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筛选豚鼠基因组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为豚鼠遗传质量控制及基因定位等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磁珠富集法和豚鼠基因组数据库筛选法获取微卫星位点序列,通过分析和初步筛选,挑选部分候选位点,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对5种不同来源的豚鼠基因组DNA标本进行PCR扩增,以期获得多态性分子标记。结果:本实验采用磁珠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304个,设计引物125对,最终获得多态性位点1个,暂未发现多态性的特异性位点17个;用数据库筛选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292个,设计并合成相应引物178对,最终发现多态性位点25个,暂未发现多态性的特异性位点28个。结论:本实验共获得2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45个潜在的候选标记,为微卫星标记在豚鼠遗传质量监测及突变基因定位等工作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品系小鼠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方法:取6~10周龄近交系BALB/C、豫医无毛小鼠、C57、CBA及DBA/2小鼠各5只,颈椎脱臼处死后取新鲜的脑组织0.3~0.5 cm3,提取DNA.随机选择位于小鼠2、3、4和16号染色体上的5对微卫星引物(D2Nds3、D3mit17、D3mit18、D4mit2、D16mit4),应用PCR技术对5种近交系小鼠的DNA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5对引物在近交系小鼠各基因座上均出现一清晰条带,D16mit4、D3mit17、D3mit18具有多态性,D4mit2、D2Nds3不具有多态性.结论:筛选出的引物D16mit4、D3mit17、D3mit18可用于检测近交系小鼠的品系来源和遗传背景,且所检测的小鼠符合近交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我国现有Dunkin Hartley 豚鼠封闭的遗传背景,分析评估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分离情况,为建立标准化的豚鼠封闭群监测方法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应用筛选获得的8个微卫星位点,从一个数量为1000的豚鼠封闭群中随机选择72个个体,通过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进行等位基因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分析评估了该豚鼠封闭群的遗传现状.结果 共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2~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191~3.4422,平均2.309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294.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在0.3154~0.6545之间,平均值为0.4687.有5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 豚鼠封闭群的遗传多态性处于中等水平,遗传平衡检测结果提示种群的繁殖过程未能实现完全随机交配,近交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本研究的结果将为豚鼠封闭群遗传监测方法和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Zmu-1:DHP育成品系豚鼠的遗传特征,以该品系亲本DHP(暂定名Zmu-2:DHP)豚鼠作对照,采用生化电泳法测定了14个同工酶的遗传标记。结果显示了二个品系的部分生化遗传概貌。Zmu-1:DHP品系10个基因位点无多态性,而Zmu-2:DHP品系有9个。二个品系的G-3-PD,G-6-PD、Es-6和E-s-8位点呈多态性,DHP品系还有GOT-1位点呈多态性。上述5个多态性位点均有  相似文献   

5.
磁珠富集法筛选实验豚鼠微卫星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直接从实验豚鼠基因组DNA中筛选获得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应用磁珠和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与豚鼠基因组酶切片段杂交,捕获200~1000 bp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连接到pMD-18V载体中,转化到感受态细胞E.coli DH5α中构建富集微卫星序列的小片段插入文库。然后用PCR法进行筛选。结果从约2000个转化子中获得240个阳性克隆。对其中98个进行了测序,并成功设计豚鼠微卫星引物17对。结论经过优化的磁珠富集法能够稳定、高效地获得豚鼠微卫星标记。本研究获得的微卫星位点将成为豚鼠遗传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开发诸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为诸氏鲻虾虎鱼的遗传背景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磁珠富集法,以生物素标记的(AC)15为探针,构建了诸氏鲻虾虎鱼微卫星富集文库。经克隆、筛选、测序后,设计合成微卫星引物,利用野生群体对微卫星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和评价。结果 共获得74个含有微卫星重复单元的序列,根据微卫星序列共设计出33对微卫星引物。利用30个野生诸氏鲻虾虎鱼样本对33对引物的微卫星位点进行了评价,其中有12个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及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2.9167、2.2311、0.4583、0.5633和0.4474。结论 本研究为我国本土小型海水鱼类诸氏鲻虾虎鱼微卫星标记的首次开发,所筛选的微卫星标记将为诸氏鲻虾虎鱼遗传质量控制及监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培育近交系豚鼠品系,建立检测豚鼠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 采取近交与回交、单线与优选繁育、选择与淘汰等方法,试图将Zmu-1:DHP远交系豚鼠培育成Zmu-1:DHP近交系豚鼠。