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退出透析的原因,讨论其对策。方法 分析我科近10年来155例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退出腹膜透析的患者倒数并分析其原因。结果共有46例(29.7%)患者拔除腹透管,退出CAPD,原因主要为腹膜炎,占76.1%(35/46),其余少数患者分别因腹透管阻塞、腹股沟疝或腹壁疝、肾功能恢复、肾移植而停做腹膜透析。结论 腹膜炎是CAPD退出腹膜透析的最主要原因,应在腹透过程中注意预防腹透感染的发生,尽早控制腹膜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氟康唑腹腔灌注法治疗连续性腹膜透析并发真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7例连续性腹膜透析并发真菌性腹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1例与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氟康唑注射液200 mg·d-1,腹透液2 000 mL灌注,每2d灌注1次;治疗组用静脉注射氟康唑注射液200 mg·d-1,腹透液2 000 mL+氟康唑100 mg灌注,每2d灌注1次.治疗2周后进行腹水常规、腹水培养检查.对无效患者转做血液透析.结果 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8.75%.2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康唑腹腔灌注治疗连续性腹膜透析并发真菌性腹膜炎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院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腹膜透析患者临床资料,将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临床资料尽可能相匹配的非腹膜炎的腹膜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按照不同透析龄分为透析1年、1~3年、3年者;按培训护士工龄分为5年、6~10年、≥11年。比较不同透析龄及培训护士工龄腹膜炎发生率。并将依据病原菌的不同,比较真菌性腹膜炎与细菌性腹膜炎易感因素及预后比较。结果共纳入180例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真菌性腹膜炎10例,细菌性腹膜炎80例。发生157例次腹膜炎,培养阳性率76.43%(120/157)。透析1~3年腹膜炎发生率最高,3年者最低;培训护士工龄≤5年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培训护士工龄≥11年者,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HGB)、血清白蛋白(ALB)低于对照组(P0.05)。真菌性腹膜炎HGB较细菌性腹膜炎低,近1个月抗生素使用率较细菌性腹膜炎较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病原菌:真菌性11例次(9.17%),细菌性109例次(90.83%)。真菌性腹膜炎的病原菌以光滑念珠菌为主(27.27%),细菌性腹膜炎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69例次(63.30%)为主,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多(53.62%)。细菌性腹膜炎治愈率较真菌性腹膜炎高,病死率较真菌性腹膜炎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病率与其透析时间以及ALB水平相关,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且细菌性腹膜炎较真菌性腹膜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腹膜透析相关性并发症会直接影响腹透治疗的效果,其中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是腹透最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反复发作的腹膜炎,更可导致患者腹膜功能丧失、残余肾功能下降,严重者甚至还会危及生命安全。有资料表明,约16%死亡病例与腹膜炎相关,  相似文献   

5.
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 ,其真菌性腹膜炎发生率占 3 5%~1 5% [1 ] 。我院 1 996~ 1 999年采用口服伊曲康唑治疗腹透相关性真菌性腹膜炎 1 0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真菌性腹膜炎诊断标准[2 ] :腹膜炎症状和体征 ;腹透液混浊 ,白细胞数 >1 0 0 /mm3,中性粒细胞 >0 50 ;腹透液中找到真菌。治愈标准 :腹膜炎症状、体征消失 ,腹透液WBC <50 /mm3,培养无真菌生长。本组 1 0例中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1 4~ 75岁 ,平均 50 9岁。均采用维持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方案治疗 ,透析液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简称腹透)相关感染性腹膜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方法回顾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近5年来腹透相关感染性腹膜炎患者一般情况、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疗效及转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46例次病原菌培养阳性24例次(52.2%),其中G+菌9例次(37.5%),G-菌8例次(33.3%),真菌7例次(29.2%)。②G+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的耐药率低。G-菌对替卡西林/棒酸、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泰能等耐药率低。③G+菌、G-菌、培养阴性腹膜炎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8.9%、75%、73%;真菌性腹膜炎患者均拔管。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病原菌及耐药性已发生很大变化,需努力提高腹透液培养阳性率及腹膜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正腹膜透析导管是进行腹膜透析换液的必经之路,保护好腹透管是至关重要的。而腹膜透析管的断裂在临床中偶有发生,本科在2014年12月9日门诊治疗腹膜透析管近出口处断裂1例,采用原钛接头直接连接腹透管残端后未发生腹膜炎,继续腹膜透析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82岁,老年男性,有脑萎缩史,行居家腹膜透析治疗2年余,每日1.5%腹膜透析液8000ml,CAPD,超滤量在600ml  相似文献   

