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三角皮瓣预扩张后,带蒂转移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面颈部瘢痕范围,采用单侧或双侧胸三角皮瓣预扩张,选用500~600ml扩张器置入胸三角区,经2~4个月快速注水,注水总量可达1200~1800ml,获得足够皮肤后先行扩张皮瓣延迟术,2周后再切除面颈部瘢痕,创面应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转移覆盖,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待转移皮瓣夹管训练时间大于1h后断蒂,利用蒂部皮瓣来修复剩余瘢痕切除松解后的创面。结果:本组19例面颈部大面积瘢痕患者,共计26个胸三角皮瓣,1个皮瓣远端局部血运障碍,余皮瓣术后均成活好,皮瓣色泽、厚度、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解决了瘢痕导致的组织畸形,患者及家属对总体效果满意。结论: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是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胸三角扩张薄皮瓣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罗勇  高建华  姜平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568-1570
目的:探讨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理想修复方法方法:利用胸三角皮瓣扩张形成薄皮瓣修复瘢痕创面,手术分两期,第一期于胸三角皮瓣深筋膜浅层剥离放置300~800ml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充分扩张及维持2个月左右。第二期取出扩张器形成扩张薄皮瓣。切除面颈部瘢痕,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所有皮瓣成活良好,后期皮瓣色泽与面部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回缩,无臃肿,面颈部形态美观。结论:利用胸三角扩张薄皮瓣修复面颈部较大面积瘢痕是效果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探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对36例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患者行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瘢痕面积为10 cm×7 cm~20 cm×13 cm。手术分3期:一期,于单侧或双侧胸三角皮瓣深筋膜浅层置入400~600 ml柱形或肾形扩张器,维持注水扩张2~3个月;二期行扩张器取出并形成扩张薄皮瓣,切除大部分颈部瘢痕,将皮瓣转移修复至创面,3~4周断蒂;三期,利用蒂部薄皮瓣修复剩余瘢痕切除后的创面。结果本组共36例(49个皮瓣)患者,其中44个皮瓣存活良好,1个皮瓣术后发生感染导致扩张器外露而提前断蒂进行修复,3个皮瓣远端早期出现青紫,经放血疗法、红光治疗后恢复,1个皮瓣远端坏死约3 cm×6 cm,经换药处理后行二期皮瓣蠕动修复。术后随访1~12个月,所有患者的皮瓣表面平整,色泽、质地、厚度与颈部正常皮肤相近,痛、温觉存在,且颈部活动度大于术前(P0.05)。结论采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是一种利于术后颈部活动功能恢复,且效果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面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 根据患者面部良性肿瘤的面积,采用单侧或双侧胸三角皮瓣预扩张,在胸三角皮瓣下靠近肩部置入1个扩张器,切口选择在锁骨下.扩张完成后,先将面部良性肿瘤部分或全部切除,据缺损大小设计皮瓣.皮瓣应大于缺损面积10%~15%,蒂部可制成管状或应用良性肿瘤翻转与胸三角皮瓣蒂部形成铰链而封闭蒂部创面.3周后将皮瓣延迟,再1周后断蒂.结果 20例患者应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面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效果均满意.结论 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是修复较大面积面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大面积头面部瘢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面积头面部瘢痕的治疗方法.方法 头部采用1~3个扩张器行头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面部瘢痕均采用胸三角皮瓣预扩张后带蒂转移修复.结果 2003年至2007年,于临床应用12例,头胸部皮肤扩张充分.其中胸三角皮瓣预扩张的2例患者.扩张器自切口处外露,但未影响手术效果;3例因扩张过程中,注水过多,致妊娠纹形成.皮瓣转移后均无血运障碍成活良好,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效果满意.结论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治疗大面积头面部瘢痕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面颈部烧伤后瘢痕的修复方法.方法 单侧或双侧胸三角皮瓣预扩张后,带蒂转移修复102例烧伤患者面颈部瘢痕.术中先切除松解面部瘢痕,使眼、口、鼻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再将面部瘢痕瓣翻转与胸三角皮瓣蒂部形成铰链进而封闭蒂部创面,3周后行皮瓣延迟术,断蒂修复剩余的面颈部瘢痕.结果 94例患者的皮瓣一次性成活,效果良好.7例患者皮瓣转移后,出现单侧皮瓣尖端血运障碍.自行愈合后色素减退;1例患者出现单侧皮瓣坏死,植皮后愈合.