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急性重症型心肌炎显著增多。其中少数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病情凶险,预后极差,心电图可出现急性心肌损伤,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本文结合13例临床资料,重点讨论其心电图及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心电图酷似急性心肌梗死 (AMI) ,在临床上少见。现将我院 8年来诊治的 7例报导如下。1 资料与方法7例均为男性 ,年龄 14~ 45 (2 9±15 6)岁。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依据 :①发病前近期 (1个月内 )均有明确的病毒感染史。②有心肌急性损伤的临床表现 ,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③心电图均有ST段弓背向上抬高 ,有 4例有异常Q波。④心肌酶谱增高。⑤有 3例咽部分离出病毒。 (以上均符合 1999年制定的急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 )。2 结果临床表现胸痛 6例、发烧 5例、呼吸困难 2例…  相似文献   

3.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梗死样心电图改变5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玮  钟辉 《心电学杂志》1999,18(2):92-94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急骤,病情险恶,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样心电图表现.现将我院1997年3月~1998年3月所见的5例报道如下. 讨论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又称暴发型心肌炎,临床少见.发病前常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癌等全身病毒感染症状.起病时患者极度乏力、头晕、胸闷、心前区压迫感.病初常因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急性肺水肿致死.实验室检查中,心肌酶谱普遍增高,其中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及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成倍增高,诊断特异性强.本组除例2因就诊时间短未行生化检查外,余均符合以上特征.由于病毒直接经血循环进入心脏毛细血管,经血管周围间质组织侵入心肌原纤维繁殖,致使心肌细胞溶解,病变呈弥漫性.近代研究发现病毒易侵犯心内膜并对特殊传导系统有趋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19岁。因胸闷乏力,胸骨下段及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2天,晕厥1次入院。3周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临床诊断: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查体:血压38℃,血压80/50mmHg,心率110次/分,律齐,末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可闻及心包磨擦音。胸片双肺正常,血清心肌酶学检查:CK1206U/L,CK-MB33U/L,HBDH 1481U/L,LDH 1284U/L。肌钙蛋白阳性。  相似文献   

5.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日趋增多。心电图酷似急性心肌梗死 (AMI)表现的 ,并非少见 ,据文献报告 :柯萨奇病毒感染患者中 10 %~ 18% ,可出现AMI表现[1] 。本文报告心电图酷似AMI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10例 ,结合文献对病毒性心肌炎出现AMI的特征及其病因作一探讨。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按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2 ] 和WHOAMI诊断标准[3] ,收治心电图酷似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10例 ,全部为男性 ,年龄 16~ 34岁 ,平均2 8 2岁。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史。发病前 5~ 7d均有急性病毒性感染病史 ,其中 9例诊断为急…  相似文献   

6.
弭守玲  袭晓冰 《山东医药》2002,42(22):51-51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感染性重症 ,但目前缺乏特异的检测方法进行诊断。 1996年 12月~2 0 0 2年 7月 ,我院收治此类患者 2 6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16例 ,女 10例 ;年龄 19~ 5 7岁 ,平均为 38岁。入选标准 :1发病前有明确的前驱感染史 ,如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胃肠道症状等 ;2感染后 1~ 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 ,如胸痛、头昏、呼吸困难等 ;3心电图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如房室传导阻滞、ST- T改变、R波降低、异常 Q波、室内传导阻滞等 ,伴血清中心肌酶谱增高 ;4有包括阿 -斯综合征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7岁。因发热3d,心悸反复晕厥1d加重3h入院。既往体健,无外伤及手术史。近日出现气短心悸,以活动后明显,伴以轻微咳嗽咯痰,多次突发呼之不应,四肢抽搐,持续约1min,醒后无四肢运动障碍。体检示T36.2℃,R20次/min,HR40次/min,BP 100/60minHg,心界不扩大,未闻及杂音。心肌酶谱CK 325U/L.LDIH 250U/L,AST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心电图改变为病理性 Q波、 ST段上升与 T波融合成单相曲线。它也可见于心肌炎 ,尤见于小儿重型及暴发型心肌炎。现报告 1例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 ,女 ,15岁。因心前区不适 7天 ,腹痛伴呕吐 2天急诊入院 ,已咳嗽、咽痛 10天。既往无先天心脏病、风湿病史。体检 :血压 70 / 5 0 mm Hg,神倦 ,面色苍白 ,咽充血 ,扁桃体 °肿大。心律不齐 ,心音低钝 ,心率 76次 /分 ,双肺呼吸音粗糙 ,剑下压痛 ,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谱 :乳酸脱氢酶(L DH)、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 MB)、α-羟丁酸脱氢酶 (…  相似文献   

