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纵火案精神病人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精神病人纵火行为的犯罪学特征及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特点。方法:对经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涉及纵火案件的61例精神病人的一般资料、作案特点、医学诊断及刑事责任能力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论:应建立健全对精神病人的三级防治网络,尤其应重视加强对农村和中青年精神病人的治疗、监护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精神病人纵火等案件发生。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文书作为一种法律证明,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鉴定工作必须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2.
柳亭林 《中外医疗》2008,27(29):145-145
目的 分析我院精神病鉴定资料特点.方法 对2006年鉴定的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诊断标准CCMD-3,采用了t检验.结果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低文化程度的无业人员及农民大多数,案由最多的是凶杀,性犯罪的受害者均为精神发育迟滞患者,鉴定结果中无精神病占首位,其次为精神分裂症,法律能力评定中,刑事责任评定案件大多数.结论 违法行为可能与其文化、职业、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关.鉴定结果中无精神病占首位,可看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提高.精神分裂症鉴定案例中凶杀居多,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并且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同时面对患者注意自身防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病理性半醒状态暴力行为的特点。方法 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这种罕见疾病案例报道,对其暴力行为特点、疾病相关资料以及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主要见于青壮年男性;杀人案较多见;多无犯罪动机/未作案前准备;受害人多为亲属;患者对作案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遗忘;疾病发生与疲惫,睡眠障碍/睡前饮酒有关。结论 病理性半醒状态需要与梦游症、病理性醉酒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精神病人故意杀人案的特点.方法:对3年中63例故意杀人案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比较.结果: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组中,被鉴定人多为男性,多无作案前预谋,全部患有精神疾病且多为精神分裂症,与有刑事责任能力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使用作案工具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刑事责任能力的被鉴定人有不同的特征,积极治疗精神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是减少精神病人行凶杀人,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特征及与责任能力关系。方法:用自编凶杀行为特征调查表综合司法精神病鉴定中52例分裂症和41例非分裂症凶杀案例的资料,进行凶杀行为特征比较和责任能力与凶杀行为特征相关分析。结果:案发前异常行为、诱因、预谋、作案隐蔽性、作案动机、案后自我保护性、责任能力、病期、性格特征、既往病情等行为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作案有预谋,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性,评定有刑事责任能力;案前有异常行为,处于发病期,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结论:分裂症患者的凶杀行为特征与非分裂症患者有明显差异,预谋、自我保护性、案前行为异常、病期影响其责任能力评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和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能力量表,对147例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进行评定,并分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组(91例)和有刑事责任能力组(56例).结果 无刑事责任能力组BPRS的总分和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等因子分分别为(45.23±7.88)分、(17.23±4.49)分、(4.80±2.04)分、(8.18±3.21)分,高于有刑事责任能力组的(31.16±9.32)分、(8.18±5.19)分、(3.89±1.67)分、(5.36±3.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判别分析显示,既往精神病史(X2)、鉴定诊断(X3)、BPRS中的思维障碍(X6)、激活性(X7)、及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量表中分别反映作案时情况的因子2(X10)、对作案后对后果认识的因子3(X11)、作案后对自我保护能力因子4(X12)、疾病严重程度因子5(X13)等8个变量是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 精神障碍种类、精神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作案时的诱因、作案后对其后果认识、作案后的自我保护能力等因素是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一般资料:男性1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7岁。已婚13例,未婚16例。