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发现,病毒毒株与宿主的遗传背景、年龄、性别及免疫状态都影响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宿主遗传背景及. 柯萨奇病毒B3感染小鼠中筛选出5个候选基因,表现为编码β球蛋白、环磷酸腺苷反应结合蛋白结合蛋白及Nip21的基因下调,编码诱导三磷酸鸟苷酶、ND1(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的一个亚型)的基因上调。通过对上述5个候选基因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异常表达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使心肌细胞受损的论述,进一步阐述了病毒性心肌炎与宿主遗传背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4个方面:病毒的直接作用、宿主的遗传背景、免疫反应、氧化作用,其中病毒对心肌细胞直接损害和触发的人体自身免疫反应最为重要。现就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涉及到病毒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害、病毒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基因多态性和遗传易患性等多个方面,其症状轻重不一,预后亦有很大差异.该文综述柯萨奇-腺病毒受体、维生素D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一氧化氮合酶、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各种细胞因子的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关系,以期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与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全国儿科临床病毒学专题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由《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联合举办的全国儿科临床病毒学专题研讨会于2005年11月2-5日在广州市举行。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儿科临床病毒学研究工作,加强横向联系与协作,促进提高儿科病毒性疾病诊断与治疗和科研水平。会议邀请董永绥、朱启镕、钱渊、方峰4位专家就病毒性疾病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与宿主基因遗传背景、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作了专题讲座。另有方峰、朱启镕、钱渊、陈宗波、张国成、龚四堂等6位专家对其所在单位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成果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Bc1 2和Bax基因在病毒性心肌炎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柯萨奇病毒B3 (CVB3 )感染12 5只雄性Balb/c小鼠 ,分别于d7、10、14、2 1、2 8随机取 2 0只实验组小鼠和 5只对照组小鼠处死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VB3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不同时期心肌组织中Bcl 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为 86 % ,其中 80 %小鼠为轻、中度病变。正常对照组心肌中 ,无Bc1 2蛋白表达。在实验组中Bc1 2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与心肌病变积分呈显著正相关 (r =0 .93 P <0 .0 1) ,感染后 7~ 14d ,实验组小鼠心肌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少数心肌浸润淋巴细胞表达Bc1 2和Bax。结论 Bc1 2和Bax基因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c Fos原癌基因编译出的c Fos蛋白可通过抗增殖而参与对细胞损伤的反应 ,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1]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了柯萨奇B3 病毒(CVB3 )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c Fos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的水平 ,并同心肌病理积分进行相关分析 ,以探讨c Fos基因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 ,同时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心肌炎小鼠心肌c 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材料1 病毒 :CVB3 Nancy标准株由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病毒室提供 ,半数组织感染率 (TCID50 )为 10 7 5/ml。2 实验动物 :2 0 0只 4周龄Ba…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通过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机制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及发展.如近期已发现参与病毒侵入所需的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宿主细胞基因异常与自身免疫反应激活的途径,以及心肌细胞修复时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这些机制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新方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通过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机制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及发展。如近期已发现参与病毒侵入所需的受体及其信号转手途径,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宿主细胞基因异常与自身免疫反应激活的途径,以及心肌细胞修复时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这些机制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新方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炎血清柯萨奇病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柯萨奇B组病毒 (CBV)为肠道病毒的一种 ,属RNA病毒 ,迄今已确定了 2 0个血清型 ,其中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是CBV 1~ 5型[1 ] 。 1997年 5月至 1998年 7月对我院心内科 41例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血清标本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扩增CBV RNA ,地高辛标记相应探针作斑点杂交 ,并测定其血清CBV特异性的IgM抗体 ,以探讨RT PCR在心肌炎儿血清CBV的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一、对象 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 41例 ,诊断标准参考1994年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2 ] 。男 16例 ,女 2 5例 ,年龄 2 .4~ 13.8a…  相似文献   

10.
