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corneal wavefront aberrations guidedL ASIK,CW-G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对比敏感度和眩光以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影响,评价其手术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近视球镜≤-10.00D,散光≤-2.5D)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手术,手术均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Esiris’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微角膜刀采用Moria LSK-ONE气动平推刀,对比敏感度检查采用Vector Vision CSV-1000HGT,角膜波前像差分析采用德国OPTIKON 2000 Keratron Scout分析仪。手术光学区直径为(6.0-7.0)mm,波前像差分析为6mm瞳孔直径。术前、术后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术后两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m时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和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m时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均有所恢复,但均未达到术前水平,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同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LASIK组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和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在中(6c/d)、高(12c/d、18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明显好于常规LASIK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m、3m角膜彗差、球差均比术前增大,但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较常规LASIK组增大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改善近视眼患者术后对比敏感度,降低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2.
马薇  廖孟  金宏智  刘陇黔 《眼科研究》2012,30(12):1104-1109
背景角膜塑形镜配戴可暂时改变眼的近视度数,但其对配戴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值得关注。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使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视觉质量的改变。方法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每个受试者纳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2010年1月1日至12月30目的近视患者76例150眼,年龄(14.90-+1.24)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为(-2.79+0.82)D。所有患者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配戴夜用型角膜塑形镜,每日戴镜至少8h,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第1周、第3个月时接受主觉验光、裸眼视力(UCVA)、对比敏感度、角膜地形图、像差检查,并由同一验配医师询问患者配戴前后的视觉质量及相关症状。视觉质量的评价标准参照美国国家眼科研究院屈光不正生活质量量表(NEI—RQL42),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试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3个月后sE分别为(-0.33±1.02)D和(-0.26±0.60)D,较配戴前的(-2.79±0.82)D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配戴后1周和3个月问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周和3个月各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配戴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周:3cpd时P=0.001,6cpd时P=0.001,12cpd时P〈0.05,18cpd时P〈0.05;3个月:3cpd时P=0.001,6cpd时P=0.001,12cpd时P〈0.05,18cpd时P〈0.05),而配戴后1周和3个月之间患眼对比敏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3个月后角膜平坦K值、陡峭K值、e值均较配戴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较配戴镜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像差研究显示,总高阶像差、3阶像差和4阶像差在戴镜后1周和3个月均明显增加,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周和3个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像差及2阶像差在戴镜1周后与3个月均显示降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戴镜后1周和3个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5项视觉质量项目(从明处到暗处适应容易程度、夜间骑车容易程度、夜间是否常看到灯光晕环光圈、视力波动出现的频率、眩光程度)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力波动出现的频率在配戴后1个月和3个月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戴后1周可使近视度数降低,配戴3个月近视度数趋于稳定。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使角膜形状趋向不规则,对比敏感度下降,3阶像差和4阶像差增加。主观视觉质量较框架眼镜矫正时降低,尤其是夜间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或者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患者中(除外过矫、欠矫和眼部疾患导致的视力下降),出现视觉不良症状者的高阶像差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北京军区总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期间经初次LASIK术后(包括传统组和波前像差引导组),除外过矫、欠矫和眼表及眼内疾患导致的视力下降,出现重影和星芒等视觉症状患者总40例(48眼),传统LASIK组18例(23眼),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组22例(25眼)。两组患者术后均复诊3个月以上,屈光度稳定在±1.00D以内。