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将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自然“六气”反常太过即变成六种致病因素,中医统称为“六淫”。 病人一觉醒来口眼歪斜,中医称  相似文献   

2.
暑温署温是发于夏季的急性热病。临床以突然发病、身热、痉厥、津液易伤,传变迅速为特征。《素问》简名为“暑”或叫“伤暑”。署亦名“喝”。《金匮》以痉湿喝同论。小儿肌肤脆嫩,神气最怯,不奈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尤易罹惠,且易见窍闭动风,气阴欲脱的危候。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雷少逸《时病论》谓:“暑邪袭人。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风、暑温、暑咳、暑瘵之异”。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概括了暑的发病与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3.
读您刊1981年12期有的文章说:“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而言”。显然,将六淫与六气相混淆。笔者认为,两者必须予以辨别。众所周知: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六气的变化已形成了与  相似文献   

4.
暑温证治     
前言暑温是发生在夏秋暑季的一种热病。清代吴鞠通说:“后夏至温盛为热,热盛则湿动,热与湿搏而为暑。”“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病成。”“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因此,暑温病的成因是“热与湿搏”而热胜于湿所致,这点是必须首先加以明确的。现代所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很多地方和暑温病相似。从季节上看,  相似文献   

5.
<正>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正常的暑热称为六气,若暑热太盛,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暑邪,是为六淫,为夏季重要的致病外因。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为阳邪。其致病可出现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状。暑邪升散,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易升易散,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  相似文献   

6.
《汤头歌诀》曰:“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之谓。”中医自古有“暑为阳邪”之说,既然暑为阳邪,那么如何理解暑为阴证呢?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三:其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其二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其三暑多挟湿。暑之为病有:伤暑、中暑、暑湿、暑厥、暑秽、暑痫、暑风、暑瘵、暑湿病等。然暑病虽繁,可以阴阳以别之,有阳暑阴暑之分。阳暑者,由外感暑热之邪所致,即古人所言“暑月受热,故名阳暑”。症多见:身热心烦,汗出口干,神昏瘛疒从,舌红,苔薄黄,…  相似文献   

7.
中医一般所谓的暑症,其所包括范围甚广,广义言之,凡属夏季之一切热性病,均可以包括在暑症范围之中,素问热病论谓:“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署。”王綸明医杂著谓:“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乃因暑而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吴鞠通温病条辨谓:“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景岳全书谓:“暑本夏月之热病,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温病、翟乱吐泻,腹痛泻  相似文献   

8.
<正>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危害儿童的最大疾病之一,是流行于夏秋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呕吐、抽风、嗜睡、惊厥等。根据本病的流行季节及临床表现,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暑温”、“暑风”、“暑厥”、“暑痉”等病症。根据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系属“暑证”范畴。在证候上就要针对暑邪,分别在卫、在气、在营、在血、以及有汗无汗,痰多痰少,  相似文献   

9.
下利,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后世多分而论治。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证,苗医称为“水泻痢”。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的疾病,苗医称为“脓血痢”,大便有赤血者称为“红痢症”,大便为白色脓冻者为“白痢症”。苗医认为湿、暑为下利主要病因,归为热病范畴,治疗多用冷药。现将苗医治疗下利的常用药物及方剂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暑必挟湿”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来的。他认为暑邪致病一是“夏暑发自阳明”,一是“暑必兼湿”,指出了治疗暑病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丛柏艳 《河北中医》2011,33(7):1015-1016
风、寒、暑、湿、燥、火统称六淫。暑是夏季的主气,暑邪是夏季常见的致病邪气,夏天感受暑热邪气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均称为暑病。暑为阳邪,暑性升散,故暑病之性炎热,易伤津耗气扰神,多兼夹湿为其特点,治暑病应根据病因和病证特点,结合患者体质强弱、  相似文献   