文化程度;文盲2例、小学2例、中学25例。职业:农民22例、工人4例、护土1例、营业员1例、无业1例。犯罪类型:被强奸9例,伤害罪9例,流氓罪5例,盗窃罪2例,杀人罪2例,畏罪自杀罪1例,纵火1例,破坏公共秩序1例。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有性保护能力2例,无性保护能力7例,完全刑事责任的3例,部分刑事责任的5例,无刑事责任1例。精神病理现象与案情分析:情感性精神病其造成社会危害行为与其精神病理现象密切相关。被强奸案有9例。由于病人性欲亢进,性行为随便,有的是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特征.方法 用自编行为特征调查表,分别以198例精神分裂症行凶杀者(包括涉嫌故意杀人及故意伤害)与138例精神正常行凶者(包括涉嫌故意杀人及故意伤害)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前者的精神症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行凶者性格以内向及多疑为主,而精神正常行凶者性格以外向及暴躁为主,精神分裂症行凶者其作案目的不明或受病态支配为主,精神正常作案目的以贪利及激情作案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于白天在自己家中公开作案,伤害对象以家人为主,精神正常者以伤害同事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作案后多数不潜逃、不销毁工具,其作案工具以菜刀及身边物件为主.精神分裂症行凶者其精神症状以被害妄想及幻听为主.其伤害的家人主要是配偶,大部分在起病3年内作案.结论 两组在个性特点、行为动机、作案方式、伤害对象、案发后表现及作案工具方面有显著差异,可以作为评定辨认能力及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为减少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的发生,应尽量加强刚起病3年内的看护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的作案特征与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非精神病人的案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杀人具有突发、公开性、不自主性、残忍性;多在病理动机下单独作案,受害人多为熟人或亲人,案中、案后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检验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妄想、幻听、认知障碍是导致杀人的直接因素。结论:作案特征与作案动机及检验能力是评定刑事责任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赵利国  陈国岐  张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3):1038-1039
目的:研究抑郁患者伤害杀人的作案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九年来鉴定中抑郁患者实施伤害、杀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43例抑郁患者伤害杀人案例中,从作案动机看,现实动机占86.0%,病理动机仅为9.3%,不明动机或无动机作案者占4.7%:从作案类别看,冲动作案占81.4%,其次为蓄谋作案占14.0%,心理危机作案占2.3%,环境危机作案占2.3%;伤害对象中,相识但非亲非故者占44.2%,其次为配偶和无关者,各占18.6%;伤害程度以死亡最多,占60.5%。无准备、无计划作案者占76.7%;行为残酷占53.5%;效果超限者占67.4%。结论:抑郁病人伤害杀人行为以现实动机为主,缺乏反动机,冲动作案多见,作案对象多为相识者,作案前缺乏计划和准备,作案手段残酷,后果超限,多致人死亡。对抑郁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暴力犯罪案例特点。方法:对本院1992-2001年司法精神医学鉴定171例暴力犯罪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凶杀67例39.2%),伤害4例(28.7%),纵火27例(15.8%),强奸16例(9.4%),抢劫12例(7.0%),有各种精神疾病者占86.5%,精神分裂症占46.2%,精神发育迟滞占9.4%,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占8.8%,男性占82.5%,青壮年占72.5%,农民占78.9%,有责任能力者25.7%,限定责任能力者占24.6%,无责任能力者占49.7%。结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是导致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主要疾病,是防范的重点对象,加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力度,提高人们的防病治病意识,及时治疗各种精神疾病,是减少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与精神疾病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安宁医院司法鉴定所2006-2013年50例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鉴定意见中无刑事责任能力者多为青壮年,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从作案动机看,无现实动机者占76%。涉嫌案由以伤害案最多,占38%,杀人案占32%。刑事案件中无刑事责任能力者居多,占66%。鉴定诊断意见以精神分裂症多见,占28%。结论精神病刑事责任能力以无现实动机为主,多致人死亡。对此类患者应早发现、尽早治疗,全社会共同加强监管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鉴定为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者与所患精神疾病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06-2010年46例鉴定为完全或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鉴定为完全或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年龄多为青壮年,其中无精神病与有精神障碍者分别占17.39%、82.61%。结论: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应明确诊断,谨慎评定刑事责任能力,维护司法公平正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4.