所有患者采用WaveScan3.62版波前像差仪,在自然瞳孔下行波前像差检查,提取4mm瞳孔直径高阶像差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波前像差引导LASIK组高阶像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术后增加了1.18倍(t=-11.485,P〈0.01);三阶像差RMS值术后增长了1.25倍(Z=-6.125,P〈0.01);四阶像差RMS值术后增长了0.93倍(Z=-6.154,P〈0.01);五阶像差增长了1.35倍(Z=-6.154,P〈0.01);六阶像差增长了1.14倍(t=-21.080,P〈0.01)。垂直彗差增加了1.43倍(Z=-6.154,P〈0.01)、水平彗差增加了93%(Z=-6.154,P〈0.01)、球差增加了89%(f=-19.659,P〈0.01)。但术后30度三叶草仅增加了5%(Z=-6.154,P〈0.01)、0度三叶草增加了35%(Z=-6.154,P〈0.01)。波前像差引导组术后与传统组术后的比较:总高阶像差、三阶像差、四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球差、30度三叶草和0度三叶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五阶像差陆-2.033,P=0.042)、六阶像差(Z--2.631,P=-0.0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种LASIK术后总高阶像差中,三阶像差所占的比重最大,四阶像差占总高阶像差比例居于第二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五阶像差占总高阶像差比例(Z=-2.053,P=0.040)和六阶像差占总高阶像差比例(Z=-2.012,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波前引导组手术前后彗差占三阶像差的56%左右,球差占四阶像差的78%左右,手术前后保持稳定;但三叶草占三阶像差的比例由术前的43%降至术后的3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5,P=0.027)。主导像差分布:波前引导组术后垂直彗差为44%、水平彗差为12%、球差为40%,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91,P=0.048)。传统组术后垂直彗差占30%、水平彗差占34%、球差为21%,与波前引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术后出现的视觉主诉与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增加密切相关。此类患者术后总高阶像差和各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较术前普遍增加1倍左右(三叶草像差增长较少)。总高阶像差中以三阶像差和四阶像差为主,其中三阶彗差和四阶球差所占的比重最大,三叶草像差所占的比重较小且手术前后有变化。传统LASIK对五阶像差和六阶像差的消融要优于波前像差引导LASIK。LASIK术后的视觉质量下降患者的主导像差类型以彗差和球差居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屈光角膜切削术(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omy,ORK)后近视眼患者视力及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ORK-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396例733眼,按球镜屈光度分成低度(≤-3.00D)、中度(-3.00~-6.00D)和高度(-6.00~-12.00D)3组,每组柱镜度数均小于-2.50D,各组再随机分成2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ORK-LASIK。手术切削区直径为6.0~7.0mm。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为6mm瞳孔直径。术后随访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成人近视眼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在6mm瞳孔直径以3阶和4阶为主,占90%,在3阶和4阶中又以彗差和球差为主,分别占角膜全部像差的27.7%和28.4%;球差和球镜度数呈负相关(r=-0.501,P〈0.05),其他高阶像差和球镜度数无关。但在-6.00D以上的近视眼中,彗差和次级彗差均和球镜度数有关(F=8.808,7.123,P〈0.04,0.01)。角膜前表面各高阶像差均和年龄及性别无关。LASIK和ORK-LASIK2组比较,术后6个月时,低度和高度组2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组,ORK-LASIK组视力明显好于LASIK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的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度组,ORK-LASIK组和LASIK组比较角膜彗差和球差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组ORK-LASIK组角膜彗差和球差较LASIK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ORK-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和散光,提高中度近视患者的视力,降低中、高度组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远期Q值和高阶像差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行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F—CAT)准分子激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5例(70眼),其中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117例(34眼),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18例(36眼),观察并用配对≠检验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远期角膜Q值和高阶像差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术后高阶像差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年,所有患者裸眼视力〉10.8,LASIK组和LASEK组安全性指数均〉1,有效性指数均接近1。两组Q值与术前相比,均从负值变为正值。术后总高阶像差均比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6.75,P〈0.01)。术后LASIK组和LASEK组三阶像差均方根(RMS)值(t=-3.50、-5.22)、四阶像差RMS值(t=-6.79、-10.14)、垂直彗差RMS值(t=5.73、-5.50)、球差RMS值(t=-8.57、-13.79)均比术前增加(P〈0.01),两组间垂直彗差,球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水平彗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总高阶像差RMS值(R^2=372,F=16.96,P〈0.01)和术后球差RMS值(R^2=0.224,F=10.93,P〈0.01)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手术光学区大小相关。术后垂直彗差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手术目标Q值相关(R^2=0.224,F=10.93,P〈0.01)。