李奋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0):801-804,866
柯萨奇B组病毒(CVB)是引起人类病毒性心肌炎(VM)的最常见病原体,CVB感染心肌细胞主要是通过与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受体(CAR)及衰变加速因子(DAF/CD55)这2种受体蛋白的相互作用完成。近年来,病毒受体陷阱(virus receptor trap)已被用于治疗实验性小鼠CVB3心肌炎,并已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效果。所谓"病毒受体陷阱疗法"是指利用人工合成的可溶性病毒受体来结合病毒,从而阻断病毒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及随后的病毒内吞。病毒受体陷阱疗法加深了对VM发病机制的理解,拓展了VM的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急性VM一个新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过程中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65只4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黄芪对照、病毒对照及黄芪小剂量、黄芪大剂量等5组。后3组腹腔接种柯萨基B组病毒(CVB3)病毒。黄芪小剂量、黄芪大剂量每日分别给予0.07、0.6 mg/kg黄芪甲甙液灌胃1次。15 d后采血、取心肌组织,用酶标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血浆中IGF-1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IGF-1及相关蛋白的蛋白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IGF-1基因表达。结果:感染CVB3病毒后小鼠心肌组织IGF-1及相关蛋白明显升高,大剂量黄芪甲甙干预可调节小鼠IGF-1及相关蛋白的表达;小剂量黄芪甲甙则无明显效果。结论:大剂量黄芪甲甙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IGF-1及相关蛋白表达的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相关蛋白在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的作用。方法取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病毒实验组40只,腹腔感染CVB3病毒,分别于实验d3、7、15、30采血、取心肌组织;空白对组(未感染CVB3病毒小鼠)20只。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其血浆IGF-1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酶多聚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其心肌组织IGF-1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浆IGF-1及相关蛋白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高,且在感染病毒后表达渐增高,15d达最高峰,30d表达降低,但仍维持一较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F=19.53 P〈0.05),其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与血浆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一致。结论IGF-1及其相关蛋白可能参与小鼠CVB3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对婴儿及儿童常疑诊病毒性心肌炎,但颇难确诊。小儿年龄常致心肌炎的病毒有柯萨奇、埃可、腺病毒、水痘-带状疱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 病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巨细胞病毒及小儿麻痹等。为了做出初步的病原性诊断,以下几点可做临床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及反义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i YX  Yang XQ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8):629-632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及治疗现状 1.RSV基因结构与蛋白功能:RSV属于副黏病毒科,肺炎病毒属,为非节段性单股负链RNA病毒,含有大约15000个核苷酸,其基因顺序依次为:3′NS1-NS2-N-P-M-SH-G-F-M2-(M2-1/M2-2)-L-5′,共编码11个病毒蛋白,分别为: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但是,病毒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和免疫反应导致的心肌损害已被人们所共识.近年来,机体的遗传易患性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就此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近十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 ,大多数人认为与病毒直接侵犯心脏以及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损伤有关 ,尤以后者为主。本文通过对4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IL_1、IL_4和IFN_γ水平的检测 ,旨在探讨细胞因子 (CK)在心肌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本院1999年9月至2000年2月间 ,临床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住院患儿45例为病例组 ,其中男22例 ,女23例 ;年龄8个月~14岁 ,平均9岁 ;就诊时病程处于急性期30例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GST基因在上海地区健康汉族人中的遗传多态性,筛选出汉族人的GST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为开展GST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肿瘤易感性及治疗相关性研究作一初步探索。方法:采用荧光标记自动测序法,筛选GSTT1,GSTM1基因在20名上海地区的汉族健康志愿者中的候选SNP位点。结果:4例受检者在GSTT1外显子4和3之间的第86 057位点发生点突变,由腺嘌呤A取代鸟嘌呤G,经与Genebank中SNP数据库比对,可能为一新的GSTT1基因候选SNP位点;在外显子5的第793位点和921位点,所有受检者均为G&A的杂合子。GSTM1在8个外显子中均发现有候选SNP位点,但多为单核苷酸的杂合子。约40%受检者的外显子2出现腺嘌呤A缺失,所有受检者在第1 383位点和1 385位点分别是A&G受C&G杂合子;在第101位点60%个体为A&T杂合,40%个体为腺嘌呤A的纯合子。我们还初步发现在外显子2的190 bp以后可能存在多个碱基或小片段缺失。结论:上海地区健康汉族人的GST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这些多态性是否为汉族人所特有、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以及这些可能的候选SNP位点是否会造成其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并引起产物蛋白一级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GST酶活性发生改变而表现为具有不同的表型及基因型,尚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天麻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天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给Balb/c小鼠接种柯萨奇B3病毒制作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感染病毒72 h后将仔活小鼠分为模型组、天麻组、氯沙坦组,并以未感染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大麻组、氯沙坦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干预7 d后,4组小鼠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正常组未见到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心肌细胞大量凋亡,凋亡率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天麻组和氯沙坦组凋亡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caspase-3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多(P<0.01),天麻组和氯沙坦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天麻能够抑制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的凋亡,通过caspase-3通路的调节,对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清心肌酶谱改变患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心肌酶谱与心肌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8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与 82例非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 79例正常对照组的心肌酶谱进行分析。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 86例患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 5 ) ,与非病毒性心肌炎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单纯心肌酶谱变化不能作为心肌炎的唯一诊断依据 ,有许多因素可导致心肌酶谱改变。诊断心肌炎时应结合病史、体征等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20.
血活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用血活素 (哈尔滨高科技集团天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 980 42 9)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5 3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  10 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男女比例基本相同 ,年龄 2~ 14a ,平均为 8a ,根据 1994年第 6届全国小儿心血管病学术会议重新修订的诊断标准[1 ] ,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30例和疑似心肌炎 2 3例作为治疗组 ,另 5 3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型及分期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具有可比性。二、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