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 比较青年近视散光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的分布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房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个月对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8~39岁的近视散光患者共163例(296眼)进行测量,获得角膜前、后表面20°、25°、30°、35°、40°的Q值(AQ和PQ)及其变化(△AQ和△PQ),分析其与屈光参数的关系。对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的Q值进行秩和检验,对术后各Q值与患者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最大切削深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术前角膜各AQ值均与术前柱镜度(CD)呈负相关(r=-0.213、-0.279、-0.332、-0.363、-0.133,P<0.05)。术后各A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8.15、43.94、48.47、44.78、25.97,P<0.05),术后各P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10、10.18、9.77、7.75、3.30,P<0.05,)。术后△AQ20、△AQ25、△AQ30、△AQ35、△AQ40与术前球镜度(SD)呈正相关(r=0.884、0.870、0.871、0.612、0.370,P<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呈正相关(r=0.834、0.866、0.872、0.625、0.388,P<0.05),与最大切削深度(MD)呈正相关(r=0.779、0.823、0.842、0.634、0.403,P<0.05),与残留角膜基质厚度(CS)呈负相关(r=-0.332、-0.377、-0.410、-0.352、-0.168,P<0.05);△AQ35、△AQ40与术前CD呈正相关(r=0.124、0.120,P<0.05)。△PQ20、△PQ25、△PQ3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210、-0.185、-0.154,P<0.05),与术前SE呈负相关(r=-0.225、-0.196、-0.169,P<0.05),与MD呈负相关(r=-0.210、-0.184、-0.164,P<0.05)。另外△PQ35与术前SD和SE均呈负相关(r=-0.121、-0.124,P<0.05),△PQ4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120,P<0.05)。结论 大多数青年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形态前表面为长椭圆形,后表面中央为扁椭圆形,周边为长椭圆形,LASIK术后发生明显改变,均向扁椭圆形方向变化,前表面形态变化更为显著,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方法 对93例近视眼患者(148眼)LASIK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在LASIK术前和术后非球面参数Q值、角膜曲率simk值(K)、切削的偏心值。分析Q值、角膜曲率改变(△K),△Q与预期矫正值(SE)、AK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术后。值与偏心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角膜形状从术前扁长型(Q〈0)到术后为扁圆型(Q〉0);角膜曲率变平;AQ与SE、AK之间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771,P〈0.01和r=0.783,P〈0.01),但术后Q值与偏心量之间无相关性(r=0.068,P〉0.05)。结论 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角膜非球面参数Q明显增大,变化量与预期矫正值、曲率变化量相关。  相似文献   

3.
郑燕  周跃华  柳静 《眼科研究》2013,(12):1155-1158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的角膜扩张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测量有助于术后早期发现角膜的这种变化。目的探讨近视散光患者在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规律及影响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对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接受LASIK的66例近视散光患者127眼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用Ocu[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术眼角膜后表面高度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角膜后表面最高点、最低点和角膜顶点的高度值分别为(12.20±3.39)、(-19.02±7.38)和(1.05±3.25)μm;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14.38±3.80)、(-18.55±7.11)和(2.83±4.81)μm;6个月时分别为(13.99±3.38)、(-17.57±6.54)和(2.45±4.61)μm;1年时分别为(14.40±3.85)、(-17.76±6.00)和(2.16±5.00)μm,术后角膜后表面最高点和角膜顶点的高度值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面最高点:q:6.813、5.594、6.875,均P〈0.001;角膜顶点:q=4.488,P:0.002;q=3.530,P=0.013;q=2.799,P=0.047);术后不同时间点各项高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与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和切削比呈正相关(r=0.295、0.297、0.295,均P=0.001),与残留基质厚度呈负相关(r=-0.208,P=0.019)。术前非接触眼压计测量值为(14.24±3.33)mmHg(1mmHg=0.133kPa),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8.42±1.90)、(8.61±1.64)、(8.76±1.64)mmHg,术后各个时间点的眼压值均明显低于术前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9.851、28.317、26.337,均P〈0.001),而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lers法校正后术后眼压值与术前眼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值与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值呈正相关(r=0.258,P=0.003)。