用15对已筛选出的豚鼠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另行报道),对该近交系及参照的Zmu-1:DHP远交系和Zmu-2:DHP近交系豚鼠DNA样本进行PCR,通过产物电泳条带分析相关品系的遗传结构,评价各品系遗传纯合性。同样方法研究Zmu-1:DHP近交系各支系豚鼠的遗传结构,评价各支系的遗传纯合性。结果 经过13年培育,获得8个20代以上的近交豚鼠支系(窝),每个支系分别有1-3只。经鉴定,Zmu-1:DHP近交2系的基因频率达到86.7%,分别高于Zmu-1:DHP远交系的6.7%及Zmu-2:DHP近交系的66.7%;其位点平均基因数为1.13个,分别低于Zmu-1:DHP远交系的2.47个及Zmu-2:DHP近交系的1.33个;Zmu-1:DHP近交系基因型频率也高于其他品系。Zmu-1:DHP近交系的基因类型均包含在Zmu-1:DHP远交系的基因内,但缺少Zmu-2:DHP近交系所携带的2个特征基因。Zmu-1:DHP近交系8个支系的基因纯合率各不相等,第2、8支系基因纯合率较高。结论 Zmu-1:DHP近交系与Zmu-1:DHP远交系之间既有同源性,又有特异性,Zmu-1:DHP近交系第2支系基本培育成新的近交系豚鼠,多个近交支系的形成有利于筛选具优势性状的支系。Zmu-2:DHP黑色近交系携带白色品系未有的微卫星标记,可能携有与毛色性状关联的优越性状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上海地区的3个品系5个种群的家兔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方法选择兔的13个微卫星位点,分析了上海地区3个品系家兔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新西兰兔、日本大耳兔、青紫兰兔3个品系(种)兔群体内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123、0.2012、0.1328;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4091、0.3472、0.2222;对三种群兔之间的遗传距离分析发现新西兰兔和日本大耳兔之间的遗传距离较低,青紫兰兔和其他两种兔的遗传距离较远。结论新西兰兔种群杂合度较高,青紫兰兔种群杂合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国内食蟹猴种群的遗传背景特性,建立食蟹猴种群遗传质量监测方法.方法 采用微卫星DNA遗传标记技术对50只食蟹猴种群个体进行遗传质量监测及DNA多态性分析.结果 从100个微卫星DNA位点中筛选出20个多态性高的位点,其食蟹猴种群个体的等位基因数目为5-10条,个体间均呈现高度的多态性;其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5.0~10.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4.6118~8.3404,基因多样性(H)为0.7832~0.8801和香隆信息指数(I)为1.5651~2.1592.结论 本实验有效地分析了食蟹猴种群的遗传多态性,为今后筛选特异性微卫星位点来建立食蟹猴种群遗传质量监测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Zmu-1:DHP育成品系豚鼠的遗传特征,以该品系亲本DHP(暂定名Zmu-2:DHP)豚鼠作对照,采用生化电泳法测定了14个同工酶的遗传标记。结果显示了二个品系的部分生化遗传概貌。Zmu-1:DHP品系10个基因位点无多态性,而Zmu-2:DHP品系有9个。二个品系的G-3-PD,G-6-PD、ES-6和ES-8位点呈多态性,DPH品系还有GOT-1位点呈多态性。上述5个多态性位点均有a、b二个等位基因,除此之外,Zmu—2:DHP品系在Es-8位点还存在c等位基因。从结果还看出,G-6-PD位点的等位基因类型与豚鼠的性别有关,多数雄性豚鼠呈b基因,多数雌性豚鼠则呈a基因。此外,还计算了5个多态性位点各种等位基因的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国内两家不同单位的封闭群豚鼠开展群体遗传学分析,为封闭群豚鼠遗传检测方法和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筛选获得的25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及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两个不同封闭群豚鼠进行遗传检测,计算其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在两个豚鼠群体中共发现等位基因121个,每位点等位基因数2~10个,平均4.84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0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52。两个群体分别检测到103和116个等位基因;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195和0.583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59和0.518;两个群体分别有5个位点和6个位点HWE检验P0.05,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子缺失检验表明,两群体在偏离遗传平衡的位点大多数表现出显著的杂合子缺陷(P0.05)。群体间不同微卫星位点的平均Fst值为0.1056,表明两个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为中等;Nei’(1972)遗传距离和Nei’(1978)无偏遗传距离分别为0.3302和0.3204。结论两个种群都符合封闭群动物的群体遗传特征。个别位点偏离遗传平衡,推测在饲养繁殖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近交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豚鼠显微镜下的颞骨结构,为豚鼠耳科学实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制作16只健康成年豚鼠的颞骨标本模型,对其中耳、内耳进行显微解剖并观察.结果 在豚鼠的颞骨标本上准确定位出中耳及内耳的相关结构,其中中耳结构包括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圆窗、咽鼓管咽口、面神经管等,内耳结构包括耳蜗、3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乙状窦、内听道、内淋巴囊、前庭导水管、蜗水管等.结论 豚鼠颞骨结构与人体颞骨结构有很大相似性,但亦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13.
