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小动脉瘤(直径≤5 mm)破裂的危险因素,为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比分析165例动脉瘤破裂与52例未破裂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瘤体形态学差异,并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动脉瘤破裂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降低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对策。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程序相关性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196例患者中有60例(0.89%)发生程序相关性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P=0.026)、吸烟(P=0.038)、既往脑梗死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P=0.000)、心血管合并症(P=0.002)、动脉瘤直径>10mm(P=0.000)、不规则形态或有子囊(P=0.008)、支架类型(P=0.001)与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脑梗死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病史(P=0.000,OR=3.407)、心血管合并症(P=0.003,OR=3.175)、动脉瘤直径>10mm(P=0.000,OR=3.139)和不规则形态或有子囊(P=0.026,OR=2.096)是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既往脑梗死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病史、心血管合并症、动脉瘤直径>10mm和不规则形态或有子囊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发生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的动脉瘤特征(是否多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后退法(LR),入选标准取0.05,排除标准取0.10,以筛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动脉瘤位置分布(主要为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P=0.027,OR=0.096,95%CI(0.012,0.770)〕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 mm,P=0.001,OR=0.055,95%CI(0.011,0.285)〕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及瘤径≥7 mm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将12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破裂组96例和未破裂组28例,对其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首发症状多为头痛(84.38%)和头晕(81.25%)。饮酒(P=0.036)、高血压(P=0.041)、疲劳(P=0.019)、情绪波动(P=0.016)、吸烟(P=0.014)、动脉瘤部位(P=0.009)和动脉瘤大小(P=0.032)在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明,其均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首发症状以头痛、头晕为主。饮酒、高血压、疲劳、情绪波动、吸烟、动脉瘤部位及动脉瘤大小等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678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结合多因素分析探讨术中再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引起术中再破裂事件的危险因素有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瘤大小(P<0.05),而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Hunt-Hess分级、瘤颈特征、治疗方案及治疗时间与术中再破裂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及微小动脉瘤是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临床需谨慎选择手术方案,充分做好术中再破裂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与巨噬细胞、载脂蛋白以及弹力蛋白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n=32,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未出血组(n=96,体检或检查偶然发现颅内动脉瘤,但未破裂)。采用单因素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清弹力蛋白、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金属基质蛋白-9(MMP-9)、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实验室指标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Pearson法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出血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ApoB、TNF-α、MMP-9以及弹力蛋白水平高于未出血组,ApoA1水平低于未出血组(P<0.05)。对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oA1、ApoB、TNF-1、MMP-9、弹力蛋白以及发生脑动脉硬化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ApoB、TNF-α、MMP-9以及弹力蛋白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呈现正相关,血清ApoA1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与巨噬细胞相关因子、ApoB及弹力蛋白水平呈现正相关,与ApoA1水平呈负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例16个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一侧入路显微手术处理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动脉瘤直接夹闭16个。依据GOS判断:优良5例,轻残2例。结论一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处理部分颅内多发动脉瘤,选择好适应证、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首先处理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度颈内动脉狭窄(≥70%)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共213例,其中伴有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14例(6.6%),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4例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动脉瘤共15个,11个位于狭窄后,1个位于狭窄前,3个位于非同流域。14例患者中1例实施颈内动脉剥脱术,11例成功置入颈内动脉支架(残留狭窄0~30%,平均6.4%),2例颈内动脉狭窄未处理。合并的15个动脉瘤大小1.0~7.0 mm,平均(2.8±1.5)mm,3例患者在处理狭窄同时处理动脉瘤,均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其中1例先处理动脉瘤;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10例患者动脉瘤<5.0 mm,均未处理动脉瘤。围手术期均无手术并发症;3例患者失访,其他11例患者随访15~55个月,中位数37个月,均预后良好。结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需根据动脉瘤部位、大小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而颅内小动脉瘤(<5.0 mm)不增加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狭窄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破裂风险的关系,初步预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194个颅内动脉瘤资料,其中破裂组61例(8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93例(112个动脉瘤),测量瘤体长度、瘤颈宽度,计算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观察有无子囊、子囊个数及位置,分析以上指标与破裂的相关性。结果破裂组瘤体长度(4.95±4.80)mm,平均瘤颈宽度(3.55±3.10)mm,平均AR值(1.21±0.68),47.6%有子囊;未破裂组瘤体长度(2.75±2.65)mm,平均瘤颈宽度(2.85±1.90)mm,平均AR值(0.96±0.55),14.3%有子囊。两组间有无子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界瘤体长度、瘤颈宽度和AR值分别为3.65、3.35 mm和1.135;瘤颈宽度<3.35 mm时的破裂风险是>3.35 mm时的2.05倍,瘤体长度>3.65 mm时的破裂风险是<3.65 mm时的3.76倍,AR值>1.135时的破裂风险是<1.135时的3.18倍,有子囊的破裂风险是无子囊的5.64倍。结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和子囊形成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瘤体越长、瘤颈越小、AR值越大或有子囊形成,动脉瘤破裂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弯曲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动脉瘤患者(包括破裂动脉瘤患者及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及164例非动脉瘤患者(对照组)的一般病例资料,并通过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phy angiography,CTA)影像资料将每例患者颈内动脉弯曲程度分为迂曲(tortuosity)、折曲(kinking)、襻曲(coiling)。