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总结12例房室结双径路及房室隐匿性旁道所致阵发性房颤的可能机制和射频消融后效果。本组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19岁-46岁。电生理证实房室结双径路4例,隐匿性旁道8例。射频消融慢径及旁道后,随访6个月-20个月,11例无房颤发作,1例心悸发作较前明显减轻。结论:预激、多径路与阵发性房颤密切相关,射频消融慢径及旁道后,阵发性房颤可获根治。  相似文献   

2.
一、病例:患者,男,32岁,保定清苑县人。主因间断心悸、心跳过速10年余加重1年于2004年7月13日入院。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心跳过速,发作时心率可达180次/分左右,突起骤停,每次持续时间不等,最短几分钟,最长可达数小时以上,刺激咽部或口服心律平可缓解。10年来症状反复发作,每年发作少则2次-3次,多则十几次。2000年12月在我科行食道心房调搏,  相似文献   

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方式及射频消融终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阵发性室上速的50%。而房室结双径路(DAVNP)被认为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基础。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房室结传导曲线(AVNFC)呈“跳跃”状态,然而,近年发现在AVNFC呈非跳跃性的患者也可发生AVNRT。可见房室结结构及其电生理特性极其复杂,本文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同的发作方式及房室结传导曲线本质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终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导管射频消融(RFCA)是一种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疗法。我院自1992年起对20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RFCA治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病例 患者1,男,64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心跳过快20余年于2008年1月入院。患者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突发突止,间断时间不等,数天或数月发作一次,发作时心率可达170次/分,脉律规律,但一直未记录到心电图。发作时常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异搏定、心律平等,但不能终止发作。近一年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症状加重,常伴有全身无力,血压下降。本次住院要求进行射频消融根治疗室上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国产Columbus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指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内科确诊为PSVT并接受Columbus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RFCA术的患者210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即刻消融成功率和并...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7岁,13年前开始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不适,每次发作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发作时的心电图提示室上性心动过速。1年前开始,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次数较以前明显增加,并先后5次发作心动过速后出现晕厥,入院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在电生理检查诱发AVNRT后,随即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发作晕厥1次,证实患者反复晕厥系AVNRT合并的室性心动过速所致,行AVNRT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未再发作心动过速,未再发作晕厥。  相似文献   

8.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42岁,患者一年前出现心悸、心跳快,伴有发憋、气短于2006年4月入院.一年中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心悸、乏力,表现为突发突止,脉率可达170次/分左右,发作时持续时间不等,数分钟至几小时,可自行中止或用药恢复正常心律.平时一般心况可,心率70次/分左右,无明显不适,工作生活正常,无紫绀症状.  相似文献   

9.
预激综合征患者伴发的室上速是最经典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具备折返的三要素时才能发生:①激动传导方向上存在双径路;②一条径路出现前传阻滞;③另一条径路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7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主因发作性心悸20年入院。心悸症状反复发作,伴头晕、黑嚎、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曾多次住院,心电图证实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时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有时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诊断阵发性室速,先后应用美西律、普罗帕酮、胺碘酮、美托洛尔等药物效果不佳,室速发作逐渐频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53例各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进行了食管电生理检查,共检出房室结双径路20例。9例有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史,其中4例诱发出PSVT(20%),并通过超速抑制终止其发作;9例有窦缓史,其中2例经食管电生理检查诊断为病窦。在此类患者中,发现房室结双径路,在国内尚未见报道。经统计学处理,PSVT与窦缓两者的电生理参数除后者窦房结恢复时间显著延长(P<0.01)外,余均无显著差异。作者认为房室结双经路的存在与窦房结功能是否正常无关,并提出房室结双径路与病窦共存的电生理现象。在20例房室结双径路中还发现多经路5例(25%),房室传导间隙6例(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