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心肌缺血心电图QRS波群特征与ST段偏移量的关联性.方法 提取心电信号的心拍模板,筛选各个心电心拍,计算QRS波群特征(QRS上升斜率、QRS下降斜率、角R、角Q)和ST段偏移量,最后分析各QRS波群特征随ST段偏移量的拟合趋势以及对应关系.结果 经公共数据库Long Term STdatabase(LTS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心电图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确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4例,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超急性期心电图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研究中,共计有52例T波高尖、44例ST段抬高,28例缺血性J波,26例急性损伤阻滞,6例患者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ST段抬高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超急性期心电图检查结果存在多种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对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清脂蛋白a(Lpa)、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9年7月-2020年8月96例NSTEMI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预后情况,并于治疗前检测血清Lpa、NEFA水平,分析血清Lpa、NEFA水平与NSTEMI患者...  相似文献   

5.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形成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这类患者常伴有多支严重狭窄病变、陈旧性心肌梗死以及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情况.行紧急介入治疗的风险往往较大,因此除高危患者外,对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治疗应强调抗血小板、抗凝剂的充分合理使用。本实验对未进行介入治疗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同时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瑞雪  延峰  孙希鹏 《武警医学》2019,30(12):1047-1050
 目的 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02至2018-0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STEMI患者322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n=66)与正常尿酸组(n=256)。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MPV与STEMI患者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同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PV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WBC)、MPV、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等方面均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PV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448,P=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RBC)、MPV、SCr、BUN及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均与血尿酸水平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OR=2.415,95%CI 1.681~3.470,P=0.000)为血尿酸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TEMI患者的MPV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MPV可能是STEMI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合称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 ,虽然其住院期病死率较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低 ,但再梗死率、心绞痛再发生率和远期病死率较高 ,是一种潜在危险性很大的疾病。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对降低心肌再梗死的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T-proBNP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死患者SYNTAX积分(SS)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心血管病中心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在发病后12 h内行急诊PCI治疗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每例患者的SYNTAX评分,根据得分情况将105例患者分为低分组、中分组、高分组,分析组间差异,并进一步评估NT-proBNP与SYNTAX评分之间的关系。 结果105例患者平均年龄55.10±11.67岁(29~84岁),其中男性患者92例,女性13例。根据SYNTAX得分情况分组,其中低分组18例,中分组38例,高分组49例。三组患者在基线水平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但三组患者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肌钙蛋白I、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上存在显著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提示NT-proBNP与SYNTAX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223,P=0.022。 结论对于行急诊PCI术治疗的STEMI患者,测定NT-proBNP水平可以提供除LVEF、SS评分之外评估心脏损伤程度及心脏功能的因素,可预测临床结局及指导远期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的高肌钙蛋白Ⅰ(high troponin Ⅰ ,HTnI)、高低密度脂蛋白(high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LDL-C)、高尿酸、高血糖、高血压、心电图异常、心绞痛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与64排冠状动脉CT造影结果分析,旨在探讨CT造影对NSTEMI患者冠脉血管病变程度的诊断定位及危险程度评估。方法 入选NSTEMI患者122例,均在治疗前采血查TnI、LDL-C、 UA、Glu,测量血压,检查心电图,并询问病史、查体。对每一位患者行CT造影检查,依据冠脉病变程度将其分为正常组,A型组(轻度病变),B、C型组(中、重度病变)。各组分别与上述危险因素对比分析。结果 B、C型组中的HTnⅠ、HLDL-C、高尿酸、高血压、高血糖的发生率均比正常组、A型组中的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心电图异常和心绞痛临床表现在各组中的分布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造影不仅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无创、简易、准确筛查方法,也是判断NSTE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和危险评估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对于无症状性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以及有症状无心电图异常的患者应行CT造影检查,有助于早期预测NSTEMI患者的风险,减少误诊率、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UA危险评分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NSTEMI行PCI的患者3 218例,随访3 126例(97.1%),失访92例(2.9%)。根据UA危险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8~10分)508例(15.8%),中危组(4~6分)1 685例(52.3%),低危组(0~2分)933例(29.0%)。