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4):I0003-I0005
解放军第三零七医院血液科(血液病移植科)组建于1959年,是医院的重点学科,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同时开展血液病多手段诊断(细胞、免疫、分子生物和细胞遗传学等)和多层次系统特色治疗(化学药物、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免疫治疗)的优势学科。该科在国内率先开展的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年龄及病种明显扩大,病人存活质量高,花费少,为血液病病人提供了新的更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临床救治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和探索肠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中国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综合估算,病例A受照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经联合预处理,2例分别行单倍体和HLA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2例患者均移植成功,供体完全植活,三系血细胞和骨髓造血重建成功,均无移植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病例A于照后33d(d33)死于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例B于d75死于心衰为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骨髓和外周血染色体及牙齿ESR检查等对超大剂量放射病诊断有重要价值。HLA相合及半相合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急性放射病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仍然是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应加强对促进辐射损伤修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例肠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2004年济宁“10.21”辐射事故患者A的受照经过、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方法依据临床表现、现场模拟、生物剂量估算、电子自旋共振(ESR)等结果,综合估算全身受照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照后3d入院,立即全环境保护、抗感染、HIJA配型等,7d进行同胞间单倍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3d后出现顽固性腹泻,13d出现急性腹膜炎及不全肠梗阻,经过泰能等抗感染综合治疗伴随造血功能恢复而治愈。17d白细胞数开始上升,19d造血重建,骨髓及外周血均获稳定植入,同时出现肺部混合感染。25d皮肤放射损伤最严重,诊断为Ⅲ度皮肤急性放射损伤(皮肤损害面积14%)。肺部感染逐渐加重,先后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肾衰竭等,给予强有力抗细菌、抗真菌及全身支持等综合救治,效果不佳。30d呼吸机辅助呼吸,33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结论患者A的全身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这是国内首例肠型急性放射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报告。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时间,获得了宝贵的临床救治经验,对今后类似病例的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广泛严重放射性损伤、感染及MOF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全身(全淋巴)照射后100例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肿瘤过程中用全身照射(TBI)或全淋巴照射(TLI)预处理,研究受照不同剂量患者发生医源性急性放射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和造血恢复及相关合并症。方法100例患者(白血病91例,其他肿瘤9例)接受500~1000cGyTBI或TLI和超大剂量化疗作预处理。结果均发生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白细胞降至(0~0.15)×109/L,骨髓空虚,合并各种感染和出血。经造血干细胞移植,抗感染,应用GM-CSF或G-CSF积极支持治疗及保护隔离措施,92例造血恢复,8例死于不同感染和出血。结论造血干细胞的移植起主要治疗作用,不同造血因子用于治疗急性放射病,可能是一种有希望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肠型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救治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山东"10·21" 60Co 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病例A受照射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射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经联合环磷酰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氟达拉滨预处理,2例分别行HLA半相合及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孢霉素A和骁悉方案(病例A加用CD25单抗和供者间充质干细胞)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 2例均移植成功,供体完全存活,移植后9~11天白细胞开始恢复,2周后白细胞恢复正常、骨髓造血重建成功.2例均未发生移植排斥和GVHD.病例A照射后33天死于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例B照射后75天死于心衰为主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HLA相合及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联合免疫抑制剂预处理对促进供体稳定植入是必要的,环孢霉素A、骁悉和CD25单抗及供者间充质干细胞对预防GVHD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肠型急性放射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救治肠型急性放射病中的作用.方法 山东"10·21"辐射事故患者"A"受到60Co γ射线全身相对均匀照射达20~25Gy,诊断肠型急性放射病.照射后3天全环境保护、抗感染、刺激因子、HLA配型等,给予"环磷酰胺(CTX) ATG 氟达拉滨"预处理,7天行同胞间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孢霉素A(CsA)/FK506 骁悉(MMF) CD25 间充质干细胞(MSC)"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17天白细胞开始上升,19天重建造血:白细胞数>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4×109/L,血小板>30×109/L,网织红细胞恢复正常.多种检测证明稳定完全植入,未发生GVHD.19天发生肺部细菌及真菌混合感染,放射损伤及肺部感染逐渐加重,33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结论 本例是国内肠型急性放射病造血干细胞移植首次成功报告,延长了存活时间,对类似病例的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极重度骨髓型和部分肠型急性放射病,用一般抗辐射药物加综合治疗难以奏效。近年来,国内外普遍重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这对加速造血功能的恢复和免疫系统的重建是一项关键性治疗措施,造血干细胞来源已经从单纯骨髓中采集,发展为从外周血和胚胎肝中获取的三条途径。从新鲜造血干细胞移植发展为冰冻保存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放射损伤。  相似文献   

8.