先对动脉瘤组与对照组间颈内动脉弯曲程度及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对颅内动脉瘤相关特征与颈内动脉弯曲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折曲在动脉瘤组及对照组中分别为47例(26.6%)及26例(15.9%),单因素分析显示折曲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显著相关(P=0.016),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折曲是影响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独立因素(P=0.002,OR=2.573,95%CI=1.426~4.641)。在颅内动脉瘤相关特征与颈内动脉弯曲相关性分析中,颈内动脉弯曲与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大小及个数无相关性。结论:颈内动脉折曲改变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马宝新 《医学综述》2011,17(5):732-734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具有"三高征":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儿童及青年发病较少,主要以40~60岁多见。另外,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且绝经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绝经前女性。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有不良习惯(包括吸烟、酗酒)、动脉瘤直径的大小、前循环动脉瘤、日本和芬兰血统、有动脉瘤破裂的家族史以及存在基因缺陷的遗传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危险因素,以期为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根据是否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有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2组患者在基础特征如性别、年龄、吸烟史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高血压、动脉瘤的最大直径小于5 mm、入射角 > 90°、子囊和泡样突起、形态是否规则的、瘤顶朝向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OR:5.82,95%CI:1.23~27.51)、射角大于90°(OR:7.88,95%CI:1.27~48.59)、子囊和泡样突起(OR:11.92,95%CI:2.06~68.76)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血压史、最大直径小于5 mm、入射角大于 90°、子囊和动脉瘤泡样突起、瘤顶朝向后外下方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形态学参数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溪市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和CTA检查结果为判断依据,将发生动脉瘤破裂患者纳入破裂组(n=75),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患者纳入未破裂组(n=38)。测量载瘤动脉直径(carrier artery diameter,Dv),计算瘤体深度与宽度比值(ratio of tumor depth to width,AR)、瘤颈宽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ratio of tumor neck width to parent artery diameter,NP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ize ratio,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面积比值(面积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CTA形态学参数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结果CTA检查出动脉瘤未破裂有44个,破裂有85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并探讨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存在≥50%狭窄,并同时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并对患者临床、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在273例≥50%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有17例(6.23%)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45~78岁,其中8例女性,9例男性。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4.17%(9/216),女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14.4%(8/57),男、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6例(94.12%)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仅1例(5.88%)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尖;11例(64.71%)动脉瘤位于狭窄血管的远端,2例(11.76%)位于狭窄血管的近端,另有4例(23.53%)动脉瘤与狭窄不在同一血管;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瘤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人群,女性较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颅内镜像动脉瘤46例92枚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收集动脉瘤15个形态学参数和5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和阈值。结果 破裂组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子囊形成发生率多于未破裂组,最大径、高度、宽度、最大深度、瓶颈因子(bottle neck factor, BNF)、纵横比(aspect ratio, AR)、尺寸比(size ratio, SR)、高宽比(height/width, H/W)、深宽比(Hmax/width, Hmax/W)大于未破裂组,平均壁面剪切力、标准化壁面剪切力小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位于分叉部、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diameter of ...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其破裂风险的相关性,初步预测后交通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按破裂情况分为破裂组80例和未破裂组113例,根据三维CTA模型,记录并比较两组间其瘤体平均大小,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 R值),不同瘤顶指向,有无子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55±2.85)mm,未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38±3.71)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有子囊(OR=12.895,P=0.001);A R值(OR=4.899,P=0.001);瘤顶指向后下外(OR=7.498,P=0.029)。结论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中的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 R值)、有无子瘤、瘤顶指向后下外可以作为后交通动脉破裂风险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103-106+封三
目的 研究高分辨磁共振瘤壁成像(HR-VWI)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中的应用。方法 将梅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拟行开颅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的UIA患者39例纳入研究。对所有受试者均开展HR-VWI检查,分析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瘤高与颈宽比(AR)、子囊、瘤壁强化情况。对所有受试者临床症状进行破裂风险评估,并根据症状分为高破裂风险组10例和低破裂风险组29例。采集所有受试者的各项基线资料并进行对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UIA患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破裂风险组高血压及头痛例数占比均明显高于低破裂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破裂风险组病灶大小及子囊、瘤壁强化例数占比均高于低破裂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高血压、头痛、病灶大小、瘤壁强化均是UIA患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HR-VWI应用于UIA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且可为动脉瘤破裂提供一定的辅助预测作用,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反映颅内囊性动脉瘤几何特征的相关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473例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破裂组和非破裂组分别有426例和47例患者,测量瘤体长径,瘤颈宽度及计算瘤体长径和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分析以上3项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 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5.9±3.0)min,平均瘤颈宽度为(3.0±1.2)mm,平均AR值为2.1±0.9;未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8.0±4.2)mm,平均瘤颈宽度为(4.8±2.4)min,平均AR值为1.7±0.6,两组间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R值不受动脉瘤分布部位影响,是代表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的良好指标.动脉瘤破裂风险随着AR值的增高而增大,但目前没有一个明确AR值可用来界定动脉瘤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