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与心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平均心率和心率范围对于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134例,所有CTA图像数据均包括完整的检查时的心电图数据。由两名熟悉心血管的CT医师在未知扫描期间心率和心率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和分级。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评估了134个病人,共1751个冠状动脉节段。不同评分组冠状动脉节段数分别为:1分,899(51.34%);2分,727(41.51%);3分,114(6.51%);4分,11(0.62%)。按照扫描期间的平均心率以70bpm为界分为≥70bpm组和〈70bpm组,5、12、14、16段两组图像质量未见差异.其余各段图像质量可见明显差异(t分别=3.38、3.13、2.28、2.90、2.95、3.50、4.16、3.89、3.24、2.89、3.49、3.51,P均〈0.05)。按照扫描期间心率范围(最高心率一最低心率)8bpm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8bpm组和〈8bpm组,在任何冠状动脉节段均未发现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整体图像质量与心率范围之间存在的相关性(t分别=0.45、1.41、0.97、1.27、1.00、1.05、1.69、0.84、0.99、1.48、0.44、0.46、0.48、0.43、0.44、0.20,P均〉0.05)。结论双源CT可以在很大范围的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化范围内获得具有诊断意义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心率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206例及24例健康体检者以不同心率分组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应用增强扫描的数据选择最佳时相重建,再将重建影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将后处理影像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节段影像质量并分析不同心率对最佳时相的选择及影像质量的影响,评价不同心率组之间冠脉节段质量。结果①≤60次/分心率组与61—80次/分心率组、61—80次/分心率组与81~99次/分心率组、81—99次/分心率组与≥100次/分心率组影像质量构成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Z值分别为-0.597、-1.656、-1.627,P值分别为0.551、0.098、0.104),而≤60次/分心率组与≥100次/分心率组的影像质量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2.94,P=0.003);②4组心率组影像质量可评价率均达到97.5%以上,优良显示率达90%以上,不可评价率≤2.33%;③最佳时相的选择上,低心率组以舒张期时相(65%~85%)为最佳;中心率组以舒张期单时相(65%-85%)及舒张期和收缩期(30%~50%)双时相重建为主;高心率组则以收缩末期(40%-50%)为主。结论通过最佳时相的不同选择,不同心率组双源CT冠脉成像均达到满意的影像质量,心率快慢不再是影响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规范操作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科室2017年行双源螺旋CT进行的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其中60例纳入研究记做未规范组;同时选取开展了成像技术操作规范的2018年冠状动脉成像60例记做规范组。对比两组成像质量和操作失误率。结果:行技术操作规范后的60例成像质量优于为规范组,P<0.05;规范组操作失误发生率低于为规范组,P<0.05。结论: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规范对提高成像质量,减少操作失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三低扫描技术在低(体质指数)BMI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双源CT三低扫描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低BMI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120、100、80kV管电压成像,对比三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三组患者图像的优良率分别为94.12%、93.41%、95.45%,三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有效辐射量随着管电压的降低而降低(P<0.05)。结论:双源CT三低扫描技术中采用合理的管电压对低BMI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不仅可以保证图像质量,还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冠状动脉双低扫描对冠脉支架显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西安市北方医院收治的78例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39例和B组39例; A组采用320 mg I/ml碘克沙醇对比剂及管电压100 k V,B组采用270 mg I/ml碘克沙醇对比剂及管电压80 k V。两组均行新双源CT冠状动脉扫描,并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MI、心率、图像质量评分及各血管段总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B组患者图像CT值明显高于A组(P 0. 05)。B组图像噪声明显多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A组比较,B组冠状动脉与周围组织对比度较好。结论采用新双源CT冠状动脉双低扫描方式优于常规扫描,有利于确保图像质量,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6.
