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陷脉"一词进行分析,揭示"陷脉"本义有四:外界寒气侵入部位之"陷入"脉中;根据穴位特点不同之经脉腧穴所处"深陷""凹陷"之处;针刺部位之体内脉之表浅部位;人体经脉循行上部之脉四层含义。正确理解"陷脉"一词在《黄帝内经》不同篇章经文中所具有的四种不同含义,对于澄清《内经》全文中"陷脉"本义的理解、正确阐释中医针灸经典理论相关概念术语、全面理解中医经典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说文》为工具,通过对"脉"原字字形的解析,分析该字本义原指自然环境水系流布的道路,引申于中医学概念中用以描述人体气血循环的器官,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的概念。系统整理古代史书以及先秦传世医学文献、出土文献中相关脉的内容,分析血脉、脉气、经脉、脉象、切脉不同概念在早期中医理论范畴的衍生与运用,综合比较,互证条目,指出"脉"字最早见于战国初期的《国语》,古人通过对自然宇宙与人体的观察、认识,逐渐出现"血脉"的概念,而医学文献中该词始见于出土的张家山《脉书》、马王堆《足臂经》,分析其内容可知当时中医脉学理论已建立了以脉统病、凭脉辨病理论体系,并贯穿着经脉理论的内容,其中"相脉之道"内容体现了我国早期脉诊技术雏形。  相似文献   

3.
"皮部"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的人体结构概念,在该书多处条文中均有提及。《素问·皮部论篇》是按照六经体系对人体皮肤分部进行专篇阐述的篇章,但是对皮部的理论研究鲜有开展。1987年澳大利亚学者Taylor基于解剖学发现提出了"血管区"理论,其论文中出现了类似的皮肤血运分区概念。通过比较两个理论的相似之处,发现"血管区"相关理论对于《素问·皮部论篇》相关理论的系统整理和深化认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仅强化了对皮部以经脉为纪的认识;而且深化了对络脉流注特征的认识;亦为面部色诊提供研究基础。血管区理论的相关启示有益于利用现代医学科技深入理解并进一步探索皮部理论,从而更好地运用皮部理论指导中医的相关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经络的内涵与神经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 ,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 ,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 ,从而逐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经络”两字的字源学含义也具有神经系功能。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 ,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之后 ,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 ,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 ,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 ,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译名词 ,从而在中西医汇通的初创阶段 ,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5.
回顾络脉理论由《内经》时代到现代不断发展完善,深入认识络脉结构与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将络病理论与冠心病的诊治巧妙结合,从络脉空虚、络脉绌急、络脉痹阻等方面辨证分型,从补养心络、温养心络、通络止痛等方面论治,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孙络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从属于五体"脉"的范畴,是络脉的分支结构。通过整理《黄帝内经》直接出现"孙络"和"孙脉"的相关条文,对孙络的相关特性进行总结阐述。孙络位于五体"肉"的层次;孙络数量众多,并在肉分的部位相互交会,融汇人体的气血,并由此向各个结构流注,尤其与谿谷和皮肤关系密切;孙络参与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气血循环,同时还接受中焦营气的渗入,是经络系统接受水谷精微补给的重要位点。初步的分析结果揭示《内经》关于孙络体系的复杂性和在人体气血循环中的特殊性,提示其在相关疾病的诊疗,以及时间医学的研究中有潜在的实用价值,深入探讨孙络系统的结构特性和流注特征对于经络系统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具有宏观指导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痰浊、瘀血等有形实邪停聚脉道,气血运行失常,脉道结构因而改变甚则闭塞不通,引起所支配脏腑失去气血濡养的一系列疾病称为"脉病"."毛脉合精"是脉通行气血、濡养脏腑官窍的重要前提,"毛脉失和"是脉病发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论述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结合《黄帝内经》相关条文,拓展"毛脉合精"理论内涵,论证了其结构应包括皮毛、腠理、分肉、三焦等,功能应包含通行营卫、津液和调、津血渗化等核心内容;其次,在"毛脉合精"基础上结合玄府学说,论证了玄府通利是"毛脉合精"的重要条件;最后,探讨在"毛脉失和"的影响下,脉病痰瘀证之痰浊、痰结、痰瘀病机演变过程,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脉病理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中医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其病程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反复发作性的特点,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中医对痹证的概念很广,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相对应,属于内科慢性疾病,但其造成的影响却很严重。痹证的概念从先秦两汉时期就已提出,发展至明清时期,中医对痹证的阐述已非常完善,现通过相关文献系统分析,整理出明清时期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认识的中医理论框架结构,为现代医家深入的认识此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主要对明清时期的重要书籍包括《金匮翼》《类证治裁》《临证指南医案》《医门补要》《杂病源流犀烛》《校注医醇滕义》《病因脉治》《症因脉治》等进行了讨论分析,整理出明清时期对痹证因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医络脉理论源于《内经》 ,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可谓源远流长。其临床应用价值尤为重要。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的支络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篇》说 :“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灵枢·脉度》指出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内经》中还论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 ,《灵枢·小针解》说 :“节之交 ,三百六十五会者 ,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络脉在人体上主要是将经脉之中的气血 ,渗濡灌注到全身各部分 ,以司营养筋、骨、皮…  相似文献   

