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眶内不同位置的海绵状血管瘤(OCH)手术入路的选择、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2016-01/2021-08经手术摘除并经病理确诊为OCH的患者128例128眼临床资料,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CT/MRI)确定OCH在眼眶内的位置,以此来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并分析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OCH发生于眼眶内的位置:肌锥内82眼,肌锥外46眼。根据肿瘤所在象限分类:外上象限24眼,外下象限38眼,内上象限28眼,内下象限12眼,中央区26眼。手术入路的选择:(1)肌锥内OCH:结膜入路53眼,外侧开眶入路22眼,外侧开眶联合内侧结膜入路5眼,皮肤入路1眼,鼻内镜经鼻入路1眼;(2)肌锥外OCH:皮肤入路29眼,结膜入路12眼,外侧开眶入路5眼。术后疗效:除1眼肿瘤残留外,其余127眼肿瘤均完整摘除。术后并发症:(1)眼球运动受限16眼,其中结膜入路11眼、外侧开眶入路4眼、外侧开眶联合内侧结膜入路1眼;(2)视力下降9眼:其中结膜入路3眼、外侧开眶入路6眼;(3)瞳孔散大9眼:其中结膜入路4眼、外侧开眶入路5眼;(4)眶内出血3眼:均...  相似文献   

2.
于翠杰  刘桂香 《眼科新进展》2011,31(11):1068-1070,1074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17眼)经结膜入路手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对所有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如视力、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异常和眼底异常等)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术后随访视力、眼球突出度及眼球的运动等情况,随诊时间为6个月~48个月。结果 17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14例术前主诉为无痛性、渐进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或复视6例,视力下降4例、眼睑肿胀3例、视盘水肿和黄斑异常各2例、角膜上皮点状混浊1例。影像学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球后肌锥内肿物,CT平均值为59Hu,所有患者肿瘤与眶尖组织无粘连,无眶骨质改变。肿瘤最大者30mm×20mm×16mm,最小15mm×10mm×6mm、18mm×10mm×5mm。随访期间无复发,无视力丧失、眼球固定等并发症。结论经结膜入路摘除影像学显示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眶尖透明三角区存在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和注意事项,并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07-01/2013-11的74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经CT或MRI联合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手术全部采用结膜入路,鼻下、颞下及正下方肿瘤采用下穹窿结膜切口,颞上象限的肿瘤采用颞侧结膜入路,鼻上及上方肿瘤采用内上方穹窿结膜入路,暴露后钳夹肿瘤,轻轻挽出瘤体;如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则采用分步切除的方法:先切除部分瘤体,然后直视下再切除残留的肿瘤。结果:74例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确诊率达到100%。肌锥内58例(78%),肌锥外16例(22%),其中颞上方12例(16%),上方16例(22%),鼻下、颞下方及正下方46例(62%),肿瘤直径8~59mm,手术全都采用结膜入路,其中下穹窿结膜入路46例,颞侧结膜入路12例,鼻上方结膜入路16例,有9例患者采取先摘除1/3瘤体,瘤体缩小后,再摘除剩下的肿瘤。8例患者术后视力下降,其中6例术后半年视力恢复。5例患者术后视力提高,术后无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10例,1例患者术后瞳孔不等大,复视6例。结论:经结膜入路手术切除肿瘤适用于除眶尖部以外的所有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结合直视下分步切除肿瘤法,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SMILE手术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联合结膜瓣覆盖用于修补角膜穿孔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角膜穿孔32例(32眼), 以近视SMILE术中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为植片联合结膜瓣覆盖修补角膜穿孔。术后随访3~6个月, 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后视力及眼压。结果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角膜基质透镜植片与植床贴合良好, 无结膜瓣移位、角膜再穿孔、植片移位、植片排斥或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 视力提高18例(56.3%), 视力不变13例(40.6%), 视力下降1例(3.1%)。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术后较术前提高(t=3.266, P=0.003)。术后3例(9.4%)眼压升高, 其余29例(90.6%)眼压均正常。结论 SMILE手术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用于角膜穿孔修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经不同入路手术摘除的效果及其与影像学定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164例经手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并对这些患者的手术入路、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其选择标准进行总结.结果 经结膜入路者101例(占61.6%),位于肌锥内间隙,边界清楚且无明显黏连.经皮肤入路前路开眶者25例(占15.2%),位于肌锥外间隙,位置浅在.外侧开眶者32例(占19.5%),位于肌锥内间隙,均有较多黏连.内外侧联合开眶者5例(占3.0%),位于肌锥内间隙,形态不规则或者有较多黏连.内侧开眶者1例(占0.6%)、位于内直肌内侧.156例患者肿瘤完整摘除,仅有2例视力丧失.另8例患者患者大部分切除.结论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成功摘除.眼眶手术入路选择应根据病变性质、位置、范围而定,尽可能采取术野暴露清楚,损伤小、易于切除病变和外观良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院眼科2012-01/2017-06收治的眼眶肿瘤患者52例56眼均行颅脑核磁共振(MRI)及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明确肿瘤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并行开眶手术治疗,入路方式包括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外侧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统计所有患者肿瘤切除情况、视力恢复情况、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及随访复发情况。

结果:本组52例患者中有7例8眼(14%)肿瘤残留,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肿瘤残留率(23%)高于外侧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视力提高者28例30眼(54%)、无变化者18例19眼(34%)、下降者6例7眼(13%); 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包括意外视力丧失2例2眼、瞳孔改变2例2眼、上睑下垂3例3眼、眼动障碍5例6眼,主要集中发生于老年患者; 三种手术入路视力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23%、19%、29%)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52例患者中有3例3眼(5%)复发,内外侧联合开眶术术后复发率(14%)明显高于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外侧开眶术(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成功摘除眼眶肿瘤、改善或稳定视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7.