结论Q值引导LASIK和LASEK矫正高度近视手术远期安全、有效。IASIK和LASEK术后Q值均由负值变为正值,远期高阶像差和球差增加。垂直彗差的增加可能与手术瓣蒂位置有关。术后高阶像差与患者术前屈光度、手术方式及光学区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前瞻性研究非球面切削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球镜-6.00D以下,柱镜0.00~2.00D的近视患者随机分成2组,Q调整组32例64眼行非球面切削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对照组32例64眼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高阶像差中的慧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增加值和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和残余屈光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Q调整组高阶像差的增加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Q调整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切削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可以减少术后角膜波面像差的增加,尤其是减少球差增加,明显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焦点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川北医学院近视学生15例(30眼),分别定制单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SVRGP)与多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MFRGP)。受试者先配戴SVRGP,停戴一周后配戴MFRGP,每种镜片配戴两周后分别进行视力、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光学函数和散射检查,并完成主观视觉质量调查问卷。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受试者配戴两种镜片两周后视觉质量的差异。结果 配戴两种镜片后受试者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在3 cpd、6 cpd、12 cpd空间频率下,配戴两种镜片后受试者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18 cpd空间频率下,配戴MFRGP后对比敏感度较配戴SVRGP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配戴MFRGP后受试者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像差均较配戴SVRGP后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配戴MFRGP后受试者客观散射指数较配戴SVRGP后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配戴两种镜片后受试者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斯特列尔比和3种模拟对比度视力(OV100%、OV20%、OV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主观视觉质量问卷调查中,配戴两种镜片后受试者视觉清晰度、白天视力波动、近视力、远视力、对矫正视力的满意度5个项目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配戴MFRGP后受试者眩光、症状2个项目评分较配戴SVRGP后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MFRGP可以为近视患者提供良好的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和光学函数,但患者的高阶像差、散射和眩光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高度近视眼视觉质量的影响,探讨高度近视优化的手术方案。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于北京同仁医院行LASIK(LASIK组)和VerisysePIOL(Verisyse组)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各30例(30眼),2组术前等效球镜度分别为(-15.41±4.68)D和(-16.94±5.42)D,应用主观波前像差仪(WFA-1000B)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行波前像差检查,并进行主观评价问卷调查,2组数据之间进行t检验或x。检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2组问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Vefisyse组占70%(21/30),LASIK组占43%(13/30),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4,P〈0.05)。2组3~7阶各高阶像差及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以LASIK组更为显著,Verisyse术后3阶像差为主导像差,其中水平彗差增加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LASIK术后3阶和4阶像差为主导像差,其中球差和彗差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7.37,P〈0.05);2组之间比较,LASIK组各高阶像差明显高于Verisys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满意度LASIK组为60%,Verisyse组为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2,P〈O.05)。结论虽然PIOL与LASIK矫正高度近视短期随访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从视觉质量角度来看,PIOL术后具有更好的裸眼视力,引起的高阶像差明显低于LASIK,且不存在屈光回退.满意度较高,可作为高度近视优先考虑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光学区大小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后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将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者236例(461只眼)分为高、中、低度近视组,每组根据激光切削光学区直径不同(5.75、6.00、6.25和6.50mm)分为Ⅰ~Ⅳ亚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用波阵面像差仪测量眼的像差。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分析手术前后各组内不同亚组间在瞳孔直径为4.00、5.00、6.00mm时眼总高阶像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的差异。结果术前各组内不同亚组间眼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组内不同亚组间眼总高阶像差和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大光学区亚组低于较小光学区亚组。