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出自元代针灸名家窦汉卿的《标幽赋》,它精练地表述了针刺治疗时进针深浅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及中医文献中有关浅刺的论述,认为浅刺法之效应机制与其特殊的针刺部位及细微的针刺刺激量相关。浅刺之位在十二皮部、孙络,刺十二皮部可调卫外,刺孙络可调气血,循经络系统逐层达病所。以浅刺之量,刺激关阖枢部位,调整气机枢纽,沟通阴阳,促使气之出入升降于表里上下,达到阴平阳秘、调和气血、祛邪扶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的深浅属于针灸学的刺法范畴,它是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针刺深浅的问题上,有强调深刺的,也有强调浅刺的,那么,究竟是深刺效果好,还是浅刺效果好,我们认为在决定针刺的深浅时,一方面要看病情的适应,另一方面要按局部穴位的解剖特征而定,如与体质、年龄、形体、季节等有着密切关系。正如《灵枢·它针》篇所载“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外浅、病气不泻,反为大脓”,“分刺者,刺分肉之闻也”,“毛利者,刺浮痹皮肤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及半刺、短刺、浮利等刺法,都是直接对针刺…  相似文献   

4.
《难经》的刺法特点及其影响唐寒松施有奇(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合肥230038)关键词:《难经》;针刺补泻;针刺手法《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第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中,刺法内容颇具特色,不仅阐明了《内经》中有关刺法理论,更多的是有所扩展、有所创新,进...  相似文献   

5.
<内经>云:"冬刺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等等,然而<难经.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明*张介宾<类经>说:此"皆与本经不合,必难经之误也,当以本经为正,不可不辨".那么,<内经>缘何提出"冬刺井"之说?笔者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针刺深浅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向为临床针刺所重视,但由于师承不同,经验有异,有各师各法.有的为求安全而手轻浅刺,效果欠佳;有的要求速效而手重深刺,超过限度,损伤经脉肌肉或脏器,以致造成严重后果.《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埋,无过其道……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这说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药名词》以"平刺"为规范名, 以"横刺""沿皮刺"为又称, 释义为:"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角度刺入的方法"。考察多种古代文献可知, 这一释义与"横刺""沿皮刺"是相符的, "直针刺""卧针刺""横针""横刺""沿皮刺""地平刺""皮下刺"都是同义词。而"平刺"在首见文献《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含义却与此释义根本不同, 是指进针后以达到得气为主而不分补泻的方法, 即后世平补平泻法的雏形, 与针刺角度毫不相干。所以, 将"平刺"作为"横刺""沿皮刺"的规范词值得商榷。在实际使用中当注意"平刺"及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 避免失误。  相似文献   

8.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书中提出“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内经》提出的这种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原则 ,对今日养生保健颇有指导意义。1 《内经》“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含义阴阳学说是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有了阴阳的概念。《周易·系辞下》说 :“子曰 :乾坤其易之门邪 ,乾 ,阳物也 ,坤 ,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又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认为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间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9.
陈凯丽  周丽 《西部医学》2017,48(4):51-52
自《素问·四时调气大论篇》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今通过研读《黄帝内经》相关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根据四时的时令主气养生保健,调节自身阴阳之气,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是临床最常用穴位之一。其针刺手法,因所治疾病不同,各医家经验繁多,或浅刺,或深刺,或向鼻尖刺,或向咽喉刺等,皆以得气、气至病所为度。该文就风池穴的针刺方向、深度及相关性,总结各学者观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从《黄帝内经》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分析以及其文本中对"器"字的运用,提炼出"器"的象征性(大器实有,本质为气)、功能性(脏器之中,内有脏气)、实用性(造物为器,以器调气),并与"气"理论做比较,阐明在后续的历史中主流学术思想流变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厘清《黄帝内经》中的"器""气"之辨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邪气"亦称为"虚邪",是《黄帝内经》病因学核心范畴。邪气亦称虚邪,两者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性质指向、发生背景、致病时机等认识。邪者斜,是指自然气候中非时令之气,具有致病性;虚邪的概念源自运气理论,是指中运不及、本位气虚引动其他时令的气候来至,又称为胜复之气。对邪气、虚邪进行深入解读,对正确阐释《黄帝内经》的病因学理论,以及充分发挥其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补泻刺法源于《黄帝内经》,在后世得到了丰富的发展,这于统编《针灸学》教材及术语规范等文本中有所体现。但过于繁复多样的补泻刺法实不利于其要义的传达与运用。梳理现代对补泻的定义与分类,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通过对《黄帝内经》中针刺补泻载述的研究,提出补泻刺法的本义实为顺势思维的质朴体现;而其愈渐玄化的原因,在于对"气"的理解失当。在解读经文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古代思想与语言特点的把握,辨析其中观念论述与经验记述两类内容,避免混淆理解与运用的谬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文本分析,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指出真气为人体依据自身DNA而合成的内源性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为人体的先天之气.经气是经脉中运行之气,包括后天水谷转化而成的营卫之气和先天真气;正气包括经气和自然界随季节出现的正常物理因素;邪气是自然界的非正常物理因素和人体中的病理物质及异常微环境;宗气是人体中...  相似文献   

15.
"气机"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内经》以"气"命名的篇章多达19篇,对"气"字按不同计算方法统计出的数据为334、2948、2997个。"气"字是《内经》中实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可见其丰富性。概括《内经》可有气机五论:"一气"气化论、"生气"命根论、"气象"可视论、"多少"术数论、"两画"作人论,为气机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也启示了中医的画线测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阴阳作为中医学应用最基础的哲学概念,在目前学界,多被解读为矛盾论或对立统一规律。但中医学的阴阳,有对立统一规律不能涵盖的内容。《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在内涵上至少包含作为宇宙起源的天地阴阳之气、形而上的阴阳之理,以及被泛化使用的阴阳思维模型三方面的特质,对立统一规律,仅仅表达的是其第二层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疝之病名早在《汉书·艺文志》中便有提及,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近20篇论及疝病。但由于论述较为杂乱,以致后世对疝病的认识诊治不一,证名繁多。但若仔细梳理《黄帝内经》原文,则可发现疝病其特点为:疝之为病,病位多在肝肾二经;疝病病机主要有二,一是气乱而内结,二是寒邪凝滞。因此,治疗疝病应益火之源、调补肝肾,或疏肝理气,或温里散寒、行气除湿。  相似文献   

18.
《内经》五刺法临床应用及其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五刺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分析《内经》原文,查阅文献,并进行临床应用和总结。[结果]"五刺法"是针灸局部取穴的重要方法,"五刺法"的实质就是"针至病所",根据这一原则,临床上不仅仅应用于对"五体"的治疗,还可以把"五刺法"加以延伸拓展。从而创立了"刺脂法","刺神经法",均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五刺法"是针灸局部取穴的最重要方法,"针至病所"是"五刺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世流传时间最早、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医学科学著作。它是中国先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生活实践和解剖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血气、精、神、津液、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奠定了具有辨证思维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并为中医药学尔后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几千年来,《黄帝内经》建立起来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医疗方法在保证中华民族繁衍昌盛过程中,不断的受到了临床实践的严格检验,同时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化体系。文章从针灸手法、辨证用药、医学教育等方面论证了中医科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难经》、藏象经络学说的形成而奠定了脏腑辨证学说的理论基础,从早期的脏腑分证、脏腑病候的出现直至《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才有了脏腑辨证论治的初步实施。秦汉时期脏腑辨证学说仍是零散、未成体系的,所以是它的孕育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