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高龄女性患者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解放军210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高龄老年女性(年龄≥80岁)患者9例,给予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2次,观察其抗凝疗效及药物安全性。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均无新发脑梗死,无脑出血。药物不良反应方面,2例(22.2%)消化不良,1例(11.1%)上腹痛,患者为空腹服药,纠正为餐后服药后上腹痛缓解;2例(22.2%)皮下瘀斑,1例(11.1%)牙龈出血。无严重出血事件,血红蛋白、血小板、肝功能、肾功能无变化。结论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高龄老年女性患者非瓣膜性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服华法林的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抗凝方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持续性房颤患者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不中断华法林)及对照组(中断华法林),比较两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术后INR值恢复到2~3的达标时间、围术期出血、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术后INR值恢复到2~3的达标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结论口服华法林的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的抗凝方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强度抗凝治疗对高龄(≥80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的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92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低强度组和标准强度组,各96例,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低强度组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5~2.0;标准强度组目标INR控制在2.0~3.0。观察两组患者随访1年期间的各种出血并发症及各种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在随访1年期间中,低强度组和标准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2%(5/96)和4.2%(4/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强度组各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标准强度组,两组分别为6.3%(6/96)和17.7%(1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采用目标INR控制在1.5~2.0低强度的抗凝治疗,与常规标准抗凝治疗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血事件及风险明显减少(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于介入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血流变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红细胞比容),另将两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功能指标显著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红细胞比容均明显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为分别2.0%(1/49)、7.3%(3/4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疗效确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最佳抗栓治疗方案。 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上海周浦医院接受LAAC治疗的68例非瓣膜性房颤伴CKD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其中,38例LAAC术后服用华法林至少45 d(A组),30例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B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以及术后3、6、12 个月随访期装置相关血栓(DRT)、血栓栓塞事件和大出血事件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永久性房颤、伴高血压、伴糖尿病、伴冠心病、伴心力衰竭、脑卒中史、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AAC术均获成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7 d内心脏压塞、血栓栓塞及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5~60 d DRT、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及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及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房颤伴CKD患者经皮LAAC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近期DRT、血栓栓塞及大出血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次大面积肺栓塞症患者行溶栓或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随访1年,观察远期无事件生存率。方法将确诊的106例次大面积肺栓塞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51)予以尿激酶20 000 U/kg静脉滴注。溶栓结束后,开始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并重叠口服华法林,尔后单纯应用华法林,直至INR达到2~3。B组(n=55)只用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林抗凝,用法同A组。观察疗效并随访1年,观察主要终点事件(再发肺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发生率。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基础临床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51例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者,46例有效(90.2%),有1例(1.9%)患者发生脑出血;B组55例单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者,37例有效(67.3%),无严重出血发生。随访1年时,A组有4例(13.7%)发生主要终点事件,B组有6例(14.5%)发生主要终点事件,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次大面积肺栓塞症患者安全、有效,但与单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相比,其并不能改善1年后的无事件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物(NOACs)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在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应用NOACs的1 5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达比加群酯者1 009例,其中,应用达比加群酯150 mg者602例,应用达比加群酯110 mg者407例;应用利伐沙班20 mg或10 mg者561例。分析围术期应用不同NOAC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均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无体循环栓塞及死亡。55例(3.50%)患者出现出血事件。