220例眼眶骨折患者复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眼眶骨折患者的视力和复视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220例(245眼)患者视力、眼球运动、复视情况,通过眼眶CT观察骨折的部位、范围及眼外肌嵌顿情况。结果骨折侧矫正视力≥1.0的有157眼,<1.0的有88眼,其中<0.3的有23眼。单纯眶壁骨折和复合性骨折的骨折侧视力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195例患者中,149例(76.4%)患者有复视,其中Ⅰ级复视27例,Ⅱ级复视39例外,Ⅲ级复视83例;192只骨折侧眼球(78.4%)存在眼球运动障碍,其中Ⅰ级运动障碍91眼,Ⅱ级运动障碍68眼,Ⅲ级运动障碍33眼;单纯眶壁骨折和复合性眼眶骨折的骨折侧视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者的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眼眶骨折造成视力下降、复视和运动障碍,复合性骨折的复视程度和运动障碍比单纯眶壁骨折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丙烯酸酯胶栓塞治疗眼眶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2007年3至12月经临床确诊的眼眶静脉曲张患者28例(28只眼),其中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11至54岁,平均年龄32岁.均有明确的体位性眼球突出,右眶18例,左眶1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氰基丙烯酸酯胶柃塞术,手术入路为外侧开眶(9例),前路开眶(11例),结膜入路(7例)及直接经皮穿刺(1例).开眶暴露畸形血管后,直视下用20G针分次在病变的不同位置穿刺并注入33%丙烯酸酯胶(其中7例在X线监视下).6例患者行病灶部分切除.随访时间6至13个月,主要观察术前后视力、眼球运动、眼球突出度变化.结果 28例患者症状体征缓解率为100%,其中完全缓解16例(57%),部分缓解12例(43%).合并症主要包括视力丧失1例,眼球运动障碍3例,眼球突出2例(1~2 mm).无一例海绵窦合并症.结论 经眼眶直接栓塞治疗静脉曲张方法简便,效果满意并同时矫正眼球内陷,是一种治疗静脉曲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魏芬  刘剑萍 《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482-1483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术前定性诊断与手术进路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3/2006-03荆州市中心医院眼科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右眼9例,左眼14例;年龄18~63(平均41.2)岁;以渐进性眼球突出和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10例采用前路结膜切口开眶入路,6例采用前路皮肤切口开眶入路,7例采用外侧开眶入路。结果:96%(22/23)根据超声波和CT可作出术前准确诊断。70%(16/23)采用前路开眶,30%(7/23)采用外侧开眶顺利摘除肿物。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基本上可作出诊断,安全、有效地摘除海绵状血管瘤选择手术进路很重要,关键在于术前对肿瘤性质、位置、粘连程度的正确判断和手术操作的技巧,大部分的病例不需外侧开眶即可顺利摘除肿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眼眶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436例(448眼)眼眶骨折治疗前后的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就诊时间、手术时间、骨折类型及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爆裂性骨折305例(317眼).占眼眶骨折69.95%;内陷骨折4例(4眼),占0.92%;复合性骨折127例(127眼),占29.13%.术前平均视力0.691±0.022,术后平均视力0.676±0.030,术前和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复视者220例,经治疗治愈114例(51.82%);好转52例(23.64%),总有效率75.45%.视力下降178眼,占39.73%,视力无改变270眼,占60.27%眼球内陷术前平均为(2.727±0.352)mm;术后平均为(2.615±0.368)mm.术后眼球内陷度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骨折治疗效果与受伤原因、骨折类型、手术时间和手术方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严劼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2019,(11):1067-1070
目的 评价改良结膜入路眼眶内下壁减压术治疗轻中度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行改良结膜入路眼眶内下壁减压术治疗的10例(11眼)轻中度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均给予眼眶水平位、冠状位和矢状位CT检查,测量视力、眼球突出度、复视情况,检查眼外观进行眼前段照相等。将手术前、后眼球突出度,视力以及复视的改善情况作为效果评价指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本组11眼术前眼球突出度为(18.94±1.40)mm,术后(15.22±1.46)mm;术后与术前比较,眼球突出度降低(3.72±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79,P<0.001)。术前视力为 0.53±0.29,术后为0.62±0.32;术后与术前比较,视力提高0.0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3,P=0.021)。术前复视2例;术后新发生复视2例,均为轻度复视。