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测定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24 h的全血脑利钠肽(BNP)浓度,探讨其对STEMI 1年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STEMI患者共82例,应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测定患者发病后24 h全血BNP浓度;随访所有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症状性心衰发生情况,探讨BNP对上述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①STEMI患者发病后24 h全血BNP浓度显著升高;②BNP浓度对STEMI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症状性心衰及心血管总事件均具有明显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2、0.81、0.67、0.84,P值分别是:0.002、0.001、0.041、0.000).同时取得最大灵敏度和特异度的预测上述指标的BNP理想界值分别是173.61、160.62、158.96及158.96 pg/ml.③平均BNP浓度≥162.70 pg/ml患者无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症状性心衰及心血管总事件,生存期分别明显的低于<162.70 pg/ml患者(339 d vs 365 d,P=0.025;306 d vs 352 d,P=0.0009;306 d vs 352 d,P=0.023;244 d vs 341 d,P=0.000).结论 全血BNP水平可以作为STEMI患者1年内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症状性心衰及总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脑利钠肽(BNP)峰浓度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78例AMI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6、12、18、24h,第3、5、7天血浆BNP浓度,观察早期再灌注组与非早期再灌注组血浆BNP峰浓度的差异,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血浆BNP峰浓度的差异。结果:AMI后血浆BNP浓度显著升高,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患者BNP峰浓度,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血浆BNP峰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组。结论:BNP可作为评估AMI预后的血浆指标之一,早期再灌注治疗有助于血浆BNP峰浓度的降低和AMI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张小乐  苏永才  邓斌  冯新武  苏良献 《吉林医学》2013,34(19):3754-3756
目的:分析初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与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壁瘤形成(LVA)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之间的关系,评价BNP与STEMI患者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非心衰初发STEMI患者86例,按照BNP水平分为BNP<100 ng/L组,100 ng/L≤BNP<200 ng/L组和BNP≥200 ng/L组,比较各组住院期间的LVEF、LVEDd、LVA发生率和MACE的发生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进行分析,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NP≥200 ng/L组LVEF最低,LVEDd最大,MACE发生率最高(P=0.000),BNP<100 ng/L组LVEF最高,LVEDd最小,MACE发生率最低(P=0.000),而100 ng/L≤BNP<200 ng/L组的三个统计指标介于两者之间(P=0.000)。结论: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BNP水平越高,心功能越差,心肌重塑程度越高,LVA发生率和MACE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首发AMI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77例患者,按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再抬高组(A组)和ST段无再抬高组(B组),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梗死后心绞痛及并存疾病等。结果①A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82.1%、B组81.6%(P>0.05);②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分级、梗死后心绞痛、左室射血分值(LVEF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伴发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及吸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可作为心肌再灌注成功的一种临床表现,可作为成功、有效的再灌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对患者脑利钠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96例急性STEMI患者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机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9),观察组给予直接PCI,对照组给予择期PCI,比较两组患者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左心室重构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近期预后。结果 PCI术前两组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NP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术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两组LVEDd及LVEF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LVEDd显著降低(P<0.01),LVEF显著增高(P<0.01),且术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6个月两组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对STEMI疗效可靠,在直接PCI术患者中心室重构的改善及BNP水平的下降较为明显,但直接PCI或择期PCI对于患者近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通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心肌组织灌注的关系。方法将PCI再通后1小时的18导联ECG与入院当时ECG比较,分别测定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高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根据对ST段回落和心肌水平有效再灌注相关临床因素的观察而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非致死性心脏事件、LVEF、室壁运动异常和住院死亡病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心肌水平有效再灌注明显好于B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再通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可以预示心肌水平有效再灌注,井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诊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68例,应用国产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滴完,溶栓后12h给予低分子肝素6150IU,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连续应用5~7d。结果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率为70%,治愈67例,死亡1例。结论基层医院开展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确切,安全适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灌注后的心电图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收治的15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50例心肌梗死患者均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根据有无再灌注把15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未再灌注,另一组为观察组再灌注,对两组患者再通率和心电图ST段抬高及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率是68%,观察组频发室性早搏、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和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灌注后的心电图有ST段的反常抬高和心律失常表现,这个参考指标可以当作患者进行心肌再灌注与灌注受到损伤时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通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心肌组织灌注的关系.方法 将PCI再通后1小时的18导联ECG与入院当时ECG比较,分别测定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高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根据对ST段回落和心肌水平有效再灌注相关临床因素的观察而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非致死性心脏事件、LVEF、室壁运动异常和住院死亡病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心肌水平有效再灌注明显好于B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再通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可以预示心肌水平有效再灌注,井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121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而分为ST段抬高组(A组)和ST段未抬高组(B组),比较两组间血管再通率、心律失常发生率、CK峰值水平、梗死后心绞痛、猝死发生率及心功能变化、冠脉造影结果。结果:A、B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B组(P<0.05);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猝死率及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A组伴发代谢综合征明显多于B组(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有密切关系。