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B7-H3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代偿期肝硬化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9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IL-8和B7-H3水平。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B7-H3和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代偿期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IL-8和B7-H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ild-Pugh C级患者IL-8和B7-H3水平均高于A、B级,B级患者B7-H3和IL-8水平均高于Child-Pugh 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IL-8和B7-H3水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较高,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和监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和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ALT以及TBIL指标明显改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BVDNA水平均出现了变化且观察组HBVDNA转阴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助于肝功能的改善,有助于增加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恩替卡韦对不同时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的疗效.方法 以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代偿期组30例和失代偿期组20例,2组均给予恩替卡韦治疗.结果代偿期组ALB、CHE、ALT、HBV-DNA、Child-Pugh评分检测值均优于失代偿期组,HBV-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失代偿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失代偿期组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和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价值,能够降低HBV-DNA病毒载量,显著改善肝功能,安全性好,可降低耐药率,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策略,特别是在代偿期阶段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回顾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科收治的1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资料,总结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和注意事项。结果 142例患者经积极的止血、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和实时有效的护理,痊愈出院112例;未愈自动出院15例;死亡15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成功救治,积极的治疗和实时有效的护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核苷(酸)类似物初始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于夏邑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按治疗方法分为A、B组)。观察组应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对照组A口服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B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比3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次数低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HBV DNA阴转率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药物耐受和不良反应。结论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初始联合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肝功能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方法:将78例诊断为肝功能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抗炎保肝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以及血清学标志物阴转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判断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髓干细胞释放进入血液循环,观察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方法:患者入选标准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核苷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后连续3个月肝功能指标不再改善者,入选病例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两组均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治疗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40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52 W,对照组不用抗病毒药物.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DNA、内毒素(ET)、IL-6以及TNF-α水平.结果:拉米夫定可以抑制活动性肝硬化患者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ET、IL-6和TNF-α水平,缓解病情.结论:拉米夫定可用于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中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联合治疗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肝功能以及肠屏障功能效果。方法:选择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对失代偿期肝硬化行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对失代偿期肝硬化通过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联合疗法治疗。最终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人体参数相比,观察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改善程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PT)水平、总胆红素(TBIL)水平以及Child Paugh评分结果比较,观察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改善程度显著(P<0.05)。结论:临床在开展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工作期间,合理选择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加以联合施治,对于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肝功能改善以及肠道屏障功能改善均可以做出保证,从而优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玲  陈巧  曹丽  刘蕾  梁莉 《安徽医学》2022,43(10):1145-114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其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病情稳定后即采用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对其抑郁、焦虑状态进行评价;根据3个月内随访结果将患者分成生存组(n=133)和死亡组(n=73),比较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抑郁、焦虑评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个月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20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访3个月,其中73例患者死亡,占比35.44%,其中死亡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抑郁合并焦虑、单焦虑、单抑郁、无抑郁和焦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水平、凝血酶原时间、是否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以及GAD-7、PHQ-9得分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HQ-9量表和GAD-7量表得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4、0.840,敏感度分别为0.822、0.904,特异度分别为0.619、0.739。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抑郁、焦虑情分对其短期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医学杂志》2019,(7):939-941
目的:对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收治的15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非随机非劣效性分为A组(n=75)、B组(n=75),A组接受LAM联合ADV治疗;B组接受ETV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随访12个月,A组生存率97.33%,B组生存率9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eGFR、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经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均取得显著近期效果,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Fibroscan与血清肝纤维化检测在乙肝肝纤维化中的相关性。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329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组(Child-PughA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Child-PughB、c级),分别测定患者LSM与血清肝纤维化四项: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 Ⅲ NP)、Ⅳ型胶原(CⅣ),比较HA、LN、PⅢNP、CIV与LSM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中LSM与HA、LN、P Ⅲ NP、CⅣ均具有相关性。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组中LSM与HA、P Ⅲ NP、CIV均具有相关性,LSM与LN不具相关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LSM与HA、LN、PⅢ NP、CIV均具有相关性。结论除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组中LSM与LN不具相关性,其他各组中LSM均与HA、LN、PⅢ NP、CIV具有相关性。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HA与LSM相关性最高,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组中HA与LSM相关性最高,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CIV与LSM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腹部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MDCT)上测量第3腰椎体最大层面骨骼肌横断面积(L3-SMA),并分析骨骼肌减少症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及腹部MDCT图像,依据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n=50)和未出血组(n=117)。为均衡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BMI)变量,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肝硬化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的病例。在腹部平扫MDCT图像上测量成功匹配两组病例的L3-SMA和皮下脂肪面积(L3-SFA),基于L3-SMA计算骨骼肌指数,参考骨骼肌指数值(SMI)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骨骼肌减少症的比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实验室检测指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L3-SMA、L3-SFA和骨骼肌减少症发生率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16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50例(29.94%)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肝硬化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成功匹配39对病例。基于L3-SMA和骨骼肌指数...  相似文献   

14.
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5):192-192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经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d口服,疗程1年以上。结果 治疗20个月时结果 显示,治疗组肝功能恢复情况及HBV-DNA阴转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阴性率、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评分、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DNA阴性率以及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与对照组的2.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以取得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乙型肝炎肝硬化分为代偿期肝炎肝硬化与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是阻断代偿期进人失代偿期的关键。现回顾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其中拉米夫定治疗组30例,干扰素治疗组30例,治疗1年,检测HBV DNA,HBeAg下降幅度及肝功能改善程度以观察抗病毒疗效,在1年短期抗病毒疗效中拉米夫定明显优与干扰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peritonitis,SBP)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1年1月—2019年12月在绍兴市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20例,按是否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将其分为并发组和未并发组,各6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并发组分为哌拉西林舒巴坦组和头孢曲松组,各30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消化道出血、SBP既往史、Child-Pugh改良分级评分(Child-Turcotte Pugh score)、总胆红素水平、血钠水平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有一定影响(均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消化道出血、Child-Pugh改良分级评分、总胆红素水平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91、0.259、0.922,均P < 0.05)。治疗后,哌拉西林舒巴坦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头孢曲松组(P < 0.05);2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 < 0.05),且哌拉西林舒巴坦组均明显低于头孢曲松组(均P < 0.05)。  结论  消化道出血、Child-Pugh高分级、高总胆红素水平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84例,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患者均给予护肝及常规治疗,A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口服治疗,B组给予拉米夫定口服治疗,C组给予阿德福韦酯口服治疗,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肝功能及血清和病毒学指标变化。结果:A组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B、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功能改善均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王军红 《吉林医学》2014,(9):1898-1898
目的:对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观察。方法:选择10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采用常规措施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拉米夫定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经过治疗肝功能以及血清学标志物阴转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拉米夫定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20.
刘继旭  罗安云  王明桃 《吉林医学》2012,33(19):4133-413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1例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照组76例只给予基础治疗。连续观察96周的临床疗效。结果:接受抗病毒治疗的4例患者因未遵守治疗方案并在1年内死亡而被剔除。治疗组96周病死率(6.9%,4/58)明显低于对照组(43.5%,20/46,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48周、96周后,肝功能指标和Child-Pugh计分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比对照组显著性提高(P<0.01);患者对LAM及ADV耐受性良好,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LAM联合ADV抗病毒治疗能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功能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