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卜敏  恽惠方  陆燕丰 《重庆医学》2018,(10):1401-1403,1406
目的 研究盐酸羟考酮或吗啡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联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胃肠肿瘤根治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将医院行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108例分为3组,每组各36例.A组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盐酸羟考酮PCIA,B组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吗啡PCIA,C组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生理盐水(安慰剂)PCIA.记录术后2、6、12、24、48 h静息、咳嗽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补救镇痛率、术后48 h 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用药反应.结果 3组术后24、48 h静息状态和咳嗽状态下VAS均低于术后2 h(P<0.05),A组术后2、6、12、24、48 h静息状态和咳嗽状态下VAS均明显低于B、C组,且B组低于C组(P<0.05).C组24 h补救镇痛率为30.56%,高于A组(2.78%)、B组(8.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48 h PCI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A、B组,且A组少于B组(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联合盐酸羟考酮PCIA用于胃肠肿瘤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肛肠疾病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联合美蓝注射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肛肠病患者手术90例(ASAⅠ~Ⅱ),随机分为2组(A组、B组),每组30例。其中,A组为联合镇痛组,手术结束时局部PCIA加美蓝注射;B为单纯PCIA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患者舒适状态评分(BCS)观察记录两组术后4 h、8 h、24 h、48 h、60 h疼痛强度和舒适状态,并观察60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后4 h、8 h、24 h、48 h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60 h镇痛泵撤除后两组患者VAS评分A组低于B组(P<0.05);术后4 h、8 h、24 h、48 h两组患者BC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0 h两组患者BCS评分A组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头晕发生率较A组高(P<0.05)。结论:PCIA联合美蓝注射的镇痛模式用于肛肠手术患者在保证镇痛效果的同时,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了镇痛时间,更为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更为舒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双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96例接受择期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全麻诱导后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双侧肋缘下TAP阻滞.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将纳入患者分成生理盐水组、罗哌卡因A组和罗哌卡因B组,每组各32例.22 G神经阻滞穿刺针分别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0 mL、0.375%罗哌卡因20 mL和0.5%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若术后48 h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4分,使用地佐辛(Dezocine)补救镇痛.比较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PCIA按压次数、PCIA药物使用量、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麻醉不良反应以及住院时间等.结果:三组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罗哌卡因A组、B组术后PCIA按压次数、PCIA药物使用量均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罗哌卡因A组、B组术后4 h、12 h静息或活动时VAS评分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三组术后24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A组、B组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罗哌卡因A组、B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双侧肋缘下TAP阻滞对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可减少PCIA镇痛类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且不同浓度罗哌卡因TAP阻滞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4.
刘林  肖飞  张引法 《浙江医学》2014,(14):1242-1244
目的 观察腹横肌平面(TAP)阻滞联合患者静脉自控(PCIA)多模式镇痛用于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在全麻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模式镇痛组(Ⅰ组)和PCIA组(Ⅱ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阻滞,Ⅰ组每侧注射0.375%罗哌卡因20ml,Ⅱ组每侧注射等容量0 9%氯化钠溶液.术毕所有患者均行PCI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8、12、24h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24h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PCIA的用量.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Ⅱ组相比,Ⅰ组术后2、4、8和12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P<0.01),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升高(P<0.01),术后24h内PCIA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与TAP穿刺相关的并发症.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阻滞联合PCIA多模式镇痛用于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能明显减少PCIA的需要量,增强了术后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胸腔镜下肺叶切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叶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G组),术毕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组(U组),手术结束后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术毕启动静脉镇痛泵行PCIA;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组(E组),手术结束关胸前外科医师直视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术毕启动静脉镇痛泵行PCIA。记录完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和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所需时间;记录胸椎旁神经阻滞后各时间点心率(HR)、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后各时间点静息时VAS评分、咳嗽时VAS评分、感觉神经阻滞节段;记录术后48 h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观察术后Ricker躁动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U组比较,E组完成胸椎旁神经阻滞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 <0.05),而两组感觉神经阻滞节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更多  相似文献   

6.
