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09-10~ 2011-10间收治的6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式.结果 患者经CT检查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对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脑室外引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主要是出血和血肿,该病的诊治主要借助于CT检查,主要通过脑室外引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水肿的易患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选择民权县人民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5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慢性脑积水发生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进入脑室、高血压病史、Fisher级别、Hunt-Hess级别、出血位置、年龄均为导致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及时了解和关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是否存在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有效借助CT扫描判断脑积水发病及病变程度,及时给予正确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根据发病时间将SAH后的脑积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并对36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患者行头颅CT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治疗采用脑室外引流术11例,脑室-腹腔分流术25例。结果 全组均被诊断为脑积水。经治疗后临床状况改善情况:明显改善31例,好转5例;CT扫描显示脑室情况:正常29例,明显缩小5例,稍缩小2例。临床治愈34例。2例复发者经2次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以形成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脑积水;CT是诊断脑积水首选的主要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对脑积水进行脑室外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方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相关因素.方法:选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则同期未发生脑积水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脑积水的相关因素.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饮酒史、吸烟史、动脉瘤后循环、高血压病史、多发动脉瘤、动脉瘤侧左、脑室扩大、早期手术以及出血破入脑室等因素均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独立性因素,而Fisher分级、多次出血、高龄以及Hunt-Hess分级为引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多因素.结论:从单因素与多因素两方面分析引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并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易患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季楠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3,25(3):151-154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方法 本组9l例患者均由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有CT证实的SAH存在,应用出血后3周的CT评价SAH后慢性脑积水。先将可能危险因素与脑积水发生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再用多元逐步回归加以明确,得到回归方程。结果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总体发生率为13.2%,其易患因素依次是:①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H-H分级);②出血破入脑室;③既往高血压病史;④多次出血。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结果:经各种综合治疗后GOS评分:良好48例,轻残8例,重残4例,死亡2例.结论: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其治疗处理关系到病人的最终疗效.急性脑积水主要的治疗方式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TOF(三维时间飞跃法)-MR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5例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55例患者进行3D-TOF-MRA检查。结果:在这55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被检测出33个动脉瘤。结论:使用3D-TOF-MRA对颅内动脉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准确率。此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效果与应用价值,以此为临床早期发现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及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诊治的5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3例患者均给予常规的CT检查。根据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并统计检出率。结果 53例患者行常规CT检查后进行治疗,其中有29例(54.72%)患者获得显效恢复,有22例(41.51%)患者获得显效恢复,无效患者2例,总有效率较高。结论常规CT影像检查手段可以有效的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诊断,有利于进行定位于定性。其将具有诊断优势与一定经济条件优势,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进一步治疗具有显著意义。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患者。根据实际病情,分别进行动脉瘤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脑积水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并评估头痛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后显效15例、好转9例,治疗有效率为100%。治疗后的脑血管痉挛、三脑室宽度、哈氏值、头痛评分及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0.01)。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容易并发脑积水,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进行腰大池引流,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头痛程度。  相似文献   

10.
汪春雷  朱洁 《医学综述》2013,(16):3002-300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所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出血后发生(慢性)脑积水患者与非脑积水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动脉瘤所在位置等9个相关指标上有无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 676例中发生(慢性)脑积水129例,发生率为19.1%。发生脑积水患者及未发生脑积水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病史、出血破入脑室率、动脉瘤位置、Fisher及Hunt-Hess级别6个指标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慢性脑积水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破入脑室、有高血压病史及Fisher和Hunt-Hess级别高是导致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有约19.1%的患者发生慢性脑积水,这些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出血破入脑室等特殊情况,临床医师可根据高危因素提早进行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治性措施。方法:选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急性期进行动脉瘤夹闭手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8例。均分两组,对照组术后进行间断腰椎穿刺,观察组术后进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定期测定患者脑脊液中的溶血磷脂酸了解其与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的关系与临床效果。结果:发病后的7d与14d,对照组溶血磷脂酸含量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急性期脑积水病发例数并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者并发亚急性与慢性脑积水的概率要高于观察组,即对照组病发脑积水例数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患者发病14d的时候,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患者的溶血磷脂含量显著高于未并发脑积水的动脉瘤性患者,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产生,应早期进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该预防性措施可有效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脊液溶血磷脂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并发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早期形成急性脑积水给以脑室外引流,早期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再出血,可以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方法对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入院后头颅CT显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引流血性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病情缓解后尽早行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可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急诊行脑室外引流可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但减压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应早期行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可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脑积水15例,亚急性和慢性脑积水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有:Hunt-Hess分级、脑室积血、高龄、高血压病、高血糖、多次出血、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及脑血管痉挛.其中,Hunt-Hess分级、脑室内积血和动脉瘤部位与急性脑积水有关,而Hunt-Hess分级、脑室积血、脑血管痉挛、出血次数、年龄、高血压病和高血糖等与亚急性和慢性脑积水有关.结论: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列前三位的是Hunt-Hess分级、脑室积血和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脑积水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7例动脉瘤性SAH后继发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恢复良好10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脑积水是动脉瘤性SAH后的常见并发症,及时诊断与正确治疗可改善其预后;脑室外引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分别是动脉瘤性SAH后急性、慢性脑积水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不同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2009年1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首次CT分型、并发症及出院时MRS评分的情况,并对经DSA检查明确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动脉瘤直径、部位进行分析,对多发动脉瘤的性别、年龄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41,P=0.005;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628,P=0.000;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动脉瘤好发部位顺位为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以中小型动脉瘤多见,多发动脉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④2组患者并发症主要出现在CT分型2~4型中,2组患者出院时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76,P=0.003。结论非aSAH组患者具有以下特点:临床表现相对较轻,经治疗后颅高压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短,再出血、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较少,死亡率较低,预后相对好。早期鉴别SAH是动脉瘤性还是非动脉瘤性临床较为困难。SAH患者有条件者应尽早DSA检查明确病因,对入院时CT分型≥2型的首次DSA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DSA排外“隐形”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我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间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价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192例中,CTA检查出动脉瘤162例,脑血管畸形12例;另有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均通过DSA及手术证实,3D-CTA在aSAH诊断的灵敏性为96.17%,特异性为94.11%。结论3D-CTA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马光涛  赵丛海 《吉林医学》2012,(10):2118-2119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脑积水的易患因素,治疗时机和指征,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通过对经过介入或手术治疗的动脉瘤破裂而引起的急慢性脑积水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恢复良好者33例,中残8例,重残7例,死亡0例。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是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对动脉瘤破裂引起的急性脑积水的患者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并在术中针对急性脑积水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后期转化为慢性脑积水的患者,应以脑室腹腔分流术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在全麻下给予开颅清除血肿,并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方法对手术临床预后进行评价。结果:31例患者中,无一例死亡,术后19例患者恢复良好,7例患者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患者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植物生存2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和颅内夹闭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的64例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对其平均分组,分别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实验组)进行治疗干预及颅内夹闭术(对照组)进行干预,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经研究,治疗后,实验组出现脑积水、血管痉挛、神经功能下降和再出血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式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的转归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其中85%出血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脑积水作为SAH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加速病情进展甚至导致死亡。本研究主要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的发生进行测查,并对其临床转归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