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经白细胞介素2(IL-2)体外培养后具有很强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且有一定的靶细胞特异性,其抗肿瘤效果强于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即LAK细胞(P<0.01)。从瘤体中新鲜分离到的TIL对自体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极低,经IL-2体外培养后,其杀伤活性逐渐增高,以培养至7~25d的杀伤活性最强,这与IL-2使TIL分泌3种抗癌淋巴因子包括IL-2、IFN-γ、淋巴毒素(LT)增加有关。体外培养25d后,TIL的抗肿瘤活性下降,实验表明这与培养过程中TIL的Lyt-2~+细胞(Tc)减少而L3T4~+细胞(T_H)增多有关。TIL经冻存复苏和IL-2体外培养后仍保持很强的抗肿瘤活性,冻存前后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这为间断地运用TIL治疗复发性、晚期肿瘤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CD_3AK抗CD3单克隆抗体)的活化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以不同的肿瘤细胞为靶细胞,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效应细胞,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抗CD3单克隆抗体和/或IL-2进行激活,用MTT法观察细胞毒杀伤作用。结果:CD3AK的扩增率较LAK高一个数量级,且对不同的肿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其18h杀伤均大于4h。结论:由于CD3AK较LAK对IL-2的需要量少,扩增率高,而比LAK更有临床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CD3AK细胞的培养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体外扩增经CD3单抗(CD3McAb)活化的杀伤细胞(CD3AK),并测定其抗肿瘤细胞作用和表型变化。方法 取13例肺癌和2例肝癌病人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取淋巴细胞,以CD3McAb和IL-2作为诱导剂,采用液相三步扩增方法扩增培养,并分别用MTT和IFA法与自体LAK对照细胞比较细胞动力学、细胞毒作用和表型变化。结果 CD3AK细胞扩增速度、数量和抗肿瘤活性均优于自体LAK细胞,其表型  相似文献   

5.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在体外rIL-2培养下,可粘附到塑料板或玻璃瓶上,在除去非粘附性淋巴细胞后,粘附性LAK细胞(A-LAK)在rIL-2存在的条件下,4天内可迅速扩增36倍,与LAK细胞抗瘤活性相比,A-LAK细胞抗瘤活性明显增强,培养20天后其抗瘤活性仍可达33%,从形态学分析,A-LAK细胞主要由大颗粒淋巴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6.
用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IL 2),加细胞毒细胞分化因子(CCDF),激活淋巴因子诱导的细胞毒细胞(LICC)。结果发现:IL 2与CCDF在诱导LICC中有协同作用,CCDF不同于IL 2、IL 1。LIC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和组织来源的限制性,既能杀伤自然杀伤细胞(NK)敏感的靶细胞,也能杀伤与NK相抵抗的靶细胞,不损伤正常淋巴母细胞。不同NK活性小鼠中诱导的LICC无明显差别。LICC与L_(783)肿瘤细胞混合接种小鼠能明显延长患鼠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诱导方法对LAN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体外诱导LAK细胞,采用3H-TdR释放法测定LAK活性。结果;(1)PBMC诱导3h后,LAK活性高于或至少不低于24~72h者;(2)PBMC诱导3h后洗去游离的rIL-2,并不影响继续诱导LAN细胞活性;(3)PBMC分离后以清洗2次为佳;(4)PBMC用正常人血浆培养比用肝炎病人自体血浆培养诱导的LAK活性高。结论:在本试验系统中,PBMC分离后,清洗2次,以正常人血浆经IL-2诱导3h为最佳回输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脾LAK细胞对不同的T淋巴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低浓度的重组人白介素-2(rhIL-2)诱导的胎脾LAK细胞杀伤两种不同的T淋巴白血病细胞系MOLT-4和HPB-ALL的51Cr释放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的LAK效应细胞和靶细胞比(ET)条件下,胎脾LAK细胞对两种不同的T淋巴白血病细胞杀伤能力随ET的增大而增强(P<0.01).相同ET比时,对MOLT-4的杀伤显著强于对HPB-ALL的杀伤(P<0.001).各ET比的平均杀伤率MOLT-4为(58.24±12.93)%,HPB-ALL为(34.33±13.20)%(P<0.001).结论胎脾LAK细胞对不同的T淋巴白血病细胞的杀伤能力存在着差异,其可能与T淋巴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关.ET比越大,杀伤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低浓度(200 U/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γIL-2)体外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研究了体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对传代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机理。倒置显微镜卜观察。LAK细胞可在体外增殖,较一般淋巴细胞体积增大3~7倍,且在培养96 h后,可见分裂象。在LAK细胞与瘤细胞共育时,LAK细胞对瘤细胞有显著的趋向性,首先接近包围瘤细胞,然后裂解为小效应细胞,攻击进入瘤细胞浆内,致其崩溃死亡。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对乙肝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活性,研究了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单独及不同组合时,所诱生的LAK细胞对HepG2细胞和22l5细胞的杀伤活性,并初步研究了LAK细胞的活化及杀伤机制。结果表明:三种细胞因子的组合诱导较两种细胞因子组合好,而两两组合又较单独诱导好;另外,IL2单独诱导时,随其剂量的增加,细胞表面IL2受体(IL—2R)表达量也增加,细胞内溶酶体含量也增加,其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也增加,均呈正相关。提示IL—2R和溶酶体可能参与LAK细胞的活化和杀伤机制。  相似文献   

