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采用CO2超临界法(SC-CO2)制备一种新型的聚乳酸(PLA)/骨基质(BMG)多孔复合型生物活性骨支架材料,并评价其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确定材料最佳复合比例,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SC-CO2法制备不同比例的PLA/BMG多孔复合型骨植入材料,通过大体观察、孔隙率测定,力学检测、SEM观察评价其理化性能,并结合体外细胞相容性检测选择最佳复合比例。结果采用SC-CO2法制备的PLA/BMG多孔复合支架材料中BMG的比例与材料的孔隙率及细胞相容性成正相关,与力学性能成负相关;含30%BMG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结论采用SC-CO2法制备的PLA/BMG(7/3)多孔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植入材料及骨组织工程支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骨基质明胶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肖祥池  李健 《广东医学》2005,26(10):1343-1345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同种异体骨基质明胶(BMG)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能性。方法将SD大鼠来源的MSCs与同种异体BMG复合培养后植入SD大鼠竖脊肌肌袋内,于术后不同的时间点处死大鼠,标本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MSCs与同种异体BMG复合植入体内可产生成熟的骨组织。结论利用MSCs与同种异体BMG复合可产生组织工程化新生骨组织。  相似文献   

3.
rhBMP-2珊瑚复合人工骨诱导骨形成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rhBMP-2珊瑚复合人工骨在兔体内诱导异位成骨的活性.[方法]将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人骨成形蛋白-2(rhBMP-2)与珊瑚复合,制成rhBMP-2珊瑚复合人工骨,将其植入兔股部肌肉,各10例,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通过大体和组织学测量等方法,观察新骨形成的特点和珊瑚降解的过程.[结果]组织学显示在植入5周后rhBMP-2珊瑚复合人工骨在植入部位可见散在的编织骨形成,新生骨融合生长,成为含骨髓的板层骨,珊瑚体积明显减少;而对照组未见软骨和骨组织的形成.[结论]rhBMP-2珊瑚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4.
赵华福  张余  李剑  王捷  尹庆水 《广东医学》2011,32(5):552-554
目的 评价负载8×10-5 mol/L银离子后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采用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与AgNO3及NaCl复合,经真空冷冻干燥后制备成8×10-5 mol/L Ag+浓度的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Ag-CHA),并对健康成年昆明小白鼠、新西兰大白兔、白化豚鼠进行了全身急性毒性实验、热原实验、溶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髂骨来源的"双相"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结合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使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并扩增兔肋软骨细胞;使用自体来源髂骨构建"双相"BMG支架材料;将软骨细胞种植与BMG支架材料上构建成为细胞-BMG复合物;将制作好的27只软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将细胞-BMG复合物移植于软骨缺损模型进行修复治疗作为实验组。将BMG支架移植入软骨缺损模型作为材料组;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在术后4周、8周和12周通过大体形态学(依据国际软骨修复协会评分量表)、病理组织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各组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番红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Collagen II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提示术后12周时实验组的修复组织非常类似于正常关节软骨,组织表面与正常软骨组织平面几乎持平,材料组软骨缺损处得到了部分修复,而缺损组的修复效果较差。按照ICRS量表,大体形态学和病理组织学评分结果提示:术后12周实验组的修复效果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髂骨来源的"双相"BMG结合软骨细胞在体内可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的软骨组织,能够应用于再生修复软骨的缺损。  相似文献   

6.