结论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较术前轻度膨隆,随时间的延长逐渐稳定,屈光度是影响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主要因素,手术时应注意保留安全的残留角膜基质厚度并尽量减小切削偏心程度,从而降低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我国白内障人群角膜前表面球差的分布特点,探讨年龄、角膜散光、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等因素是否对角膜前表面球差产生影响,为白内障手术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使用iTraee像差仪测量572例572眼角膜前表面球差、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使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分析角膜前表面球差的统计学分布特征及其与年龄、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角膜前表面球差为(o.25±0.08)μm,与年龄、角膜散光不相关(P〉0.05),与角膜非球面Q值和平均角膜曲率正相关(P〈0.05),与眼轴长度负相关(P〈0.05)。角膜非球面Q值(Beta=0.837,P〈0.001)、平均角膜曲率(Beta=0.250,P〈0.001)对角膜前表面球差有显著性影响。按角膜非球面Q值分为3组(G1:-1〈Q〈0;G2:Q=0;G3:Q〉0),各组间角膜前表面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前表面球差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且其与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正相关,与眼轴长度负相关,受角膜非球面Q值和平均角膜曲率影响显著,所以白内障术前精确测量角膜前表面球差对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个体化选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全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Flex)与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S—LASIK)术后3个月近视散光患者的角膜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的近视散光患者165例(323眼)进行Flex(87例170眼)或FS—LASIK(78例153眼)手术,术后3个月时,对2组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形态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Flex组和FS—LASIK组术后3个月时,logMARUCVA分别为-0.10±0.08和-0.11±0.10,矫正视力分别为-0.11±0.07和-0.12±0.07,均较术前BCVA(-0.07±0.03和-0.07±0.04)提高(t=4.083、5.594、3.458、6.440,P〈0.01),2种手术方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11、-1.864,P〉O.05)。Flex和FS—LASIK切削偏心量分别为(0.29±0.17)mm和(0.40±0.17)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2,P〈0.01)。Flex切削偏心程度与术前等效球镜度不相关(r=0.122,P〉0.05):FS—LASIK切削偏心程度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r=0.210,P〈0.01)。Flex和FS—LASI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34±0.25和0.22±0.2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7,P〈0.01)。结论Flex术后切削偏心程度比FS-LASIK小,FS-LASI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性比Flex更好,二者术后都可获得满意的视力。  相似文献   

6.
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OrbscanⅡ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u XY  Liu SZ  Hu SF  Li CL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777-781
目的探讨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OrbscanⅡ的动态变化及影响角膜后表面前突出度的主要因素。方法216例(230只眼)近视患者,根据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4组,Ⅰ组:-1.25~-3.00D;Ⅱ组:-3.13~-5.75D;Ⅱ组:-6.00~-8.88D;Ⅳ组:-9.00~-15.75D,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检测,取角膜厚度图、角膜后表面地形图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预留角膜最薄处厚度,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变,术前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9,-20.63,-15.90;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7,-17.98,-27.26;P〈0.05),表现为角膜变薄,后表面屈光力及Diff值增加,术后同一时间段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F=61.92,4.74,7.28;P〈0.05。术后3个月F=64.16,5.12,21.83;P〈0.05),不同时间段同一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最薄处厚度较术前预留最薄角膜厚度在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角膜后表面Diff值(Y)与术前角膜最薄处厚度(X1)、角膜中央厚度(X2)、角膜横径(X3)、眼轴长度(X4)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941-0.00053X1-0.000471X2-0.0063X3+0.00122以(F=13.48,P〈0.01)。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差值(Y)与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最薄处厚度差值(X1)、术前眼压(X2)、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差值(X3)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27-0.00078X1+0.00201X2-0.0055X3(F=21.81,P〈0.01)。