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城区婴幼儿肥胖发生状况及家长喂养方式与婴幼儿肥胖的关系,为儿童肥胖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市城区12个社区中1~35个月儿童4654人为研究样本,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身长别体重≥中位数+2个标准差计分为肥胖判断标准,对其中215名肥胖儿家长和215名正常体重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人群肥胖发生率为4.7%。肥胖儿中父母超重和受教育程度低的比例高于正常体重儿,肥胖儿总的能量摄入高于正常体重儿,生后4个月内肥胖儿母乳喂养的比例低于正常体重儿、人工喂养和添加辅食的比例高于正常体重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肥胖的早期干预应关注喂养方式,包括提倡母乳喂养和避免过早添加辅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肥胖发生及转归的影响,为临床有效预防提供策略。 【方法】 回顾调查522名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体检的2岁儿童,按其0~4个月喂养方式不同分成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两组儿童在不同月龄(3、6、9、12、18及24个月)时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并纵向观察3月龄组超重及肥胖儿童随月龄增长超重及肥胖的转归情况。 【结果】 人工喂养组儿童各月龄肥胖发生率、超重加肥胖发生率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母乳喂养组则呈现随月龄增加递减趋势。其中18月龄母乳喂养组儿童肥胖发生率显著低于人工喂养组,12、24月龄母乳喂养组儿童超重加肥胖发生率显著低于人工喂养组(P<0.05);两组中3月龄发生超重及肥胖的儿童在后期各月龄肥胖发生率逐渐下降,以母乳喂养组下降更明显(P<0.05)。 【结论】 早期母乳喂养对2岁以内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发生有保护作用;母乳喂养对早期超重及肥胖儿童后期超重及肥胖的发生亦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湖北省6~23月龄婴幼儿超重肥胖状况及出生因素和早期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及控制儿童超重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PPS抽样方法,调查湖北省贫困地区6县6~23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以WHO性别月龄别BMI为超重肥胖的标准。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调查婴幼儿2 667人,其中男童1 438人(53.92%),女童1 229人(46.08%);超重209人(7.84%), 肥胖151人(5.66%)。出生时为巨大儿的婴幼儿超重率较高,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剖腹产的婴幼儿肥胖率较高,出生后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是婴幼儿肥胖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湖北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男童、剖腹产出生、出生后前6个月为非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需积极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喂养方式对2岁以下婴幼儿肥胖的影响,总结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接受体检的2岁以下婴幼儿240例,按照0~4个月喂养方式的差异分为A组(母乳喂养)131例和B组(人工喂养)109例,观察比较两组婴幼儿在不同月龄的肥胖、超重+肥胖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月龄为18个月时肥胖率与12、24个月时超重+肥胖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儿期尤其是婴儿早期实行母乳喂养,能够有效预防2岁以下婴幼儿肥胖发生值得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幼儿家庭喂养行为与婴幼儿超重/肥胖间的关系,为婴幼儿超重/肥胖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喂养人自填问卷,对北京市牛街社区176名0~3岁婴幼儿家庭主要喂养人的喂养行为进行调查,同时,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依据BMI将儿童分为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将调查对象按照体重分为不同组别(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运用χ~2检验分析比较不同体重组间主要喂养人喂养行为的差异。结果经BMI计算分类,北京市牛街社区婴幼儿超重儿童占12.5%,肥胖儿童占8.5%。分析结果显示,喂养人喂养行为中强迫型喂养行为在不同体重组(正常、超重/肥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家庭喂养行为中强迫型喂养行为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通过干预家庭强迫型喂养行为可降低婴幼儿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了解6~35月龄婴幼儿超重肥胖情况,探讨与其相关的母亲妊娠期和围生期因素,为制定预防婴幼儿超重肥胖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本项目抽取的北京市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2 301例6~35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家庭一般情况、母亲孕产期及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婴幼儿2 301人,男童1 183人(51.41%)、女童1 118人(48.59%),超重145人(6.30%)、肥胖68人(2.96%)、超重肥胖213人(9.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前超重肥胖、患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分娩为巨大儿、6月龄内非纯母乳喂养,是6~35月龄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988(1.478~2.590)、1.694(1.235~2.108)、1.735(1.205~2.152)、1.398(1.114~1.812)、2.213(1.221~3.123)、1.516(1.177~1.983),P<0.05。结论 控制孕前体重和胎儿出生体重、维持孕期血糖和血压在正常范围,倡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0~2岁婴幼儿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和流行现状,为顺义区制定婴幼儿超重和肥胖防控策略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北京市散居儿童保健工作常规,对顺义区2015—2019年0~2岁婴幼儿常规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任何一年0~2岁婴幼儿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在6~9月龄最高,6~9月龄之前,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随月龄的增长而增高(P<0.05),6~9月龄之后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随月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近5年0~2岁婴幼儿超重的检出率在各月龄组呈下降趋势(P<0.05),肥胖的检出率除9~12月龄组呈现下降趋势(P<0.05)。和18~24月龄组呈现上升趋势(P<0.05)外,其他各月龄组未呈现趋势变化(P>0.05)。