9.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通过对 52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特点进行分析 ,总结了重症心肌炎的不同临床表现及转归。方法 收集 1 977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临床诊断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52例 ,男 30例 ,女 2 2例 ,年龄 1 7~ 49(33 5± 1 6)岁。分析归纳了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经过和发病特点。结果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危重 ,严重者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的损害 ;少数患者可遗留心室增大 ,随后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血清酶增高持续时间长和不伴有酶峰变化为其特点。虽然病毒学检测是诊断心肌炎的常规方法 ,但阳性率低 ,目前临床诊断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仍然依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和心肌受损的客观依据。结论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 ,注重临床资料、提高诊断心肌炎的客观指标是临床医生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急性重症心肌炎心肌梗死样心电图改变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因病变范围及程度的不同 ,其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可多种多样 ,轻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轻微 ,而少数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发病急骤、病情险恶 ,可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并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样心电图改变。现将我们遇到的 6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男 5例 ,女 1例 ,年龄为 2 1~ 3 4(平均2 5 3 )岁 ,多有病毒感染史 ,以腹痛、腹泻、呕吐、气急就诊的 3例 ,以发热、心悸就诊2例 ,以胸闷、乏力、四肢发冷就诊 1例。心电图改变 :6例均出现损伤性ST段抬高 ,其中 3例出现异常Q波。 5例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显示 :血清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临床特点。方法1991~2004年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确诊为第一次AMI的39例CAPD患者为透析组,50例非肾功能不全病人为对照组,比较它们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演变、心肌酶变化和住院期病死率等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透析组的首发症状较不典型;AMI发生后患者就诊时间较迟(P<0.05)。透析组不典型心电图演变(61.5%vs26.0%)和不典型心肌酶变化(90.0%vs12.5%)均较对照组多(P<0.05),但不典型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均符合AMI的国际诊断标准,而不典型心肌酶变化则不符合。透析组心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住院期死亡率透析组高于对照组(69.2%vs6.0%,P<0.05)。结论CAPD患者AMI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演变和心肌酶变化均不典型,动态观察心电图是诊断AMI较为可靠的手段;发生AMI后CAPD患者住院期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在院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新入院AMI患者的发病、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记录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2医院AMI患者的发病、治疗及预后信息,根据是否为住院期间发生的AMI,分为在院组和新入院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治疗和预后指标,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105例患者,新入院组90例,在院组15例,在院与新入院发生AMI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组患者重要脏器受累较新入院组多(P<0.001),其中基础呼吸系统疾病、脑疾病和运动功能不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组患者严重电解质紊乱7例(46.7%),新入院组21例(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院组患者死亡7例(46.7%),新入院组死亡6例(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院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例(13.3%),新入院组42例(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症状发作时间过长和家属拒绝为主要原因.结论 与新入院AMI比较,在院患者发生AMI预后差,死亡率高,可能与衰竭器官多、对介入治疗态度消极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心电图 (ECG)梗死面积大小 ,ΣST↑ ,QTc离散度与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关系 ,以探讨心电图对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188例AMI患者发病 4 8h内的心电图与临床心脏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QRS积分≥ 7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均高于QRS积分 <7组 ,P<0 0 5 ;②死亡组 15例平均ΣST↑为 (15 4± 10 9)mm ,存活组 173例为 (10 7± 7 9)mm ,P <0 0 5 ;③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 -Tcd分别为 (71 37± 9 5 1)ms、(4 9 11± 16 2 4 )ms ,P <0 0 5。结论 早期心电图改变对AMI患者的心功能有密切关系 ,对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东秀 《内科》2014,(3):266-267,29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ECG)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83例患者中出现典型心电图变化者56例(67.5%);恶性心律失常7例(8.4%),心源性休克3例(3.6%),心力衰竭3例(3.6%);死亡2例(2.4%)。结论心电图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但利用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还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心肌酶学动态变化,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预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18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和其中的146例存活者进行急性期和远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示性别、糖尿病史、入院时心率、并发心源性休克、肌酸激酶峰值、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为急性期独立预后因素,年龄、性别、入院时心率为远期独立预后因素,并据此建立了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急性期和远期的预后危险预告模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价值。方法 比较任一下壁导联ST段压低≥1.0mm的17例与压低均<1.0mm的16例的CK-MB值、超声心动描记术、冠状动脉造影等结果。结果 前组CK-MB值更高,射血分数减低更显著,左室收缩与舒张末期容积更大,造影术示致梗死狭窄病变多位于左前降支近端或呈多支病变。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导联ST段压低≥1.0mm时,其梗死面积较大,会发生较严重的左室射血功能损害及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7.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AMI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预缺血组和无预缺血组,分组观察AMI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住院期间并发症(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以及住院期间心性病死率。结果:预缺血组血清CPK峰值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减轻心肌坏死程度,缩小梗死面积,并减少AMI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l ST-segment deviation and final QRS complex changes related to the posterolateral left ventricular wal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eiving reperfusion therapy. The secondary aim was to determine if this relationship is stronger for patients who present early in the ischemia/infarction process in comparison with patients who present late.