12.
倪合一 《气功》2011,(7):628-629
每到夏天,总有一些人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感到全身困乏,懒洋洋地不想动弹,也不爱吃饭,身体消瘦。看似有病,查无发现。中医称其为“暑伤气”,民间则称为“夏困”。因为气是无形的。属于功能性,不像器质性疾病容易查到。气乃生命的动力,总称为“元气”,  相似文献   

13.
“暑滞肺络”是清代医家王孟英在注释薛生白《湿热病篇》中“暑入肺络”时提出来的。针对薛生白“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眠者,暑邪入于肺络,宜葶苈子、枇杷叶、六一散等”的论述,王氏注释道:“人但知暑伤肺气则肺虚,则不知暑滞肺络则肺实,用葶苈引滑石直泻肺邪,则病自愈。”  相似文献   

14.
《新中医》1973,(2)
一、对用“下法”治疗的看法乙脑属于中医的暑病范畴。中医治疗暑病的基本法则多推崇叶天士所引述张风逵的《伤暑全书》的几句话:“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甘敛阴,不必用下”。我们的看法是,暑病多有可下之证,尤其是乙脑,用下法  相似文献   

15.
导师巴坤杰教授,精研方药,工于临床,早年受业新安名医方乾九,熟读《时病论》;从医50年来,于清凉涤暑法治疗时病高热有所发挥.兹据所授整理,陈述如下.1 清凉涤暑法概况清凉涤暑法为清·雷率创定,方见《时病论》卷三.雷丰,字少逸,为新安名医程芝田再传弟子.雷氏制方严谨,“所用诸药,全细心参究,不敢随意妄用以误人”.清凉涤暑法方药:滑石9g(水飞),生甘草2.4g,青蒿4.5g,白扁豆3g,连翘9g(去心),白茯苓9g,通草3g,加西瓜翠衣1片入煎.方治“暑温暑热、暑泻秋暑”,《时病论》伤暑、冒暑、暑温、秋暑、暑泻、暑痢诸病中均见应用,且为治暑“通用之定法”.  相似文献   

16.
根据祖国医学的记载,“乙脑”属于温病范畴。相当于温病中“暑温”、“暑风”、“暑痉”,而其辨证历来以卫气营血为纲。笔者在近几年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47例中,感到温病的“卫、气、营、血”虽然符合“乙  相似文献   

17.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4,(7):594-595
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大自然之中。自然界具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中医称其为“六气”。“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但是,当这六种气候发生过度或不足的变化时,即可导致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火邪即是其中常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谈谈暑热症     
乃六气之一,因于暑致病的称为暑病。金、张元素将暑划分为阴、阳二证,厥后诸家又有阴暑、阳暑、中署、伤暑、冒暑、伏暑、暑温、暑风、暑瘵等等不同分类。这对辨别暑病轻、重、变、兼各证及在指导论治方面,应该说是一大发展,但是,也正因这样,反把暑病最基本的特性,混淆不清。我在这里想着重讨论一下暑的特性及其本证是什么?照我看,最能确切地反映暑的涵义及暑病的临床特征,应该是暑热症。  相似文献   

19.
暑温,古称“暍病”。《淮南子·人间》有“武王荫暍人于樾下”的记载。《北齐书·后主纪》曾记有“六月游南苑,从官暍死者六十人”。《素问·热论篇》曰:“凡病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可见古人很早就对暑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朱顏 《中国中药杂志》1959,5(6):265-265
<正> 中暑是一种由高热环境引起的病症,容易發生于夏天气候炎热的季节,特别是温度和湿度都高的天气。社国医学关于中暑的記载,最早見于黄帝内經,例如:“因于暑、汗、煩则喘喝,靜則多言”(素問生气通天论),“夏伤于暑”(同上)“,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热論)等等。尔汉张仲景伤寒论中又有“中(日曷)”、“中热”等名称。明朝万历年間(公元16世耙)張鳳逵写了一部防始中暑的专书,叫“伤暑全書”,論述了“暑症”、“暑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