148例凶杀案件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丽达 《安徽医学》2009,30(9):1070-1071
目的 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凶杀案例的特点.方法 对5年期间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148例凶杀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被鉴定人以男性、青壮年和农民占多数.各种精神疾病占87.84%,精神分裂症占76.74%,精神发育迟滞占8.53%,抑郁症占3.87%,分裂样精神病3.10%,其他精神疾病占7.75%.案发前未接受治疗的占95.35%.凶杀致人死亡的125例,占84.46%.有完全责任能力占16.22%,限制责任能力占13.51%,无责任能力占70.27%.结论 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是重点防范的精神疾病,及时治疗各种精神疾病,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是防范凶杀行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司法精神病鉴定中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患者暴力犯罪行为的特点及其责任能力评定结果。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合肥市精神病医院司法鉴定科所鉴定的33例躁狂发作和30例抑郁发作患者暴力犯罪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抑郁发作组凶杀案件(53.3%)显著高于躁狂发作组凶杀案件(18.2%)的比例(P〈0.01);在居住地、作案地点及与受害人关系等奈目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责任能力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者的暴力犯罪行为特点各自不同,这可能与两者的疾病症状表现、严重程度以及辨认和控制能力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6.
谢海岩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7):2119-2121
目的:通过对精神分裂症与无精神病凶杀行为的相关因素对照分析来探讨两组作案特征。方法:将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与无精神病案卷资料逐一登记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多项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作案时间、作案地点等许多与案情有关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案发后自我保护及责任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在MMPI量表中Pa、Sc、Ma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掌握精神分裂症与无精神病者不同作案规律和特征,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做出司法评定。  相似文献   

17.
对116例大学本科生心理咨询门诊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种类依次是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心理障碍,另有约1/10的就诊者虽有心理逆遇,但未能构成疾病诊断。临床心理咨询常采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30例疗效结果初步表明,临床心理咨询是干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资料分析结果还提示男、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种类有不同,男性更常见焦虑障碍,女性较常见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18.
李璐君  胡珉 《河北医学》2016,(7):1098-1101
目的::研究某精神病院急诊科重性精神病疾病流行病学情况,对精神疾病患者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某精神病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41例精神疾病患者,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住院次数、服药情况、临床表现、合并疾病以及处理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发病特征。结果:共调查精神疾病患者1641例,患者年龄14~88岁,平均年龄(41.6±10.2)岁。其中首发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583例,占35.53%;复发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1058例,占64.47%。外伤患者138例,给予包扎止血处理;肌肉注射411例;静脉输液286例。所有患者在我院长期住院治疗,其中精神科1338例,外科91例,内科169例,妇科43例。治疗后出院1292例,转院113例,236例转精神科门诊治疗,无死亡病例。精神分裂、情感障碍以及精神发育迟滞在所有精神疾病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8.52%、23.28%以及20.48%。其中除感情障碍外,其他类型疾病男性发病率均略高于女性。精神疾病发病年龄段以18~60岁最多,共1232例(75.08%),其中多数患者为已婚患者,共1184例(72.15%),文化程度以初高中患者最多,共983例(59.90%),多数患者在家属陪同下来院就诊,共1397例(85.13%)。结论:对精神病患者的发病类型及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减少患者对社会的危害性,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海南省精神疾病合并结核病情况 ,为海南省精神疾病合并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执行,结核病诊断按《肺结核门诊诊疗规范(2012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17)》、《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20年版)》和《临床诊疗指南· 结核病分册》执行,以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收集海南省安宁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就诊精神疾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基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院外监督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海南省安宁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共收就诊精神疾病患者15 426例,初筛疑似结核病患者59例,最终确诊合并结核病31例,合并结核病发生率为0.20%。31例精神疾病合并结核病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43.8±11.2)岁。受教育时间为(6.5±5.2)年,家庭平均人口(4.5±1.6)人,精神疾病患病平均时间(5.5±2.3)年;未婚9例(29.0%),现婚11例(35.5%),离婚7例(22.6%),丧偶4例(12.9%);农民8例(25.8%),无业23例(74.2%)。31例精神疾病合并结核病均按结核病督导和精神药物综合方案,经1年治疗干预,患者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总分为(29.08±1.98),比治疗干预前(36.30±1.96)明显降低,精神病治疗效果明显(P<0.05)。14例涂阳结核病患者治愈7例,治愈率为50.0%,17例涂阴结核病患者完成治疗11例,规范治疗完成率为64.7%。结论 海南省精神疾病合并结核病患者发生率较高,且结核病治愈率低,应加强精神疾病专科医疗单位结核病筛查诊断能力培训,防止结核病误诊和漏诊,避免结核病在精神疾病院内传播,保护院内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