结论OrbscanⅡ对近视眼LASIK术前患者的筛选及术后监测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角膜测厚功能在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准确性差,不宜作为再次手术的筛选标准;影响近视眼术前角膜后表面前突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角膜厚度、角膜横径与眼轴长度;影响术后3个月与1个月前突出度变化值的主要因素为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最薄处厚度差值,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差值及术前眼压。这些影响因素应作为术前筛选病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球面像差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Orbscan-Ⅱ眼前段分析系统及Zywave波前像差仪对42例(80眼)近视LASIK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检测,分别记录在6.0mm瞳孔直径下的四阶球面像差值、角膜后表面的前凸值、Q值、术中切削光区直径和切削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四阶球面像差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四阶球面像差值0.0923±0.0761,术后3个月四阶球面像差值为0.6067±0.2454,球面像差的变化量和术中切削深度(R=0.01,P〈0.01)、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前凸(R=0.06,P〈0.01)、Q值(R=0.36,P〈0.01)有正线性相关,与切削光区直径(R=-0.131,P〈0.01)有显著负相关。结论LASIK术后四阶球面像差呈负线性增大趋势,球面像差的变化值和术中切削深度、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前凸及Q值成正线性相关,和切削光区直径成负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角膜散光对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体眼的伪调节力的影响。方法对154例160眼超声乳化晶体吸出、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于术后一年进行远近视力、屈光状态测定,并在戴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测定伪调节力,并进行分析。结果角膜散光与伪调节力呈负相关(r=-0.432,P〈0.05)。逆规散光组的伪调节力高于顺规散光组(P〈0.05)。结论低度散光及逆规散光有利于提高伪调节力。  相似文献   

9.
正视眼人群角膜不同范围的非球面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沈媛  李伟力 《眼科新进展》2007,27(6):443-445
目的初步探索正视眼人群角膜Q值的分布。方法对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正视眼192人(384眼)进行裸眼远视力、电脑验光、裂隙灯、直接检眼镜和角膜地形图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人群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R为(7.80±0.23)mm。Q10值为=-0.083±0.098.Q15值为-0.119±0.097.Q20值为-0.149±0.104.Q25值为-0.200±0、107,Q30值为-0.262±0.104;角膜前表面Q值越近中央部越接近0,越靠近周边越向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不同性别角膜不同范围平均Q值无明显差异性(P〉0.05)。Q25与Q30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45岁以上组的Q25和Q30值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偏大,差别有显著性(P〈0.05)。Q30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呈负相关(r=-0.115,P〈0.05)。各范围Q值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正视眼人群角膜前表面中央接近于球形,越到周边越趋于平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参数Q值的分布及它与其他参数间的关系。方法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与分析系统检测203例(406眼)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1.00~11.38D的18—36岁青壮年近视患者,获取角膜前、后表面Q值、角膜像差、角膜表面散光△K值。结果角膜前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14±0.15、-0.20±O.11、-0.24±0.09、-0.30±0.23、-031±0.23。角膜后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48±0.32、0.27±0.25、0.09±0.20、-0.05±0.18、-0.20±0.17。角膜前表面Q30与球镜、柱镜、SE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0.19、0.15),与角膜前表面散光△K、z40、RMSh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O.64、0.56);角膜后表面Q30与角膜后表面z40、RMSh、RMS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0.59、0.24)。性别、年龄、配戴角膜接触镜对Q值无显著影响。双眼Q值呈-致性。结论大多数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为长椭圆形(prolate),前、后表面的Q值均随着测定范围的扩大变得越来越小。角膜Q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飞秒激光制瓣LASIK(飞秒LASIK)联合波前优化治疗近视及散光术后角膜像差的特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行飞秒LASI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0例(30眼),平均年龄(20.9±2.8)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6.48±1.61)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前表面6、7、8、9 mm直径下的Q值,采用Keratron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仪测量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波前像差.