结论 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是修复较大面积面颈部瘢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超量扩张术修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延长扩张时间、增大扩张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25例,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手术:在需要修复的瘢痕组织临近的正常皮肤上设计埋置扩张器的大小、形状及埋置方式,扩张器容量为100~400ml,扩张时间为3~6个月,扩张量为额定容量的2~5倍;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切除瘢痕,利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满意效果,随访3个月至10年,皮瓣平整,外观色泽、质地均佳。结论:延长扩张时间,增加扩张量可以产生更多的额外皮肤,修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治疗面颈部瘢痕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3例面颈部瘢痕患者分别采用单个或多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面颈部正常皮肤下,经1~2个月注水扩张后,利用扩张后皮瓣直接推进或形成异位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术后皮瓣的成活、皮肤的色泽,以及最后面部的瘢痕情况.从而判断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23例,其中1 例术后出现血肿、1例发生扩张器渗漏、2例在扩张过程中出现感染,经处理后正常扩张.扩张后皮瓣均满足修复区所需.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面颈部皮肤色泽正常,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面部为线状瘢痕,较为平整,无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面颈部瘢痕方法 简单,效果满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面颈部瘢痕的效果。方法采用单个或多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46例面颈部瘢痕患者的面颈部正常皮肤下,经注水扩张后,再将扩张的皮肤软组织合理转移到要修复的瘢痕区整形缝合。观察术后皮瓣成活率、皮肤色泽、瘢痕恢复情况和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结果 46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面部扩张器埋置术后感染,3例出现面部皮瓣下血肿,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对手术效果无影响,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无扩张失败终止治疗病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面颈部局部皮瓣转移后血运、色泽正常,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面颈部为线状瘢痕,较为平整,无增生性瘢痕出现。结论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面颈部瘢痕,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是皮肤烧伤整形外科中修复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多个扩张器修复面颈部瘢痕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35  
目的 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部瘢痕。方法 1991年月~1995年1月应用多个扩张器置入面颈部正常皮肤下,扩张后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16例。采用的扩张器大小及数量根据瘢痕所在部位不同有所差别,修复面颈部1cm^2创面需要扩张器容量5~6ml,同时切口线的设计应尽量在隐蔽处且顺皮纹,如息唇钩、下颌缘。面、颈部皮瓣的设计不同,面部多采用直接推进皮瓣修复,颈部多采用异位皮瓣修复。转移后皮瓣最好有一定  相似文献   

11.
超量扩张颈部皮肤修复半侧颜面中下部瘢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用超量扩张的颈部皮肤一次性修复半侧颜面中下部瘢痕的效果。方法对50例半侧颜面中下部瘢痕患者的颈部埋置单个100ml或150ml容量扩张器进行超量扩张,超量为其额定容量的4~5倍,用以修复面部瘢痕,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及远期随访效果。结果50例扩张后皮瓣均成功修复面部瘢痕。随访3~12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均与周围匹配,无明显皮瓣回缩,扩张皮瓣修复区表情活动正常。结论在颈部埋置扩张器,行4~5倍超量的扩张,可获得大面积的皮瓣,足以修复颜面部大面积瘢痕切除后的创面。  相似文献   

12.
郑江红  吴宏  丁志  刘庆阳  金一平  杨松林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48-1249,I0007
目的:总结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部皮肤病损的临床经验。方法:Ⅰ期手术选用50~400ml容量的扩张器埋植于面部病损邻近皮肤正常区域的皮下层,注水扩张1~4个月;Ⅱ期切除面部病损,运用扩张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结果:23例中,21例面部病损切除后利用扩张皮肤形成局部皮瓣一次完成修复,修复后的皮肤质地和色泽与受区接近,外形满意。一次修复缺损创面最大者约8cm×11cm。1例于Ⅰ期手术后53天扩张器外露,提前取出扩张器形成局部皮瓣加植皮修复,效果良好;1例为较大面积的面部扁平瘢痕,第一次扩张后仍残留1/4瘢痕,经二次扩张遂完全切除瘢痕并修复。