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hG—CSF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运孝 《临床医学》1997,17(3):27-29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系利用DNA重组技术在G—CSF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N末端蛋氨酸而成,生物学活性与G—CSF相同。自它问世以来。有关报道甚多,近年来在我国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并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概述。 1 用于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恶性血液病和某些实体肿瘤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由于各种严重感染性等并发症,成功率尚不理想。随着rhG—CSF在骨髓移植中的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时,骨髓造血干细胞需要经过动员和归巢两个阶段才能完成造血重建.在人体应用G-CSF进行动员时,外周血干细胞数多在第4~第6天达到高峰,而对于移植物回输后G-CSF使用的确切时间,有许多不同意见.我们用rh G-CSF动员小鼠干细胞,从粘附分子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机制,并为临床G-CSF的正确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G—CSF对化疗后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1例急性白血病患单独化疗与化疗后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对比,动态观察了G-CSF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作用。发现化疗后加用G-CSF比单用化疗的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增加5.1倍,红系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增加4.5倍。G-CSF还可使CFU>100/ml和BFU-E>200/ml的持续时间延长;化疗后CFU-GM的最高值提早出现,而  相似文献   

5.
探讨体外维甲酸 (RA)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粘附分子ICAM 1和VCAM 1的表达及人脐血单个核细胞 (UCBMNC)对BMSC粘附率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 0 .1 ,1 .0和 1 0 .0 μmol/LRA处理后BMSC粘附分子ICAM 1和VCAM 1的表达 ,以MTT方法检测 3种浓度RA处理后UCBMNC对BMSC粘附率的改变。结果显示 ,1 .0和 1 0 .0 μmol/LRA能增加BMSC上ICAM 1的表达及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RA对VCAM 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RA上调ICAM 1的表达与增加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呈正相关 (r =0 .7883 ,P <0 .0 5)。结论 :体外RA能上调小鼠BMSC上ICAM 1的表达和增加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 ,两者呈正相关 ,为阐明BMSC粘附分子与造血干细胞归巢的相关关系及RA促进脐血造血干细胞归巢提供了体外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讨化疗合G-CSF动员前,后患骺髓及外周血CD34^ 细胞表达CD44,CD49d,CD62L及趋化因子CXCR4的动态变化,用免疫荧光直接三角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测定G-CSF动员前,后骨髓及外周血CD34^ 细胞的CD44,CD49d,CD62L及趋化因子CXCR4的表达,观察输注各表达亚群细胞数与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关系。结果发现,动员后骨髓中CD34^ CD44^ 和CD34^+CD49d^ 细胞的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降低, 而外周血中二的比例则显升高;动员前,后骨髓中CD34^+CD62L^+和CD34^+CXCR4^ 细胞的变化并不明显,而外周血中前明显增加,后则显减少。输入CD44^+,CD49d^ ,CD62L^ 及CXCR4^ 的CD34^+细胞的量与移植后血中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未表明有显的相关,结论:G-CSF动员可下调骨髓CD34^+细胞的CD44,CD49d,CD62L及CXCR4的表达,从而进入外周血循环,输注这些细胞的临床意义有待累积更多病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白介素—1(IL—1)对造血细胞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9.
10.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8(rhIL8)是一种趋化中性粒细胞使其激活、脱颗粒的趋化因子。我们参考Lateveer等[1]的发现,对rhIL8动员造血干细胞的作用作了研究。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C57小鼠,购自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科,鼠龄8~15周,体重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分化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MTT等方法在体外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及细胞分化前后mdr1/P-pg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分化后的细胞mdr1/P-gp表达水平较分化前明显下降,并且随mdr1/p-gp下降,细胞对柔红霉素敏感性明显增加。结论:白血病细胞分化与mdr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内ICAM-1和HBcAg表达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分析70例HBV感染者肝细胞ICAM-1和HBcAg双重表达。结果:5例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肝内只有ICAM-1^-/HBcAg^ 肝细胞;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和20例重型乙型肝炎(SHB)患者肝内均存在ICAM-1/HBcAg,ICAM-1/HBcAg及ICAM-1/HBcAg等三种类型肝细胞:ICAM-1/HBcAg肝细胞多见于炎症坏死区,是多数中、重度CHB患者肝内的主要细胞类型;ICAM-1/HBcAg肝细胞是多数轻度CHB患者肝内主要细胞类型;多数SHB患者肝内的主要细胞类型是ICAM-1/HBcAg肝细胞。结论:在乙型肝炎,ICAM-1/HBcAg肝细胞代表“细胞毒模型”,HBV感染的临床类型与肝细胞ICAM-1/HBcAg表达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环磷酰胺 (CTX)严重的骨髓抑制及其它不良反应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G CSF被认为是目前较好的防治化疗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 ,其作用机制多认为是增加细胞增殖效应。目前很多研究表明 ,低浓度O2- 可促进细胞增殖 ,而高浓度O2- 则对细胞的作用表现为抑制、毒杀和促凋亡[1 ] 。众所周知 ,O2- 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通过清除体内产生过多的O2- 而对细胞增殖起调控作用 ,那么G CSF是否也是通过自由基机制来增强细胞的增殖能力 ,目前还未见报道。我们就O2- 在CTX所致细胞抑制中的损伤作用及G CSF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4.
15.
16.
G-CSF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P-糖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CSF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P-糖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研究安峻峰陈济民李秀珍梅广义谢燕高清平夏宏通过诱导分化剂调节白血病细胞原发性P-糖蛋白(P-gp)表达,国内外罕见报道。我们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分化,观...  相似文献   

