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这是中唐诗人李益《过马嵬山》的名句。抒写唐明皇被幽不胜悲思,派遣方士寻找杨贵妃的情节。唐明皇是迷信道教弥深的皇帝,他学会了辟谷、服气方术。《杨太真外传》说他日夜悲悼妃子时曾“辟谷、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分析并结合元代养生家贾铭所撰《饮食须知》的论述,分析《饮食须知》中的食疗养生观,总结出《饮食须知》对于食物的选用十分考究,强调饮食禁忌,重视食物的寒热调和,不提倡生食、久食、多食的学术特色,以期更好地指导当代中国社会的养生。  相似文献   

3.
辟谷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文献记载资料考察辟谷文化及理论的发展过程,并总结不同时期的实践经验指导现实临床、养生。辟谷主要作用是保胃气,平衡谷气与元气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各种营养过剩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可以考虑用辟谷的思路加以辅助治疗,并指导日常养生。  相似文献   

4.
武当山道教养生医学富有特色。其“内丹修炼”养生之术一直流传至今,武当内家拳流传海内外,服食辟谷术值得当今食疗养生者所借鉴,其道教音乐及建筑群落蕴含着养生意境。近年来,武当山道教医药尤其是养生医学得到了发掘和复兴。  相似文献   

5.
武当山道教养生医学富有特色。其“内丹修炼”养生之术一直流传至今,武当内家拳流传海内外,服食辟谷术值得当今食疗养生者所借鉴,其道教音乐及建筑群落蕴含着养生意境。近年来,武当山道教医药尤其是养生医学得到了发掘和复兴。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所阐述的养生思想颇多相似之处。"体道"是二者养生的共同原则。形神兼养是二者具体的养生方法。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以静,养形以佚。导引、服气、药物养生等是二者常见的炼养方术。《黄帝内经》追求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为"真人",但其养生思想的落脚点却是日常百姓的饮食、起居、情志等的调养,其养生思想更平实,更具实践性。《淮南子》认为通过体道返性、和于术数等,亦可以成为"真人",这为后世道教养生提供了源泉;但其通过养生、养性、体道而成为真人的方法,对普通人而言,则较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7.
服气术与导引术是道教术数中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炼养方术,是以意念控制呼吸吐纳或内气运行,或者用意念以自力引导肢体运动,达到疏理气机、强身健体之目的.中医养生历来强调"和于术数",其养生技法受道教术数影响很大,尤以健身气功最为突出,太极拳等养生功法直接从道教借用而来.  相似文献   

8.
先看一则新闻。1989年8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消启、,说是一个人在连续七八天不喝一口水、几十天不吃一点食物的情况下,照样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而且治愈了身上的重病。消息说,这种奇异效应来自“家传自然气功”。这种气功的特点在于“避食”,即在练功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喝水、不吃食物,以调动人体内部潜能,达到健身治病、开智开慧的目的。 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新闻”,避食术古已有之。避食,古代又称断谷、辟谷、却谷、绝谷,现在则称断食。古人将粮食、蔬菜等植物食品泛称为“谷”。所谓避食,亦即有意识地逐渐减少进食,甚至一段时间内不进食物以养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养生之本,必资于食。然而,食什么?怎么食?如何实行"有效食法"?传统的饮食养生大有讲究。正如101岁仍行医济世的唐代药王孙思邈谆谆告诫人们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可见,这问题掉以轻心不得。 食什么?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古至今历来十分重视养生之道 ,其内容丰富多彩。诸如 ,健身养生、调气养生、静神养生、食药养生、四时养生、养德养生等 ,其中养德养生 ,历来被许多学者、养生学家、医学家所推崇 ,认为养生必先养德。但有关养德养生的论述只是散见于道家、儒家、医学家的著作中。笔者不揣浅陋试将历代有关养德养生论述作一简述 ,以飨读者。1 养德养生沿革历史上首先明确提出养德养生概念的是明代医学家王文禄和高濂。王文禄在其著的《医先》中明确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 ,提倡养德与养生并重。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 :“君子心悟躬行 ,则养德养…  相似文献   