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手术前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角膜像差、Q值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总球差、总彗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初级球差、x-向次级像散、次级水平彗差、次级垂直彗差、次级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4、-7.385、-6.108、-5.651、-2.195、-7.565、-4.628、-2.974、-2.748、-7.068,P<0.05).角膜前表面4个直径范围内Q值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99、-19.208、-21.502、-22.197,P<0.05).6 mm瞳孔直径下手术前后Q值变化量(△Q6mm)与高阶像差变化量、总球差变化量、初级球差变化量、总彗差变化量呈正相关(r=0.736、0.792、0.788、0.383,P<0.05),△Q6mm与总三叶草变化量、次级球差变化量无相关性(r=0.099、-0.348,P>0.05).结论 飞秒LASIK联合波前优化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角膜高阶像差仍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内非球面性的早期影响。方法对54例(107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行常规LASIK,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角膜前后表面6、7、8、9mm等不同直径的平均Q值进行测量,研究术前术后Q值的变化规律及各相应范围内Q值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前角膜前后表面形态随着角膜直径取值范围的增大,Q值负向增大,呈椭球形的特点,前后表面Q值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越近周边越显著,Q值与屈光度间无相关性,角膜后表面7、8、9mm直径下的Q值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术后1个月,4个直径范围内角膜前后表面的Q值均往正向变化,除后表面9mm区域Q值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495,P=0.138),其余前后表面各范同Q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削区内增加最显著。术后角膜前表面△Q与切削深度及剩余基质床厚度均呈正相关(P〈o.05),而后表面△Q则与两参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角膜前后表面越靠近周边区域Q值越负,呈椭球形特点;LASIK不仅改变了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对角膜后表面的形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后表面发生了扁球形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Q值)及其与角膜球差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16例(116眼),年龄18~45岁,球镜度- 1.25~-10.75 D,柱镜度0.00~-3.50 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角膜前、后表面6、7、8、9 mm直径下的Q值及角膜球差进行测量.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角膜前、后表面Q值与球差及其他参数的相关性、以及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建立角膜前、后表面相应范围Q值与球差的回归方程 结果 在6~9 mm取值范围下,角膜前表面Q值分别为-0.24±0.09 、-0.29±0.09、-0.33±0.09和-0.39±0.10;后表面Q值分别为-0.12-0.12、-0.21±0.11 、-0.30±0.10和-0.38±0.10.前表面Q值较后表面Q值偏向负值方向,6~8 mm前后表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35、-6.68、-3.46,P<0.01).6~9 mm取值范围下角膜前、后表面Q值均呈正相关(r=0.30、0.37、0.40、0.42,P<0.01).0值与球差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6mm角膜直径下,前表面回归方程为SA=0.663Q+0.415,后表面回归方程为SA=0.159Q-0.177,前表面Q值为-0.60时,球差接近零.6~9 mm取值范围下,前表面Q值与与柱镜度均呈正相关(r=0.28、0.27、0.25、0.22,P<0.05).后表面7~9 mm范围内的Q值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18、-0.21、-0.24,P<0.05)Q值与年龄、性别、眼别无相关 结论 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均呈长椭圆形,前表面较后表面的长椭圆形特点更显著.Q值与球差存在正相关关系,Q值越负,球差越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正切曲率半径结合曲线拟合计算,推算角膜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对青年近视角膜前表面Q值规律及特性进行分析。方法横断面研究。16~30岁近视受检者90例(90眼)行OrhscanII角膜地形图检查,均取右眼,受检者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45±2.75)D。采集并导出角膜前表面间隔0.1mm的360条半子午线正切曲率值Ft。将所需计算半子午线截痕上的所有Ft值代人正切曲率半径公式.应用线性回归方法结合MatlabR2009b(矩阵实验室MatrixLaboratory)系统拟合计算并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模型处理系统计算得到各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分析。结果90眼水平方向鼻侧和颞侧2个区间平均Q值分别为-0.32±0.11、-0.3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9,P〈0.05)。72眼经过Matlab系统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的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拟合前后水平鼻侧、颞侧区间平均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侧t=1.299,P〉0.05;颞侧t=0.848,P〉0.05)。