5例(0.32%)出现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大出血,其中,1例为脑出血,3例为消化道出血并接受输血治疗,1例为术中房间隔穿刺时发生心包压塞行外科手术。50例(3.18%)出现ISTH小出血,其中,6例便血,30例牙龈出血,3例血尿,4例鼻出血,2例眼结膜出血,3例皮肤出血及瘀斑,2例咳痰带血丝。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达比加群酯组与利伐沙班组的用药安全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及利伐沙班在心房颤动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华法林临床应用中的相互作用及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110例,房颤患者100例,全部患者随机分入2.5mg治疗组、3.75mg治疗组和5mg治疗组,所有患者都调整华法林剂量,让INR保持在2.0~3.0之间。随机访问3~5个月,查看各组患者到达稳定的INR所用时间、维持稳定INR的所用华法林剂量,是否出现INR增高、出血或者血栓栓塞事件。结果各组无明显的基线特征差异.达稳定INR的所需时间最短的是3.75mg治疗组,华法林的维持剂量无显著性差别,发生INR增高、出血、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的是2.5mg治疗组、3.75mg治疗组,显著低于5mg治疗组。结论相对于我国患者来说,应用华法林以3.75mg为初始剂量是最为适当的,和2.5mg、5mg相比较,有相近的疗效,而INR过高的发生比5mg明显减少,与2.5mg相近,并且达到稳定INR的时间最短,3.75mg应该是我国应用华法林的较佳初始剂量。当患者服用华法林时,应提示应用华法林时要注意监测INR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应定期监测患者肝功能和出凝血指标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 大约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病死率是正常窦性心律的2倍。非瓣膜性 AF 脑卒中发生机会为无房颤的5~7倍。因此应用华法林抗凝预防 AF 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提高 AF 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2年1月~ 2004年12月应用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60 例,临床随访观察2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光磊  钱阳明 《武警医学》2014,(11):1102-1104
目的 分析脑栓塞合并心房顿抑患者占房颤发生脑栓塞患者的百分率及其预后,探索其抗凝治疗方案,以达到改善预后及减少复发。方法 选择急性脑栓塞同时合并心房顿抑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在控制脑水肿,改善循环,促进脑代谢等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华法林2.5 mg/d,至少4周,然后继续服用24个月。治疗过程中检测凝血系列项目。对照组仅常规治疗同治疗组,不服用华法林,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比较两组患者4周后的病死率,致残率及随访24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病死率、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后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治疗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华法林抗凝治疗房颤疗效显著,虽然存在出血并发症,但在密切监测下应用仍比较安全,值得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治疗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3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55例患者中,出现轻微出血2例,占比3.6%,其他严重出血1例,占比1.8%,观察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4%(3/55),对照组38例患者中,出现轻微出血5例,占比13.2%,消化道出血2例,占比5.3%,颅内出血2例,占比5.3%,其他严重出血1例,占比2.6%,对照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6.3%(10/38),组间统计学有差异,P<0.05;观察组55例患者中,出现脑卒中1例,占比1.8%,下肢动脉栓塞1例,占比1.8%,总血栓发生率3.6%(2/55),对照组38例患者中,出现脑卒中1例,占比2.6%,下肢动脉栓塞1例,占比2.6%,总血栓发生率5.3%(2/38),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T-pr...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高龄、糖尿病等因素对老年非风湿瓣膜房颤发生脑栓塞前服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影响,以及糖尿病、房颤与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用药情况、年龄、性别的关联性.方法通过对196例老年非风湿瓣膜房颤发生脑栓塞的病史收集、脑栓塞发病前6个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用药情况调查,分为A组(≥3 d/周服用华法林)、B组(≥5d/周服用阿司匹林≥75mg/d)、C组(3~4d/周服用阿司匹林≥75 mg/d)、D组(<3d/周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75 mg/d).A组占2.0%、B组占11.7%、C组占35.7%、D组占50.5%.年龄分为>75岁和≤75岁,采用SPSS 10.0统计.结果冠心病占39.3%,高血压性心脏病占34.2%;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占24.0%.B组与年龄有关(P<0.01),B组、C组、D组均与糖尿病有关(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与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冠心病正相关,与服用阿司匹林负关联(P<0.01或P<0.05).结论老年非风湿瓣膜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前极少服用华法林,服用足量阿司匹林也不多,其房颤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为主,合并糖尿病占有一定比例;糖尿病与年老、房颤持续时间长、冠心病患者有关,影响阿司匹林的服用;年龄>75岁也不能坚持服用足量阿司匹林.老年非风湿瓣膜房颤合并糖尿病或年龄>75岁,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三联抗栓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临床入选168例栓塞风险评分(CHADS2)≥2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3分的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三联抗栓治疗组(A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B组)以及华法林联合单一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治疗组(C组),每组各56例.随访2年,比较3组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 A组出血总发生率比B组及C组高(P<0.05),而B组与C组出血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较B组及C组低(P<0.05),而B组与C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合并房颤患者采用三重抗凝治疗,较双重抗血小板或华法林联合单一抗血小板聚集可以更好防治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具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围术期持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急诊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急诊入院的156例老年房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或长间歇,需紧急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其中31例服用华法林,70例未服用任何抗凝治疗,分别为抗凝组和未抗凝组.