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观察健康婴儿母乳及配方乳两种不同喂养方式下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 ,分析婴幼儿饮食与肠道菌群形成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 16SrRNA ,经与标准曲线对照计算细菌数量 ,对 71名母乳喂养婴儿和 60名人工喂养婴儿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定量检测。 【结果】 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定植过程。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高 (P<0 .0 5 ) ,而大肠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低 (P <0 .0 5 )。 【结论】 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测定肠道菌群的数量是一种简便、快捷、特异性好的方法。婴儿期肠道菌群仍处于动态演替过程。不同的喂养方式对肠道菌群有影响 ,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2.
喂养方式对婴儿睡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喂养方式对婴儿睡眠障碍的影响。 【方法】 对 2 0 0 3年 9~ 11月来成都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 6~ 12个月婴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6~ 12月婴儿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 :入睡困难包括睡眠时间不足 (5 2 .17% ) ,频繁夜醒 (68.11% ) ;病态睡眠包括先天性疾病 (4 .3 4% ) ,其他疾病 (10 .14 % ) ,而异态睡眠未见。在与正常小儿的比较中 ,母乳喂养、定时喂奶开始时间、断夜间奶时间较晚及与父母同睡一床、身高的发育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为了尽快让婴儿建立规律睡眠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喂养 ,开始定时喂养的时间和断夜间奶的时间不宜过晚 ,且父母与婴儿尽量分床睡。  相似文献   

3.
喂养方式对6个月内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0~6月龄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陕西彬县、长武两县随机抽取健康单胎新生儿及其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以体格测量方法评价婴儿营养状况。【结果】1 249例婴儿及其家庭参加调查,婴儿母乳喂养率为97.28%,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65.49%;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婴儿体重、身长、上臂围在1、3、6月龄时均显著高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P<0.05);纯母乳喂养婴儿各种疾病患病率在1、3、6月龄时均显著低于非纯母乳喂养婴儿(P<0.05)。【结论】母乳是婴儿最适宜的食品,能完全满足4~6月内婴儿的生长发育需求。普及科学喂养知识,提倡母乳喂养,将有助于提高当地婴儿的体格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桐乡市0~3岁婴幼儿体格发育水平、喂养方式及贫血患病情况,为今后儿童保健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06年出生的婴儿25 451名进行体格发育监测,详细调查1岁内喂养情况,定期检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结果】1)通过大样本监测(总计162 247人次),桐乡市0~3岁婴幼儿体重发育指标良好,身长发育水平略低于《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下称《标准》);2)贫血患病率42 d为2.3%(566/24 498),12个月为25.3%(2 581/10 188),24个月为14.1%(2 205/15 667),36个月为12.7%(1 168/9 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222.4,P0.01);3)婴儿42 d母乳喂养率为92.3%,3个月为86.2%,6个月为71.0%。【结论】桐乡市0~3岁婴幼儿体格发育总体水平较好;强化1岁内半固体、固体食物的合理添加是降低婴幼儿贫血患病率的关键;促进母乳喂养必须综合干预,呼吁政府延长产假时间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切实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5.
昆明市婴幼儿喂养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昆明市婴幼儿喂养情况,为合理喂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5年昆明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有关喂养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昆明市城、郊4月内母乳喂养率分别为55.17%、69.87%,4~6月婴儿辅食添加率城郊分别为76.00%、66.00%,各类辅食添加郊区多晚于城区。婴幼儿喂养情况城郊差异仍然明显,与1995年相比,婴幼儿喂养改善不明显。【结论】昆明市婴幼儿喂养主要问题是母乳喂养率较低,城郊婴儿辅食添加存在过早现象,改善的关键是广泛、深入地宣传科学喂养知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贫困地区农村6~23月龄婴幼儿的贫血情况,以及出生后0~6个月的喂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对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甘肃贫困地区农村6~23月龄婴幼儿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信息,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6~23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58.2%,男童贫血患病率(61.0%)趋势高于女童(5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月龄组婴幼儿的血红蛋白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5.206,P<0.01),6月龄开始婴幼儿血红蛋白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到12月龄时最低,从15月龄开始血红蛋白水平随月龄的增长开始逐渐升高。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与贫血患病率是一致的,6!月龄婴儿的贫血患病率较高,12~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达到最高,12~月龄后随月龄的增长患病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和贫血患病率有显著差异(χ2=9.245,P<0.05),人工喂养儿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混合喂养儿和母乳喂养儿,贫血患病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χ2=8.529和7.173,P<0.05)。