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毛孢菌菌粉不同提取物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及纤维生长因子(F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猪肾小管上皮细胞株(LLCPK),用庆大霉素刺激,同时加多毛孢菌的不同提取物干预。MTT法检测LLCPK细胞增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纤维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研究发现多毛孢菌水提物及醇提物均可显著增高LLCPK细胞OD值;庆大霉素刺激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而经多毛孢菌菌粉水提物和醇提物干预后,纤维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显著下降。结论:多毛孢菌菌粉可以促进LLCPK细胞增殖和拮抗庆大霉素对细胞的损伤,以及下调庆大霉素诱导的LLCPK细胞纤维生长因子mRNA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儿肾小管间质损伤和肾小球损伤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的84例患儿的肾脏病理改变进行分析。结果:44例(52.4%)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其中肾小管间质损伤Ⅰ级20例(23.8%),Ⅱ级21例(25.0%),Ⅱ级3例(3.6%)。肾小管间质损伤与Lee分级呈正相关(r=0.605,P<0.05)。中度以上系膜增殖在肾小管间质损伤Ⅰ、Ⅱ、Ⅲ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0级组(P<0.05,P<0.01,P<0.01);球囊黏连在肾小管间质损伤各组间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月体形成在肾小管间质损伤Ⅰ、Ⅱ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0级组(P<0.01),Ⅲ级组新月体形成减少,与0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性硬化在肾小管间质损伤Ⅱ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0级组(P<0.05),Ⅲ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0级(P<0.01)和Ⅰ、Ⅱ级组(P<0.05)。结论:多数IgAN患儿存在肾小管间质损伤。肾小管间质损伤与肾小球损伤相关联,尤其与中度以上系膜增殖、新月体形成和球性硬化密切相关,其中系膜增殖贯穿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始终。肾小管间质损伤可能是IgAN进展的重要原因,而肾小球损伤又将进一步加重肾小管间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在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行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82例,分为NAG正常组(NAG<12 U/L,14例)、NAG升高组(NAG>12 U/L,68例);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与病理指标的差异,并评估NAG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相关关系。结果NAG正常组的NAG、血肌酐、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的统计量显著低于NAG升高组(P<0.05),NAG正常组的eGFR的统计量显著高于NAG升高组(P<0.05),病理改变中,NAG正常组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积分显著低于NAG升高组,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量白蛋白、eGFR、系膜增殖、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改变为影响NAG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尿NAG水平与患者eGFR、mALB以及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和监测IgAN的小管间质病变程度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38MAPK、NF-κB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模型组行UUO术。术后第5、10、15d分别处死两组中的5只大鼠.取左肾行HE和Masson染色。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TGF-β1、p38MAPK、P- p38MAPK、NF-κB的表达。结果:HE和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管间质增宽.小管间质细胞增多,小管基底膜增厚皱缩纤维化,随时间进展,病变愈加明显(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似手术组大鼠肾小管间质中仅有少量TGF-β1、p38MAPK、P-p38MAPK、NF-κB表达;模型组大鼠梗阻侧肾小管间质中TGF-β1、p38MAPK、P-p38MAPK、NF-κB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p38MAPK、NF-κB可能参与UUO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BMP-7、TGF-β1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TGF-β1在腺嘌呤诱导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文献要求,利用SD大鼠建立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并分别于实验第7周、12周、17周收获动物各10只,进行功能学和肾脏组织病理学的检测和观察.利用免疫组化对BMP-7和TGF-β1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中的表达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和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7周时即有肾小管管型和轻微扩张,肾皮质可见异物肉芽肿,间质单核细胞浸润,间质纤维组织轻度增生.随着病程进展小管损伤和间质纤维化呈进行性加重.BMP-7表达随着小管间质纤维化进展呈明显降低趋势(P<0.01),并同TGF-β1的表达呈负相关(r=-0.981,P<0.01).结论:BMP-7与TGF-β1可能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一对重要拮抗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来氟米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伴肾小管间质损害的IgA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原发性IgA肾病伴轻到中度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患者25例。采用Katafuchi的半定量标准对其进行组织学评分,用来氟米特联合中等剂量激素治疗至少6个月,分别观察患者治疗3月、6月和1年时的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清白蛋白和药物副作用。结果:随访期末完全缓解21例(84.0%),部分缓解2例(8.0%),无效2例(8.0%);治疗6个月时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肾小管间质病变积分较高的患者疗程相对较长。结论: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IgA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肾脏的近期和远期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再灌注(IR)损伤对大鼠肾脏的近期和远期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双侧肾蒂夹闭40 min后再灌注,制作大鼠IR模型。术后4 h、24 h、48 h、72 h、1周、5周和10周收集血样和肾脏标本,动态观察肾脏病理、肾功能和大鼠死亡情况。用透射电镜观察小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Masson染色法观察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Western印迹法测定α?