横断面观察,在各月龄组婴幼儿肥胖的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P<0.05);男性婴幼儿超重的检出率除9~12月龄和12~18月龄组与女性婴幼儿超重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月龄组男性婴幼儿超重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婴幼儿超重的检出率(P<0...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婴幼儿超重肥胖的现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早期预防儿童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9-12月出生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母亲孕产期和儿童0~12月龄生长发育相关信息.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性别月龄别体重指数(BMI)为超重肥胖的评价标准,采用x2检验、t检验、多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绍兴市0~2岁婴幼儿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7 985名婴幼儿,以WHO身高标准体重为肥胖的判断标准。 【结果】 0~2岁婴幼儿总的肥胖检出率为2.64%,男童2.99%,女童 2.24%,总的超重检出率为9.83%,男童10.50%,女童9.06%,男女童之间肥胖超重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肥胖=4.424,χ2超重=4.687,P均<0.05)。1岁以内婴儿年龄越小肥胖检出率越高,18月以后随年龄增加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之间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肥胖=173.627,χ2超重=161.542,P值均<0.01)。肥胖影响因素有高出生体重、家庭人口多、父母BMI、家长对子女肥胖的态度。 【结论】 绍兴市婴幼儿肥胖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高出生体重、家庭人口多、父母BMI、家长对子女肥胖的态度是本次调查婴幼儿肥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2022,16(5):434-436
BackgroundObesity is emerging as early as two years of age and risk may be elucidated by differences in infant growth trajectories. We examined infant weight gain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nd association with overweight/obesity at age two.MethodsIn a divers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we conducted growth curve analysis using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data from January 1, 2012 through December 31, 2013.ResultsAmong 930 infants, there was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birth weight and initial weight gain from birth and increased odds of developing overweight/obesity at age two [Odds Ratio OR = 1.001; (95% CI: 1.000–1.002), p = 0.0274] and [OR = 1.009; (1.006–1.01), p = 0.0001) respectively. The odds of becoming overweight/obese at age 2 increased in infants who had slower weight deceleration rates (OR third quartile = 2.78, fourth quartile = 4.3) compared to the first quartile. Other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obesity risk at age two included female sex and Native Hawaiian race/ethnicity.ConclusionsRate of weight gain in the first year may be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early childhood obesity. A deeper dive into first year growth patterns and related sociocultural and nutritional factors is needed to inform targetable points for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生命早期食物短缺及营养不良对成年后超重和肥胖患病危险的影响,对成年人慢性病的原因溯源,为国家制订妇女儿童营养改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将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出生的研究对象作为受灾害影响人群,将灾害之后(1964年)出生的人群作为未受灾害影响人群(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平均体重指数(BMI)及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并计算受灾害影响组人群患超重和肥胖的相对危险度(OR)。结果1959—1961年出生女性的BMI均值显著高于未受灾害影响的1964年出生的女性(P〈0.01),调整地区等因素后,1959—1961年出生女性的超重患病率均显著高于1964年出生的对照组女性(P〈0.05);1959、1960年出生女性的肥胖患病率显著高于1964年出生的对照组女性(P〈0.05)。与1964年出生女性比较,生命早期受灾害影响的1959—1961年出生女性患超重的危险性分别增加28.9%(OR值95%CI为1.063~1.565)、37.2%(OR值95%CI为1.136~1.658)、35.2%(OR值95%CI为1.103~1.657),1959、1960年出生女性患肥胖的危险性分别增加46.5%(OR值95%CI为1.088~1.972)、39.6%(OR值95%CI为1.039~1.876)。而男性四组之间的平均BMI水平、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命早期遭受食物供应不足及营养不良可能会使成年后患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性增加,制订适合国情的妇女、儿童营养改善政策,特别是控制新生儿低体重的有效措施对预防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四川省20~69岁人群BMI时间纵向变化,分析体重超重、肥胖流行现状.方法 取2000年和2010年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成年、老年84 838人的BMI指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2010年BMI的均值在全体、男子、女子上高于2000年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000年和2010年男子BMI均值高于女子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分类统计,男子超重、肥胖比例2010年为33.77%、7.31%,比2000年增长5.24%、2.3%;女子超重、肥胖比例2010年为26.39%、6.82%,比2000年增长0.57%、1.3%.按2010年人口基数推算,样本人群体重超重者达到1 746万人,年增长16万人,肥胖者达到409万人,年增长10万人.