17.
高压氧对皮肤移植小鼠T淋巴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小鼠T淋巴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皮肤移植,供鼠BALB/C小鼠,受鼠C57BL/6小鼠,高压氧及高压氧和雷公藤多甙联合应用组小鼠每天用99.2%氧,0.25MPa作用1.5小时,联合应用组每天给雷公藤多甙20mg/kg灌胃,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移植后14天取脾,分离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法分别检测CD3+、CD4+、CD8+、CD4+CD11a+、CD4+CD18+、CD8+CD11a+、CD8+CD18+表达情况。结果:各测试指标高压氧组,联合应用组均低于对照组,高压氧组低于联合应用组。结论:高压氧抑制T淋巴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影响T淋巴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从而抑制了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化疗后应用rhG—CSF对中性粒细胞表型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rhG-CSF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中性粒细胞表型。结果:①急性白血病组和淋巴瘤组在应用rhG-CSF后的血浆rhG—CSF水平明显高于用药前的水平;②急性白血病组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在该组和淋巴瘤组中应用rhG—CSF后CD64的表达均较用药前有所增高;应用rhG-CSF、前急性白血病组和淋巴瘤组CD62L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而用药后其表达显下调。急性白血病组和恶性淋巴瘤组应用rhG-CSF、前、后,CD16、CD32、CD14和CD11b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接受化疗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仍保留了对rhG-CSF的部分正常反应。  相似文献   

19.
脐血中GM—CSF、IL—2、IL—6和sICAM—1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脐血中GM-CSF、IL-2、IL-6和sICAM-1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脐血和健康妇女血中GM-CSF、IL-2、IL-6和sICAM-1含量。结果 脐血GM-CSF、IL-2和IL-6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妇女(P<0.01),sICAM-1低于健康妇女(P<0.01)。结论 脐血中有丰富的造血细胞因子且未受病原体侵袭,临床应用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三七皂苷对人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观察三七皂苷(PNS)对造血细胞促进凋亡相关蛋白(Daxx、Fas)和抑制凋亡的核转录因子(NFkB、c-Rel)表达的影响,探讨PNS促进造血细胞增殖,支持生长存活的作用机制。采用半固体集落培养法观察PNS对人骨髓红系、粒系祖造血细胞(CFU-GM、CFU-E)的增殖作用,台盼蓝拒染法观察细胞的存活率,涂片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状况。同时,用PNS处理粒系HL-60、红系KS62、巨核系CHRF-288和Meg-01 4种细胞株后,提取胞浆蛋白和核蛋白,Western免疫印迹观察Daxx、Fas、NFkB和c-Re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①PNS能够刺激人骨髓红系、粒系祖细胞和HL-60等4种细胞株增殖。②HL-60等4种株细胞经PNS和饥饿处理后,活性良好,镜下未观察到凋亡的形态学特征;Annexin V分析也未见凋亡的阳性细胞。③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PNS处理的4株细胞Daxx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33.3%-61.5%;HL-60细胞本身表达Fas蛋白低下,PNS处理后也无明显下降,而K562、CHRF-288和Meg-01细胞Fas蛋白表达与对照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33.3%-71.4%。④NFkB、C-Rel蛋白除HL-60细胞对PNS诱导无明显变化外。其余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地增加,分别提高了2.0-2.7倍和1.5-2.3倍。结论:PNS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抑制Daxx、Fas蛋白表达,而相应减少造血细胞的凋亡,同时也能通过上调NFkB、C-Rel转录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并阻止半胱天冬酶(caspase)连锁链的活化而抑制造血细胞凋亡,这为PNS应用于临床治疗凋亡过度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