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谢晶日教授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合型消化性溃疡的临证经验总结.谢教授认为,该病多由脾胃素虚,寒邪易侵以及中焦虚寒,失于温养导致.患者如若脾胃素虚,或中阳不足,均可导致脾胃纳运失调、胃气壅滞而生痞满.而脾胃虚弱,易受寒邪,中焦气机不畅,亦可导致虚寒内生而凝滞,加之患者平素如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过食生冷、防护失宜等,均可导...  相似文献   

2.
从中焦的生理功能、《素问》尺肤诊、《灵枢》全息记载、《难经》以肝并胃着脊之第九椎、王冰注《素问》、舌诊等方面阐述了肝胆的作用和部位,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肝胆与脾胃共处中焦。中气,当为中焦肝胆脾胃之气,非单指脾胃而言。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记载"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绝乃成积也",认为大肠癌的发生外因寒邪侵犯损伤脾胃,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等各种因素引起正气虚弱,内因外因相互搏结成为息肉、溃疡等恶性病灶,正虚抗邪无力,癌毒蕴结,气血失调,脾胃亏虚而成。提出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早期大肠癌以祛邪为主,晚期大肠癌以扶正顾护脾胃为主。临证应根据患者体质、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中气"肇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多认为"中气"为中焦脾胃之气,即包含脾气和胃气,又有认为"中气除脾胃之气外,还包含肝胆之气"者。笔者认为,"中气",位居中焦,乃气按分布部位所划分,具有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主气机之升降出入,有承上启下之功。"中气"斡旋则五脏安和。  相似文献   

5.
理中汤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中焦虚寒,阳气不运,脾胃功能失常的病证.如中焦虚寒所致的腹痛、泄泻、呕吐或腹痛食少等症状.笔者临证时紧扣该方的针对中焦虚寒这一病理特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再论中焦气机与神志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中焦气机与神志的关系,笔者已有专文论述【‘」,今特从中焦气机为五神脏气机枢纽角度再行探讨。l中焦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至”,有往来之意,“至阴”,有承阳启阴之用,说明中焦脾胃有上下升降、转输往复的作用。(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手里,牌为之使,胃为之市。”“使”与“市”可引申为通畅之意,即肝心肺肾四脏之气的升降出入,要依靠中焦脾升胃降的作用。中焦脾胃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主要包括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安医学文献分析新安医学关于手足口病的辨治特色。新安医学认为本病发病多与外感六淫、喂养不当、调护失宜、久病正虚等因素有关,火热及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特征。临证主张分清实火、虚火,不可专执胃热心火,妄用寒凉。中焦虚寒、下焦阴火的口疮尤须审辨明确。治疗当考虑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气弱血少,脾胃娇弱,以清热解毒、顾护脾胃为要务。  相似文献   

8.
理中丸是《伤寒论》的经典方剂,为调理中焦之虚寒之证,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中焦虚寒实为中气虚,则气机升降失衡。中气足,则中轴有足够的驱动能量,轴转轮行,使中焦脾胃升降气机遵循圆的作用轨道,其本质蕴含着深刻的"圆运动"的思想。"圆运动"是宇宙与人体都有内在本质的圆运动结构[1],同时也是维持气机运动的枢轴,对人体的作用举足轻重。理中丸具有调理中焦气机,调节体内圆运动,对论治中焦脾胃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为此阐述理中丸的圆运动机理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又称胃脘、心腹痛。清代陈修园曾按病因病机的不同将其分为九个证候。但结合临床实践,常见的证候仅有七种,即虚寒,寒积、气滞、血瘀、阴虚、火郁、食积等。这些证候之间,颇多疑似症状故须进行鉴别诊断。一、虚寒胃病与寒积胃痛二者皆属寒证,且具有得热则痛减,四肢不温,舌苔偏于滑润等共有症状,但两证有虚实之别,务须审辨。虚寒胃痛乃由脾胃素虚,或久病之后,脾胃元气未复,寒从内生所致。临证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为特  相似文献   