结论 四川地区已进入体重超重和肥胖的突增阶段,应采取切实有力的肥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婴儿期BMI峰值与6岁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方法 基于2013年建立的“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Ma’anshan Birth Cohort,MABC)”,对队列儿童连续追踪随访至6岁、定期体格测量收集相关信息,绘制BMI生长曲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期BMI峰值与6岁儿童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结果 婴儿期BMI峰值时点时的BMI水平男童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56kg/m2 vs. 18.14kg/m2,t = 5.155,P<0.01),峰值年龄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7.10月龄 vs. 7.19月龄,t = Symbolm@@1.084,P>0.05)。婴儿期峰值时的BMI水平高是6岁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超重OR=1.58, 95%CI: 1.37~1.83;肥胖OR=1.38, 95%CI: 1.13~1.69)。峰值年龄与6岁儿童超重/肥胖之间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峰值时的BMI水平越高,6岁儿童患超重和肥胖症的风险越高,对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可从生命早期提供干预措施,以减轻学龄前儿童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深圳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为制定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9年6~7月深圳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对18岁及以上8 626名在深圳市常住居民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结果 深圳居民总的超重现患率为28.8%,总的肥胖现患率为9.3%(标化率为26.3%,8.7%),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公务员的超重、肥胖及生活方式状况,为相关干预措施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调查采取普查的方式,对49家北京市机关在编的全体公务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公务员中,超重率为37.3%,肥胖率为9.1%。超重肥胖者的总吸烟率是55.3%,其中男性吸烟率66.8%,女性吸烟率5.2%,51~60岁人群吸烟率最高;超重和肥胖者中几乎每天都饮酒的占9.6%,男性饮酒的频率高于女性,年龄较大者高于年龄较小者。在体育锻炼方面,超重和肥胖的调查者中仅有23.0%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年长者进行规律锻炼的比例明显高于年轻者;公务员中超重肥胖者每天静坐6小时以上者占42.2%,女性、年龄较小者静坐时间长;其平均睡眠时间为6.8小时;25.2%的被调查者最近两周有不能排解的心理压力,年龄越小者报告最近两周有不能排解的心理压力的比例越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频率饮酒和高频率油炸食品的摄入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而常进行体育锻炼、新鲜水果的摄入则是保护因素。结论北京市公务员中超重、肥胖患病率较高,普遍存在着行为、饮食方面的不良习惯,应该尽快采取综合措施,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武汉市事业单位人员超重肥胖患病率现状,为开展体重控制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700名事业单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武汉市事业单位人员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7.34%和8.17%,其中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是37.89%和11.49%,女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是17.66%和5.13%。51-55岁人群组超重率最高,41-45岁人群组肥胖率最高,在婚人群的超重肥胖率高于未婚/离异/丧偶者,文化程度高的人群肥胖率较低。结论武汉市事业单位人员有超过30.00%的人超重或肥胖,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健康干预,以预防各种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Whether breastfeeding is protective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remains the subject of considerable debate. Although a number of meta-analyses and syntheses of the literature have concluded that the greater preponderance of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breastfeeding reduces the risk of obesity, these findings are by no means conclusive. The present study used data from the Growing Up in Ireland study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rospectively recalled breastfeeding data and contemporaneously measured weight status for 7798 children at nine-years of age controlling for a wide range of variables including;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the child's own lifestyle-related behaviours, and parental BMI. The results of the multivariabl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being breastfed for between 13 and 25 weeks was associated with a 38 percent (p < 0.05) reduction in the risk of obesity at nine-years of age, while being breastfed for 26 weeks or more was associated with a 51 percent (p < 0.01) reduction in the risk of obesity at nine-years of age. Moreover, results pointed towards a dose-response patterning in the data for those breastfed in excess of 4 weeks. Possible mechanisms conveying this health benefit include slower patterns of growth among breastfed children, which it is believed, are largely attributable to differenc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human breast milk compared with synthesised formula.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choice of infant feeding method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and development is tantalising as it identifies a modifiable health behaviour that is amenable to intervention in primary health care settings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