术前已存在复视的患者,术后复视程度无加重。结论 改良结膜入路眼眶内下壁减压术能有效改善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的眼球突出度与视力,术后复视发生概率低,手术切口隐蔽美观,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眶减压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外侧入路、皮肤入路及外侧联合内侧结膜入路对眼眶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视力、肿瘤残余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眼眶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14例,根据手术入路分为A组(30例,经结膜入路)、B组(34例,经外侧入路)、C组(27例,经皮肤入路)及D组(23例,经外侧联合内侧结膜入路),比较四组患者视力改善效果、肿瘤残余率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四组患者视力改善效果无差异(P=0.918)。A组、B组、C组及D组患者术后肿瘤残余率分别为0、2.9%、3.7%、0(P>0.05)。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244)。

结论:根据眼眶深部海绵状血管瘤适应证,合理选择微创手术入路均可有效维持正常视力水平,且安全性均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临床分析60例眼眶疾病的手术疗法并总结经验。方法对60例(60眼)眼眶病患者(其中眼眶肿瘤49例,爆裂性骨折5例,眼眶内异物6例)根据病因及病变位置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半年观察视力及外观变化。结果肿瘤完整取出者45例,肿瘤囊内取出、囊袋完整摘除或肿瘤部分摘除者3例,肿瘤未取出者1例。异物完整取出者6例。5例骨折患者medper在位,眼球凹陷完全矫正者4例,残留2mm者1例。术后视力无变化者59例,术后视力丧失者1例;上睑下垂者1例。结论术前应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并详细分析检查结果,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充分估计手术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尽量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控制术中的出血。密切监测瞳孔的状态。术后做好引流措施及常规进行视力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轻度眼球萎缩患眼行角膜层间灼烙及全结膜遮盖的效果。方法对15例(15眼)轻度眼球萎缩,眼内无活动性病变,无视力,且不愿摘除眼球的患者行角膜层间灼烙及全结膜遮盖术,术后3周佩带义眼,观察外观,眼球活动度及患者感受。结果术后患眼外观满意,眼球活动度好,无结膜裂开,无排斥。结论角膜层间灼烙及全结膜瓣遮盖术简单易操作,对不愿摘除眼球者改善外形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垂直切开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治疗双头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双头翼状胬肉手术32例(32眼),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16例(16眼)。观察组采用垂直切开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 对照组采用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个月, 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t=3.093, 6.260;P=0.007, 0.001);观察组视力(UCVA, logMAR)0.144±0.103, 对照组为0.113±0.102,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0, P=0.397);两组患者术后2周角膜上皮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Schirmer I试验观察组较术前明显提高(t=-3.221, P=0.006), 对照组无明显改变(t=-2.449, P=0.083),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5, P=0.08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t=-8.384、-5.571, 均P<0.001),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2, ...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可吸收眶底板在眼眶骨折修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眼眶骨折患者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可吸收眶底板进行眼眶骨折修复,术中充分暴露骨折缺损范围后还纳疝出的眶内组织,根据缺损范围塑形可吸收眶底板,植入眶内并以可吸收螺钉固定。手术前后通过眼部检查和眼眶CT扫描评价可吸收眶底板在眼眶骨折修复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精确性。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CT扫描可见眼眶骨折均得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术后1a复查,术前18眼眼球运动障碍患者中1眼好转(6%),17眼治愈(94%);术前30例复视患者中12例好转(40%),18例治愈(60%);术前32眼眼球凹陷患者中10眼好转(31%),22眼治愈(69%);术前40眼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患者中33眼好转(82%),7眼治愈(18%)。本组患者中1眼术前出现下睑内翻、倒睫,术后得以恢复。