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梓  李一壮  李青 《眼科新进展》2012,32(9):859-861,864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4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1周、4周、8周和12周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采用Zeiss-Humphrey OCT3仪于术前1周,术后1周、4周、6周、8周和12周分别检查术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A、B组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95%和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1周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89.37±24.95)μm和(191.87±22.61)μm,与术前(158.13±19.11)μm和(159.20±16.18)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6周时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仍较术前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8周、12周时A、B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术后发现黄斑囊样水肿1眼,第12周复查时已消退。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不同方式白内障手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有增加,但是大多达不到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标准,在8周左右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几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法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杭州市中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DR患者9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每组49例。对照组应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热利湿法治疗。随访比较两组视力(logMAR)、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中医证候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之间视力、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74、0.694、0.774);治疗后4周, 视力[治疗组(0.39±0.11) vs对照组(0.43±0.09)]、黄斑中心区厚度[治疗组(433.10±47.01)μm vs对照组(449.08±52.10)μm]及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11.06±3.00)分vs对照组(12.02±3.10)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01),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 治疗组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及中医证候评分[0.25±0.03、(224.02±38.10)μm、(5.82±0.81)分]分别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 纳入47例(57眼)白内障患者,分别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使用OCTA检查患眼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深层的微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和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全层厚度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主要表现在内层视网膜的增加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旁及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术后1个月视网膜深层黄斑中心凹周边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FAZ面积分别为(0.42±0.23)mm2和(0.34±0.17)mm2,显著低于术前的(0.73±0.91)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以及FAZ面积降低,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血管密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单眼斜视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探讨弱视的程度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厚度的相关性,以及斜视性弱视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方法:选取临床单眼斜视性弱视患者26例52眼。采用美国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fourier-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 iVue同时检测双眼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并比较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
  结果: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 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 mGCC )分为三个区域测量:中心区、内圈(3mm )区、外圈(6mm )区。在斜视性弱视的眼(strabismic amblyopia eye,SAE)测量结果分别是50.74±21.51,101.4±8.51,114.2±9.455μm;在对侧对照眼(contralateral sound eyes,CSE)测量结果分别是43.79±11.92,92.47±25.01,113.3±12.88μm。斜视性弱视眼的黄斑区视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对侧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有相关性,视力矫正越好弱视程度越低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相对增厚,黄斑区下方区域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视力矫正的相关性优于上方。
  结论:黄斑中心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弱视矫正视力之间有相关性,虽然mGCC厚度在SAE和CSE无显著差异,但测量mGCC厚度对了解弱视程度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短时间内血糖下降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35例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受试者入院后第2天清晨即测量空腹血糖,同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获得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后,予胰岛素注射降血糖治疗第2天清晨测量空腹血糖后,再行OCT检查获得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将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与血糖变化情况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前血糖(168.2±31.6)mg·dL-1、黄斑中心凹厚度(237.95±24.20)μm、黄斑部体积(10.17±0.60)mm3、黄斑凹厚度(282.41±16.43)μm.降血糖治疗后患者血糖(117.0±21.2)mg·dL-1、黄斑中心区厚度(238.86±22.41)μm、黄斑部体积(10.17±0.63)mm3、黄斑区厚度(282.32±17.65)μm.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短时间内血糖变化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短期内血糖降低不会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莫宾  刘武 《眼科》2011,20(4):255-258