11.
胎脾LAK细胞杀伤不同的B淋巴白血病细胞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 L AK细胞对不同的 B淋巴白血病细胞的杀伤能力存在着差异的机理。方法 :采用低浓度的重组人白介素 - 2 (rh IL- 2 )诱导的胎脾 L AK细胞杀伤 B淋巴白血病细胞系 Daudi和 Bri- 8的 5 1 Cr释放实验。结果 :发现在不同的 L AK效应细胞和靶细胞比 (E∶ T)条件下 ,胎脾 L AK细胞对两种不同的 B淋巴白血病细胞的杀伤能力随E∶ T比的增大而增强 (P<0 .0 1)。在相同 E∶ T比时 ,对 Daudi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对 Bri- 8的杀伤率 (P<0 .0 0 1) ,各 E∶ T比的平均杀伤率 Daudi为 (6 7.40± 11.5 5 ) % ,Bri- 8为 (34 .13± 12 .76 ) % (P<0 .0 0 1)。结论 :胎脾 L AK细胞对不同的 B淋巴白血病细胞的杀伤能力存在着差异 ,可能与 B淋巴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E∶ T比越大杀伤活性越强。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观察了A-LAK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抗肿瘤作用,并与LAK细胞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LAK细胞在短期内大量扩增,在培养第7天时达到增殖高峰,A-LAK细胞增加12.02倍,而LAK细胞增加2.69倍,培养3周后A-LAK细胞增加53.50倍,而LAK细胞仅增加4.45倍。18小时LDH-L释放试验表明,A-LAK细胞对Anip973和K562细胞均显示较高的杀伤活性,与LAK细胞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FACS细胞表型分析显示,A-LAK细胞大量表达CD16、CD56抗原,提示A-LAK细胞可能来源于LGL-NK细胞群。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白细胞介素(IL)-2转基因表达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ZIPSv(X)-包装细胞系PA317基因转移系统,研究了人IL-2cDNA转移和表达,以及抗HBV和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作用。所构建的人IL-2重组表达载体pZIPhuIL-2,以DNA-磷酸钙共沉淀技术转染PA317细胞,筛选到G418抗性克隆,分泌假病毒颗粒达106CFU/ml。以假病毒颗粒感染2.2.15细胞系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L-2水平可达6IU/ml,明显抑制2.2.15细胞HBsAg的分泌表达,与100IU/ml重组的IL-2一样可诱导出相似的LAK细胞活性。而不含IL-2cDNA的pZIPSV(X)的假病毒颗粒则无此作用。提示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细胞系可以成功地实现人IL-2cDNA的转移和低水平的分泌和表达,并可明显抑制2.2.15细胞分泌HBsAg及诱导LA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4.
LAK效应细胞(LAK-e)表达T细胞表型,已无争议。但其前身细胞(LAK-P)是属于淋巴细胞群体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秃”细胞(null cells)等的哪一个或哪几个,仍众说纷纭。已见报道的均系采用体外清除或保留某一特定细胞群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我们设想,着眼于整体水平进行研究和分析,避免人为干预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回避表面标志与淋巴细胞分化阶段和功  相似文献   

15.
16.
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对重组白介素2,粗制天然白介素2,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和天然免疫活性肽等淋巴因子诱导人PBMNC为LAK细胞以及LAK细胞对靶细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人食管癌109细胞株和人红白血病细胞株_(562)的细胞毒作用分别于培养的第4d和第7d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①四个配伍组和一个重组白介素2组的多克隆LAK细胞攻击溶解109细胞株和K_(562)细胞株的水平波动子28%和66%之间,中位数为47%,而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均无细胞毒作用;②重组白介素2和粗制天然白介素2配伍培养LAK细胞的增殖协力约高于重组白介素2和重组肿瘤坏死因子组,以及重组白介素2和免疫活性肽组增殖协力的3倍,③在诱导LAK细胞的过程中其增殖量和其细胞毒活性可以不同步。建议临床上治疗晚期肿瘤病人除用LAK细胞和重组白介素2外,首先选用天然白介素2。  相似文献   

17.
18.
LAK细胞的抗肿瘤抗转移作用已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患者自身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LAK前体细胞的来源。为了诱导出足够数量的具有LAK活性的细胞,需要反复分离外周血。这会使机体发生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感染等副作用。在肿瘤的手术治疗中,常将肿瘤引流区淋巴结和原发肿块一起切除。清除的淋巴结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若能使这些细胞获得LAK样活性并用于自体回输,不但可以增加LAK细胞的来源、防止由于反复分离外周血所  相似文献   

19.
IL-2诱导正常人 PBL 后,所产生的 LAK 细胞在体外对 Hcla 细胞的杀伤作用,以90u/ml 的 IL-2诱导 PBL 产生的 LAK 细胞对 Hela 细胞杀伤作用较明显。实验揭示出 LAK 细胞的作用比单独使用 IL-2效果好,而 IL-2与 LAK 细胞的联合作用,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由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在体外与白细胞介素2、植物血球凝集素及辅助细胞共同培养4周,获得大量活化的LAK细胞。表型及体内外生物学实验结果表明,LAK细胞为CD_3~+淋巴细胞,伴不同比例的CD_4~+与CD_8~+亚群,其抗肿瘤功能表现在体外对多种肿瘤靶细胞的溶解作用,在裸小鼠体内则能有效地抑制高转移癌系的成瘤及实验性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