高旭琴  范俊柏  赵小雨  张晴  秦文艳 《西部医学》2019,31(11):1704-1708
【摘要】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和腘窝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在胫腓骨骨折双切口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5月拟行胫腓骨骨折双切口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联合阻滞组(B组)与对照组(C组),各30例。A组和B组在脊麻前用033%罗哌卡因分别进行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20min后,神经阻滞起效后用05%布比卡因等比重液3ml行脊麻。当患者VAS评分≥4分,由专人负责开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简称PCIA泵)作为镇痛效果不佳时的补救措施。PCIA泵由吗啡2mg/kg,加生理盐水至100ml组成。观察术后1h、3h、6h、12h的动、静VAS评分,Ramsay评分,BCS评分和肌力分级。观察PCIA开启的时间、术后12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12h后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两组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均大于C组(P<005),且B组大于A组(P<005),A组与B组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最早加用PCIA泵辅助镇痛,A组次之,B组最晚(吗啡的消耗量最少),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内动、静VAS评分、BCS评分及PCIA有效按压次数,A组和B组均显著优于C组(P<005),且B组优于A组(P<001)。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镇痛治疗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镇痛满意度为优的最高,且A组优于C组。C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最高,A组次之,B组最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可为胫腓骨骨折双切口内固定术患者提供更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苏丽  张兰 《四川医学》2012,33(7):1172-1174
目的将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PCNA)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于肘关节术后患者,比较两者的镇痛效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PCNA组和PCIA组,术后分别给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2h、12h、24h和48h的疼痛评分以及镇静评分;术后24h和48h主动运动时的疼痛评分;其它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PCNA组术后2h、12h静息时VAS评分,以及术后24h、48h主动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1或P<0.001)。PCNA组术后2h、12h镇静评分高于PCIA组(P<0.05或P<0.02),术后24h、48h镇静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01);PCI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CN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CNA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为93.33%,PCIA组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脉自控镇痛相比,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可以为肘关节手术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术后镇痛,同时其恶心、呕吐发生率也低于静脉自控镇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踝关节和跟骨手术术后镇痛的观察。方法:择期手术踝关节和跟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数字分为A、B两组(n=30),A组术毕行经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B组术毕静脉连接恒速镇痛泵,观察记录2组术后患者患肢静息时和运动时6h(T1)、12h(T2)、24h(T3)、48h(T4)镇痛评分(VAS)、舒适评分(BC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A组静息时和运动时的评分VAS显著低于B组,患者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A组亦低于B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踝关节和跟骨术后镇痛效果完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传统肌注镇痛(MA)及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妇科开腹手术患者术后舒适度、早期恢复质量及术后3个月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5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腰硬联合麻醉下择期行妇科开腹手术的患者1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IA组(A组)及哌替啶肌注镇痛组(B组),每组各75例。采用BC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24、48 h的舒适程度,并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使用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 R-40)评估其恢复情况,用欧洲五维健康问卷(EQ-5D)随访调查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结果:共143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A组71例,B组72例。A组患者术后24、48 h的BCS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的Qo R-4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总分高于B组(P0.05);各部分评分比较中,A组疼痛感受及躯体舒适度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EQ-5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传统肌注镇痛,妇科开腹手术后应用PCIA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早期恢复质量,但两者对于术后长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杜立华 《医学综述》2011,17(19):3035-303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30例)和对照组(B组,30例),常规行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术毕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注入0.33%盐酸罗哌卡因1.5 mg/kg,B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所有患儿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比较两组术后2、4、8、12 hCHEOPS评分、Ramesay评分,记录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术后24、、8、12 h CHEOPS评分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77,P<0.05)。A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患儿或家长对镇痛的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Rame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P>0.05)。两组均未见TAP穿刺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的TAP阻滞定位准确,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能有效镇痛,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的需要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TAP)阻滞联合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IIN)阻滞在高龄患者斜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中的应用,评估这种麻醉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A 组(TAP+IIN)阻滞麻醉和B 组IIN 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麻醉前(T0)、手术切皮时(T1)、疝囊剥离时(T2)、缝补片时(T3)、术毕(T4)的MAP、HR 的变化;术中舒芬太尼的用量及感觉阻滞区域平面;临床麻醉效果评级及不良反应;2、4、6、8、12 和24 h的VAS 评分以及BCS 舒适度评分。结果A 组与B 组比较,T2及T3时点的HR、MA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低;但T0 、T1 及T4 时点HR 及MAP A组和B 组 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6 和8 h各时点A组VAS 评分均低;BCS 舒适度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12 和24 h的VAS 及B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感觉阻滞平面高,麻醉效果好,术中的舒芬太尼用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穿刺损伤及感染。结论TAP阻滞联合髂腹股沟、IIN阻滞用于高龄患者行腹股沟斜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临床麻醉效果好。术中血压循环稳定,操作简单安全且并发症少,舒适度高,是高龄患者行斜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及观察病房行神经阻滞加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程度及疼痛介质、应激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9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术后PCIA组)、B组(“鸡尾酒”局部注射镇痛加PCIA组)及C组(病房行神经阻滞加术后PCIA组),每组各30例。比较3组的术后2 h、4 h、6 h、12 h、24 h及48 h的VAS评分、入院时及术后12 h及48 h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状态(应激激素及氧化应激)指标。 