目的研究频域Cirrus HD-OCT测量中青年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正常值。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18~36岁的正常人98例196眼。方法用Cirrus HD-OCT的512×128及200×200两种扫描模式对受试者双眼黄斑区进行检测。主要指标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黄斑区视网膜体积,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结果采用512×128扫描模式,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为(242.41±20.02)μm,黄斑区视网膜体积为(10.01±0.60)mm3,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80.71±12.41)μm。九个分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之间除了内环上方与内环鼻侧及内环颞侧与外环鼻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区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左右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512×128及200×200两种扫描模式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频域Cirrus HD-OCT测量的正常中青年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文献报告的Stratus OCT约厚50μm,在临床上进行比较时应注意仪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测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及黄斑中心凹旁视网膜水肿的情况,指导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88例(91眼)进行临床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4周、12周及24周分别进行详细眼底检查,SD-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及黄斑中心凹旁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同时运用LogM AR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检查。术后较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大3个标准偏差表示存在CME,在术后12周行FFA检查。相关资料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54.68±22.04)μm,术后1周、4周、12周、24周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64.52±23.27)μm、(262.51±24.64)μm、(267.52±39.14)μm、(263.71±26.58)μm,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增加最明显的是术后12周时(P=0.028),术后12周时颞侧、鼻侧、上方及下方的黄斑中心凹旁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均为P<0.01)。术后1周、4周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变与BCVA无明显相关性,但术后12周、24周时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变与BCVA有显著相关性(均为P=0.00)。术后12周通过FFA检测的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为3.3%,而通过SD-OCT检测的发生率为5.5%。结论白内障术后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有明显改变,SD-OCT能准确观察白内障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增加及黄斑囊样水肿的形态特点。SD-OCT观察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情况与FFA的结果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部分内界膜剥除辅助完成玻璃体后脱离治疗玻璃体与后极部视网膜粘连紧密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玻璃体积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就诊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PDR合并玻璃体积血30例(30眼), 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黄斑区部分内界膜撕除辅助完成玻璃体后脱离。术后随访6个月, 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1周, 1、3及6个月BCVA分别为1.35±0.33、1.32±0.30、0.97±0.24、0.94±0.22。术后各时间点BCVA较术前(1.69±0.43)明显提高(均P<0.001);术后1周, 1、3、6个月CMT分别为(296.77±36.76)、(291.50±32.69)、(255.57±23.96)、(252.73±24.44)μm。不同时间点CMT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59, P<0.001)。BCVA和CMT在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出现并发黄斑前膜2眼(6.67%)、玻璃体积血1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患眼行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后黄斑区形态及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的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500 μm范围之内的cCSC14例(14只眼)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使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覆盖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治疗。观察治疗前, 治疗后2周, 1和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视网膜下液(SRF)高度、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SRVD)、深层血流密度(DRVD)、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和环绕FAZ区域300 μm范围内的血流密度(FD-300)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周, 1和3个月BCVA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SRF高度[158.50(73.00, 263.50)μm]、1个月[91.50(33.50, 261.00)μm]、3个月[0.00(0.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3D 1 000 OCT测量正常青年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就测量的可重复性,黄斑厚度与性别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同时将检测结果与其他类型OCT检测的数据进行对比,了解不同OCT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检测的一致性。

方法:青年人111例 222眼。用Topcon 3D 1 000 OCT(ver 2.4)的3D扫描模式对受试者双眼黄斑区进行检测。其中12例24眼进行可重复性检查。并将我们测定的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横向比较。

结果:青年人111例,年龄18~27岁,裸眼或矫正视力全部≥1.0,眼压全部<21mmHg。视网膜平均厚度是273.32±17.08μm,黄斑区视网膜体积为7.73±0.37mm3。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61~264(平均200.13±18.81)μm,黄斑中心区厚度在188~273(平均229.00±18.20)μm。男性黄斑中心区厚度大于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12例24眼行重复检查,结果黄斑区各项指标前后两次对比除外环鼻侧外均无统计学差异,黄斑中心区厚度的可重复性好于黄斑中心凹厚度。

