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状小叶癌(tubulolobular carcinoma,TL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类型,既往研究显示其临床类似小叶癌。该研究对19例TLC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总结并与10例小管癌(Tubular carcinoma,TC)和10例小叶癌(lobular carcinoma.LC)进行了比较。该组TLC患者平均年龄61岁,其中2例有浸润性导管癌病史。TLC患者手术包括乳腺节段切除术(12/18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cadherin阴性乳腺小管小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乳腺小管小叶癌,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E-cadherin、p120、β-catenin、ER、PR、HER-2和Ki-67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学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浸润性小叶癌占同期浸润性癌的3.4%(143/4 175),其中5例为乳腺小管小叶癌(3.5%,5/143),其组织学形态均形成管腔样的结构,管腔较小、由单层腺上皮围绕而成,癌细胞间的黏附性较差,可围绕正常导管呈靶环样排列,可与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共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cadherin缺失,p120呈胞质阳性或胞质胞膜阳性,β-catenin缺失或胞质弱阳性,ER均阳性,PR为50%阳性,HER-2评分为1+,Ki-67增殖指数均<10%。结论 E-cadherin阴性的乳腺小管小叶癌形态类似E-cadherin阳性的乳腺小管小叶癌,但E-cadherin、p120、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提示E-cadherin复合体缺陷,为特殊类型的小叶癌,其生物学行为仍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 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收集1例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由密集的短梭形间质细胞和单层小管状上皮构成,小管均匀分布于间质,见顶浆分泌,周围肌上皮缺失;间质细胞中度异型,核分裂象多见,另见小叶上皮内瘤变和少量浸润性小叶癌。免疫表型:小管癌ER和PR均强阳性,HER2(0),Ki67增殖指数10%,周围肌上皮标记p63、CK5/6、Calponin均阴性;浸润性小叶癌E-cadherin阴性,p120胞质阳性,ER和PR均强阳性,HER2(0),Ki67增殖指数5%;梭形间质细胞CD34阳性,CD10和SM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30%;无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结论 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并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罕见,易漏诊,病理医师需充分取材仔细观察,辅以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Carter  MR  Homick  JL  Lester  S  朱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5):540-540
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MC)是一组少见的异质性肿瘤,很难准确地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和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作者总结了29例原发于乳腺的梭形细胞(肉瘤样)癌(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均≥80%)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均为女性,40~96岁(中位年龄68岁)。其中3例是通过乳腺X片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基底样浸润性小叶癌(ILC)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进展及预后.方法 对4例乳腺基底样ILC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采用Max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cadherin、p120 catenin、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CK5/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63、p53、Ki-67染色,对其进行随访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4例乳腺基底样ILC,1例为混合型,3例为多形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3例E-cadherin阴性,1例少部分胞膜阳性;p120 catenin 均为胞质阳性,l例少部分除细胞质阳性外有少部分细胞膜阳性;ER、PR及HER2均呈“三阴性”;CK5/6和EGFR均呈不同程度阳性;p63 2例阳性;p53阳性或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30% ~ 75%.2例有腋窝和锁骨下淋巴结转移,3例获得随访,其中2例发生胸壁转移,1例同时发生肝转移和腹部转移.结论 乳腺基底样ILC癌细胞异型性大、核级高、核分裂象多,免疫表型ER、PR及HER2“三阴性”,CK5/6和EGFR阳性,符合基底样亚型,易发生邻近部位和远处组织或器宫转移,对化疗反应差,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转移到女性生殖道罕见,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报道3例乳腺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并进行临床资料、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3例患者在乳腺癌切除后,出现腹部不适及包块、不规则阴道出血,行姑且性子宫切除和(或)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组织学见卵巢、输卵管、子宫内膜及肌层和平滑肌瘤内单线状癌细胞浸润生长,破坏卵巢白体,浸润输卵管黏膜和子宫内膜间质,输卵管腺上皮和宫内膜腺体完好.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ER、PR(+),E-cad-herin(-),GCDFP-15、CK(+).结合乳腺癌切片与转移癌形态基本一致.结论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具有组织学显著特征,根据病史及免疫组化标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 探讨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加深对其认识。方法 观察5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判定标准为≥50%肿瘤细胞表达Syn、CgA或NSE。结果 4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54~90岁(平均70岁)。肿瘤直径2.5~5.5cm(平均3.5cm)。有淋巴结转移者2例。组织学形态包括富于细胞的黏液型、实性岛状型、弥漫实性粘附型、非典型类癌型和小细胞癌型。5例均表达Syn、CgA、NSE、AE1/AE3和EMA;2例表达Lue-7,2例表达CK7;3例表达E-cad;S-100蛋白均阴性,2例ER和PR阳性,3例p53阳性,1例表达c-erbB-2,4例表达bcl-2,Ki-67阳性率17%~85%。随访时间4~69个月(平均32.2个月),除小细胞癌患者死亡外,均存活。结论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易发生在老年人,除小细胞癌外其他类型预后较好,它们在形态、功能和表型上常呈多向性,应该将它们从普通型的乳腺癌中区分出来。  相似文献   

9.