在溶栓后1~2h内出现ST段下降后再抬高或原有梗死相关部位ST段抬高再加重,其原因可能与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冠脉痉挛有关,其它部位ST段抬高,可能与溶栓后纤溶激活状态致冠脉痉挛或闭塞有关。而在24h后出现ST段再抬高可能与新的血栓形成引起再闭塞或梗死延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探讨其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血清CRP的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了33例AMI患者溶栓前后和30名健康正常人血清CRP水平。结果:AMI患者溶栓前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血清CRP峰值差异显著(P<0.05);溶栓再通组第7天时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态检测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有利于溶栓疗效观察、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06年2月—2011年2月收住我科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冠脉再通29例,再通率76.3%;6例(15.8%)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靠、安全、使用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轻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直接血管内成形术 (PCI)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 1 999年 1月— 2 0 0 4年 5月在我院住院的AMI并行PCI的患者 1 73例 ,对这些患者行心电图 (ECG)检查。年龄分组 :<50 (岁 ) 4 3例 ,50~ (岁 ) 58例 ,60~ (岁 ) 57例 ,≥ 70 (岁 ) 1 5例。根据ECG抬高的ST段回降的级数分析判断 4组患者再灌注情况。结果 各年龄组的PCI成功率相同 ,不同年龄组ST回降程度相同 (P >0 .0 5)。在相同的再灌注情况下 ,不同年龄组的 30d病死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相同 (P >0 .0 5)。结论 年龄对AMI患者行PCI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关联.方法 本项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脑梗死溶栓患者97例,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二组:入院时高血糖组(血糖≥7.8mmol/L)及血糖正常组(血糖<7.8mmol/L).收集二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入院时血糖与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高血糖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比率高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高血糖组90d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较血糖正常组低,分别为46.15%、5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高血糖(OR=2.893,95%CI 1.121~6.921,P=0.022)及糖尿病(OR=2.615,95%CI 1.032~3.997,P=0.029)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的升高与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BNP变化曲线及其与左室重构的相关性,同时观察培哚普利对其影响。方法入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8例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37例)、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均测定入院后第1、3、7、14及30天全血BNP浓度及第1、7及30天EDD及LVEF。结果两组BNP水平都于第3天达最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至30d时治疗组降至入院时水平,而在对照组第14天又出现第二高峰,至第30天时仍明显高于入院时水平。EDD及LVEF在治疗组前后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对照组第30天时EDD显著增加(P<0.05)、LVEF显著下降(P<0.05);两组第1天BNP与EDD没有相关性,第7、30天出现明显相关性;BNP始终与LVEF呈现明显负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BNP水平升高并且与左室重构相关,培哚普利可以影响BNP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动态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②方法 对 34例AMI病人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于溶栓治疗前后同步记录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 .③结果 AMI组溶栓治疗前QT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t=18.70 0 ,P <0 .0 0 1) ;血管再通组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速度更快 (t=3.46 8,3.473,P <0 .0 1) ,溶栓 3h后QTd较溶栓前即明显降低 (t=4.195 ,P <0 .0 0 1)。④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 ,尽早地恢复血流再灌注 ,可明显降低QTd .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和重组链激酶 (r SK)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对初次发病 1 2h以内的 1 0 5例AMI病人 ,随机给予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 (支架组 ,6 0例 )和静脉r SK溶栓 (溶栓组 ,5 5例 )治疗。观察两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成功率、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Ⅲ级血流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病死率 ,出院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并推算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 (RWMI) ,出院后 6个月病死率、LVEF和RWMI。③结果 支架组与溶栓组相比较 ,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TIMIⅢ级血流发生率显著增加、平均住院天数显著缩短、住院病死率显著降低 (χ2 =5 .4 2 4~2 8.931 ,t=7.90 1 ,P <0 .0 5、0 .0 1 ) ;出院前LVEF和RWMI ,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t =3.2 91、2 .1 2 7,P <0 .0 5、0 .0 1 ) ;出院后 6个月病死率、LVEF和RWMI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出院后 6个月LVEF、RWMI与出院前比较 ,支架组与溶栓组均有显著改善 (t=2 .1 92~ 4 .6 1 1 ,P <0 .0 5、0 .0 1 )。④结论 与静脉r SK溶栓治疗相比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AMI,可更有效地再通梗死相关血管、降低住院病死率、更有效地保护病人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中的变化及与全球急性冠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STEMI病人73例。根据病人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为MACE组和无MACE组。于胸痛发作24 h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测FT3。另随机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各组FT3水平比较MACE组〈无MACE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81.818,P〈0.01)。STEMI病人FT3水平与GRACE危险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80,P〈0.01)。结论 STEMI病人FT3水平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FT3可以作为STEMI病人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痛伴ST段抬高的疑似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分析48例胸痛伴ST段抬高的疑似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变化。结果:胸痛伴ST段抬高的疑似心肌梗死患者多见于急性心包炎及病毒性心肌炎、冠状动脉缺血性改变、主动脉夹层等共有10例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结论:多种疾病可引起胸痛同时伴有ST段抬高,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疗中须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血清肌钙蛋白T(TnT)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人近期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一步夹心免疫吸附分析法 (ELISA)测定AMI、不稳定心绞痛 (UAP)病人及 6 0例健康人血清TnT的动态变化 ,采用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方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 MB)活性 ,并观察病人心脏事件和并发症发生情况。③结果 AMI病人TnT水平明显高于UAP组及健康对照组 (F =1 5 2 .36 ,q =2 1 .2 2、2 1 .77,P <0 .0 1 )。AMI时TnT释放呈两种曲线特征 ,其中Ⅰ组 (TnT 1峰 / 2峰比值 >1 )AMI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TnT 1峰 / 2峰比值≤ 1或TnT呈单峰曲线 ) ,差异有显著性 (χ2 =7.2 0 ,P <0 .0 5 )。AMI组TnT峰值与CK MB峰值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71 ,P <0 .0 1 )。④结论 TnT是反映心肌损伤较好的指标 ,可较准确地评估AMI病人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