结论:黄斑检查的可重复性好,黄斑中心区厚度可重复性好于黄斑中心凹厚度。3D 1000 OCT测量的青年人黄斑中心区厚度是229.00±18.20μm。不同性别黄斑中心区厚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龄白内障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80岁以上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6例(46只眼),随机分为2组,A组患者23例(23只眼)行1.8 mm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kreos MI60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3例(23只眼)行3.0 mm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ecnis ZA9003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以观察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的变化。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术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OCT检查结果提示术后1个月A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269.71±32.35)μm,B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278.89±37.39)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257.86±27.42)μm,B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261.18±25.17)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3.0 mm小切口手术相比,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可显著减轻手术对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从而保持稳定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翻转术前后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相关参数变化及其对视网膜敏感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 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眼科医院诊断为IMH并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术的30例(30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均行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检查, 并使用微视野计测量视网膜敏感度(RS)、OCTA测量视网膜厚度(RT)及浅毛细血管丛(SCP)和深毛细血管丛(DCP)视网膜血管密度(VD)。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纳入IMH患者30例(30只眼), 其中男性3例(3只眼), 女性27例(27只眼);年龄为(62.5±3.0)岁, 随访时间为(96.3±1.3)d, 术后裂孔闭合率为100%。患者术后1、3、6个月黄斑区RT低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21, P<0.001)。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上方黄斑区RT[分别为(381±20)、(340±52)、(338±25)和(322±2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3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3D-OCT)测量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观察其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依据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组(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 ETDRS)9分区,应用3D扫描测量226名6个年龄组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地形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人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20±14)μm,其中男性(225±13) μm与女性(214±12)μm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环(1~3 mm直径区域即黄斑中心区)内鼻侧扇形区N1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03±13) μm,上方扇形区S1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00±11) μm,下方扇形区I1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95±13) μm,颞侧扇形区T1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89±12) μm.外环(3~6 mm直径区域内)鼻侧扇形区N2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84±14) μm,上方扇形区S2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67±12) μm,下方扇形区I2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58±12) μm,颞侧扇形区T2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57±11) μm.内环和外环男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人经3D-OCT测得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男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分析黄斑视网膜厚度时应考虑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方法 应用OCTA对2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的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受试者按双眼眼轴相对长度分为两组,眼轴较长眼进入长眼轴组,另一眼则进入对侧眼组,对比两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情况。结果 在20例成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中,黄斑区整体浅层视网膜的血液密度长眼轴组为47.04%±3.10%,明显高于对侧眼组的44.12%±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等效球镜度数与黄斑区整体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及浅层旁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均呈负相关(r=-0.18、-0.21,P=0.021、0.015)。两组所有深层视网膜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长眼轴组和对侧眼组的黄斑区脉络膜血流灌注面积分别为(1.94±0.17)mm2和(1.90±0.19)mm2,两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分别为(0.27±0.07)mm2和(0.28±0.07)m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结论 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中,长眼轴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明显高于对侧眼;等效球镜度数与整体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和浅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20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分析比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中央厚度和OCTA测得的视网膜各参数。结果 所有患者抗VEGF治疗后随访1个月,效果良好;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从术前的 0.66±0.23提高到0.50±0.26;视网膜中央厚度从术前的(497.2±71.6)μm降至(341.3±54.