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运才  张颖芳 《解剖学报》1997,28(2):142-146
为探讨听源性惊厥点燃和前脑结构的关系,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体视学分析,研究Wistar种系的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惊厥和点燃后,前脑结构内c-fos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1.正常Wistar大鼠接受一次强音刺激后,海马,齿状回,杏仁核,内嗅皮质,嗅周皮质和额-顶皮质内未见Fox阳性神经元;2.P77PMC大鼠一次惊厥后,除海马,齿状回外,上述被检各区内可见广泛的Fos阳性神经元,其分布具有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以遗传性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为对象,发现听源性惊厥可诱导大鼠脑内c-fos基因快速、大量、短暂性表达。c-fosmRNA分布于大脑皮层、梨状皮层、杏仁香体、海马齿状回、上丘脑、背侧丘脑、正丘脑部分核团、下丘、蜗神经核蓝斑及小脑等处。惊厥后皮层下结构中c-fos基因表达变化程度超过皮层的变化,尤其是下丘,蜗神经与惊厥时程有明显关系。推测皮层下结构对听源性惊厥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以遗传性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为对象,发现听源性惊厥可诱导大鼠脑内c-fos基因快速、大量、短暂性表达。c-fosmRNA分布于大脑皮层、梨状皮层、杏仁复合体、海马齿状回、上丘脑、背侧丘脑、下丘脑部分核团、下丘、蜗神经核、蓝斑及小脑等处。惊厥后皮层下结构中c-fos基因表达变化程度超过皮层的变化,尤其是下丘、蜗神经核与惊厥时程有明显关系。推测皮层下结构对听源性惊厥的发生有重要意义。P<0.01讨论本文结果说明听源性惊厥同其它因素诱导的惊厥一样[3],可诱导大鼠脑内c-fos基因的表达,表达涉及到大脑皮层、海马齿状回、丘脑、下丘、蜗神经核等结构,其中以皮层下结构如丘脑、下丘、蜗神经核表达变化最显著。原位杂交显示的c-fos基因表达特征类似于Northern杂交结果即快速、大量和短暂性。由于不同部位在惊厥活动中的作用差别,因此用原位杂交可以显示每一结构内c-fos基因表达特点。如在惊厥后30min,海马齿状回中70%以上的神经元单位胞质面积上银粒计数超过20个,而梨状皮层及运动皮层仅占5~13.8%。有报告指出海马齿状回为钙离子通道和NMDA受体高密度区域[4],推测Ca2+和NMDA?  相似文献   

4.
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了室旁核内一氧化氮合酶在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和正常Wistar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的分布和变化.结果显示:在惊厥发作的大鼠,室旁核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光密度值明显高于非惊厥发作的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和正常Wistar大鼠。提示室旁核内的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惊厥应答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听源性惊厥点燃和听觉核团的关系,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体视学分析,研究了Wistar种系的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惊厥和点燃后听觉核团内c-fos表达的差异。在内侧膝状体背侧核和蜗神经背核,Fos标记细胞无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听源性惊厥导的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6.
运用FOS免疫组化结合NADPH-d组化双重标记技术,研究了soman诱发惊厥大鼠杏仁核内c-fos高表达神经地与NADPH-d阳性神经元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soman诱发惊后的1.5和48h,杏仁核族凤c-fos呈现持纽过度表达。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具有显著的亚核定位特征。  相似文献   

7.
实验用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介质N-氨基-D-门冬氨酸诱导大鼠下丘脑内c-fos的表达。N-氨基-D-门冬氨酸注射大鼠皮下后,观察了fos阳性细胞在下丘脑内开始出现与消失的时程相关以及在下丘脑内的分布,结果表明:给N-氨基-D-门冬氨酸后30发开始出现fos阳性细胞,1 ̄2小时达高峰,4 ̄8小时消失,fos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视上核、室旁核和弓状核,视上核和室旁核中fo  相似文献   