宋立群  王伯钧 《广西医学》2005,27(2):194-195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珊瑚人工骨复合人胚骨植入下颌阻生牙拔除后牙槽窝的愈合情况 ,为减少和预防干槽症的发生和保持牙槽高度提供有效措施。方法 将下颌阻生牙患者分为实验组 (A)、对照组 (B)两组 ,两组 15 0人 ,30 0颗牙。A组拔牙后拔牙窝植入珊瑚人工骨复合人胚骨 ,B组拔牙窝不放置任何药物。结果 A组无 1例干槽症发生 ,B组有 12例干槽症发生 ,发生率为 8%。两组间经 χ2 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拔除下颌阻生牙后牙槽窝内植入珊瑚人工骨复合人胚骨能较好的预防干槽症的发生 ,并能加速骨组织生长及维持牙槽高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基质明胶 ( BMG)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对骨形成的诱导作用。方法 :在 60只Wistar大鼠下颌骨缺损中植入 BMG材料 ,并设空白对照。植入后 7、1 4、30、60 d通过 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测定骨缺损区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BMG植入 1 4d有新骨形成 ;BMG植入 60 d骨缺损被完全修复 ;而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被修复。结论 :BMG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 ,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起骨引导和骨诱导作用 ,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8.
珊瑚人工骨和自体骨髓复合移植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珊瑚人工骨和自体骨髓复合移植修复兔下颌骨实验性骨缺损,术后行X线、核素骨显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复合珊瑚骨移植术后6周有明显的成骨现象,12周骨缺损被修复。复合珊瑚骨移植成骨作用明显估于单纯珊瑚骨移植。实验结果表明:珊瑚骨与骨髓复合为成骨作用提供支架、成骨细胞和骨诱导物质,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良好的骨代用品。  相似文献   

9.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珊瑚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天然珊瑚(natural coral,NC)的细胞相容性进行研究,观察其与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复合后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能力。方法:从兔股骨转子窝抽取骨髓,体外培养扩增,将其接种于珊瑚上,一组分别于1、3、7、14天取材,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另一组进行诱导,培养5天后接种于兔桡骨1cm缺损中.以珊瑚填充桡骨缺损组作为对照。结果:从第1天开始,珊瑚表面即有细胞贴壁,随时间延长,细胞数量增多,到14天时有大量胶原形成。种植于兔桡骨缺损者4周时珊瑚降解不明显,骨组织形成较少,8周时见珊瑚部分降解.骨组织形成较多,20周时珊瑚完全降解,骨折愈合。结论:BMSCs与NC复合可构建组织工程骨,能修复骨缺损,并具有成骨可靠、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新复合材料超微结构与成骨活性,探讨其用于人工关节假体固定的可能性.方法 将自制的兔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等质量比复合,制成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特点,将复合材料植入兔臀部肌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基质明胶诱导成骨的组织学特点。方法:在成年家兔双侧桡骨干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无菌生理盐水和骨基质明胶。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骨基质明胶的成骨过程及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骨基质明胶可诱导间充质细胞聚集,并促进其分化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进而形成新骨。结论:骨基质明胶是通过诱导机理促进形成新骨的;诱导成骨是软骨内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on,BMG)结合生物性骨载体(biological bone carrier,BBC)修复长段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选日本大耳白兔30只,经手术锯除方法制成左侧桡骨中上段20mm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随机分成三组: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实验组植入BBC及细条状BMG62mg,BMG置于管状BBC四周.对照组植入20mm长的管状深低温冰冻保存的同种异体骨段.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2周、4周、8周及12周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期骨痂生长情况及植入材料的成骨愈合情况.手术后8周、12周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各5只,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结合X片表现了解骨愈合情况.结果 X线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后2周,植入材料与宿主骨接触面有呈云雾状骨痂生长,BBC周围也见片状的云雾形骨痂.术后4周,植入材料界面及周围骨痂生长活跃,植入材料与宿主骨接触面已模糊.术后8、12周植入材料已同宿主骨融合在一起,界面间隙消失,骨痂开始吸收减少、密度降低.对照组术后2周,植入材料与宿主骨接触面仅见淡的云雾状骨痂生长,界面清楚,植入材料周围未见骨痂生长.术后4周,植入材料界面周围骨痂生长活跃,界面模糊.术后8、12周植入材料与宿主骨融合在一起,界面消失,骨痂吸收减少,密度降低接近宿主骨.