10.
加味桔梗桂附理中汤由桔梗汤、理中汤加桂枝、制附子、乌梅组成。临床上中焦虚寒见证的慢性咽炎病例所占的比重较大。我们灵活运用经方,针对性地采用加味桔梗桂附理中汤治疗中焦虚寒见证的慢性咽炎,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焦湿热兼证的发生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对152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及81例中青年肺部感染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总结老年肺部感染中焦湿热兼证的发生及证候学特点。结果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有49.3%可见中焦湿热兼证,明显高于中青年。口苦、口黏、不欲饮水、纳差、脘腹胀闷、舌质红、苔腻是老年肺部感染中焦湿热兼证的主要证候特点,兼见头身困重、大便黏腻不爽等。结论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常兼有中焦湿热证,发生率较高,提示该兼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消化道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影响着患者们的生活质量。张立平教授认为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证属本虚标实,临床治疗当从调理中焦-脾胃肝为切入点,强调"脾胃为本""中焦一体"的治疗思路,总结出脾胃虚弱、肝郁脾虚两个证型,临证时以培土达木为基本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对叶天士运用大半夏汤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虚与胃虚皆可导致水谷受纳运化失司,脾不升清,胃失和降,浊气逆上,因此对于中焦虚寒呕吐,强仲景《金匮要略》中立大半夏汤补脾和胃,降逆止呕,而非一味补脾健运升清.后人在此基础上,细察脾胃虚证,分立健脾升清和降胃通补之治则,灵活运用犬半夏汤治疗胃虚之证.  相似文献   

14.
论中焦气机与神志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论中焦气机与神志关系翟双庆,王洪图(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中焦气机;脾胃升降;神志活动;神志疾病;五神脏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感知觉及意志行为活动;中焦气机,指中焦脾胃的升降气机。二者有着密切关系,今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焦沤渍功能失常,饮食物不能正常变化,寒、热、食、湿、痰、瘀内蕴,则每形成寒热互结、虚实夹杂、阴虚夹湿、中虚气滞等多种复杂临床症候,治疗需要采用复法综合论治。寒热互结须泄热与温中复法,虚实夹杂须补虚与泻实复法,阴虚夹湿须燥湿与濡润复法,中虚气滞须升提与和降复法,以促进沤渍,恢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口疮溃疡病因外与风、火、燥邪及口腔不洁、口内破损,邪毒直入有关,内与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导致阴虚火旺,热毒炽盛,内夹湿热,上蒸于口,以及情志不遂而损及心脾.中医辨证将其分为心脾(胃)积热型、胃热阴虚型、脾胃气虚型、阴虚火旺型.治疗关键调理中焦脾胃,辨证的同时应注意虚实分辨,虚则补,实则泻.  相似文献   

17.
寒邪病机的论述来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均对其有阐述及完善,而寒邪的病理实质是寒性收引、凝滞的病理状态,而并非单纯气候因素所致的病邪。因此,结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证候、中医"阴阳观"及对寒邪的认识,可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病机归纳为:脾肾阳虚为本,寒主收引、凝滞证候为标,热毒壅盛证候为其变。  相似文献   

18.
《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这十二个字赅尽了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特点,莫有疑者。然细析之,不难发现,“中焦如沤”仅仅言明胃的腐熟食物功能,而不能囊括“中焦”的全部生理功能,故笔者认为其中文字有讹错,“沤”字应改为“枢”,当是“中焦如枢”,特陈管见。  相似文献   

19.
赵茂富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5):833-834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部病变。中医学认为,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使中焦气机升降失司,以致发生慢性胃病,属中医学"胃痛"、"胃痞"范畴。临床实践,慢性胃炎患者辨证无论虚实,均以脾胃气机失调为主要病机,通过临床辨证,慢性胃炎患者又以中虚气滞为多见。在临床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笔者从气论治,以治气为主,根据证情结合疏肝、化湿、泄热、降逆、消导、化瘀、益气、补阴诸法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现将治疗慢性胃炎八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作为开启内伤杂病研究的先河之作,《金匮要略》中的理法方药既有对《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继承,又有在此基础上的深入发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篇着眼于外邪之一的寒邪,深入挖掘《金匮要略》中寒邪阐述致病特点及治疗方法,从以上两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并讨论,以期有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