10.
试从"久病人络"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DPN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对中医络病理论的学习,结合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痛机认识从而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符合中医的"久病入络"的病理特性,神经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和中医的络脉相似.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可以归结于"络病"范畴.从"久病入络"的角度来探讨DPN的发病机理旨在完善和丰富DNP的中医病机理论,为DNP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经络是古人对人体认识的概念,主要由经脉与络脉组成,经络理论是构成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笔者通过古人对经络的经典描述与近人对经络感传现象及其实质的研究分析,归纳为经络是人体许多已知或未知结构功能的整合,其概念的可理解性与可证实性不同,功能的概述多于内涵的定义,寻求独立的经络解剖组织结构可能只会使经络的研究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2.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用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将人体"天地"嬗变为肺、脾,"天地合气"嬗变为"肺脾合化"。通过梳理《内经》气血生成的理论,认识"肺脾合化"在人体气血生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丰富中医气血理论内涵,指导中医气血辨证,拓宽相关疾病的治疗思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绝骨的名称最早见之于《内经》,作为八会穴。髓会绝骨则首出于《难经·四十五难》,但《难经》没有说明绝骨穴的具体部位。《千金》明言“绝骨在外踝上三寸”,《资生》作悬钟别名,王冰谓之阳辅。孰是孰非,近年亦有所争论。笔者现拟从体表自然标志及骨度分寸两方面加以考证分析,就正于同道。一、绝骨穴有固定的体表自然标志《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咏……直下抵绝骨之端”。这里,绝骨之端似指人体部位名称。但《素问·刺腰痛篇》有“因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炥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后”,《甲乙》为“端”)。以上所及,绝骨、绝骨之端,都是一个砭刺点,那么,绝骨  相似文献   

14.
血栓性静脉炎是静脉内腔的炎症并伴有血栓之疾患,中医属"脉痹"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症多与络脉有关,是因络脉既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也是病邪侵袭人体的通道,由于络脉细小迂曲,血流缓慢,发病也不像经脉那样快速传变,而是以络脉不通为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病机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素问》八十一篇中,论及经络者六十余篇,经络学说不仅对针灸具有指导价值,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皆实用。络脉理论是演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络脉与经脉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本文就《黄帝内经》经络学说中的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的病机进行相关性探讨概述如下。1络脉生理与心脏络脉是对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通称。《灵枢·脉度》日:“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是相对经而言,有“网”的意思,它从经脉别出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  相似文献   

16.
"形与神俱"是《黄帝内经》的人体结构观,"形"的认识与现代解剖学并没有差异,不过《内经》对形体的基本结构有独特的视角,其理论体系内隐藏着心血管、神经系统同一体的认识,并认为"脏"的基本骨架性主体结构由各脏器内的毛细血管网和纤维神经网所构成,而脏的其它组织学结构都围绕着它们"生成"。《内经》同时重视对"神"的研究,"形神"之"神"具有"力"的矢量性质(作者将这个矢量称为生命矢量),《内经》着重讨论了这个矢量,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里的应用,就是为了解析这个矢量。现代通过对人体耗散结构与电磁波身体的研究,发现人体存在一个"生命谐和度矢量",其与"生命矢量"成一定的正关连,这为古典中医的"形神"之"神"的测量提供了可行性,通过现代物理学和数学分析,也发现了一个间接的测量方法,即"生命谐和度"测量。  相似文献   

17.
论十五络脉的实际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通过对《灵枢·经脉》所载十五络脉的理论分析,认为十五络脉的循行与主病都主要体现为本经特点,而与其表里经脉无甚关联;内容重点是表述络穴作用及其与脉行的关系。指出该理论实际是以“脉”的循行联系来说明俞穴的主治作用,这种方式还见于《内经》中的合穴、脉等理论,代表着腧穴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特点。  相似文献   

18.
谿谷是《黄帝内经》中一个重要的人体结构概念,被用于阐发几乎各种骨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谿谷的结构特征可以总结为:谿谷肉会、毗邻孙络、连属于骨3方面。但是谿谷及其结构特征在后世文献中鲜被提及,由此现代中医研究者对此术语的解读多含糊其辞。1987年澳大利亚学者Taylor基于解剖学发现提出了"血管区"理论,在其论文中提到类似谿谷的结构。两者结构特征惊人的相似,如皮穿支血管在深筋膜紧系于骨的部位穿出其外层,这一特征在肌肉交汇的部位更易于发现,表现为肌肉周缘的沟和谷。中西医学在谿谷结构上的相互印证是偶然也是必然。血管区理论的相关启示有益于利用现代医学科技深入理解并进一步探索谿谷结构,从而更好地运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于中医消渴病痹证范畴,其病机属本虚标实,以脏腑亏虚为本,瘀血痰毒阻络为标.玄府、络脉皆为维系周身气血津液有序运行的微观结构,也是瘀血、痰、毒产生的关键病位,故基于中医"玄府-络脉"理论,提出玄府开阖失司、络脉瘀滞不通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玄府郁闭,精微不布,化生糖毒,发为糖尿病,诸邪滋生进一步加重玄府闭塞,成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发环节,日久内生毒邪、损伤络脉为其病机关键所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宿病顽疾,病邪痼结难解,非一般之药可解.临证组方时借藤类风药以"开玄通络",玄府开、络脉通、瘀痹除,则诸症皆除,临床获效颇丰,为从中医微观结构层次认识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成语“病入膏肓”最早出于2000多年前的《左传》。对于膏肓的解剖部位,中医始终各有说词,部位不清。作者根据《黄帝内经》对膏与肓相关解剖结构的定位,以及《说文解字》对膏、肓两字的解释,分析并证明膏肓的解剖部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十二指肠壶腹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