8.
降低腹膜透析病人腹膜炎发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一体化替代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其操作简单、方便、费用低。近些年来随着腹透技术的改进,腹透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已有明显下降,但是腹膜炎的发生仍然是腹透病人退出腹透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进一步降低腹透病人腹膜炎发生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对收治和随访的45例腹膜透析病人发生腹膜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961-3962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腹膜透析患者。按患者就诊时间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腹膜透析,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对比两组患者腹膜炎发生概率以及腹透液培养结果。治疗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腹透液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膜透析过程中,合理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可以减少患者罹患腹膜炎的概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黄宏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136-8137
目的 探讨设立专职腹透护士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设立专职腹透护士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规范、全面的强化式健康教育,出院前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操作考核,合格者按计划出院,不合格者继续接受培训至合格后出院,评价腹透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 设立专职腹透护士后,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由32.3%下降至6.25%.结论 通过设立专职腹透护士进行一对一强化式健康教育,对于降低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腹膜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本科住院的2012年7月起至2013年7月启用临床路径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49例患者(试验组)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未启用临床路径前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49患者(对照组)进行研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腹透液培养的阳性率、腹透液转清的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及复发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相关指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试验组腹透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稍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腹膜透析液检测好转及恢复正常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和人均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腹膜炎复发显著减少,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腹膜透析腹膜炎的治疗中采用临床路径,可促进患者的临床好转、减少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并能显著减少腹膜炎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的腹透操作培训及常规居家护理外,同时进行保护残肾功能指导;减少腹透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护理;采取营养膳食指导的措施。结果 保持原有尿量者70%,相关性腹膜炎3.1%,相关性隧道口感染1%,营养不良发生率40%。结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通过相关护理措施,改善腹透患者营养状况,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残肾功能即保持尿量,进而提高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腹膜透析患者随访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腹透中心2014年1月-2016年12月的规律长期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4年1-12月腹透患者185例,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随访管理;2015年1月-2016年12月,腹透患者共227例,采用PDCA四步法制定和实施对腹膜透析患者的随访管理,分析其对患者的掉队率、腹膜炎发生率,退出患者腹透治疗时间TOT、患者年度技术生存率及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实施以来,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由2014年的0.157次/患者年降至2016年的0.133次/患者年;腹透退出患者的治疗时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14年的29.9个月增加至2016年的49.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透患者的掉队率、技术生存率及生存率均处于稳定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随访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延长退出患者的腹透治疗时间,具有一定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郭奕仙  李凤玲 《全科护理》2011,(36):3311-3312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原因,为预防、治疗和护理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分析62例行腹膜透析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病人中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11例次,其中7例次治愈,2例次行肾移植,2例改为血液透析,1例死亡。[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与病人的操作不当、隧道口和隧道感染、肠道和血源性感染有关;原发疾病为糖尿病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风险增高;加强培训及长期严格有效的随访,加强导管隧道口护理、饮食护理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腹膜炎的发生,提高腹膜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未进行CQI的2011年1~12月的154例腹膜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进行CQI的2012年1~12月的192例腹膜透析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腹膜炎发生的可能原因及腹透液培养结果。结果:两组腹透患者腹膜炎的发生原因、腹膜炎发生率和腹透液培养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QI可显著降低腹膜炎进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影响。方法 对40例居家腹透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干预,采用家庭随访指导、督查、抽样化验等方法动态观察干预后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腹膜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提高腹透患者的生存质量应从避免发生腹膜炎着手,进行家庭护理干预是维持透析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腹膜透析护理及预防腹膜炎的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透析(简称腹透)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腹透过程中反复发生腹膜炎是造成拔管及最终退出腹透的最常见原因。因此,加强对腹透患者护理的培训、预防腹膜炎的发生已成为医护人员、患者以及家属高度重视的课题。我院从2003年开始由专人负责,特别加强了对腹透患者及家属有关腹透护理方面的培训,不断规范和完善培训措施,从而降低了腹膜炎的发生率。这种培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透析前教育;二是透析后的培训指导。  相似文献   

18.
腹膜透析(简称腹透)是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方法之一。腹膜炎是导致腹透失败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腹膜炎的发病率是延长透析时间,提高腹透治疗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文献报道,腹透后腹膜炎的发病率澳大利亚为每3~10个病人月发生1次,国内中山医科大学为15.3病人月发生1次。我院自198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居家腹膜透析操作者规范化操作培训对降低腹膜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肾脏科行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50例,对其居家腹透操作者进行规范化腹膜透析操作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操作者手部细菌培养情况及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结果培训前后50例腹透操作者手部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73,P0.05)。培训前发生腹膜炎13例次/年,发生率26%;培训后发生腹膜炎5例次/年,发生率10%,较培训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6,P0.05)。结论护士对腹透操作者进行规范化培训,能明显减少操作者手部细菌菌落数,有效提高其规范操作的依从性,从而减少腹膜炎发生的诱因,降低患者腹膜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家庭腹膜透析32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衰患者治疗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就临床资料的总结提出了对家庭腹膜透析护理及腹膜炎防治的具体方法,旨在提高腹透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