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2019), 将小叶瘤变定义为"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al lobular units)失黏附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 伴或不伴有终末导管的派杰样播散"。小叶瘤变包括不典型小叶增生(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和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根据细胞形态将小叶原位癌细分为经典型小叶原位癌、旺炽型小叶原位癌和多形性小叶原位癌3种组织学亚型。近年来, 随着分子病理学不断发展, 对组织学形态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 加深了对小叶瘤变及其亚型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将对小叶肿瘤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2019), 将小叶瘤变定义为"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al lobular units)失黏附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 伴或不伴有终末导管的派杰样播散"。小叶瘤变包括不典型小叶增生(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和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根据细胞形态将小叶原位癌细分为经典型小叶原位癌、旺炽型小叶原位癌和多形性小叶原位癌3种组织学亚型。近年来, 随着分子病理学不断发展, 对组织学形态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 加深了对小叶瘤变及其亚型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将对小叶肿瘤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乳腺少见癌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乳腺少见癌 (uncommoncarcinoma)是相对于常见癌或普通型癌 (commoncarcinoma)的一些癌 ,其共性是少见。其中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与生物学行为者 ,称乳腺的特殊型 (specialtype)癌 ;另一些更为少见或其规律性尚未明了者 ,称罕见型 (rareforms)癌。少见癌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普通型癌 ,了解其特点有利于外检诊断及预后判断。1 特殊型癌1.1 乳腺髓样癌 乳腺髓样癌 (medullarycarcinoma)或富于淋巴细胞间质的髓样癌 (medullarycarcinomaw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组织形态上易混淆的浸润性导管癌(IDC)与浸润性小叶癌(ILC)的鉴别诊断方法 .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4年间普通外科诊治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IDC Ⅰ级24例、ILC 12例和具有混合性导管-小叶特征的浸润性癌(简称混合癌)14例共5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和标本.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钙黏蛋白(E-cad)、p120连环蛋白(p120ctn)、上皮膜蛋白(EMP)1和DVL1.结果 E-cad在IDC Ⅰ级和IL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3%(20/24)和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20ctn在IDC Ⅰ级中阳性率为100.0%,且均为胞膜着色,在ILC中亦为12例均阳性,但均为细胞质着色;EMP1和DVL1在IDC Ⅰ级和ILC中的阳性分别为95.8%(23/24)和12例,54.2%(13/24)和5例,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和p120ctn联合使用将14例混合痛确诊为IDC 12例和ILC 2例.结论 E-cad和p120ctn联合使用可以鉴别易混淆的IDC和ILC,使组织分型更准确.EMP1、DVL1不能作为鉴别IDC和ILC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Wei B  Bu H  Chen HJ  Zhang HY  Li X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0):589-593
目的探讨乳腺实体型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21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和阿辛蓝黏液染色。选用抗体包括细胞角蛋白(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6.1岁。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经典型乳头状肿瘤相似。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8例中无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体乳头状病变,19例存在黏液分泌。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多角形、梭形或旱印戒样。细胞为轻度或中度异型性,15例核分裂象〈5/10HPF。7例伴发细胞学与导管内癌一致的浸润癌。肿瘤均表达CK8,但基底型CK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Calponin和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64.7%和58.8%,在导管周缘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76.5%和70.6%。CgA和突触素阳性率分别为88.2%和82.4%。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8.1%。17例行ER、PR和pS2染色的肿瘤均呈阳性,c—erbB-2均阴性。获得随访的患者中16例(94%)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SPC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多项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显示SPC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和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Collins  LC  Carlo  VP  Hwang  H  魏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5):586-586
