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芒针偶刺秩边与水道穴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芒针治疗组各10只。模型组、芒针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芒针治疗组大鼠手术苏醒后即刻给予芒针秩边和水道穴,用偶刺法针刺大约2 cm深度,捻转1 min,并使同侧秩边、水道组成一回路连接于电针仪上,电针30 min,每日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正常饲养。5日后采用BBB评分法观察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情况,取脊髓组织行组织学观察、计算细胞凋亡指数、检测Bcl-2、Bax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降低,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升高,脊髓组织Bax、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或P0.01)。芒针治疗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明显升高、神经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或P0.01);芒针治疗组脊髓组织Bax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模型组,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芒针偶刺秩边与水道穴可能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及神经传导功能恢复的改善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组;假模型组行椎板切除术但不对其脊髓进行打击及电针治疗,模型组行正常造模但不行电针治疗干预,电针组在模型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干预结束后对后肢运动功能评价,并检测神经传导功能和受损脊髓组织中BDNF、NT-3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术后三周及术后七周时电针组BBB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周及术后七周时电针组大鼠SEP潜伏期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周及术后七周时电针组大鼠SEP波幅明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大鼠BDNF、NT-3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干预后可有效改善大鼠运动功能,并明显提高大鼠神经传导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电针联合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脊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电针和嗅鞘细胞是否在修复脊髓损伤过程中产生协同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挫伤加全横断的造模方法将72只SD成年雌性大鼠造成T9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18只;A组模型组,B组OECs组,C组电针组,D组电针+OECs组;另取10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用于嗅鞘细胞的取材。造模后1d、1周、2周、3周、5周、9周,应用改良的BBB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状况;分别于造模后2周、3周、5周、9周于每组中随机抽取3只,免疫组化测定GAP-43变化。结果:于造模后1d、1周、2周、3周、5周、9周时行BBB评分,造模后第1d各组评分均为0分,1周时各组大鼠后肢均有恢复,但评分较低,各组间无差异(P>0.05);2周时B组、C组、D组评分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周、5周、9周时评分D组明显高于B组、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于1周、2周、3周、5周进行生长相关蛋白GAP-43免疫组化测定,1周时各组阳性细胞数均开始升高但无显著性差;2周、3周、5周时B组、C组、D组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D组高于B组、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联合OECs移植在较单因素处理在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的恢复方面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夹脊电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夹脊电针上下连接电极能够在脊髓内产生较强的电场,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其机理可能为通过产生拮抗内生性损伤电流而阻止Ca^2 内流,稳定膜结构,增加线粒体酶活性,阻断脊髓继发性病变,保护脊髓神经轴突的退变,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目的:探讨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理。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以改良的Allen′s法造成T11-T12脊髓撞击伤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急性期伤区脊髓组织含水量及组织总钙含量动态变化和术后4周大鼠瘫肢运动功能及组织形态学(包括形态计量学)变化。结果: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生化、组织形态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夹脊电针能明显减轻脊髓损伤早期继发性病理损害,并能有效促进损伤后中枢神经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以实验性非菌性前列腺炎(NBP)大鼠为实验模型,观察针刺秩边穴对前列腺血循环的影响。结果,模型血流速度减慢,血循环量减少。针刺后血流速度加快、血循环回升至正常水平。提示,针刺治疗NBP取效与加快血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6.
刘艳丽  于甲锋  郭园丽 《新中医》2020,52(23):141-144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与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2 例。2 组患者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并接受间歇性导尿术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加予电针与艾灸,2 组均治疗 6 周。每天护理人员和患者一起记录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残余尿量、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记录膀胱安全容量、膀胱内压和残余尿量等指标值,进行尿常规检查;比较 2 组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观察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1)。2 组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残余尿量值及膀胱内压均低于对照组 (P<0.01)。2 组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 (P<0.01),观察组膀胱安全容量多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可明显改善膀胱神经功能,促进膀胱正常容量和可控制性排尿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促进膀胱达到平衡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致残率较高,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研究发现电针有助于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不良反应。本文从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电针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电针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脊髓损伤性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2例采用电针治疗作为观察组,32例采用肌注甲基硫酸新斯的明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两组差异显著(X2=13.3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930-932
查阅近10年来夹脊电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实验研究的文献,从染色法、评分法、神经电生理、聚合酶链式反应、蛋白印迹法等方面对其疗效进行评价。认为夹脊电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具有穴位和电刺激双重功效,电针的作用机制主要为减轻继发性损伤、促进轴突生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神经干选穴对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试验组,即神经干选穴配合疏密波电针组;对照组,即传统选穴配合疏密波电针组,每组各28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下肢运动评分(Low extremity motor score, LEMS)、改良Ashworth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alking index of spinal cord injuryⅡ,WISCIⅡ)及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估患者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EMS、MAS、WISCIⅡ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LEMS数据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t=2.166,P=0.039(P&l...  相似文献   

11.
