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骨部位的嗜酸性肉芽肿通常是不侵犯硬脑膜的,近日我院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立群  魏守礼 《河北医药》1997,19(6):342-343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0例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王立群张玉敏病理科魏守礼河北省正定县医院外科高书景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granuloma,EG)也称郎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ugerhanscelhistiocy-tosis...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7岁。因发现左下腹肿块1周于1992年7月4日入院。起病后无畏寒、发热,肌注青霉素无效。体检:T37.2℃,P86次/分,R20次/分,神清,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全身表浅淋巴结不肿大,心肺(-)。腹平软,肝脾肋缘下未扪及;左下腹壁扪及一鸡蛋大肿块,质韧,境界清,无触压痛。拟诊“腹壁纤维廇”。术中见肿块约4×4cm,位于腹内斜肌内,切除肿块,病检为左下腹壁嗜酸性肉芽肿,术后  相似文献   

4.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良性病变,临床较少见,好发于全身浅表淋巴结及四肢软组织,发生在头颈部约占半数以上,其中以腮腺发病率最高。 患者,男,41岁,主因右侧腮腺区无痛性、弥漫性肿大3年,于1997年5月30日入院。查体: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右腮腺区皮肤粗糙,有色素沉着。局部隆起。可触及约6×3×2cm大小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楚,中等硬度,轻微活动,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腮腺导管口无红肿,无脓性分泌物溢出。临床诊断:右腮腺肿物经抗炎治疗1周未见明显疗效。局麻下行保留面神经右腮腺浅叶及肿物摘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腮腺浅叶内,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深叶腺体组织正常。病理检查:肉眼可见肿物实性,呈灰黄  相似文献   

5.
骨嗜酸性肉芽肿大多为单发病灶,多发病灶实属罕见,我院遇见1例,经临床、病理和长时期的X线随访观察证实。为引起临床注意,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伴肝嗜酸性肉芽肿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33岁,因右上腹胀痛1周,于2004年2月11日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以夜间平卧入眠时加重,呈阵发性,无腰背部放射性疼痛,无胸闷、胸痛及发热盗汗等症状。体格检查:体温36.8℃,神志清,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3cm质软,边缘光滑无触痛,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7.
小儿颈椎嗜酸性肉芽肿误诊1例报告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王少凡,吴淑贝患儿男性,5岁。以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酸痛伴运动障碍1个月于1991年11月11日入院。无午后低热,盗汗、体重减轻,无外伤史。体检:T36.2℃。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颈部稍僵硬,头部向左...  相似文献   

8.
9.
患者女,25岁.于无意中发现右额顶部有一包块,触之较硬,偶感疼痛,未引起重视,近2周包块逐渐增大,伴疼痛,遂就诊于我院神经外科.  相似文献   

10.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SEG)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三种类型中较轻微的一种亚型,是一种溶骨性病变,主要发生于颅盖骨,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1].  相似文献   

11.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cy tic Granulom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病变。本病并不罕见,却较少引起注意,临床上与病理皆易误诊或漏诊。近年我院也收治一例。  相似文献   

12.
13.
骨嗜酸性肉芽肿14例报告福州市第二医院放射科林贞鼎,游斌,黄庆文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董爱森骨嗜酸性肉芽肿是局限于骨内的一种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也称网状内皮肉芽肿。近两年我们共收集14例,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1例,女性3例;就诊年龄最小5...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1937年由Kaiser首例报告。本病少见,误诊率高。现将我科1981~1987年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例1,男,49岁。因反复上腹胀痛半年入院。无过敏史。体检:左上腹轻压痛,未触及肿块。白细胞8200/mm~2,嗜酸性粒细胞3%。X线钡透示胃窦部龛  相似文献   

15.
贺晓燕  肖开棋 《贵州医药》1991,15(5):297-298
1937年金显宅等首先报道了“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7例,认为这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肿瘤性疾病。1957年金显宅等对本病作了进一步的观察,提出本病并非肿瘤而是肉芽肿性疾患。1964年林丛较详细地描述了该病病变特点,提出该病符合一般过敏性炎症的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46岁。3年前无意发现两侧腹股沟数个淋巴结肿大,不痛。2年后两下肢无力,近7个月疼痛,发麻、发凉、行走300公尺左右,需休息数分钟才能继续行走。1989年6月7日切除兰尾,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活检,报告为嗜酸细胞性淋巴肉芽肿。兰尾炎术后,两下肢无力、足趾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加重。体检:血压:左上肢100/80,右上肢120/70,左下肢测不出,右下肢130/90。除腹肢沟淋巴结肿大外,其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朐背部皮肤未见扩张血管,  相似文献   

17.
巨大溃疡型胃嗜酸性肉芽肿少见,我院收治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1岁,上腹部饥饿性疼痛十年余。曾服用“胃药”治疗后疼痛缓解,近一月上腹痛呈持续性加剧,伴嗳气、泛酸,症状渐加重。因呕吐咖啡色样物来我院急诊,拟“上消化道出血”于1983年1月15日收住入院。体检:腹软,剑突下压痛明显,无腹块。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400,中性80%,淋巴16%,嗜酸性白细胞4%。X线检查:胃小弯垂直部见到突出于腔外的龛影,约有4×3cm大小,龛影底部较平整,边缘较整齐,局部粘膜纹增粗,无中断破坏征象。诊断:胃小弯巨大溃疡,趋向穿透恶变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4例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资料,根据肉芽肿大小、形态、颅骨破坏程度,将其分为肿块不明显型、肿块外凸型、肿块双凸型和肿块多发型。分析各型影像学特征,参考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情况,探讨其影像学分型的临床意义。结果:肿块不明显型2例(8.33%),表现为局灶性不全性骨质破坏,肉芽肿块形成不明显,行肉芽肿切除术,随访均无复发;肿块外凸型15例(62.50%),表现为穿凿性骨质破坏以及明显外凸形肉芽肿块,采取肉芽肿切除并颅骨修补术,随访12例无复发;肿块双凸型5例(20.83%),表现为穿凿性骨质破坏以及"双凸状"肿块,可累及硬脑膜并压迫脑实质,治疗以手术切除、颅骨修补及硬脑膜修补为主,随访2例无复发;肿块多发型2例(8.33%),表现为多发程度不等的颅骨破坏和大小不等肉芽肿形成,治疗以手术加化疗为主,随访2例均复发。结论: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各型在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及预后效果方面都具有特征性,可对其进行全面的影像学评估。  相似文献   

19.
张金黎  刘华 《云南医药》1996,17(4):310-311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并肾病综合征1例报告张金黎,刘华,沈颖患者男,17岁,1994年6月11日入院,入院前曾有6年的反复发作双侧腮腺肿大伴局部皮肤瘙痒,皮肤丘诊及色素沉着史,1994年2月再次出现双侧腮腺肿大呈包块状及皮肤损害,曾在中山医学院肿瘤医院行右...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男,19岁。于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疼痛,时伴有头痛、头晕,偶有恶心、呕吐,无意识及视物障碍,无肢体麻木,无走路不稳及肢体功能障碍,未给予治疗。近2月上述症状加重,遂就诊笔者所在医院,初步诊断颈椎关节紊乱。给予理疗及布络芬等镇痛及活血化瘀治疗,效果差。故行颈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