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林煌  董勇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261-263
目的:缺血后处理皮瓣在临床上已经运用,开始相关研究探究缺血后处理对皮瓣保护机制。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A组为给予缺血后处理;B组为再灌注前5mi n给予自噬阻滞剂3-甲基腺嘌呤10μl+缺血后处理。C组,直接应用微血管夹阻断腹壁浅血管持续缺。6h后再灌。各组分别进行自噬指标Becl i n1、LC3免疫组化和皮瓣存活率检测。结果:新西兰大白兔完全存活。B、C组相比较,自噬Becl i n1、LC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面积变化未见统计学差别(P>0.005)。实验组皮瓣存活面积比较,B与C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05),但是A与B、C相比较,上述指标两两之间都有统计学意义差别(P<0.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皮瓣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和自噬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外源性锌对皮瓣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非-IR组、IR组和补锌-IR组。在大鼠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上,分别测定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观察免疫组化切片中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的表达,并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微结构的改变,观察皮瓣成活率。结果 补锌-IR组在再灌注1h和24h,皮瓣组织中MDA含量分别较IR组降低11.3%、33.2%(P〈0.05),MPO活性分别较IR组降低14.2%、22.7%(P〈0.05),MT含量分别较IR组高41.5%、44%(P〈0.01)。在补锌-IR组掀起皮瓣即刻的标本中有一定量的MT表达。MT表达在皮瓣组织多种细胞的细胞浆中。补锌-IR组皮瓣的超微结构改变较IR组减轻,皮瓣成活率较IR组升高27.2%(P〈0.05)。结论 外源性锌能诱导皮瓣内MT产生,MT通过细胞保护作用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假处理组和利多卡因组。制取5 cm×4 cm上腹部岛状皮瓣后,假处理组不作缺血-再灌注处理而直接原位缝合;缺血9 h后,利多卡因组于再灌注前5 min腹腔内注射10mg/kg利多卡因,对照组则注射1 ml生理盐水。再灌注后12 h测定皮瓣组织丙二醛水平和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并在术后1周观察3组皮瓣成活情况。结果7 d后利多卡因组皮瓣成活率为74.31%,对照组为27.23%,假处理组为98.23%,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皮瓣成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多卡因组丙二醛水平为6.12 nmol/g,对照组为11.64 nmol/g,假处理组为6.01 nmol/g,利多卡因组与对照组丙二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利多卡因组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为120.23 U/g,对照组为128.45 U/g,假处理组为80.31 U/g,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多卡因能有效抑制和阻断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自由基团释放、超氧化物阴离子生成,减少脂质产物降解,从而有效提高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4.
缺血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是否可以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N1组)仅行单纯手术操作但不阻闭腹主动脉;对照组(N2组)行单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15s/30s/60s(PA/PB/PC组)分别于阻闭腹主动脉15min后,再灌注15s/30s/60s,缺血15s/30s/60s,反复3次。再灌注48h时对所有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并行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结果PB组再灌注48h后肢运动功能评分[3.5(2~4)分],明显高于N2组[2(1~3)分](P<0.05),其他各组与N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PB组为36.7±7.0,明显多于N2组25.7±4.3(P<0.01),而PA组18.2±2.2和PC组8.0±4.1则明显少于N2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取决于后处理时间,缺血后处理30s/30s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缺血后处理15s/15s和60s/60s会加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5.