双源CT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斑块评估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使用双源CT对冠状动脉宽块进行无创评估,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断上的优点及不足.方法:4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使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了解冠状动脉斑块的种类、大小及解剖学分布,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判断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48例患者共检查576支冠状动脉节段,检测出127个粥样硬化斑块(约占22%),平均(2.4±0.32)个/例.其中74%为大斑块,26%为小斑块.在所有斑块中,16%的斑块为软斑块,10%的斑块为混合性斑块,74%的斑块为钙化斑块.共检测出8例心肌桥(约占16%).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双源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97%,97%,98%.结论:双源CT可以实现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区分高危斑块,并对心肌桥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CA)的检查方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65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均接受冠脉造影(CAG)与DSCT-CA检查,以CAG检查为金标准,评价DSCT-CA对狭窄情况的诊断价值,并且以冠状动脉狭窄50%为界限,分析DSC...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及其对检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对280例可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查前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消除紧张心理,避免产生焦虑情绪,使心率减慢、平稳;耐心向患者说明屏气的重要性,反复训练患者呼吸、屏气直至掌握方法.结果 5例因屏气呼吸失败不能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而改期重作;4例因心率过快、心律不齐,给予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均不能使心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心律不能纠正而停作;部分病例因紧张、担忧、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或呼吸节律异常,按医嘱给予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理护理后血压、呼吸恢复正常、心率均降至≤80次/min,律整,顺利完成检查.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而科学、细致、有效的护理工作,是顺利完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对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经验进行总结,规范了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准备、扫描技术要求,证实这一规范可稳定并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方法对232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回顾性心电门控、0.4~0.45s螺旋扫描、segment重建算法和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在Vitrea工作站上采用VR、MIP、CPR、M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除18例冠状动脉显示不佳影响诊断外,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检查。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良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病人心率稳定,控制在50~90次/min之间,选择恰当的造影方法和扫描参数,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无创的、新的筛选手段,且早期诊断和发现病变,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男性和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疑诊为CAHD的受检者共105例(男61例,女44例),分别行DSCT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以CAG为诊断CAHD的金标准,评估检查结果。结果 105例受检者中,DSCT共显示1184个冠状动脉节段可进行评价。DSCT诊断男性受检者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敏感性为93.6%,特异性为95.1%,阳性预测值为73.9%,阴性预测值为99.0%,诊断符合率为94.9%;诊断女性受检者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敏感性为84.1%,特异性为94.4%,阳性预测值为77.9%,阴性预测值为96.2%,诊断符合率为92.4%。女性受检者接受DSCT检查诊断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低于男性(P〈0.05)。结论 DSCT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尤其适用于男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双源CT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有冠心病史或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别按心率的不同分为5组(〈60 bpm、60--70 bpm、71--80 bpm、81--90 bpm、〉90 bpm)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分标准为1级:无伪影,图像清晰完美;2级:少量伪影,图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3级:中等程度的伪影,图像仍可接受有诊断价值:4级:明显伪影,不具诊断价值),并对造成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心率组冠脉造影均成像清晰,1--5组图像质量评分值分别为1.0&#177;0.4,1.1&#177;0.5,1.1&#177;0.7,1.4&#177;1.2,1.7&#177;0.7。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清晰度不受心率影响,可进行全心率扫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源CT自适应心脏步进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采集58例接受DSCTA检查(心率≥70次/分,均未进行人为干预)的患者资料.