结果 术后2 h、4 h、6 h、12 h、24 h及48 h 3组的VAS评分先升后降,且C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及B组,B组则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3组的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状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及48 h 3组的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均先升后降,且C组的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指标显著低于A组及B组,B组则显著低于A组;入院时、术后12 h及48 h 3组的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均先降后升,且C组的血清氧化应激激素指标显著高于A组及B组,B组则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病房行神经阻滞加术后PCIA可显著控制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程度,且对疼痛介质及应激状态的影响相对更好,因此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跟骨骨折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组(PCNA组)和静脉镇痛组(PCIA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完成手术,PCNA组患者术毕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置管,行连续坐骨神经阻滞镇痛;PCIA组患者术毕行自控静脉镇痛。观察并记录术后VAS评分、患肢改良Bromage评分、PCA按压次数和使用帕瑞昔布钠辅助镇痛的总量,以及不良反应,并评价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结果PCNA组患者在术后8、12、24h时VAS评分低于PCIA组(P〈O.05),在各时段内PCA按压次数和使用帕瑞昔布钠的总量均少于PCIA组(P〈O.05),不良反应发生率(3.3%)低于PCIA组(56.7%)(P〈O.05),患者满意度(96.7%)高于PCIA组(70.0%)(P〈O.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跟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TAP)联合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剖宫产术后疼痛及催乳素的影响,评价其在产科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12月我院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每组32例,3组产妇术后均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并分别给予浓度0.50 ug/mL(S1组), 0.75 ug/mL(S2组),1.00 ug/mL(S3组)的舒芬太尼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分别记录术后4、8、24、48 h产妇静息、运动状态下切口痛的VAS评分、宫缩痛的VAS评分,术前10 min及术后24、48 h产妇血清催乳素(PRL)水平,记录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自行排尿时间,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 S2组、S3组术后8、24 h切口静息VAS评分明显低于S1组(P<0.05),且在术后8、24、48 h切口活动痛和宫缩痛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S1组(P<0.05);S2组S3组术后24、48 h血清PRL浓度高于S1组(P<0.05);S3组术后排气时间(39.49±6.01) h、恶心呕吐发生率(26.7%)明显高于S1组和S2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TAP联合0.75 ug/mL的舒芬太尼行PCI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好,对催乳素分泌影响小,且胃肠道恢复快,不良反应更少,是推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剖宫产围术期应用的一种多模式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单纯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血流动力学、术后镇痛和恢复的影响,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子宫切除患者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价值。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按照镇痛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n=24)和静脉镇痛组(PCIA组,n=26)。TAP组在诱导后行双侧TAP阻滞;PCIA组不行阻滞,术后行静脉镇痛。记录入室时、划皮前、划皮后5、10、15、60、90min各时点的MAP、HR,七氟醚、舒芬太尼用量,术后1、6、12、24、48h VAS评分及哌替啶用量,肠道功能恢复、进食、下床活动和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PCIA组比较,TAP组划皮前、划皮后5min MAP明显降低;七氟醚、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1、6、12h VAS评分降低;哌替啶用量减少;肠道功能恢复、进食时间缩短;恶心呕吐例数减少(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TAP阻滞能显著减轻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用量及恶心呕吐概率,缩短肠道恢复和进食时间,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拟验证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abdominalplane,TAP)阻滞在剖宫产全麻后的镇痛疗效。方法实施全麻剖宫产并且愿意接受术后镇痛的产妇40例,分为TAP+PCIA(patientcontrolledintravenousanalgesia)组与单纯PCIA组。胎儿娩出后均接静脉电子镇痛泵。在手术结束后实施超声引导下TAP。观察并记录48h内各随访时点的NRS(运动与静息时),镇痛泵使用时间,按压次数(D1),实际进入次数(D2),产妇满意度评分。镇痛相关并发症:呕吐,瘙瘁,嗜睡。结果TAP+PCIA组在术后24h内的时间点的NR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5),而24h后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镇痛泵使用时间TAP+PCIA组长于PCIA组(P〈0.05),而DI/D2低于PCIA组(P〈0.05),产妇满意度两组近似(P〉0.05)。两组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可以产生较单纯静脉镇痛更为良好的产科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下不同模式神经阻滞后患者康复质量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LC手术患者85例,均给予LC治疗,根据术后神经阻滞模式将患者分为T组(22例)、TR组(20例)、P组(21例)和N组(22例),T组给予右侧肋缘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TR组给予TAPB联合右侧腹直肌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 RSB),P组给予静脉自控镇痛,N组不给予镇痛干预,观察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Ramsay镇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疼痛评分等差异。结果 T组、TR组、P组和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T组(P<0.05),而与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FICNB)与收肌管阻滞(ACB)用于老年膝关节置 换术(EKR)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拟行全身麻醉下膝关节置换术的120 例老年患者分为 A 组和B 组,每组各60 例。两组均于术前30 min 给予神经阻滞干预,A 组于超声引导下行FICNB,B 组则行 ACB。比较两组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感觉阻滞有效率、术后不同时间的静息和运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 及股四头肌肌力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股神经阻滞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 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阻滞有效率均高于B 组(P <0.05);A 组术后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VAS 评分均低于 B 组(P <0.05);A 组术后24 h 股四头肌肌力小于B 组(P <0.05);两组术后48 h 股四头肌肌力、药物不良 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FICNB 相比ACB 用于EKR 后镇痛效 果更佳,前者术后24 h 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相对大,但术后48 h 影响减小,建议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神经阻滞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用于单侧膝关节以下骨折患者的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与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0例。B组患者术后单次硬膜外注射2 mg吗啡进行术后镇痛。记录2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操作时间;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麻醉操作体位摆放、术后48 h疼痛强度、监测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记录患者术后首次进食的时间,术后24 h内出现并发症及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A组的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明显减少麻醉操作时体位变动的疼痛。B组麻醉后15、30、45 min MAP显著低于麻醉前和A组(P<0.01)。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01),有更高的患者总体满意度。结论:单侧下肢骨折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可以提供完善的术中、术后镇痛,并且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总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