林煌  董勇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4):585-587
目的:缺血后处理需要反复夹闭血管蒂,可能对血管造成机械性损伤。药物缺血后处理成为缺血后处理的发展方向。腺苷A2A是调控皮瓣炎症的关键靶点,进行相关研究进一步探究腺苷A2A激活缺血后处理对皮瓣有否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组,再灌注前5min注射腺苷A2A激活剂。分别进行皮瓣存活率检测和ELISA检测TNF以及IL-6。结果:腺苷A2A激活剂组皮瓣存活率高,炎症因子检测活性低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结论:腺苷A2A激活剂缺血后处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具有保护皮瓣作用。运用腺苷A2A受体激活缺血后处理可能成为保护皮瓣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小肠及远隔脏器损伤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家兔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再灌注2 h 后采集各组动脉血、静脉血及部分肠道组织、肝、肺组织,测动脉血中 TNF-α、IL-1β、IL-6、IL-10水平,测静脉血中 ALT、AST、BUN,Cr、LDH、CK-MB 活性,测内毒素水平,测定血清及小肠、肝、肺组织 MDA、MPO、CAT、SOD 水平,HE 染色,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率。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清及小肠、肝、肺组织中 MDA、MPO 水平明显降低, SOD、CAT 水平明显升高,静脉血 ALT、AST、LDH、CK-MB、BUN 下降;动脉血中 TNF-α、IL-1β、IL-6、内毒素降低,IL-10水平升高,肠黏膜损伤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肠黏膜损伤,减少内毒素易位,促进抗炎因子的激活,抑制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提升小肠组织及远隔脏器的氧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减轻小肠及远隔脏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7.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ang N  Ma QJ  Lu JG  Chu YK  Lai DN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3):1533-1536
目的探讨在体条件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肝冷保存时间100min,无肝期控制于18min以内,60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2只,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各24只。对照组开腹后仅游离肝周韧带;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受体大鼠供肝切除前仅以肝素化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后处理组供肝植入后完全再灌注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缺血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后处理组受体一半(6只)于再灌注后2h留取血液及肝组织,另一半(6只)于再灌注后6h留取肝组织。对照组于关腹后相应时间留取血液及肝组织。各组分别检测肝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Or.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根据酶促反应原理,利用分光光度仪测定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肝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血清肝功能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肝组织过氧化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则明显低(P〈0.05);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肝组织抗氧化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则明显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和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可能是缺血后处理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皮瓣移植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阿魏酸钠对皮瓣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利用H&E染色分析皮瓣的损伤程度,利用免疫组化检测皮瓣组织中COX-2及HO-1的表达水平,利用ELISA法检测皮瓣组织中MPO、MDA、NO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移植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相比于生理盐水处理组,阿魏酸钠处理可显著提高皮瓣的存活率,同时上调皮瓣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抑制COX-2通路的活化。在阿魏酸钠的作用下,皮瓣组织的MPO、MDA的含量明显下降,同时NO的合成增加,阿魏酸钠可显著抑制外周血中TNF-α的表达水平。结论:阿魏酸钠对移植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减少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任何组织的缺血,只要达到一定时间和程度,必然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1985年McCord经过研究发现,长时间的组织器官缺血后的再灌注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是再灌注挽救了缺血的组织器官,以防止进一步的缺血损伤,然而不可控的再灌注也引起了组织器官的再灌注损伤,故此提出了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这一概念.骨骼肌是组成肢体的重要组织之一,同时它对缺血十分敏感,人类骨骼肌在室温下完全缺血2.25 h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功能损害.在骨科的临床工作中,动脉断裂栓塞、断肢再植、应用止血带时间过长,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骨骼肌缺血,随后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影响患者肢体的存活,甚至造成截肢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地塞米松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瓣修复创面,常伴随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了皮瓣的成活。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有不少处理方法,但效果常不满意。地塞米松对其防治作用,目前尚少见报道。本文以地塞米松防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取得了满意效果。材料与方法取健康Wistar大鼠(250~3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模型,分别应用L-选择素单克隆抗体观察皮瓣成活面积及组织改变。结果:术后7天时皮瓣成活面积分别为:假性实验组为100%;生理盐水对照组为(18.3±19.6)%;实验组为(85.63±22.05)%。组织学观察发现:生理盐水对照组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组织肿胀、大部分皮肤组织坏死;L-选择素单克隆抗体使用实验组则炎症症状明显减轻、坏死组织减少,基本与假性实验组近似。