鄄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脏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分布和表达。 结果  再灌注后IR组的Scr 和BUN水平逐渐升高,48 h达到最高峰。IR组病死率为32% (8/25),假手术(Sham)组病死率为0 (0/22)。再灌注48 h IR组出现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性坏死和少量凋亡;IR组术后5周和10周有轻至中度的小管间质纤维化,术后1周肾脏α-SMA和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以后两者表达有所下降但仍高于Sham组。 结论 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是早期肾小管大量坏死、肾功能急剧下降和病死率增高的原因,而且可以导致小管间质纤维化,影响肾脏的远期预后。TGF-β1过表达和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可能介导了纤维化病变。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以肾小球系膜细胞病变为主的疾病,内皮细胞损伤和足细胞丢失在DKD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发现,相对于肾小球病变,小管病变对肾功能恶化有更密切相关关系[1].肾小管间质改变并非继发于肾小球病变,而是DKD早期病变和原始特征之一[2-5].目前人们对DKD小管损伤的认识尚不足,我们结合工作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DKD小管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disease,ESRD)的重要共同通路。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阻断剂--氯沙坦对慢性肾脏病具有保护作用,但其能否抑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及其可能的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在体内构建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大鼠模型,观察氯沙坦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UUO组(n=20),UUO氯沙坦治疗组(n=20)。术后氯沙坦治疗组予以氯沙坦灌胃,剂量20mg·kg-1·d-1。分别在术后第7天、第14天处死大鼠。冰冻组织行E-cadherin,Vimentin,α-SMA,β-catenin和ZEB1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UUO组大鼠第7天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肾小管管腔扩大,小管萎缩,间质增宽及炎细胞浸润,部分小管间质纤维化;第14天间质纤维化表现更为严重。与对照组相比,UUO模型组大鼠第7天、第14天肾间质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显著下降,而Vimentin,α-SMA,β-catenin和ZEB1表达增加。与UUO模型组比较,UUO氯沙坦治疗组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改变明显减轻,肾组织E-cadherin表达增加,Vimentin,α-SMA,β-catenin和ZEB1的表达减少。结论:氯沙坦可抑制大鼠体内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氯沙坦抑制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因子β-catenin/ZEB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布鲁菌病是全球最常见的细菌性人畜共患疾病,2020年我国布鲁菌病发病率为3.37/10万人[1]。布鲁菌可导致全身感染,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等;部分患者有局部感染,累及骨关节最常见,表现为骶髂关节、髋、膝肩关节的游走性疼痛,也可表现为脊柱炎、周围关节炎、骨髓炎等[2]。国内外肩关节布鲁菌病的相关报告罕见,尚无合并肩袖损伤的病例,因此本文报告1例肩关节布鲁菌病合并肩袖损伤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肾小管周毛细血管丢失和低氧是小管间质损伤及纤维化的共同通路,因此,重建间质毛细血管,改善间质低氧是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又一重要途经~([1]).内皮祖细胞(EPC)具有强大的成血管能力~([2]).研究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与EPC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重建小管周毛细血管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拟在体外研究低氧作用下的RTEC对EPC的归巢、成血管能力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Alport综合征、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特发性膜性肾病及IgA肾病患者肾间质区域泡沫细胞浸润与MCP-1/CCR2蛋白的表达及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诊断明确的Alport综合征患者5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8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5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36例、IgA肾病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例患者肾间质区域(除肾小管)MCP-1与CCR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的相关性。结果:(1)肾小球疾病患者肾间质区域浸润的泡沫细胞上均可见MCP-1和CCR2蛋白的同时表达。(2)在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泡沫细胞浸润组肾间质区域MCP-1和CCR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泡沫细胞组(P〈0.05)。(3)MCP-1和CCR2蛋白的阳性表达值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各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间质区域浸润的泡沫细胞可同时分泌产生MCP-1和CCR2蛋白,参与了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发生。抑制泡沫细胞的浸润和阻断MCP-1/CCR2通路可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1型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后者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制作糖尿病模型成功后再将其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和替米沙坦干预组。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24h尿蛋白、血肌酐、血糖、内生肌酐清除率;留取肾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对肾小管间质损伤行半定量评分;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管间质MMP-2及α-SMA表达。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24h尿蛋白、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增加,肾小管间质MMP-2及α-SMA表达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替米沙坦组大鼠24h尿蛋白、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减轻,肾小管间质MMP-2及α-SMA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对糖尿病肾小管间质病变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肾小管间质MMP-2表达、抑制肾小管上皮-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肾脏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 -1)表达与肾小管间质损害、肾功能及尿蛋白分子量之间的关系,探讨 MCP -1在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治疗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0例同步行肾活检诊断明确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肾脏MCP -1表达,聚丙烯酰凝胶电泳(SDS - PAGE)银染法检测尿蛋白分子量。