8.
SOMAN诱发惊厥大鼠丘脑内c-fo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BC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Soman诱发大鼠产生强直阵挛性惊厥后的c-fos原癌基因在丘脑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低剂量Soman中毒但未出现惊厥的动物和戊巴比妥抗惊厥的动物丘脑内都未见c-fos表达的增加。而致惊厥的动物则从惊厥1h至3h,丘脑内c-fos表达均有显著增加,表达呈恒定的核特异定位分布。出现群集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核团是:丘脑中线核群的丘脑室旁核、菱形核、粘合核;板内核群的中央旁核、中央内侧核和中央外侧核;丘脑前核诸亚核以及丘脑网状核。上述结果表明,丘脑非特异性核团的协同活动以及丘脑前核可能参与惊厥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用ABC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Soman诱发大鼠产生强直阵挛性惊厥后的c-fos原癌基因在丘脑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低剂量Soman中毒但未出现惊厥的动物和戊巴比妥抗惊厥的动物丘脑内都未见c-fos表达的增加。而致惊厥的动物则从惊厥1h至3h,丘脑内c-fos表达均有显著增加,表达呈恒定的核特异定位分布。出现群集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核团是:丘脑中线核群的丘脑室旁核、菱形核、粘合核;板内核群的中央旁核、中央内侧核和中央外侧核;丘脑前核诸亚核以及丘脑网状核。上述结果表明,丘脑非特异性核团的协同活动以及丘脑前核可能参与惊厥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11.
实验用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介质N-氨基-D-门冬氨酸诱导大鼠下丘脑内c-fos的表达.N-氨基-D-门冬氨酸注射大鼠皮下后,观察了fos阳性细胞在下丘脑内开始出现与消失的时程相关以及在下丘脑内的分布.结果表明:给N-氨基-D-门冬氨酸后30分开始出现fos阳性细胞,1~2小时达高峰,4~8小时消失.fos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视上核、室旁核和弓状核,视上核和室旁核中fos阳性细胞分别占细胞总数的57.8%和63.6%,在弓状核中占细胞总数的60.6%.  相似文献   

12.
听源性惊厥发作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c-fos基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猛  许鹿希 《解剖学报》1999,30(3):206-210,I005
目的 探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与听源性惊厥的关系。方法 用神经细胞Z(Nissl)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听源性惊厥发作后易感大鼠(P77PMC)PAG内即早基因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 听源性惊厥发作2h后,P77PMC大鼠PAG的背侧亚区及背外侧亚区,尾侧段腹外侧亚区内出现大量Fos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典的神经细胞染色技术,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对正常大鼠和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以及点燃后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神经元的形态学指标和分布密度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三种大鼠导水管周围灰质各节段、各亚区内神经元的平均直径、胞体椭圆率和面数密度等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提示,导水管周围灰质内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可能与听源性惊厥易感性及听源性惊厥点燃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与运动疲劳的关系,采用雄性大鼠经 4周大强度游泳训练制成运动性疲劳模型,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两核中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状况,并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疲劳组大鼠两核中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阳性产物面积均大于对照组 (P<0. 001 ),即两核中nNOS出现上调。结论: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中的nNOS神经元与运动疲劳的形成密切相关,NO可能在两核对疲劳应激反应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突触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猛  许鹿希 《解剖学报》1999,30(3):211-214,I005
目的 分析正常及点燃后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突触密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结果 正常和点燃后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AG内突触素P38凤应产物的校正光密度值(COD)均显著高于正常Wistar大鼠;点燃后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AG背侧及背外侧两个亚区内突触素P38免疫反应产物的COD去值显著高于正常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  相似文献   

16.
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点燃后海马结构内的突触素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运才  于恩华 《解剖学报》1997,28(3):234-237
为探讨听源性惊厥点燃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体视学分析,研究了Wistar种系的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惊厥和点燃后海马结构内突触素p38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1)P77PMC大鼠1次惊厥后,海马结构内p38免疫反应产物呈明显的板层样分布;(2)P77PMC大鼠点燃后,p38免疫反应产物的定位分布与1次惊厥后相比较,没有明显改变,但是,p38免疫反应产物的密度普遍增  相似文献   

17.
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上丘突触素P38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恩华  刘猛 《解剖学报》2001,32(2):114-116,T003
目的:探讨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上丘突触密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结果:P77PMC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上丘浅层和深层的P38免疫反应产物校正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正常Wistar大鼠,结论P77PMC大鼠上丘突触密度的改变可能与听源性惊厥易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体视学分析,研究了Wistar大鼠的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惊厥和点燃后海马结构内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1)P77PMC大鼠一次惊厥后,海马结构内有广泛的生长相关蛋白免疫反应产物沉积,其分布呈板层样;(2)P77PMC大鼠点燃后,生长相关蛋白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特征与一次惊厥后相比较,无明显变化,但是,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层生长相关蛋白免疫反应产物的光密度值显著增加(P<0.01)。结果表明,听源性惊厥点燃能够诱导海马结构内生长相关蛋白表达增加。本文还对生长相关蛋白表达增加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