结论:L-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可以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提高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成活面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的影响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实验中随机抽取了54只雄性小鼠,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Sham组18只;缺血再灌注(I/R)组18只;I Postcond组18只.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缺血脑组织中的匀浆谷氨酸(Glu)浓度进行检测.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6h后,I Postcond 组的Glu浓度指标为5.4,I/R组的Glu浓度指标为8.3,I Postcond组较I/R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后,I Postcond组的Clu浓度指标为2.6,而I/R组的Glu浓度指标为3.4,虽仍然呈较低状态,但此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 Postcond的确存在延缓小鼠MCAO中的I/R损伤现象,细胞间隙之中的Glu清除加速作用或为对抗I/R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远端蒂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蒂部设计减张皮瓣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临床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9例,胫后动脉小腿内侧穿支远端蒂皮瓣修复2例,腓动脉外踝上皮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8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4例,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3例,掌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例.蒂部减张瓣呈梭形或圆形,面积为1.0 am×1.0 cm~5.0 cm×3.5 cm.结果 28例皮瓣术后血运良好,无肿胀、淤血,全部成活,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外形美观,供区均一期愈合,疗效满意.结论 在远端蒂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蒂部设计减张皮瓣是可行的.可有效地防止蒂部血管受压或血管网破坏而影响皮瓣的血运,是一种可靠的预防远端蒂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血供障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跨区反流轴型皮瓣成活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了解反流轴型皮瓣的成活机理. 方法以Wistar大白鼠左旋髂深血管为蒂,形成8.0 cm×2.5 cm横跨腰背部中线4.0 cm的矩形皮瓣,作为反流轴型皮瓣模型,观察其成活过程中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的途径、方向和流速、血管管径和管内压力、血流量及血管构筑的改变. 结果皮瓣完全成活率100%,术前中线两侧动脉压差约等于0,术后皮瓣近、远端灌注压差达4.9 kPa;轴心动脉经中线吻合支向对侧供血,经静脉吻合支回流;中线以远区域的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术后48 h内,皮瓣远端血流量仅为术前的1/8~1/5,中线区静脉压高于远端,6例的皮瓣远端静脉淤血;72 h后中线区血管吻合支增多、增粗,静脉压低于远端,远端淤血开始缓解;轴心血管沿吻合支逐渐向中线以远延伸,14 d形成与顺流皮瓣相似的轴心血管,血流量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 结论反流轴型皮瓣经两侧轴心血管之间的吻合支供血和回流,其动力是吻合支两侧的动、静脉压差.术后72 h内易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此期皮瓣以代偿性的吻合支增粗、增多及压力下降维持其循环;72 h后,与顺流轴型皮瓣相似的轴心血管逐渐形成, 为皮瓣成活提供了可靠的循环.  相似文献   

15.
外源性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仇树林  谢祥  胡国栋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4-16,i0002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皮瓣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缺血再灌注组即IR组(n=16)和补锌缺血再灌注组即补锌-IR组(n=16)。在大鼠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上,用硫代巴比妥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微结构的改变,并观察皮瓣成活率。结果:补锌-IR组在再灌注1h和24h,皮瓣组织中MDA含量分别较IR组降低11.3%、33.2%,MPO活性分别较IR组降低17.9%、21.4%。补锌-IR组皮瓣的超微结构改变较IR组明显减轻,皮瓣成活率较IR组升高27.2%。结论:外源性锌能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中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游离足背皮瓣修复足背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足背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应用游离足背皮瓣修复治疗。结果 12例均获随访,时间1个月~4年。游离皮瓣全部成活,受区运动、感觉及外观良好;供区植皮全部成活,双足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游离足背皮瓣可以解决足背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的问题,且组织相似性高;供区只要保留完整腱周膜即可解决植皮生长不理想的问题。游离足背皮瓣是修复足背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较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7.
扩张皮肤软组织修复缺损中菱形皮瓣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菱形皮瓣设计对扩张皮瓣中问松弛部分的充分利用.方法扩张后的皮肤软组织在设计旋转皮瓣修复缺损时,如果中间松弛部分不能充分利用.在旋转皮瓣上再次设计菱形皮瓣来充分利用扩张后的皮肤软组织,菱形皮瓣的尖部设计在扩张最充分部分,皮瓣蒂部设计在旋转皮瓣的切口侧,要注意保证菱形皮瓣与旋转皮瓣形成的复合皮瓣的长度与蒂的宽度比例在2.5:1.0.结果 11例在旋转皮瓣上再次设计菱形皮瓣,复合皮瓣的长宽比例最大达到3:1,多数在2.5:1.0.皮瓣全部存活,有1例皮瓣尖部小面积血运障碍,1例菱形皮瓣尖部早先轻度淤血.结论 该设计较充分、合理的利用了扩张后的皮肤软组织,最大可能的修复了缺损.复合皮瓣设计,一是注意长宽比例,二是尽量选择蒂部有知名血管的轴型皮瓣以策安全.只要设计合理,该方法是安全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小腿前外侧的皮瓣筋膜瓣的应用解剖、手术方式、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在14侧成人下肢标本及1条断腿上,观察了腓浅血管的起始部位、行程及皮支的分布情况,设计了小腿前外侧组织瓣的4种术式。1988年以来,临床应用26例。结果术后皮瓣筋膜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3例,Ⅱ期愈合3例,20例随访4个月到5年,情况稳定良好,无复发。结论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对供区影响小,是修复小腿及对侧踝及跟部后方创面及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一种可供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