11.
中医养生中庸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中医养生学理论和养生方法的中庸思想,指出中庸、和谐、平衡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在保养生命的过程中,顺应四时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有节,房事适当,形神共养,动静适宜,时时秉持中庸思想,就能使人体外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内为一个阴阳和谐平衡的统一体,因而身体健康,精神安乐。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性便秘中医辨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特点、饮食起居、中医辨证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同时结合古代文献详细阐述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治疗,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儒家和道家身体观相比,中医身体观突破了以往"即身言心"和"观念大于身体"的身道传统,将生物性身体置于本体地位。中医身体观可划分为侧重生理结构的"解剖的身体"、侧重身体运行规律的"气化的身体"和侧重情感状态的"情志的身体"三个面向。解剖的身体与致病"不内外因"相合,反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活动,倡导规避风险的运动安全观;气化的身体与致病"外因"相合,反对不顾节气运行规律的体育活动,倡导因时而动的运动时令观;情志的身体与致病"内因"相合,反对新奇、刺激的体育活动,倡导和缓而寻常的运动形式观。虽然中医身体观将导引视为最佳的运动养生方式,反对激烈、刺激且运动量较大的体育活动,但在中医身体观话语体系中,这类体育活动也并非完全没有存在的余地,其论证逻辑仍然存在着自我调和兼容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中医体质三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体质是人类生命的重要表现形式,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我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以来的医家一直重视研究人的体质,但两千多年来,中医体质一直未能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提出"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体质可调论"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成为体质研究的总体框架。其中,人体生命过程中,受时空、遗传、饮食结构与心理等多因素影响,形成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是体质可分论的基础;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发生有其内在联系,并影响着证候的类型与演变,是体病相关论的基础;基于体质偏颇状态及动态可变性特征,从体质入手,调节人体整体机能,从而使其恢复健康,是体质可调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自然节制、生理节制和心理节制的理念辩证统一地体现了科学健康观,动态地把握好节制理念所确立的中道尺度,参透形神合一、阴阳合一和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面对日趋充裕的生活,使当代人真正理解节制、学会节制,掌握健康伦理,这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预防贪欲无度、违法犯罪,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和巩固信仰,收获快乐、幸福、健康、长寿的和谐生活。  相似文献   

16.
付璐  朱彦  王哲  王俊慧 《中医学报》2020,35(2):429-432
中医皮肤病的发展存在病名分类逐渐趋于细化、不同时代病名变化较大、历代皮肤病皆以"疮疡""恶疮"一类的感染性皮肤病为主3个特点。梳理中医皮肤病经典古籍,建立古籍文本专题数据库,并基于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对中医皮肤病的研究与临床诊疗有以下益处:一方面筛选中医皮肤病相关经典古籍并进行数字化处理,有助于临床医师有针对性的阅读、学习古籍;另一方面通过皮肤病相关的关键词抓取,梳理皮肤病相关病名、别名、病因病机、症状、证候、方剂等信息,进而建立中医皮肤病知识元,帮助临床医师更快捷地从古籍中汲取所需要的信息,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助益。但目前中医皮肤病古籍数据库的构建同样面临如下困难:其一,目前的中医古籍分词技术并不成熟,关键词的抓取较为困难;其二,中医皮肤病的古籍范围覆盖较广,关于皮肤病的论述大部分收录于外科、妇科、儿科等类别的医籍中而非以专著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3~6岁儿童饮食情况和铁(Fe)缺乏情况,为健康膳食提供指导。方法 对1104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膳食调查和抽取静脉血进行血红蛋白(Hh)、Fe~(+3)、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含量检测。结果 饮食正常者795名,偏食者269名,厌食者40名;偏食、厌食者Fe~(3+)摄入量和血中Hb、Fe~(3+)、FEP/Hb含量明显低于饮食正常者。结论 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和科学合理的膳食对预防儿童铁缺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颇具特征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理念,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中医养生的各个环节,也是中医养生的最终目的。“天人和”、“心身和”、“饮食和”、“形体和”等,都是“和”在中医养生观的重要体现。通过以“和”为目的的各种调摄保养,包括内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可以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内外和谐、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医古籍的研读,高质量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至关重要。中医药图书编辑要做好中医古籍出版工作并确保图书编校质量,必须高度重视体现古籍整理原则和方法的辅文,并且具备相当的古代汉语基础、扎实的医学知识及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合和思想研究述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藉中国古代文化对“合和”的认识 ,将其界定为“整体协调”,运用太极气说及阴阳五行学说阐释了“合和”的机制 ,提出自然或人身存在着合和调控机制的假说。以“合和”为主线 ,对中医学有关理论进行了探究 ,认为合和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合和失调是疾病的本质 ,追求合和是中医治疗的最高法度。根据合和理论对现代中医研究的启示 ,从理论、方法及临床等方面论述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