Methods

The ST-segment depression in the leads V1, V2, and −V6 were measured in the electrocardiograph (ECG) just before initiation of myocardial reperfusion. These leads were chosen because they represent the posterolateral wall in the Selvester score. In addition, the Anderson-Wilkins acuteness score was calculated in the admission ECG. Selvester criteria related to the posterolateral wall were identified in the ECG performed before hospital discharge to assess final infarct size.

Results

Fifty-six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sum of initial ST-segment depression in the leads V1, V2, and −V6, and final infarct size in the posterolateral left ventricular wall for the total study population (r = 0.19, P = .16). Patients were subgrouped by Anderson-Wilkins acuteness score of less than 3 vs 3 or more. In those with a low acuteness score, the amount of ST-segment depression had no relationship with final infarct size (r = −0.16, P = .41). However, the correlati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those with a high acuteness score (r = 0.42, P = .04).

Conclusion

The initial ST-segment depression in leads V1, V2, and −V6 can predict ECG-estimated amount of infarction in the posterolateral left ventricular wal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eiving reperfusion therapy, but only in those who present early in the ischemia/infarc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图预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冠脉再通、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的价值。方法观察4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第3周时心电图ST段和T波与冠脉造影TIMI分级、核素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关系。结果梗死后第3周心电图V2~V4导联ST段回复至等电位线和T波倒置者冠脉再通率高于ST段抬高和T波直立者梗死面积前者小于后者,ST段在等电位线和T波倒置组亦有相对好的左室功能。结论结果提示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第3周时心电图胸导联V2~V4ST段和T波能较好地预测冠状动脉再通状态、梗死面积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流动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改变特点及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以DPH(二苯乙三烯)为探针的荧光偏振法测定53例正常人和28例AMI患者在发病第一、二、三、七及十四天的血小板膜流动性.结果 AMI患者第一、二天血小板膜流动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AMI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时血小板膜流动性降低更明显.结论 AMI患者确有血小板膜流动性的动态变化,血小板膜流动性的改变对早期判断及反映AMI的病情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