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CTA测量的无血管区面积和各毛细血管层的黄斑区血管密度等参数在抗VEGF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能够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且不会加剧黄斑区无灌注程度,不会加重黄斑区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量检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前房水蛋白浓度,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32例32眼糖尿病患者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值,采用激光闪辉细胞计量仪测量前房平均闪辉计数值。结果术前1d、术后1d、3d、7d和30d时前房平均闪辉计数值分别为3.63pc·ms-1、29.54pc·ms-1、18·12pc·ms-1、10.68pc·ms-1和7.28pc·ms-1,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67.73μm、266.81μm、274.84μm、216.81μm和187.00μm。影响术后1d、7d和30d时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的的独立因素都仅为前房平均闪辉计数值。结论糖尿病眼白内障术后血-房水屏障破坏先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改变而达到顶峰。采用前房闪辉计数值监测可以辅助判断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病程进展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国颖  刘斐  李敏仪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873-1875
目的:评估怀孕时视网膜厚度的生理性改变。
  方法:本研究分为健康孕妇组(包括孕中期和孕晚期)20例40眼和健康未孕女性组(对照组)20例40眼,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黄斑区扫描测量黄斑容积、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中心视网膜厚度以及旁中心各分区的视网膜厚度。
  结果:健康孕妇组和对照组黄斑容积分别为10.06±0.41mm3和9.87±0.30mm3,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79.43±10.86μm和274.25±8.07μm,中心厚度分别为235.15±15.05μm和233.00±15.81μm,其中黄斑容积和黄斑区平均厚度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孕妇组黄斑旁中心8个区平均厚度均较对照组增加,但只有上方外圈和下方外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黄斑区OCT图像形态正常。
  结论:健康妊娠中晚期孕妇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在评估孕妇病理性视网膜病变应考虑视网膜厚度的生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与比较不同屈光度近视青少年儿童黄斑区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6~18岁青少年儿童115例230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4组:正视组16例32眼,低度近视组47例94眼,中度近视组34例68眼,高度近视组18例36眼。RTVueXR扫描黄斑区6mm×6mm范围,系统自动分区,分为以黄斑中心小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mm的中心凹(fovea)环、1~3mm的内环(parafovea)、3~6mm的外环(perifovea),且每个圆环被进一步划分为颞(T)、上(S)、鼻(N)、下(I)4个象限,定量分析各分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结果:正视、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黄斑区整体浅层毛细血管密度依次显著减低,分别为(44.4±3.5)%、(44.8±3.8)%、(44.3±3.8)%、(42.6±4.5)%(F=2.963,P=0.033),内环颞侧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46.1±3.5)%、(46.8±5.1)%、(46.2±4.3)%、(43.8±5.5)%(F=3.436,P=0.018);四组黄斑区整体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随着近视度数增加亦显著降低,分别为(49.9±4.1)%、(48.4±4.7)%、(47.9±5.5)%、(45.3±4.7)%(F=4.806,P=0.003),外环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49±4.4)%、(47.2±5.2)%、(46.6±6)%、(43.6±5.1)%(F=5.495,P=0.001)。四组黄斑区整体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93.9±12.9、295.5±13.0、290.9±12.0、284.5±10.7μm(F=6.606,P<0.001)。内环颞侧、鼻侧浅层毛细血管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221、0.219,P=0.001、0.001),外环颞侧、上方、鼻侧、下方深层毛细血管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172、0.200、0.250、0.296,P=0.011、0.003、<0.001、<0.001);黄斑区除中心凹外其余区域视网膜厚度与SE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青少年儿童近视度数的增加,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以内环颞侧为甚;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以外环范围内为甚;视网膜厚度降低,以内环和外环范围为甚。青少年儿童近视随着屈光度增加,会导致黄斑区结构和血流循环的变化,在高度近视眼中改变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仪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观察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超声乳化术后不同时间黄斑区视网膜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手术的糖尿病患者60例60眼,其中A组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B组为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C组为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每组20例20眼。比较术后1个月3组患者视力、黄斑水肿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d、1周及1个月3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结果 A组及B组患者术后1个月视力≥0.5者分别占90%、8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8,P>0.05)。C组患者视力≥0.5者占70%,与A、B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0,P<0.05;χ2=4.54,P<0.05)。3组术后1d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3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02.80±71.79)μm、(189.10±46.23)μm、(234.10±35.57)μm,术后1个月为(211.30±80.24)μm、(180.90±30.51)μm、(243.30±28.53)μm,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C组较A、B2组增厚(均为P<0.05)。术后1个月,3组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0%、10%、45%,C组较A、B2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越重,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越高,水肿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确诊为B RV O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共31例32眼。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OCTA检查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foveal macular thickness,FMT)、黄斑区血流密度。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T[(242.13±86.02)μm]较治疗前[(521.44±190.27)μm]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心凹浅层血流密度[(18.4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