高度近视组在不同瞳孔直径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在瞳孔直径为6.00m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直径为6.00mm时,高度近视组各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在Ⅰ、Ⅳ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不同亚组间水平彗差和垂直彗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学区大小影响LASIK治疗近视后眼总高阶像差和球差,较大光学区组低于较小光学区组,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近视患者行Q值调整LASIK术和常规的LASIK术术后屈光度、裸眼视力、Q值、高阶像差、视觉对比敏感度的观察,对其视觉质量进行对比评估,同时也为屈光手术病人选择更好地手术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1-6月在石家庄爱尔眼科医院接受LASIK手术治疗近视患者,分为二个组:Q值调整的非球面个性化LASIK组、常规LASIK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裸眼视力、Q值、屈光度、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和患者术后主观视觉质量调查等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屈光状态、术后裸眼视力、预测性均达到理想状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个月Q值、高阶像差(球差)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眩光条件下,第三、四等级标准组未通过例数增加更显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视觉感受:Q值调整的非球面个体化LASIK组比常规LASIK组主观视觉感受度稍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值调整的非球面个性化LASIK组与常规的LASIK术相比,术后球差的变化小于常规组,且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减少了夜视力下降、眩光、对比敏感度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FS200制瓣辅助的LASIK(FS-LASIK)和角膜板层刀制瓣的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像差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34例(68眼)应用FS200飞秒激光制瓣(FS组)患者和45例(90眼)M2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SBK组)患者纳入研究.术前及术后1、3个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并采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术眼进行眼前节扫描获得三维图像,通过内置分析软件获取瞳孔直径为6 mm的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球差(C40)、水平彗差(C31)、垂直彗差(C3-1)和水平三叶草(C33)、斜向三叶草(C3-3)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S组角膜HOA、C40、C3-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11、12.356、11.843,P<0.01);SBK组角膜HOA、C40、C3-1、C31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F=46.601、38.627、10.874、11.727,P<0.01).术后1个月时SBK组HOA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F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3,P<0.05),术后3个月仍有同样趋势(t=2.998,P<0.05).术后1个月时2组患者角膜球差均有增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P>0.05),而3个月时FS组有所恢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6,P<0.05).2组三叶草像差(C33、C33)均较术前增加,术后1、3个月斜向三叶草(C3-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S-LASIK和SBK均可造成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的增加,但FS-LASIK角膜总高阶像差和球差的增幅比SBK小,在提高视觉质量方面飞秒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飞秒微透镜切除术后,光学切削过渡区的“无修边”设计是否影响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特别是瞳孔散大超过光学切削区时。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患者共104例(208眼),其中薄瓣LASIK组38例(76眼)、飞秒LASIK组28例(56眼)、飞秒激光微小切口透镜切除术(SMILE)组 38例(76眼)。薄瓣LASIK组应用准分子激光切削,光学切削区直径6.0 mm,过渡区宽度1.25 mm,总直径8.5 mm;飞秒LASIK组应用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切削,光学切削区直径6.0 mm,过渡区宽度1.25 mm,总直径8.5 mm;SMILE组应用飞秒激光完成微透镜切除,透镜直径设定6.0 mm。术后检查裸眼视力、小瞳(≤5 mm)及大瞳(≥7 mm)的对比敏感度(CS)与眩光敏感度(GS)、波前像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眼裸眼视力3组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在小瞳(≤5 mm)下,3组患者在各空间频率,无眩光刺激和有眩光刺激下的视觉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大瞳(≥7 mm)下,3组患者在各空间频率,无眩光刺激和有眩光刺激的视觉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瞳(≤5 mm)时3组C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瞳(≥7 mm)时薄瓣LASIK组与飞秒LASIK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ILE组与薄瓣LASIK组、飞秒LASIK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42,P<0.01;t=3.264,P<0.01)。SMILE组C12值(0.422±0.123)均小于薄瓣LASIK(0.577±0.147)与飞秒LASIK组(0.606±0.158)。结论与设定了过渡区“修边”的薄瓣LASIK组、飞秒LASIK组相比,SMILE组手术的无光学过渡区修边设计对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和角膜像差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LASIK,LASEK)49例(94眼)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性和角膜像差值,分析不同术式对其的影响。