结论:运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部病损切除后的皮肤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辅助植皮或应用连续扩张法完成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置负压吸引治疗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皮肤脱套面积10 cm×18 cm^23 cm×56 cm患者采用全厚皮片回植外置负压吸引治疗13例,采用全厚皮片回植内置负压吸引治疗9例。结果采用全厚皮片回植外置负压吸引治疗患者手术时间1~3 h,术中出血量600~1200 ml,使用负压封闭引流片3~6片;2例10%皮肤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皮肤色泽、质地稍差,可见明显花斑样瘢痕。采用全厚皮片回植内置负压吸引治疗患者手术时间0.5~1 h,术中出血量100~400 ml,使用负压封闭引流片1~2片;经1~2次负压吸引皮肤全部成活;皮肤色泽、质地较佳,无明显瘢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使用负压封闭引流片数量内置负压吸引明显优于外置负压吸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8~12个月随访。伤口均无明显感染。结论大面积皮肤脱套伤使用全厚皮片回植内置负压吸引或外置负压吸引均可达到治疗目的,但内置负压吸引明显优于外置负压吸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圆形皮肤扩张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旁正中瘢痕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面旁正中部瘢痕患者30例,于瘢痕外侧颧颊部埋置圆形皮肤扩张器,经注水扩张后,设计推进或异位扩张皮瓣修复面旁正中瘢痕。结果:30例患者完成扩张,注水扩张中3例发生感染经腔内灌洗引流控制,4例并发血肿行血肿清除术。30例面旁正中瘢痕成功修复,其中11例伴下睑外翻者完全矫正7例、改善4例;伴上唇外翻、口角歪斜、鼻翼畸形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6~12个月,患者对瘢痕修复效果较满意。结论:选择圆形皮肤扩张器修复面旁正中瘢痕,皮肤利用率高、皮瓣设计方便、修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应用皮肤扩张术治疗口周及颏部瘢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总结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口周、颏部瘢痕108例的经验体会。方法:对我科近6年来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口周、颏部瘢痕的10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所有患者以患有上、下唇,口周或颏部瘢痕为准,可伴有或不伴有面颊或其他部位瘢痕。其中面部扩张术52例,颏底、颈前部扩张术13例,预扩张胸三角皮瓣43例,面部和颏底、颈前同时扩张26例。结果:绝大多数患者获得了满意疗效。术后发生血肿4例,经及时行血肿清除术,未影响治疗效果。发生转移皮瓣远端血运障碍5例,其中3例经术中皮瓣修薄、适度加压包扎、术后应用改善血液微循环药物及地塞米松等措施后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期植皮修复创面。2例下唇瘢痕挛缩伴唇外翻患者经颏底、颈前部扩张皮瓣修复2个月后发生皮瓣回缩致下唇外翻,经瘢痕松解全厚植皮后改善。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的43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扩张囊感染,经急诊手术未明显影响最终治疗效果;有7例于术后半年行皮瓣去脂术。结论:应用皮肤扩张术治疗口周、颏部瘢痕应以面部扩张术为首选,可合并颏底、颈前皮肤扩张术。对于合并有面颌部较大范围瘢痕的患者,应用预扩张胸三角皮瓣也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广泛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胸部烧伤后瘢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广泛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胸部烧伤后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一次多个扩张器置入面颈,胸部正常皮肤下,经广泛扩张皮肤后修复瘢痕,切除瘢痕散在,畸形比较严重的创面共计13例,置入的扩张器数量及大小依瘢痕畸形程度不同为5-8个,扩张容积30-450ml不等。手术遵循整形外科设计原则,尽可能使修复后的切口处于顺皮纹或隐蔽处,以面部器官正确复位,颌颈角正常,上胸部避免植皮为治愈标准,结果:13例面颈,胸部散在瘢痕切除均一次性完成,皮瓣全部成活,其质地,色泽理想,面部器官,颈胸部外观与功能较好,结论:采用广泛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胸部烧伤后瘢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皮肤扩张修复面颈部瘢痕。方法:应和扩张器置入面颈部正常皮肤下,扩张后修复面部瘢痕切除后创面30例。面颈部皮瓣的设计不同,面部多采用直接推进皮瓣修复,颈部多采用易位皮瓣修复。结果:30例瘢痕切除后无继发畸形,1例皮瓣部分血运障碍,经换药后痊愈。随访显示皮瓣颜色、质地均佳,切口轻度瘢痕。结论:皮肤扩张术为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修复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节段设计原则在面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对38例面部瘢痕患者,在修复面部瘢痕时,以面部张力线、组织器官活动分区,以及面部凹凸曲面为界,将瘢痕分解成多个节段瘢痕,对多节段瘢痕采用手术切除,常规美容外科技术分层减张缝合。于术后3~6个月手术切口愈合稳定后,将留存的节段间点状瘢痕行手术或点阵激光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3年,瘢痕质地、色泽较好,无明显瘢痕挛缩,无明显凹陷畸形。结论 针对面部线型瘢痕,根据面部皮肤张力线对其进行多节段分解,采用手术联合激光等综合手段,可以获得较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