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C 5横突阻滞加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锁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3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中麻醉效果为优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5).结论 C5横突阻滞加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的锁骨骨折病人10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50例选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50例选择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2组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的麻醉效果(100.0%)优于Ⅱ组的麻醉效果(72.0%)(P<0.05),2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2组病人均未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 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麻醉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臂、肩部和锁骨手术部位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肩关节复位、肩部及肱骨上段手术61例,依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成功率97%,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成功率4%(P<0.01)。结论: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肩部和上臂手术中麻醉效果完善。前、中斜角肌上端交叉点体表标志明显,定位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成功,不会引起气胸,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姜世强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51-52
目的探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急诊ASAⅠ或Ⅱ级断指手术患者共120例,每组60例,Ⅰ组为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阻滞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Ⅰ组和Ⅱ组在手术开始15~45 min内MAP和HR与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Ⅱ组的阻滞效果评定优于Ⅰ组(P〈0.05),Ⅱ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疼痛程度均低于Ⅰ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较单纯肌间沟或腋路阻滞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2-11月骨科ASA分级Ⅱ~Ⅱ级拟在神经阻滞麻醉下接受锁骨手术的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组(A组,n=29)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n=29).超声引导下穿刺,针尖到达目标位置后,回抽无液体,注入局麻药.记录患者穿刺前(T0)、穿刺成功后10 min(T1)、30 min(T2)心率,平均动脉压;术中剥离骨膜时,手术后1、6h对患者进行VAS评分,记录霍纳综合征并对各组在阻滞成功后进行麻醉效果评价.结果 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比高位肌间沟阻滞麻醉起效时间更短(P<0.05),阻滞维持时间更长(P<0.05),运动神经阻滞概率较低(P<0.05).霍纳征发生率较高位臂丛神经阻滞组低(P<0.05).剥离骨膜时及术后1、6h高位臂丛神经阻患者VAS评分明显高于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组(P<0.05).术中芬太尼用量及术后30 min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均较小(P<0.05),患者感觉比较满意(P<0.05).结论 锁骨骨折手术应用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麻醉优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手术中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时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ASA Ⅰ~Ⅱ级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为0.25%罗哌卡因组,B组为0.35%罗哌卡因组。记录患者术前(T0)、手术开始5min(T1)、手术开始30min(T2)和拔除喉罩30min后(T3)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停用七氟烷至拔除喉罩时间)及阿片类镇痛药物(舒芬太尼)、七氟烷使用量,患者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及术后3、6、9、12h的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ore)评分及肌力分级等指标。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术后6、9、12h的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并且B组PACU、术后3h的肌力分级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在T0、T1、T2、T3时的H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时间,舒芬太尼、七氟烷使用量,PACU、术后3h疼痛VAS评分,术后6、9、12h肌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手术中应用0.35%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不仅能够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还能提供更长时间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三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锁骨骨折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 ,随机平分为A、B、C三组,每组30人,A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为横突点阻滞麻醉组,C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组.结果 C组的麻醉效果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都明显好于A组与B组.结论 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锁骨骨折手术的最有效麻醉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用于辅助臂丛麻醉时的镇痛效果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单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n=30),Ⅰ组麻醉前缓慢静脉推注帕瑞昔布钠40 mg,Ⅱ组不给任何镇痛镇静药物,两组均选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2组在进入手术室后(T0),麻醉后5 min(T1),手术开始切皮时(T2),手术30 min(T3)时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imetery,SpO2)及术中麻醉效果和术中加用芬太尼的情况。结果:Ⅰ组患者术中T1~T3时MAP、HR均明显低于Ⅱ组(P<0.05),而两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效果优于Ⅱ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用于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能够增加患者的配合程度,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Ⅱ组).分别于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2.0mg/kg,0.17%左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肌间沟注入.记录注药后15分钟(T0)30分钟(T1)时完全感觉阻滞的比较.结果:T0 、T1时Ⅱ组注药后上肢感觉的阻滞程度优于Ⅰ组.结论: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阻滞程度优于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和高位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麻醉中应用效果。方法:比较德清中医院2005-2012年间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和高位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患者的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组麻醉效果I级8/40,高位臂丛阻滞联合组麻醉效果I级26/40,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症:肌间沟臂丛联合组10/40,高位联合组4/40.结论:高位臂丛阻滞联合组比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组麻醉效果更好,且其副作用更少,建议对于锁骨中外侧骨折患者麻醉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11.
超声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应用到股神经的阻滞中.由于其可以实时显示局部麻醉药物的扩散情况,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很好地评估其阻滞效果,并且超声引导下可以相对容易地将导管置于股神经旁,能达到相对完善的术后镇痛效果.并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PNB)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基础。随着临床麻醉条件的改善,国内临床麻醉中全身麻醉的比例明显提高,神经阻滞麻醉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在国外,随着对疼痛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各种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的应用,PNB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舌咽神经痛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对舌咽神经痛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神经阻滞等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评价连续胫神经阻滞与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在跟骨手术术后镇痛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择期行跟骨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风险分级Ⅰ~Ⅱ级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腘窝后入路连续坐骨神经阻滞(A组)、胫神经阻滞(B组).定位成功后置入连续刺激导管,0.2%罗哌卡因背景量为5 ml/h.置管后12、24、48 h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肢体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辅助用药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每组30例.静息和运动12、24和48 h时点2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48 h内胫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均为90.0%,A组胫神经运动完全阻滞率为50.0%,B组为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48 h内腓总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为100.0%,B组为46.7%,A组腓总神经运动完全阻滞率为90.0%,B组为1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高于B组(P<0.05).2组患者48 h辅助用药和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胫神经阻滞可以为跟骨手术提供良好的镇痛,同时可以降低腓总神经阻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型神经阻滞针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应用中的优势。   方法  选择2020年1—5月在延安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榆林市第一医院择期行桡骨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使用普通神经阻滞针行锁骨上臂丛阻滞的对照组(C组,30例)、使用新型神经阻滞针行锁骨上臂丛阻滞的观察组(N组,30例)。在超声引导下,观察2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置管成功率、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率、辅助镇痛药使用剂量、术后镇痛泵使用效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围术期神经损伤、穿刺部位有否感染、患者满意度。   结果  超声引导下,C组锁骨上臂丛阻滞操作时间为(9.3±1.6)min,长于N组麻醉操作时间[(6.2±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对照组无置管操作,术后镇痛采用静脉镇痛泵PCA。2组患者术后镇痛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后随访,N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毕48 h患者满意度调查,C组评分[(8.2±0.3)分]低于N组[(9.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组患者均未发现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及穿刺置管部位感染、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结论  新型神经阻滞针行锁骨上臂丛阻滞在桡骨骨折术患者中是更高效、安全的麻醉操作方式,具有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为临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在急诊膝关节以下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小腿、足部或膝关节外伤拟行清创缝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行患侧股神经和腘窝坐胃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定位穿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定位。在穿刺点注入1.5%利多卡因,30 min内每5 min观察一次阻滞的效果。记录局麻药物起效时间,观察阻滞效果、镇痛维持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局部麻醉药的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超声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比传统阻滞方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20.

Background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is challenging. The aim of treatment is alleviation of symptoms in an attempt to increase functional capacity.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such as chemical neurolysis are adopted when other techniques fail to provide adequate pain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