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并行PCI,记录患者出院后30 d与1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组间预后与UA危险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UA危险评分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出院后30 d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4.6%(23/508)、1.2%(20/1 685)、0.3%(3/933),1年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8.6%(43/508)、3.8%(64/1 685)、1.9%(18/933),高危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危险评分对NSTEMI患者PCI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血小板凝集功能、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柳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1—12月收治的行PCI治疗的106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入MACE组和非MAC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患者PCI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聚集率(PAR)、FIB及二者联合对STEMI患者PCI后发生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 106例患者中,24例发生MACE(22.64%,24/106;MACE组),82例未发生MACE(77.36%,82/106;非MACE组)。MACE组糖尿病史和Killp分级≥Ⅱ级比例、FIB和ADP-PAR水平高于非MACE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低左室射血分数、高FIB、高ADP-PAR是STEMI患者PCI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载脂蛋白A-1(ApoA-1)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沧州市中心医院教学医院心内科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12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oA-1数值将患者分为低三分位组(ApoA-1≤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血脂正常的NSTEMI患者65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组(A组)33例及常规剂量组(B组)32例,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d,口服;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测定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清脂联素( adiponectin , APN)、肝功能,并且随访6个月,统计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剂量组比较,负荷剂量组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hs-CRP下降更明显,APN较高,且两组肝功能无明显损害。6个月随访,负荷剂量组的MACE发生率少于常规剂量组。结论血脂正常的NSTEMI患者早期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使炎性反应明显减轻,稳定粥样斑块,并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赵元平  于恺  薛莹  王磊  宋兆伟  刘静  张军 《临床军医杂志》2023,(11):1117-1120+1124
目的 探讨血清Caspase-3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水平变化,以及其与PCI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自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行急诊PCI的124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再灌注损伤将患者分为两组,再灌注损伤组39例,无再灌注损伤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清Caspase-3水平,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术前Caspase-3水平对再灌注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术前脑钠肽、术前心肌肌钙蛋白Ⅰ、术前低密度脂蛋白、缺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损伤组术前白细胞计数高于无再灌注损伤组,术前血钾低于无再灌注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损伤组和无再灌注损伤组术前即刻血清Caspase-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损伤组术后即刻、术后6 h血清Caspase-3水平均高于无再灌注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洪宝武 《航空航天医药》2014,(10):1426-1427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毗格雷与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联合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治疗的6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和大剂量氯毗格雷进行治疗,对比观察患者的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梗后心绞痛发生率(5.88%)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2.94%)和病死率(5.8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11.76%,20.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氯毗格雷与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联合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降低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比值(E/E’)与患者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菏泽市中医医院接受PCI术268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PCI前后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房容积(LA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E峰减速时间(DT)、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计算E/E’。将患者分为A组(E/E’≤15)和B组(E/E’>15),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后E/E’和其他心功能指标水平。评价E/E’与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记录出院后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E/E’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 结果 268例患者中A组216例,B组52例。两组间LVDD、LAV、LVEF、DT、LVEDVI、LVESVI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E/E’与LVDD、LVEDVI、LVESVI均呈正相关(r=0.497、0.366、0.182,P<0.000 1),与LVEF呈负相关(r=-0.437,P<0.05),与DT、LAV不具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预后患者间LVDD、LAV、LVEF、DT、LVEDVI、LVESVI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E/E’、LVDD、LVEDVI、LVESVI是STEMI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LVEF是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E/E’预测STEMI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较高价值(AUC>0.75,P<0.05),灵敏度为0.806,特异度为0.732。 结论 PCI术不能迅速纠正STEMI患者E/E’,但术后E/E’与心功能状态和心室重构相关。监测PCI术后E/E’有助于判断STEMI患者不良预后,为临床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