家庭经济状况与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F=0.637,P值均P>0.05);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贫血患病率趋于较低(χ2=1.666,P>0.05)。结论婴儿12月龄!时血红蛋白含量最低和贫血率最高,人工喂养儿贫血患病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家庭经济状况对贫血患病率的影响不明显。提示应关注和改善6月龄以上婴幼儿的铁营养状况和贫血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武汉市江汉区0~18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及食物转换现状,为制定改善婴幼儿喂养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武汉市江汉区两个社区,将常住的0~18月龄婴幼儿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抚养人进行婴幼儿喂养情况的问卷调查。 【结果】 <4个月、4~6月、6~9月、9~12月婴儿的母乳喂养率分别为:80.95%、66.67%、45.46%和26.61%;断乳的首要原因为母乳不足(74.29%);<4个月、4~6月、6~9月、9~12月婴儿的食物转换率分别为:12.70%、58.82%、99.09%和99.08%;在已引入辅食的婴儿中,60.39%的婴儿首次引入时间在4~6月;动物性辅食的引入频率较低。 【结论】 婴儿母乳喂养率有待提高,食物转换方面存在转换时间不合理及动物性辅食引入频率较低的问题,应进一步开展母乳喂养及食物转换的宣传教育,指导抚养人进行科学喂养,以促进婴幼儿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0~6岁儿童保健状况,掌握儿童保健中的薄弱环节,为制定科学的保健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6-2009年在本院参加儿保系统管理的3 278名0~6岁儿童的保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儿童主动定期体检率为84.53%,呈逐年提高的趋势(P<0.01);1岁内婴儿主动定期体检率较高,随年龄增长体检率下降(P<0.01)。体重低下率为12.60%,生长迟缓率为23.12%,营养不良以生长迟缓为主。1岁~、2岁~组体重低下、生长迟缓率较高,6月内婴儿较低(P<0.01)。贫血患病率为17.33%, 1岁~、2岁~组患病率最高,6月内婴儿患病率最低(P<0.01)。 【结论】 应全面加强婴幼儿喂养知识和保健知识的宣传与指导,使儿童家长树立科学喂养理念,积极主动参与儿童保健,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0~18月龄婴幼儿不同食物转换模式及对其体格发育的影响,为促进婴幼儿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广东省城市、城镇、农村3 844名婴幼儿,对其食物转换现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婴幼儿体格发育情况。【结果】1)在4~6月龄间引入其他食物的婴幼儿体格发育优于4月龄前或晚于6月龄引入其他食物者;2)仅引入谷类或者谷类加蔬菜水果的婴幼儿身长、体重、头围、胸围、上臂围值小于引入谷类+其他2种以上食物者,仅引入谷类的婴幼儿体重、胸围、上臂围值也小于引入谷类+肉/蛋的婴幼儿;3)引入汤的0~10月龄婴幼儿Z分显著低于未引入汤者;引入凉茶的0~5月龄婴儿的HAZ、WAZ及6~18月龄婴幼儿的WAZ、WHZ均显著低于未引入凉茶者。【结论】婴儿引入其他食物时间宜在4~6月龄;引入多样化的食物较仅引入植物性食物更利于婴幼儿的体格发育,引入凉茶或汤是不利于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喂养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身心发育的影响。方法对本院儿童保健门诊足月出生的正常体重儿816例,按喂养方式不同分2组,母乳喂养组(617例),人工喂养组(199例),比较2组婴儿不同喂养方式及时间点的体重、身高、患病率、智能发育等情况的差异。结果母乳喂养组婴儿在出生后42d,3个月、6个月三个不同的时点的身高、体重均高于人工喂养组(P〈0.01);6个月内母乳喂养组婴儿呼吸道疾病和腹泻的发病率低于人工喂养组(P〈0.01);2组婴儿3个月、6个月时的智能测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组婴儿生长发育及机体免疫力优于人工喂养组,但对婴儿早期智力的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岁婴儿体格发育、心理发展与家庭喂养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7例1岁±15 d婴儿进行体格及心理发育指标测评和家庭喂养行为调查与评分,评价家庭喂养行为对婴儿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喂养行为平均得分43.72±5.31(满分60分),以x--s=38.41为分界线,A组(≥38.41)为合理喂养组,共52例(53.6%);B组(38.41)为不合理喂养组,共45例(46.4%)。以Kaup指数评价婴儿营养状况,A组营养正常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B组婴儿存在更多肥胖倾向(P0.01)。婴儿Gesell发育量表适应性、语言、社交评分A组高于B组;该三项评分与喂养行为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不良喂养行为是导致婴儿肥胖倾向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喂养行为能促进婴幼儿心理发展,应建立喂养行为监测和干预计划,促进婴幼儿早期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婴儿早期喂养方式对其睡眠状况及相关睡眠行为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家长睡眠日记方法收集524名足月婴儿出生至4月龄共8次睡眠和喂养的相关信息,并在生后第4周和第3个月时完成婴儿睡眠行为方式的调查。选择广义线性模型及χ2检验方法探索婴儿喂养与睡眠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部分母乳喂养婴儿白天和24 h睡眠时间比例分别比完全母乳和配方奶喂养婴儿少4.2%、5.2%和1.6%、2.4%,但完全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方式婴儿上述两项指标平均水平相似;配方奶喂养婴儿夜醒次数要少于其他两种喂养方式。在睡眠养育行为上,三种喂养方式婴儿均偏向于同床睡眠及较高比例的入睡和夜醒后的安抚需求,但入睡时具体安抚方式选择存在差异。 【结论】 部分母乳喂养婴儿自我入睡能力、睡眠长度以及睡眠质量均比其他两种喂养方式婴儿差,如何改善并促进其睡眠健康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影响我国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的围生期因素。 【方法】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全国69 个市(县、区)6~24月龄婴幼儿4 017名,采用中国婴幼儿喂养困难评分量表评估其喂养困难状况,并采用自制问卷对围生期情况进行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婴幼儿喂养困难相关的围生期因素。 【结果】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早产、低出生体重、高胆红素血症及新生儿窒息是喂养困难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围生期情况对喂养困难发生有重要影响。