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並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组成: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相似文献   

2.
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6条,由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对于该方的适应证,清代医家张璐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1];七版教材亦从其说,认为“水  相似文献   

3.
大论301条(按赵刊宋本,下同)“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条特揭“始得之”之病期,与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及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作对勘,仲师在此三条,以“始得之”、“得之二三日”、“得之二三日以上”,申明少阴病的发展变化,其义甚深。少阴病以无热恶寒为正局,何以会“反发热”?反发热当与“脉沉者”联系起来看,脉沉乃患者正气先亏,寒伏于里;今见发热,则是由阴出阳之兆,  相似文献   

4.
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6条,由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对于该方的适应证,清代医家张璐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七版教材亦从其说,认为“水气病身肿者,若脉见沉小,则多与少阴肾相关,与篇中所述正水相当……当斟酌病情,选择麻黄附子汤类方药,以温经助阳发汗为宜”。此外,有云其治石水者,如徐彬指出:“此方或即所谓石水之主方也”;陈修园谓“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丹波元坚云其治少阴表寒证,“少阴,即与伤寒少阴病同义,系于表虚寒之谓。其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取之温发”;而喜多村直宽则明确指出:“脉沉者为表寒,故宜麻附甘草汤温发之”。以上诸说,虽各有所长,但因麻黄附子汤为温经发汗之剂,而发汗乃风水、皮水的正治法,故将麻黄附子汤列为正水主治方剂显然有失允当。基于此,有必要对麻黄附子汤证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树田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源出《伤寒论》,由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组成,原方用于“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温经散寒,可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之表。该方配伍严谨,组方巧妙,麻黄配附子,助阳解表,使邪去而不伤正;细辛伍附子,温经通络,增强气化,通达上下,  相似文献   

6.
浅谈少阴兼表证用方之异同郭炳新(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少阴病/中医药疗法,表证/中医药疗法,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伤寒论》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1],302条曰:...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  相似文献   

8.
黄煌教授应用黄连阿胶汤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原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303条),此方组成为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我校黄煌老师经常用此方调治内、妇科常见疾病,屡...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少阴篇》,原文载:“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常用发表之剂,主要用于少阴表证。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主治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少两感证.笔者跟随导师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效果,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是述少阴病寒化兼表的证治。麻黄附子细辛汤药仅三味,但立法鲜明,功在扶阳散寒,是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有效方剂,后世医家对本方运用多有发挥。笔者临证宗"六经-病机-方证"的辨证方法,选用经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治疗多种病症,疗效确凿。与小青龙汤合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与真武汤合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与苓桂术甘汤合方治疗眩晕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的法和方,不仅适宜于外感热病,而且可广泛地应用于内伤杂病。近年来,笔者取《伤寒论》中少阴病的方剂治疗一些心血管疾病,疗效颇为满意,临床一得,总结以下。一、麻黄细辛附子汤治慢性肺心病《伤寒论》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方原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笔者运用该方加味治疗以里寒为特征的多种内伤杂病,均取得良好疗效.兹择验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中含有"术"的方子有麻黄加术汤、防己黄芪汤、去桂加白术汤即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据现行本的《金匮要略》所载,含"术"类的方子皆用白术,《神农本草经》及早期本草书籍中皆载"术",而无白术之说。通过对《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伤寒论》中含"术"的方子及仲景治"湿"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治"湿"取微汗,苍术较白术取微汗优;治风湿以辛、苦味为主,苍术味较白术辛,说明方中"术"当为"苍术"。并且推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宋人在校正《金匮要略》时的臆改有关。  相似文献   

15.
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五味药物组成。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两见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一见于《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此外,本方还见于《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的第13条。本方组方严谨...  相似文献   

16.
泽漆汤,始见于《金匮要略》:“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再见于《备急千金要方》: “夫上气其脉沉者泽漆汤方”,并将原方中紫参作紫苑,桂枝用桂心。现摘《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和泽漆汤方如后,厚朴麻黄汤: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羔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泽漆汤: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苑)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右九味,(口父)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相似文献   

17.
桂枝附子汤与甘草附子汤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普遍认为前者偏于表阳虚,后者则是表里阳虚。而从方药的比较可知,桂枝附子汤中含有姜草枣,兼顾脾胃营卫的生化,如桂枝汤之意属"表中之里";甘草附子汤中则不用姜枣,且见"骨节疼痛",如麻黄汤之意属"表中之表"。再以风湿三方与《金匮要略》多条经文比较,可知仲景风湿三方应属历节病范畴,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表郁比甘草附子汤更重。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305条云:“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附子汤主之”。寒湿痹阻型痹证临床表现: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昼轻夜重,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痛处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沉紧或弦缓,与附子汤证完全相符。麻黄汤证与附子汤证均有身体痛,骨节痛,但前为太阳表实证,有发热、脉紧,而无手足寒;  相似文献   

19.
汉代张仲景著作《伤寒论》,可谓是“惜字如金”。从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可见一斑,这“惜字如金”的笔法显示了传统医学中医大家的风范。而由于时代的久远,现在学习《伤寒论》时,难免有许多困难。近来学习其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久久不能明晰仲景师其中的医意,遂翻看查阅课本资料,终于些许明了。现粗浅加以阐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见于《伤寒论》第63条和第162条^[1]。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经方"三拗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拗汤原名“还魂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麻黄、苦杏仁、甘草三味药物组成,麻黄为君,杏仁为臣,甘草为佐使,系由(伤寒论)麻黄汤去桂枝而成,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咳嗽痰多、头痛目眩等外感风寒咳嗽证。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首次出现以“三拗汤”为名的成方,采用连节麻黄、连皮杏仁、连梢甘草,与常规炮制加工方法相拗,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