卫调和,人身安和,疾病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