规范母亲孕期保健、预防新生儿期疾病发生是降低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贫血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血红蛋白<110 g/L做为儿童贫血诊断标准。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贫血率。问卷调查对朝阳区490名5岁以下流动儿童进行健康状况调查。 【结果】 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5.71%,1岁以下婴幼儿患病率最高,为14.77%。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下降。母亲的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和每月孩子的消费与儿童贫血的发生无显著相关;经单因素分析,1岁以下、低出生体重、0~6月龄儿童非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导致儿童贫血患病率高发。经多因素分析,出生低体重、未添加辅食、过去两周是否有腹泻和呼吸道疾病以及是否纯母乳喂养是儿童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 【结论】 流动儿童喂养存在不合适之处,建议相关部门重视流动儿童及乳母的卫生保健服务,指导婴幼儿合理喂养,提高流动儿童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婴儿喂养方式对婴幼儿患支气管哮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婴儿喂养方式与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方法:选择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病例200例及其他疾病住院婴幼儿30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出生4个月内的喂养方式进行统计,比较支气管哮喘患儿和其他住院患儿的母乳喂养率。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母乳喂养率为71.0%,普通住院患儿母乳喂养率为82.3%,两组母乳喂养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母乳喂养能减少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早期喂养方式对0-3岁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2008年对辽宁省本溪市某镇医院101名新生儿进行0~6月喂养方式调查和身长、体质量测量,并追踪至2岁和3岁进行体格测量。以6个月时喂养方式为分组依据,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2岁和3岁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结果 3个月时婴儿母乳喂养率为41.6%,6个月时下降为0;6月时不同喂养方式对0~3岁婴幼儿身高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人工喂养组3岁幼儿体质量明显高于混合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乡镇婴儿母乳喂养率很低,早期喂养方式对3岁时幼儿体质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市6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状况,分析其与婴儿体格发育的关系。【方法】以2005年北京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资料中全部6月内婴儿为研究对象,对母乳喂养信息和身长、体重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1)4月内母乳喂养率87.6%,纯母乳喂养率57.4%,部分母乳喂养率30.3%,人工喂养率12.3%,4~6月分别为76.4%、13.5%、62.9%和23.6%;喂养方式城郊差异仍然存在;纯母乳喂养率较10年前下降。2)纯母乳喂养组1~4月婴儿的年龄别体重大于部分母乳喂养组,部分母乳喂养组高于人工喂养组。【结论】纯母乳喂养是北京市4月内婴儿喂养的主要方式,4~6月内婴儿多数采取了部分母乳喂养的方式;喂养方式与儿童早期体重有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父母的学历和喂养方式对婴儿早期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提高对婴儿早期神经、心理发育的重视程度。【方法】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检测,选择2007年7月—2009年3月在本科健康中心做体检的正常婴儿,共925例,年龄在20.9~22.0周,按父母双方学历均是本科以上与否分两组;再按母乳喂养、配方奶粉喂养和混合喂养分别进行比较。【结果】父母双方均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婴儿的测查结果明显好于父母双方一方是本科以下学历婴儿的检测结果;母乳喂养组五项检测结果与配方奶粉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父母均是本科以上学历的婴儿Gesell检测结果比较好,考虑可能与家长对婴儿早期训练的重视程度比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疆部分地区0~18个月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婴幼儿贫血现状,为防治HIV暴露婴幼儿贫血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与现况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研究现场0~18个月龄HIV暴露婴幼儿及其看护人进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调查155名0~18个月龄HIV暴露婴幼儿及其看护人,其中婴幼儿总贫血患病率为16.77%,0~6月龄、7~12月龄、13~18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分别为6.12%、22.00%、21.43%,7~18月龄婴幼儿患病率明显高于6月龄内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婴幼儿月龄大、家庭经济状况差、低出生体重是HIV暴露婴幼儿的患贫血危险因素.结论 HIV暴露婴幼儿6月龄后贫血患病率明显升高,与婴幼儿家庭经济状况、出生体重、辅食添加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建议加强对婴幼儿家长的喂养咨询指导,提高家长科学喂养技能,教会其科学合理的辅食添加方式,另外提供一些铁强化食品、营养包等营养补充剂,增加铁摄入量,从而防止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超声骨强度测定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婴幼儿骨强度现状,探讨影响婴幼儿骨强度的相关因素。【方法】用定量超声仪对1729名婴幼儿进行骨强度测定并进行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1091名(63.1%)婴儿的骨强度在正常范围,骨强度减低者以轻度为主,影响婴幼儿骨强度的因素为性别、年龄、是否服用维生素D及钙剂、喂养方式、有无佝偻病症状体征。【结论】婴幼儿骨强度大多数在正常范围,临床应重点关注小年龄婴儿,及时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有利于提高婴幼儿的骨强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