现有资料表明,重度和重度以下的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应用对症综合支持疗法或伍用现有的抗放药物可使多数患者治愈。然而极重度骨髓型或轻度肠型放射病则只有在对症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移植造血干细胞,才能取得满意效果,这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放射病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胚胎时期的肝脏中和成年期的骨髓中。1962年Good-man等发现哺乳动物外周血中也存在着具有  相似文献   

9.
极重度骨髓型与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救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极重度骨髓型与肠型急性放射病(ARS)一直是医学难以攻克的热点问题。本文从4个方面概括ARS治疗的新进展:①WR-2721作为细胞防护剂的机制和早期应用,可能阻断组织器官的不可逆性放射损伤;②细胞因子治疗放射病的新进展,提出重视造血恢复后患者的免疫重建;③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病有重要治疗意义;④放射病的抗感染防护和治疗,临床真菌感染症状出现前,抗真菌用药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观察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和治疗经验,为事故性放射病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41例经过大剂量照射预处理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外周血象、体温和症状,并作统计学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 照射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逐渐下降,平均于照后第10天、第13天至最低值,分别于第18天、第17天恢复,血红蛋白仅有轻至中度降低。移植后使用rhG-CSF与未使用rhG-CSF患者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前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与骨髓重建时间呈负相关。照射副作用除常见呕吐、乏力、腮腺肿大、口腔溃疡、肝功异常及皮肤损伤外,25.6%患者照射后体温升高。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期感染发生率为63.4%,多为轻度,心脏功能及肾脏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患者均能平稳渡过骨髓抑制期。结论 rhG-CSF的应用可明显缩短粒细胞缺乏期,促进骨髓重建;而移植前采集足够数量的单个核细胞是治疗医源性放射病、缩短造血恢复时间的关键;严格实行全环境保护和及时、联合、足量应用抗生素的原则为医源性急性放射病患者能够顺利渡过极期、减少感染等合并症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1.
加强造血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放射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不仅是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关键治疗手段,也是偏轻的肠型急性放射病的重要治疗措施.但HSCT在治疗急性放射病(ARS)方面的进展仍较缓慢,不但移植成功的病例不多,有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较少,而且相关的理念和观念等也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效果和并发症的防治,用allo-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41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孢素A(CsA)+短程氨甲蝶呤(MTX)、霉酚酸酯(MMF)联合CsA+短程MTX两种方案。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顺利造血重建。HLA完全相合移植急性GVHDⅡ度以上者8例(21.05%)。慢性GVHD发生率76%。急性白血病CR1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HLA完全相合移植34例,复发3例(8.82%);随访2年以上者存活率71.43%(10/14)。表明allo-PBSCT急性GVHD发生率并不高于骨髓移植,但慢性GVHD发生率明显高;感染和间质性肺炎是移植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国内外在血液病的研究如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血液病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及临床干预措施,血液病的分子诊断及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的优化、替代供体的选择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未来血液病学的发展方向为:发现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中的分子遗传学异常,以期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关注干细胞与造血微环境(niche)的关系、血液病发病机制与异常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相关的转化医学研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靶向治疗药物、细胞学诊治策略,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取我国血液病患者诊治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上述研究成果不仅将造福血液病患者,亦具有重要的军事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急性放射病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8.5Gyγ射线照射的BALB/c小鼠,分别输入红细胞(对照组),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T组),外周血干细胞联合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实验组),观察受体鼠4周的生存率,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生存率,BMNC、GFU-GM,CFU-F较对照组和PBSCT组显著升高,P<0.05,WBC的最低值较其他两组高(P<0.01),WBC恢复较PBSCT组愉(P<0.01),结论: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基质细胞 输注有促进急性放射病造血重建的作用,其作用优于单纯的外周血干细胞输注(移植)。  相似文献   

15.