拟合后垂直上方、下方区间Q值平均值为-0.26±0.12、-0.21±0.23。结论采用线性回归方法结合拟合计算可以由角膜地形图正切曲率半径推算角膜前表面Q值和区间Q值。近视青年角膜前表面形态趋向于长椭圆,垂直方向较水平方向更趋向于圆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和角膜像差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LASIK,LASEK)49例(94眼)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性和角膜像差值,分析不同术式对其的影响。结果(1)近视术前角膜非球面性Q值为-0.32±0.11,角膜球差为(0.51±0.19)μm,呈正态分布。(2)屈光手术后角膜球差值增加4.37倍(P〈0.01),球差改变与等效球镜改变(r=0.520,P〈0.01)和Q值改变相关(r=0.792,P〈0.01)。(3)角膜非球面性由prolate(Q〈0)变为oblate(Q〉0)(P〈0.01),其变化和等效球镜改变相关(r=0.578,P〈0.01)。(4)术后LASEK组Q值,角膜球差及其变化值均小于LASIK组(P〈0.01)。结论激光本身以及角膜生物力学变化和伤口愈合导致角膜形态变化,从而改变角膜的非球面性,引起术后角膜像差增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Orbscan-Ⅱ测量方法对LASIK术后患者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变化进行评估。方法Orbscan-Ⅱ测量95例189眼LASIK术眼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的曲率参数,高斯光学公式计算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对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屈光力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Bland—Altman用于其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的评估。结果手术前后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分别为(6.42±0.23)mm和(6.32±0.24)mm,即LASIK术后角膜曲率半径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手术前后分别为(-6.24±0.22)D和(-6.33±0.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的差异值与矫正近视量呈正相关(r=0.326,P=0.0004)。Bland—Ahman显示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的一致性界限为(-0.118mm,0.31mm),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的一致性界限为(-0.116D,0.308D)。结论Orbscan-Ⅱ可用于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的测定,联合高斯光学公式计算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对于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计算的评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影响角膜非球面指数变化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会改变角膜的非球面形态,进而对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手术治疗参数,如切削深度、治疗光区直径如何影响角膜非球面形态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LASIK治疗近视术中所需切削深度及治疗光区直径大小等手术参数对角膜非球面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7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飞秒制瓣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89例175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1.0.采用Orbscan-IIz角膜地形图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角膜中央6.0 mm区非球面指数(Q值),记录每例手术治疗光区直径和切削深度,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手术前后术眼的视力和等效球镜变化,采用多元逐级回归分析法探讨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与LASIK手术前后Q值变化的关系. 结果 所有术眼的术前平均球镜度为(-5.57±1.89)D,柱镜度(-0.71 ±0.55)D,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后6个月的平均球镜度为(-0.25±0.30)D.平均柱镜度为(-0.14±0.22)D,平均等效球镜度为(-0.32±0.37)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39、-23.91、-35.18,均P<0.01).术眼术前和术后6个月角膜中央6.0mm区域Q值分别为-0.13±0.09(-0.47~0.08)和1.09±0.54(0.22~2.51),术后Q值明显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P<0.01).所有术眼手术切削深度平均为(95±28) μm;治疗光区直径平均为(6.32±0.26) mm.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对术后Q值变化量(△Q)的多元回归公式为AQ=1.517+0.015×切削深度-0.3×治疗光区直径,切削深度与△Q呈线性正相关(β=0.803),而治疗光区直径与△Q呈线性负相关(β=-0.149).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Q值有正性增大趋势,增加手术的切削深度和减小治疗光区直径可导致角膜Q值增加.  相似文献   

18.
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相泽  郑燕 《眼科》2011,20(5):322-325
目的 探讨青年近视眼患者角膜前后表面的非球面性(Q值)变化规律.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LASIK手术的青年近视散光患者423例(829眼).方法采用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对所有近视散光患者进行检测,获得角膜Q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 Q值、屈光度、角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