结论:可吸收眶底板在眶壁骨折修复术中应用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眼眶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眼眶平衡减压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平衡眼眶减压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内外壁眼眶减压术治疗20例35眼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术后随访平均14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球突出度和眼球运动等情况。结果 20例35眼中除1例行眶外壁减压外,其余均行内外壁平衡眼眶减压术。眼球突出度缓解3~11mm,其中3~4mm者5眼,5~9mm者28眼,10~11mm者2眼,平均6.32mm。视力从术前数指提高至0.1者6眼,提高2行以上者8眼,无变化21眼。术后眼球运动明显好转者9眼,运动障碍加重2眼。无视力丧失及术后感染。结论 平衡眼眶减压术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曲安奈德结膜上方穹隆部深层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的效果。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就诊的53例(64只眼)甲状腺相关眼病所致上睑退缩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 其中33例(39只眼)患者采用结膜上方穹隆部深层曲安奈德注射治疗(治疗组);20例(25只眼)仅观察随访(观察组)。治疗组曲安奈德每次20 mg结膜上方穹隆部深层注射, 每月1次, 治疗效果稳定后停药并随访。对两组患者治疗或随访前、后上睑缘距瞳孔距离(MRD1)、甲状腺眼病生活质量(TED-QOL)评分、临床活动度评分(CAS)、眼球突出度等指标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男性6例, 女性27例, 年龄(43±12)岁;观察组男性5例, 女性15例, 年龄(40±13)岁, 两组性别、年龄、眼睑退缩病程及首次就诊时MRD1, TED-QOL评分, CAS, 眼球突出度, 眼压, B超测量的上、下、内、外直肌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曲安奈德注射次数为(2.18±0.94)次(范围1~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总结各种眼眶肿瘤手术特点和技巧,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各种并发症.方法 对112例眼眶病变进行分析,年龄2-75岁,平均30.1岁,男性70例,女性42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26例,神经鞘瘤17例,炎性假瘤14例,皮样囊肿11例,泪腺混合瘤10例,淋巴瘤9例,静脉性血管瘤8例,泪腺腺样囊性癌7例,骨瘤4例,脉管瘤和脑膜瘤各3例.结果 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做出定位定性诊断,了解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评估手术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方式:前路开眶(包括经皮和结膜入路)76例,外侧开眶29例,经颅开眶7例.术中操作:海绵状血管瘤行穿刺或切开放血减少体积,神经鞘瘤行囊内切除,皮样囊肿切开吸出内容物再切除囊膜,静脉性血管瘤放出血液后紧贴瘤组织切除,而对于炎性假瘤则采取部分切除注意保护正常结构的方法.术中注意避免因肿瘤使正常结构移位,解剖不清可能造成正常组织的意外损伤.术后视力提高者37例,不变者56例,视力下降者19例;上睑下垂16例,眼球运动障碍15例,眼球内陷10例.结论 熟悉眼眶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和眼眶局部解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大部分眼眶肿瘤术前均得到定性诊断,有利于术前制定的治疗方案,保证术中操作安全,避免盲目手术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盛丽娜 《眼科新进展》2008,28(9):714-714
目的分析90岁及以上高龄患者行白内障摘出术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6年间行白内障摘出术的年龄大于或等于90岁的高龄患者78例82眼。记录年龄、性别、眼部合并症、手术报告、术前和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比较不同眼部合并症组患者的术后视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91.8岁。最常见的眼部合并症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7.4%)和开角型青光眼(24.4%)。没有眼部合并症者只有22例(28.2%)。最常见的术中并发症为后囊撕裂(8.5%)。术后视力提高者占67.8%,视力不变或下降者分别占16.1%.视敏度平均增加了0.63logMAR(术前为1.36logMAR,术后为0.73logMAR),而没有合并症的患者视敏度增加高达0.80logMAR(1.42logMAR~0.62logMAR)。术后7d,约17%的患者未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20/40(术前为7%)。最终视力达到或超过20/40者占25%.与没有合并症组及合并青光眼组相比,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表现出低的最终视力提高率和高的视力不变率(术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总之,约70%的高龄患者行白内障摘出术后视力有所提高,其中没有眼部合并症者术后视力提高率达82%.尽管合并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率低,但仍有62.5%的患者视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