促血小板生成素与辐射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PO(促血小板生成素)是巨核系造血的主要刺激因子,近年的研究表明,TPO与造血干细胞之间存在密切联系。TPO可促进辐射损伤后的造血重建,有可能解决急性放射病中血小板恢复滞后的问题。TPO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小板采集与分离等领域也不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身照射联合高剂量化疗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全身和造血系统影响的特点和治疗,为急性放射病的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64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系统观察急性照射及大剂量化疗后患者血液学改变及临床不良反应,并分析其骨髓重建特点。结果 移植相关病死率3.12%。移植后随访9~72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8±3.3)%, (89.8±4.7)%和(81.7±6.9)%。全身照射联合高剂量化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了血液学不良反应,以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最为明显,白细胞总数最低值为(0.18±0.13) ×109个/L,血小板最低值为(14.48±8.85)×109个/L;在造血干细胞支持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应用后,均可恢复。此外患者不同程度出现消化道反应、感染、肝功能受损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经相关治疗后好转。结论以TBI联合高剂量化疗为预处理,随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治疗效果好,并且其临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过程,为急性放射病的救治提供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7.
2004-10-21中国山东省济宁市发生60钴(60Co)辐射事故,两例患者受到意外照射,受照剂量大,病情严重,于2004年10月-2005年1月在解放军307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分别诊断为"肠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均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本文动态观察移植前后患者外周血碱性磷酸酶(NAP)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子辐射致骨髓损伤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子相对生物效应较高,能对机体产生十分严重的损伤.骨髓是中子辐射高度敏感的器官,低剂量中子照射即可对骨髓造成严重的辐射损伤,产生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出现外周血血象改变、造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损伤等一系列改变.中子辐射致骨髓损伤治疗的难度大,以综合对症治疗为基础,细胞因子的适时应用及对极重度中子骨髓型放射病则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造血生长因子对使用全身照射(TBI)进行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患者造血重建的影响,进而起到模拟事故性急性放射病,了解细胞因子在急性放射病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对1990-2012年75例预处理含TBI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及其供者的造血生长因子应用、植入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细胞因子在造血功能重建、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除1例因预处理不良反应死亡外,其他患者全部恢复造血功能重建。应用rhG-CSF组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自体移植为10 d、异基因移植为12 d。自体移植患者应用rhIL-11组与未应用rhIL-11组血小板植入的时间分别为(11.67±1.53)、(13.70±6.27) d。所有TBI患者中口腔溃疡发生率为48%,腹泻发生率为44%。造血重建过程中细胞因子不良反应不明显,动员过程中半数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 细胞因子在TBI后造血功能重建以及移植时的造血干细胞动员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放射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动态观察山东"10·21"辐射事故2例患者(分别为诊断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于受照后7天分别进行了单倍体及HLA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后淋巴细胞数、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NK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大剂量照射后免疫球蛋白呈下降趋势,移植后早期未观察到恢复趋势;照射后淋巴细胞数快速下降,移植后虽然有部分恢复,但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0.5×109/L);照射后中性粒细胞有一过性升高,后迅速下降,移植后快速恢复;照射后NK细胞明显下降,移植后快速恢复,并基本保持在明显高于正常的水平.照射后早期CD4/CD8比值有一过性升高,后迅速下降,移植后有逐渐升高趋势,但未恢复正常.结论 大剂量照射后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数、NK细胞数、CD4/CD8比值等总体呈下降趋势提示,照射后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均快速受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数、NK细胞数等快速恢复,淋巴细胞数、CD4/CD8比值等有恢复趋势但恢复缓慢,免疫球蛋白未观察到恢复趋势,提示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快,但体液免疫功能及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