持续应用华法林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内监测凝血酶原国际化比值(INR),并维持华法林治疗(华法林剂量1.5-6.0 mg),不调整华法令剂量,并根据INR值,将抗凝组分为A组<2.0,B组2.0-3.0,C组>3.0.分别观察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发生率.结果 持续应用华法林组囊袋血肿发生率为6.45%(2/31),未抗凝组为5.71%(4/70),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症围术期继续服用华法林是可行的,不会增加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90例,90例患者均是血栓栓塞高风险患者,对90例患者均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患者INR达标时间及稳定时间较短,华法林的维持量在3.01士0.04 mg/天,且患者在1年半的抗凝治疗中栓塞率仅为8.8%,出血率仅为6.6%,随着抗凝治疗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栓塞率及出血率在明显下降。结论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该种治疗药物可作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尿激酶溶栓与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26例PTE患者分为A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56±10岁),予尿激酶2万U/k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h滴完,溶栓结束后,每4h检测一次凝血活酶时间或全血凝固时间,待其恢复至基础值的1.5~2.0倍后,开始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0.4ml,每隔12h一次,共7次,并交替口服华法林4~5次,然后单纯使用华法林,华法林初始剂量为3mg,根据患者情况按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至达到国际标准化比率2~3。B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54±12岁),只用尿激酶溶栓和口服华法林,不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和华法林治疗方法同A组。结果A组运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者,有效率85.71%,1例发生轻度出血,占7.1%;B组只使用尿激酶溶栓,不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者,有效率为75.0%,发生轻度出血1例,占8.3%,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联用尿激酶溶栓与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评价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angioplasty,CASA)后的抗凝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对30例患者行CASA治疗,并将患者分为肝素组15例和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组15例。肝素组给予肝素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滴注,剂量420 u/h,维持72 h。LMWH组术后给予LMWH 0.4 ml(5 00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连续6次。抗凝期间,两组患者于2、8、24、48、72 h各监测1次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血栓栓塞和出血性事件。结果在颅内出血性事件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24、48、72 h的PT和APTT值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和LMWH在CASA术后抗凝效果和安全性类似,但鉴于肝素具有剂量可监测、半衰期短、抗凝作用可快速逆转的特性,仍应作为CASA术后的首选抗凝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策略选择。方法选取海军总医院等北京市12家医院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行PCI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211例。将患者分成单独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华法林抗凝二联用药组(n=70)和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抗凝(n=141)三联用药组2组。随访至2016年4月31日,比较2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二联用药组相比,三联用药组MACCE发生率更高(χ2=7239,P=0.007),2组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5,P=0.283)。结论阿司匹林+氯比格雷+华法林抗凝治疗会显著增加MACCE的发生危险,而不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高龄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基本信息、结局等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将其分为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组(n=236)与未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组(n=18),再将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SAPT)组(n=138)、口服抗凝药物治疗(OAC)组(n=60)及抗凝联合单药抗血小板治疗(OAC+SAPT)组(n=38)。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抗凝治疗将其分为抗凝组(n=98)与未抗凝组(n=156)。探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与其治疗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4例患者,平均年龄(84.94±5.89)岁,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分别为(3.54±1.38)分、(5.61±1.57)分、(3.08±0.89)分。所有入组患者中死亡40例(15.7%),栓塞56例(22.0%),出血54例(21.3%)。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的死亡事件、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未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死亡事件、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C+SAPT组与SAPT组患者死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AC+SAPT组与OAC组患者死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C+SAPT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SAPT组、O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较低,抗凝药物应用仍不充分,抗血小板单药治疗与患者死亡及栓塞的不良结局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疾病、并发症及抗凝治疗情况。方法选取1993年1月到2006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房颤患者18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与房颤相关的病因谱发生明显变化:风湿性瓣膜疾病已由第1位下降,而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成为房颤的主要相关疾病;栓塞性疾病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华法林使用比率很低。结论房颤的防治应引起临床关注,尤其应加强对房颤诱因的监测和治疗,以及房颤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