数据采集期相为45%R-R间期,重建期相为45%±8%.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分析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间的关系;ROC曲线分析检验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对移动伪影产生的影响.14例患者在DSCTA后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采用CTDI和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58例纳入患者中,可供评价的血管为948段,图像质量评价为1~3级者占95.68%(907/948).对于不同的心率变化,不同级别的LAD、LCX的显示节段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平均心率对冠状动脉移动伪影的产生有统计学意义(AUC:0.75,95%CI:0.55~0.96,P<0.05).DSCTA诊断狭窄程度<50%及≥50%血管的敏感度分别为80.00%(8/10)和90.48%(38/42);诊断血管狭窄的特异度为95.51%(170/178),阴性预测值为96.59%(170/176).有效辐射剂量为(6.46±0.12)mSy.结论 双源CT自适应心脏步进扫描技术对于心率≥70次/分的患者无需刻意降低心率,心率变化平稳患者均能得到良好的图像质量,诊断效能较高,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双源CT以极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可以不依赖心率进行冠状动脉数据采集,获得满意的影像质量,使临床适应范围更宽,诊断更加准确,真正满足了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的需要,无疑也是目前冠状动脉最好的无创检查方法.本文综述双源CT的基本特点和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计算机辅助下,从双源CT图像中把三维冠状动脉分割出来能为其定量评价提供基础。但冠状动脉的三维形态复杂多变,且其管径细小,因而实现冠状动脉的高精度分割是一项有挑战性的课题。目的:解决冠状动脉难以实现高精度分割的问题。方法:采用三步数据处理策略实现冠状动脉分割。先采用阈值方法对三维双源CT图像进行预分割;然后,采用交互式的策略分割出与主动脉相连的左、右冠状动脉始端;最后,根据冠状动脉始端的位置,利用形态学方法和三维断层图像相邻层间的关系分割出三维冠状动脉。结果与结论:提出的基于形态学与断层图像层间关系的分割方法能较精确地从双源CT图像中分割出左、右冠状动脉,说明该方法适用于三维冠状动脉的分割。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计算机辅助下,从双源CT图像中把三维冠状动脉分割出来能为其定量评价提供基础。但冠状动脉的三维形态复杂多变,且其管径细小,因而实现冠状动脉的高精度分割是一项有挑战性的课题。目的:解决冠状动脉难以实现高精度分割的问题。方法:采用三步数据处理策略实现冠状动脉分割。先采用阈值方法对三维双源CT图像进行预分割;然后,采用交互式的策略分割出与主动脉相连的左、右冠状动脉始端;最后,根据冠状动脉始端的位置,利用形态学方法和三维断层图像相邻层间的关系分割出三维冠状动脉。结果与结论:提出的基于形态学与断层图像层间关系的分割方法能较精确地从双源CT图像中分割出左、右冠状动脉,说明该方法适用于三维冠状动脉的分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CA)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拟诊冠心病患者3 946例,均行DSCTCA检查,对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记录CPF检出情况,观察左/右冠状动脉是否与肺动脉存在交通,有无"浓染征"与"射血征",明确供血动脉起源位置、瘘口大小及其与肺动脉的关系,分析其变异特征。结果3 946例中检出CPF患者12例,检出率为0.3%;从左/右冠状动脉发出分支参与形成CPF 3例,从右冠状动脉圆锥支发出分支与肺动脉形成CPF 6例,从左冠状动脉圆锥支及前降支发出分支参与形成CPF 3例;病灶在肺动脉表面形成迂曲、明显强化的血管网,12例CPF见"毛线团征",3例见"浓染征",6例见"射血征";4例伴发微小动脉瘤。结论DSCTCA能清晰显示CPF的解剖细节,包括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异常终止位置,对CPF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213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213例患者行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检查前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做碘过敏试验及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检查后做好对症处理工作.结果2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获得满意的图像资料.认为利用双源CT行冠脉造影检查,能多角度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大的分支,无创、安全性较高.护理操作贯穿检查的每一步,运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检查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黄昌辉  马丽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278-3280
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于2005年问世,由于其时间分辨率比单源螺旋CT快一倍,空间分辨率也大大提高,在冠脉成像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在冠脉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应用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溧阳市中医医院治疗的疑似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6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判断标准,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同时对比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值、斑块偏心性、血管重构状况。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40例,准确率高达83.33%(50/60),敏感度为90.91%%(40/44),特异度为62.50%(10/16);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偏心性斑块占比、血管正性重构占比显著低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负性重构占比显著高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粥样硬化斑块CT值(418.78±119.86)HU高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87.79±20.09)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应用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非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