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开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7年护理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管理,降低置管风险。方法严格技术准入制度,对操作者进行专项培训,持证上岗,规范置管操作流程,定期质量控制。结果长期进行针对性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控制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防止医疗纠纷发生。结论通过置管的管理,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医疗纠纷的发生,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医院的医流量。  相似文献   

2.
王世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1):2721-2722
目的对重症医学科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方法分析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置管217例患者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结果发生感染13例,感染率6%;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例,感染率1.8%;局部感染9例,感染率4.1%。结论 (1)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感染率增高。(2)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高。(3)置管过程中及置管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对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述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及护理注意事项。方法:建立良好观念,重视PICC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收治的96例患者置入成功,达到治疗目的。结论:注重护理能够使PICC治疗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即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1].我科于2002-03开展此项技术,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燕  郑玲  李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261-3262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经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皮静脉将导管末端送入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的一种置管方法。该方法因操作简便、只需外周穿刺、穿刺危险小、创伤小、成功率高、外周留置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而深受医务人员及患者欢迎,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由静脉输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的肿瘤化疗患者,PICC的应用确保了其治疗过程的顺利实施,大大保证了治疗疗效,减少了局部血管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目前在肿瘤内科的使用较为普遍,适用于需要多疗程化疗、需要长期营养支持以及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恶性肿瘤患者.笔者近年来肿瘤内科使用PICC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到中心静脉的导管。在体内可放置1a以上,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治疗,解决了肿瘤患者穿刺难、反复穿刺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从2002年开始,我科开展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2-2007年,施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160例,其中男102例,女58例,年龄29~88岁,接受留置导管者均为晚期肿瘤患者。1.2材料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型号为4F。1.3方法选择合适静脉,测量定位、消毒、0.9%氯化钠溶液  相似文献   

8.
毕金霞 《全科护理》2011,(5):392-393
对2008年9月—2010年2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1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的护理措施为:置管前做好准备,认真给予穿刺,置管后做好记录,严格无菌操作,正确封管,保持导管通畅。认为PICC在儿科危重患儿中使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减少静脉炎及药物渗漏,减轻对患儿的疼痛刺激。  相似文献   

9.
向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5):8733-8733
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Perpherally lnsertel Central Catheter PICC),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或化疗药物外渗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常见的并发症有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导管移位或脱出等。现将临床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2008年9月—2010年2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1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的护理措施为:置管前做好准备,认真给予穿刺,置管后做好记录,严格无菌操作,正确封管,保持导管通畅。认为PICC在儿科危重患儿中使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减少静脉炎及药物渗漏,减轻对患儿的疼痛刺激。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输液工具.1929年由德国外科医生Forssmann[1]首次在自己身上置入成功,20世纪90年代后期PICC被引进中国,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建立等方面[2].Patel等[3]2007年报道,全世界约有1400万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其中330万人使用PICC.PICC最大的特点是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治疗、一次置入、长期使用,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痛苦,因具有安全、有效、耐高渗高刺激性药物、并发症少等优点,在我国得到推广[4-5].要达到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治疗的效果,PICC头端的位置至关重要,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推荐PICC头端应该位于患者的上腔静脉内[6].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做到100%的置管成功,其中导管异位常见.Venkatesan等[7-10]研究显示,PICC头端位置放置的正确率为44%~99%.当导管位置异常时,会延误患者治疗,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1-13].因此,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安全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在ICU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静脉置管是ICU急危重病人输血、输液、静脉内营养支持、给药和血液动力学监测的重要诊治措施。为了避免以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带来的危险性和并发症,我院ICU自2006年1月开展了经颈外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我院ICU2006年1月~2007年2月,共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86例,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26~90岁,平均45.5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16例,脑出血12例,脑梗死10例,严重外伤性休克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8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8例,上消化道大出血7例,心肺复苏术后6例,中毒5例,其它4例…  相似文献   

13.
郑燕  张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245-8245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管的置入在重症监护室(ICU)已成为常规,重症监护室的患者由于长期需要输液、静脉输入血制品,接受静脉营养治疗以及肿瘤患者的化疗等,而外周的反复穿刺以及高渗液体对血管的破坏都给患者带来一定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特别是那些需要输入高浓度液体及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的患者,为避免反复穿刺而引起外周血管损伤、静脉炎等,我们特引进了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以下简称PICC)。自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我科共对8位晚期肿瘤患者采用了此插管术。  相似文献   

15.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30例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Per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的分析及探讨,提示PICC有安全、方便、减少病人频繁穿刺的痛苦,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带管时间长、维护简单等优点,和不能满足抽血、换3M贴膜,冲管较麻烦,发生堵管等不足。为了使PICC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提出了正确的冲管方式和更换3M贴膜,肝素帽,堵管的几点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n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人力和时间、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缝合、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患者痛苦小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1-5]。但是随着PICC应用的增多,与其相关的并发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为患者提供长期化疗、静脉营养及用药的很好途径。由于导管材质柔软,在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导管破裂。按照常规,导管均为一次性使用,一旦破损后,只能拔除后重新置管[1]。我科于2007年6月29日,对1例2岁3个月患儿的PICC渗漏成功修复,使导管留置7个月余并仍在继续使用,既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又避免了重新穿刺给患儿造成痛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戴幼竹  严洁  严正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599-6600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catheter,CVC)在ICU已广泛应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输液、胃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血液净化等治疗,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导管相关性感染也越来越多。本文对我院综合ICU近3a以来确诊的36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菌群分布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寻找预防及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物的实验室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塞物的理化性质,探讨预防和处理堵塞物的方法。方法采用实验室红外光谱法,对49例PICC置管中严重堵管6例的堵塞物进行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①在室温条件下,当去离子水的pH值呈弱酸性(pH=6.5)时,经轻微搅拌后堵塞物可溶;②当堵塞物被大量中性去离子水稀释时,堵塞物可溶;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堵塞物含有多肽结构的特征吸收峰,去离子水的pH值降低时,多肽结构有明显的质子化作用发生。结论堵塞物属一种含多肽结构的蛋白质,堵塞现象由蛋白质絮凝所致;pH值对导管堵塞有一定的影响;加大生理盐水冲管的用量和控制pH值可能预防或减少导管堵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