伊布利特对低钾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对低钾性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应用常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正常灌流液、低钾灌流液、低钾+伊布利特(0.01mg/ml)灌流液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最大舒张电位(MDP),动作电位0相幅值(APA),50%复极化时间(APD50),90%复极化时间(APD90),4相自动去极速度(Vmax),自发放电频率(RPF)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钾灌流液组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20min后APD50、APD90均明显缩短(P<0.05);APA、Vmax、RPF显著变快(P<0.01),并出现心律不齐;在低钾灌流液组中加入伊布利特可明显延缓APD50、APD90(P<0.05);并使APA缩短、Vmax、RPF逐渐变慢(P<0.01),稳定20min后,RPF基本恢复正常的节律。结论:低钾可明显影响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电活动,使其自律性发生改变,而伊布利特能拮抗低钾诱发的心律失常,降低诱发所导致的自发放电频率的升高,提示伊布利特对治疗低钾性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异常电生理所诱发的心律失常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葛根素减轻卡那霉素耳中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葛根素在减轻豚鼠卡那霉素耳中毒中的作用。方法:豚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只,肌注卡那霉素400mg/(kg·d),共12d;葛根素组15只,除肌注卡那霉素400mg(kg/d)外,腹腔注射葛根素10mg/(kg·d),共12d。比较耳郭反射、内耳生物电及听觉诱发电位。结果:(1)耳郭反射阈(PR)变化:对照组26耳2、4、8kHz 3个频率听力均下降,异常率为87%;葛根素组仅6耳于上述3个频率听力下降,异常率仅为20%;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2)内耳生物电:0、80dB短声刺激引起的耳蜗微音器电位(CM)与听神经电位(N1)的幅值葛根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听觉诱发电位(BAEPs):BAEPs阈值对照组明显高于葛根素组(P<0.05);各波幅值则明显低于葛根素组(P<0.01)。结论:葛根素能减轻卡那霉素耳毒性,对卡那霉素耳中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耳毒性抗生素致聋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 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频闪组(FLM组,n=13),形觉剥夺组(FDM组,n=12),对照组(n=11)。FLM组,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5 Hz),笼具内装有发光二极管;FDM组豚鼠右眼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并确保豚鼠眼睑能正常活动;对照组豚鼠不予特殊处理。在造模第1天(0周)和第6周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S-opsin表达。结果 第0周,FLM、FDM组与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造模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FLM组、FDM组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而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无显著性(P=0.358),提示成功建立近视模型。FLM组与FDM组相比,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M组视蛋白灰度值>对照组视蛋白灰度值>FDM组视蛋白灰度值,任意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01)。结论 频闪光和形觉剥夺均能建立近视模型,频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增加,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减少,说明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豚鼠哮喘模型血浆类胰蛋白酶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相关性。方法:将3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哮喘组(A组)和生理盐水组(B组)。用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和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哮喘豚鼠模型,三通管做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测定气道内压力(IP)以反映气道反应性,用UniCAP100全自动体外变应原检测仪测定血浆类胰蛋白酶。结果:哮喘组豚鼠血浆类胰蛋白酶含量为119.78±12.50,与生理盐水组(88.78±4.74)比较明显升高(P<0.01);哮喘组气道反应性为0.013±0.014g/L,与生理盐水组(0.168±0.186g/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类胰蛋白酶含量与气道反应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6,P=0.06)。结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直接或间接在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中起作用,可通过提高气道反应性而参与哮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正常成熟豚鼠面神经核团内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分布及定位。方法:免疫组化ABC方法。结果:NGF阳性产物广泛分布于面神经核团的细胞质内。结论:NGF在成熟面神经核团内可能具有营养和维持神经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豚鼠和新西兰兔变应性鼻炎模型建立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比较不同动物在不同剂量致敏原诱导下形成变应性鼻炎模型的特点.方法: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oluene-2,4-diisocyanate,TDI)致敏豚鼠和新西兰兔制作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在豚鼠和新西兰兔组中又各自使用高低两种TDI剂量.记录建模过程中动物症状体征评分,典型表现;末次激发后行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组胺含量测定;记录动物死亡率和建模成功率;对死亡动物行呼吸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探索死亡原因.结果:豚鼠和新西兰兔均能在TDI诱导下形成变应性鼻炎典型症状体征,模型组动物鼻黏膜见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且组胺含量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但不同动物之间,以及相同动物在不同给药剂量下,其症状体征出现的时间、典型表现、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鼻黏膜组胺含量高低、建模死亡率、成功率等均有较大差异.动物死亡原因与药物剂量和变态反应均有一定关系.结论:豚鼠和新西兰兔在不同药物剂量下均可成功建模,但成模特点差异较大,应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选取所需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