结果(1)近视术前角膜非球面性Q值为-0.32±0.11,角膜球差为(0.51±0.19)μm,呈正态分布。(2)屈光手术后角膜球差值增加4.37倍(P〈0.01),球差改变与等效球镜改变(r=0.520,P〈0.01)和Q值改变相关(r=0.792,P〈0.01)。(3)角膜非球面性由prolate(Q〈0)变为oblate(Q〉0)(P〈0.01),其变化和等效球镜改变相关(r=0.578,P〈0.01)。(4)术后LASEK组Q值,角膜球差及其变化值均小于LASIK组(P〈0.01)。结论激光本身以及角膜生物力学变化和伤口愈合导致角膜形态变化,从而改变角膜的非球面性,引起术后角膜像差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常规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ISIK(简称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其中散光度数≥-2.00 DC作为入选对象共82例(163只眼).其中选择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42例(83只眼),散光(-3.55±1.09) DC;接受常规LASIK术者40例(80只眼),散光(-3.47±1.23) DC.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的检查和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 (1)术后7 d、1个月、6个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视力分别优于常规LASIK术者(P<0.05).(2)角膜地形图查残余角膜散光度:波前像差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35±0.24) DC、(-0.42±0.13) DC、(-0.51±0.19) DC;常规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75±0.28) DC、(-0.92±0.23) DC、(-1.21±0.21) D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波前像差组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均呈增加趋势,以彗差和球差增加为主.波前像差组在总高阶像差(HOAROM)、30°三叶草(Z6)、垂直彗差(Z7)和水平彗差(Z8)高阶像差的改变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4)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波前像差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较常规LASIK能更好地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使患者术后角膜残余散光更少,高阶像差的增加更少,视力恢复更理想,视觉质量更佳,患者的满意度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刀完成的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屈光不正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可预测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RK近视矫正术后视功能下降要求再次手术矫正的病例27例(38眼),近视20眼,远视18眼,其中22眼合并不规则散光。RK术后11-24年,年龄38-53岁,等效球镜度-9.50-+4.25D,放射状角膜切口8-32条,角膜厚度512~557Ixm。应用OUP-SBK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采用Allegretto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进行基质切削。合并不规则散光病例应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削,其他的采用优化模式进行切削。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术中未发生角膜瓣游离、纽扣瓣、不全瓣以及角膜瓣碎裂,未发生眼球破裂。角膜瓣厚度(102.0±7.7)μm。角膜基质平滑,9眼角膜上皮边缘缺损,7眼角膜边缘出血。术后第1天角膜瓣透明,上皮完整,术后1d、1周、1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比例分别为63%、82%、88%、87%。38眼术后的BCVA均大于或等于术前BCVA。进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的22眼,术后治疗区偏移及治疗光学区过小等情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矫正,手术前后彗差、总高阶像差明显减小(t=-3.70、4.10,P〈0.01),3.0c/d及18.0e/d频率上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3.24,P〈0.01)。结论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出现的视功能下降采用机械刀薄瓣LASIK再次手术矫正安全、有效,同时可明显地改善部分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角膜球面像差引导下个体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并探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4例(82眼),术前1 d应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患者6.0 mm瞳孔直径下的角膜球面像差值,植入不同球面像差的IOL.根据全眼预测保留球面像差值将患者分为4组,A组:-0.15~-0.05 μm(12眼);B组:-0.05~0.05 μm(24眼);C组:0.05~0.15 μm(25眼);D组:0.15~0.5 μm(21眼).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波前像差、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及对比敏感度的检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4组之间像差值比较,B组及C组的全眼总像差及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A组与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53、3.699,P<0.05).4组调制传递函数值比较,在低频5、10,高频25、30 c/d空间频率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3.32、3.09、4.56,P<0.05).4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在暗视无眩光状态下的中频6.0 c/d,高频12.0、18 c/d空间频率,明视眩光状态下的高频12.0、18.0 c/d空间频率,暗视眩光状态下的所有空间频率B组与A、D组,C组与A、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暗视眩光状态下的中频6.0 c/d,高频12.0、18.0 c/d空间频率下C组对比敏感度值明显高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测量角膜球面像差可以为白内障患者IOL的选择提供良好的依据,角膜球面像差引导下个体化IOL的植入为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