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蒋文  曾群丽 《护理学杂志》2007,22(23):21-22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46例VAP患者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感染情况.结果 基础疾病多、机械通气时间长、不用人工鼻湿化及没有气囊上吸引的患者VAP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P<0.01);病原菌中铜绿假单孢菌、鲍氏不动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占前3位,2种及以上病原菌感染占89.1%.结论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采用合适的湿化方式,加强呼吸道管理以及进行肺部物理治疗可以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综合ICU病区中VAP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时进行有效护理干预,从而降低其发生率.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入住综合ICU进行机械通气患者的病历资料共103例,结合VAP诊断标准,对发生VAP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本组103例病人,发生VAP15例,发生率14.56%.结论:通过加强对ICU环境的管理、呼吸机管路的管理、体位护理、营养及饮食护理等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交叉感染,切断VAP主要传播途径,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8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予以组体位护理干预、口腔护理干预、气道护理干预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VAP患者成功脱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降低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马芳  朱丹 《护理学杂志》2004,19(22):75-78
从概念、发病机制、呼吸环路管理、胃肠营养及管理、医护人员预防意识等几方面综述了有关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ICU病房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护理体会,重视基础护理操作.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248例住院患者的年龄、病史、用药情况、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体会.结果:248例患者中,发生VAP60例,感染率为25%,发生VAP的患者中,死亡15例,病死率27%.结论:除原发疾病外,机械通气、病房环境、患者体位、医务人员因素、侵入性操作、应用抗酸药物、滥用抗生素等均易发生VAP.护理人员要重视体位管理、气道管理、口腔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注意营养支持等基础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机械通气时呼吸机报警的处理能力.方法:采用计数方法归纳分析198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出现的982例次呼吸机报警原因和处理方法.结论:有效判断,及时准确处理各项呼吸机报警对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治疗和抢救成功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陈玲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69-71
目的:探讨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方法。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干预组(6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成功脱机率、护理满意度及总有效率等。结果:干预组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脱机成功率(P<0.05),干预组护理干预后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死亡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死亡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或气管拔管48 h以内发生的肺炎,是机械通气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根据患者人群不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病率为6%52%。与其他住院患者相比,ICU收治患者病种复杂、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VAP的患病率增加1052%。与其他住院患者相比,ICU收治患者病种复杂、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VAP的患病率增加1020倍[2]。VAP会造成患者脱机困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严重者会导致死亡[3]。  相似文献   

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因素和常见病原菌、预防、监测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提出控制和减少呼吸机的使用,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医院内感染,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性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因素和常见病原菌、预防、监测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提出控制和减少呼吸机的使用,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医院内感染.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性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系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接受呼吸机治疗后的严重肺嗍发并症,其在ICU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而对于VAP的诊断却较为困难,近年来,国外对此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师进修杂志》2004,27(11):37-39
  相似文献   

1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lated pneumonia,VAP)系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接受呼吸机治疗后的严重肺部并发症,其在ICU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而对于VAP的诊断却较为困难。近年来,国外对此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下简称VAP)是指经气管或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48h后至撤机拔管后48h内所发生的肺炎。在ICU此病的发病率为9%~27%,病死率20%~50%,在抗菌药应用不当及多数耐药菌感染的病例病死率高达70%[1]。因此,加强对VAP的预防护理显  相似文献   

1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48小时发生的肺实质感染[1],,在接受机械通气的ICU患者中,肺部感染明显升高,约为无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的3-21倍,机械通气病人VAP的发生率为9%-69%,机械通气每增加l天,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增加1%-3%[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意义.方法:将10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只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循证护理内容,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1周、2周VAP的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实验组机械通气1周、2周,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6.02,4.98,P<0.05),且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3.15,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显著减少机械通气1周、2周VAP的发生,同时可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以下简称I 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致病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ICU机械通气>48h的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51例,感染发生率52.8%;共检出各类病原菌24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43株,占59.3%,革兰氏阳性球菌54株,占22.4%;真菌44株,占18.3%;发生与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综合,加强ICU全方位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和减少VAP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干湿棉球擦拭法口腔护理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50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湿棉球擦拭法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先用干棉球擦拭,再用湿棉球擦拭。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2级以上口腔异味和黏膜溃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采用干湿棉球擦拭法进行口腔护理能有效清除表面的分泌物和附着在口腔内的细菌,促进口腔舒适清洁,因而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人工气道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发生的肺炎,称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ystem,NNIS)对VAP的定义进行了严格限定,即患者必须是经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接受支持或控制呼吸。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