空白组术后4、8、12周拍摄X片,骨缺损两端断面只见少量三角形骨痂生长,骨缺损未能愈合.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术后8周及12周的大体标本可见植入材料与宿主骨界面紧密连接,周围有大量骨痂包绕.植入材料段施加成角应力,界面无松动或移位.对照组术后8周及12周的大体标本可见植入材料与宿主骨界面融合成一整体,植入材料颜色与宿主骨颜色基本一致.施予应力,界面未见松动或移位.空白组术后12周的大体标本缺损区仅见肉芽组织填充,缺损明显存在.结论 生物性骨载体具有抗原性低、组织相容性好、有适宜的孔径及孔隙率.BBC结合BMG作为材料在修复长段骨缺损时,能发挥传导成骨及诱导成骨的双重作用,修复效果满意,可作为修复长段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骨芭质明胶(BMG)在软组织内植入及与金属材料复合骨组织植入后的活性及作用方法 取兔四肢骨制作,并将其植入5只兔的腹部肌肉中,交这钛镍合金复合后入3只兔颅骨中进行观察,术后1、2、3、4、5、12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结果 BMG植入组织后,3~4周时可见软骨基质形成,但8周时BMG和形成物被完全上,在硬组织酐玫1个月左右,复合材料在成骨时间及骨的成熟度上均强于单一金属材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X线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同种骨基质明胶(BMG)对24只家兔和大鼠胫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同种骨基质明胶的排斥反应很小,而且诱导成骨作用明显。在术后第8周,植骨区已有大片新骨形成。因此同种骨基质明胶很有希望能成为一种新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基质明胶(BMG)包埋血管束在兔股前内侧区的促血管化作用,为解决组织
工程骨的血管化问题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制备兔BMG。将36 只兔随机分为A、B、C 3 组,每组12 只。于股骨前内侧膝关节
上方做一纵行切口。A 组:bFGF+血管束+BMG;B 组:血管束+BMG;C 组:BMG,分别于术后4 周、8 周、12 周给各组动物灌注墨
汁后处死,取出植入物,做透明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并做Masson 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组织学观察表明:术
后12 周,A 组的新生血管排列较有序,B 组的新生血管逐渐趋向于有序排列,C 组新生血管排列杂乱,主要集中于材料边缘,中
央较少。血管面积定量分析:各个时间点上A组血管面积均最大,与B组、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新生骨面积
定量分析:各个时间点上A 组新生骨面积均最大,与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bFGF对BMG 包埋血管束有促
血管化的正协同作用。血管化程度越高,新生骨面积越大,新生骨面积比与血管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The repairing capacities of bone matrix gelatin(BMG),decalcified bonematrix(DBM)and deep frozen bone(DFB)were tested in experimental defects onskulls of rats.The healing of defects were judged by roentgenographic,histological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s.The healing ofdefects was most effective with BMG(P<0.01),and DMB came next while thecapability of bone induction was very weak in DFB.In the BMG and DBMgroups,skull defects were completely healed in 12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but inthe DFB group healing was incomplete.The control group failed to healspontaneously.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sorption of BMGand DBM,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was released by diffusion,whichinduced mesenchymal cells originating from the dura mater to differentiate intochondrocytes and osteobIasts,resulting in formation of new bone.The inducedosteogenesis is considered to be a complex process regulated not only by BMP butalso by various systemic and local growth facto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改良可吸收类磷酸钙骨水泥(CPC)在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成骨诱导活性。方法取6只健康、成年比格犬,每只犬下颌骨取2个实验点,左侧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分别将改良可吸收类骨水泥、单纯可吸收类骨水泥植入犬牙槽骨缺损内,于术后4、12、20周取材,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骨缺损区的新骨形成情况。结果 Giemsa染色、Von Kossa染色显示,术后4、12、20周实验组植骨材料降解量、成骨细胞数量、新生骨量均优于对照组;四环素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类骨质宽度明显宽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可吸收CPC在动物体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动物无排异反应,是安全的植入材料;改良可吸收CPC在动物体内具有成骨诱导活性,可以有效弥补单纯使用CPC时成骨能力的不足,是良好的植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