邓聪  老锦雄 《山西中医》2012,28(5):30-31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肌力指数评分、步行能力、ADL疗效均优于常规药物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功能恢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电针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和方法 采用形态学、原位杂交等技术观察电针对实验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脊髓组织形态及其NGF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电针治疗组大鼠运动功能和斜面临界角的恢复较损伤组明显.病理损害程度较损伤组轻,NGFmRNA阳性细胞数的增加较损伤组明显。结论 电针可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脊髓组织形态的损伤,促进脊髓组织中NGFmRNA的表达,电针可能通过提高损伤脊髓组织中NGFmRNA的表达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不同电针频率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实验以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 Hz电针组、50 Hz电针组和100 Hz电针组.选用大椎穴、命门穴作为治疗穴位,通过测定脊髓中的MDA和SOD含量变化,从而确定对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最有帮助的电针频率.结果:(1)针刺大椎、命门穴后,各针刺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组相比,水平接近(P>0.05);在100 Hz针刺组MDA含量降低最为明显(P<0.01).(2)针刺大椎、命门穴后,各针刺组SOD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模型组相比,100 Hz针刺组差异显著(P<0.05);100 Hz针刺组SOD含量上升最为明显.结论:3种频率电针均能降低MDA水平及提高SOD活性,从而降低自由基的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对损伤脊髓的修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在这3个治疗频率中,100 Hz针刺频率对于降低MDA含量和提高SOD活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合募穴与单纯针刺两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SCI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合募穴治疗组40例与单纯针刺对照组40例。治疗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疗前疗后在膀胱功能(日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日排尿次数减少、单次排尿量显著增多(P0.05),并且治疗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残余尿量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降低较大(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结论电针合募穴与单纯针灸治疗SCI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督脉电针治疗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的行为和结构修复的影响。方法:用BBB评分法和爬网格试验检测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及督脉电针治疗后大鼠的运动功能,荧光金逆行标记法检测再生神经元,用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损伤区周围神经元GAP-43的表达。结果:督脉电针治疗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有明显地恢复,损伤区脊髓组织退变减轻,躯体感觉运动区内锥体细胞层及红核内的神经元密度增大,脊髓组织内GAP-43阳性神经元增多,在脊髓横断头侧端灰质内、躯体运动感觉区及红核内有少量被标记细胞。结论:督脉电针治疗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促进脊髓下行纤维再生和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回医烙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逼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电针结合回医烙灸组(电+烙组)、电针组、模型对照组、正常组每组10只。采用重物坠落法建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电+烙组在电针次髎治疗基础上,烙灸关元治疗;电针组仅采用电针次髎方法;模型组仅造模,不治疗;正常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各组分别在第10次治疗结束24 h后取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BaxA表达。结果:电+烙组、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膀胱逼尿肌TUNEL检测细胞阳性率显著降低(P<0.001);膀胱逼尿肌中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膀胱逼尿肌中Bax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次髎、烙灸关元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膀胱逼尿肌中Bcl-2升高、BaxA蛋白表达下调,逼尿肌细胞凋亡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小鼠模型运动功能及凋亡蛋白的影响。方法 96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电针组[疏密波(2/100Hz),0.2mA,15min],每组24只,采用腹腔注射麻醉剂制备T10SCI模型。选择T8和T12两对夹脊穴进行针刺治疗,每天1次,干预28d。观察CatWalk步态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脊髓P53、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同期比较,电针组14、28d小鼠爪印面积、支撑时相比增加,P53表达降低,28d下肢摆动速度加快(P<0.05);针刺组28d小鼠下肢摆动速度、支撑时相比增加,7、14、28dP53表达降低(P<0.05);电针组和针刺组3~28dBax表达降低,7~28dBcl-2表达升高(P<0.01,P<0.05)。与针刺组同期比较,电针组28d爪印面积变大、支撑时相比增加,P53表达降低,7、14dBax表达降低,7、28dBcl-2表达升高(P<0.05)。结论夹脊电针可促进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抑制P53、Bax和促进Bcl-2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针刺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理,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然后手术减压,并进行电针治疗.观察联合行为评分(CBS)、体感诱发电位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变化.结果发现脊髓损伤后NGF和TrkA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表达增强,经过电针治疗后,NGF和TrkA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表达下降;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和CBS评分显示,电针组明显优于减压组,电针组与减压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电针治疗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行为功能恢复是通过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TrkA介导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