结果: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 MCP -1表达主要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肾组织 MCP -1阳性率肾小管间质病变分级3级组较1级、2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肌酐(Scr)﹥140μmol/ L 组较 Scr≤140μmol/ 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混合性蛋白尿10 kd 组较23 k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肾组织 MCP -1表达在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功能损害中起重要作用。10 kd 等低分子量尿蛋白与肾组织 MCP -1表达关系密切。可考虑使用 MCP -1抗体等阻断 MCP -1作用而防治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进行性恶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氯沙坦对大鼠IgA肾病模型进行干预,观察其对IgA肾病小管间质损害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脂多糖(LPS)+四氯化碳(CCl4)方法建立IgA肾病大鼠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A组)、IgA模型组(B组)、氯沙坦治疗组(C组),每组6只,实验前后进行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光学显微镜观察肾脏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方法检测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变化。结果B组尿蛋白量增高,C组则有所降低(P〈0.05);实验前、后,B组肾功能改变显著,C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肾脏组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及间质炎细胞浸润,而C组上述变化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检测显示TGF-β1、α-SMA及MCP-1在A组肾小管及间质中微量表达,B组高表达,C组表达减少。结论IgA肾病存在肾小管间质的损伤;氯沙坦减少IgA肾病大鼠尿蛋白的排泄,抑制炎症及纤维化因子的表达,对IgA肾病小管间质的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所致肾功能损害的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其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各种治疗方法效果也不太理想. 近年研究认为:肾小管间质损伤在CRF的进行性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CRF时肾功能损害的程度与肾小管间质损伤密切相关,而与肾小球损害关系并不密切[1,2]. 1998年~ 2003年,我们采用由益气健脾补肾、活血泄浊解毒中药组成的肾康胶囊对32例CRF 患者进行了治疗研究,并观察了肾功能及肾小管标志蛋白的改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冬虫夏草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中肾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术(UUO)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虫草治疗组。手术后第9d处死各组大鼠,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各组肾脏TGF-β1、α-SMA、Ⅳ型胶原的表达,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结果:模型组TGF-β1、α-SMA、Ⅳ型胶原的表达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虫草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冬虫夏草可能通过下调TGF-β1,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防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p38 MAPK、NF-кB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38MAPK、NF-κB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模型组行UUO术.术后第5、10、15d分别处死两组中的5只大鼠,取左肾行HE和Masson染色,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TGF-β1、p38MAPK、P-p38MAPK、NF-кB的表达.结果:HE和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管间质增宽,小管间质细胞增多,小管基底膜增厚皱缩纤维化,随时间进展,病变愈加明显(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肾小管间质中仅有少量TGF-β1、p38MAPK、P-p38MAPK、NF-кB表达;模型组大鼠梗阻侧肾小管间质中TGF-β1、p38MAPK、P-p38MAPK、NF-кB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p38MAPK、NF-кB可能参与UUO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人类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管-间质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9例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穿刺标本中细胞周期正性调控蛋白周期素D1(cyclin D1),周期素A(cyclin A0,细胞周期负性调控蛋白p21^CIP1(p2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在人类肾小球肾炎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均见cyclin D1,cyclin A及p21的表达,并与PCNA呈正相关。小管的阳性表达以间质病变I级和Ⅱ级组显著,间质阳性细胞数与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及患者尿NAG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人类肾小球肾炎时,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增殖,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PI)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原位大鼠单侧肾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摘除右肾后对左肾行缺血后处理,即10s再灌注,10 s缺血,6次循环后再灌注12周.实验动物分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缺血后处理组(IPO)和假手术组(Sha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Masson特殊染色法观察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Western blotin法测定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磷酸化Smad2蛋白表达(p-Smad2);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脏α-SMA和TGF-β1的分布.结果 IRI组和IPO组较Sham组出现了明显肾间质纤维化,但是IPO组肾间质纤维化与IRI组比较有所减轻;α-SMA、TGF-β1和p-Smad2的水平明显减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引起小管间质纤维化.缺血后处理可以影响此病理改变,其保护机制可能为缺血后处理抑制TGF-β1和p-Smad2信号通路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