乳腺囊内型乳头状癌(intracystic papillary carcinomas,IPC)传统上被作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亚型,其特征是乳头状癌出现在囊性扩张的导管内。新近研究提示并非所有IPC均是原位癌。作者使用5种肌上皮标记(smooth 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calponin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女性,52岁,左侧乳腺肿块渐进性生长4年,无明显不适,自觉肿块变硬6个月入院。体检: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触及一大小2.0 cm×1.5 cm×1.0 cm的质硬肿块,表面欠光滑,边界欠佳,活动度欠佳。B超示:左侧乳腺1点钟方向可见一大小18.1 mm×15.1 mm×18.0 mm的低回声结节,BI-RADS分类:5类。MRI平扫+增强示:左侧乳腺外侧皮肤局部略凹陷并可见条片状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且可见分叶,BI-RADS:5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136例和浸润性小叶癌61例的超声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病理类型的肿瘤的超声声像图在肿块形状、内部与后方回声以及血流图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方回声与内部钙化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可以根据各自超声声像的特点进行诊断,组织学的不同影响乳腺癌的超声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皮钙依赖粘附素相关分子α-、β-、γ-catenin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和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了19例ILC和32例IDC组织中α-、β-、γ-catenin的表达,并根据阳性癌细胞占肿瘤细胞的比例进行半定量化分析和统计学x^2检验。结果 α-、β-、γ-catenin在19例ILC中表达缺失和明显减少的分别为15例(78.9%),10例(52.6%)和16例(84.2%),而在32例IDC癌组织中的表达缺失和明显减少为24例(75.0%),14例(43.8%)和26例(81.3%)例。另外,这3种蛋白在浸润性癌组织中表达强度弱于原位癌灶的表达强度。α-catenin和β-catenin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未发现α-、β-、γ-catenin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与有无伴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之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α-、β-、γ-catenin在乳腺ILC和IDC中表达均为明显缺失和减少,说明这些粘附分子在乳腺浸润性癌发生中确实丧失了其正常的细胞粘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61例ILC组织中CK5/6、ER、PR、Her-2及Ki-67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61例ILC中,6例表达CK5/6,其中弥漫阳性3例,灶状阳性3例;组织学类型为混合型、多形型或实性型,核级为2~3级;5例核分裂小于5个/10 HPF,1例约20个/10 HPF;其中2例表达ER和PR,4例不表达;6例Her-2均阴性;3例Ki-67增殖指数大于60%.结论 ILC中有少数表达CK5/6,倾向于高核级、ER、PR、Her-2表达阴性;可能存在基底细胞样亚型小叶癌.  相似文献   

19.
乳腺小管癌29例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乳腺小管癌的临床与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29例乳腺小管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由开放性小管组成,浸润性分布于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小管由单层上皮围绕构成,细胞形态温和,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罕见。肿瘤常与小叶性肿瘤、柱状细胞病变、导管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等伴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小管周围肌上皮缺失或不完整。结论乳腺小管癌是一种形态独特、预后良好的乳腺癌亚型,常与微腺性腺病、放射状硬化性病变、浸润性导管癌等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20.
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carcinoma,MC)各种亚型的临床预后资料仍较有限。作者总结了22例缺乏或仅含少量浸润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此组肿瘤中10例含有浸润性癌(浸润癌比例小于肿瘤浸润性成分的5%),12例完全缺乏浸润性癌,其中4例见导管原位癌(ductalcar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