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VIBE序列磁共振全身成像技术在发现血行性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肝癌合并血行性转移瘤患者同时采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B-DWI)和3D-VIBE序列平扫+增强扫描技术进行扫描。结果:15例肝癌合并血行性转移瘤患者中WB-DWI平扫显示305个病灶,其中肝癌原发灶与转移灶总数286个,其中肝内转移灶67个,肝外转移灶199个(肺转移129个,椎体转移50个,脑转移20个),伪影总数20个。病灶SNR平均为98.20±25.13,CNR平均为75.22±22.58,采集时间25.01 min。减影VIBE平均显示335个病灶,其中肝癌原发灶与转移灶总数320个,其中肝内转移灶89个,肝外转移灶216个(肺转移137个,椎体转移55个,脑转移24个),伪影总数15个,病灶SNR平均为152.30±53.26,CNR平均为118.10±39.56,采集时间7.21 min。VIBE显示血行转移瘤病灶数目明显多于WB-DWI,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IBE的SNR与CNR显著高于WB-DWI,两者的SNR与CN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肝癌合并血行性转移瘤患者,VIBE较WB-DWI能够显示更多病灶,采集时间明显缩短,图像质量优于WB-DWI。  相似文献   

2.
MR全身弥散扫描在多发性骨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全身弥散扫描(WB-DWI)在多发骨转移瘤及骨髓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7例多发骨肿瘤性病变患者(其中多发骨转移瘤47例,多发骨髓瘤10例)及12例正常志愿者进行WB-DWI检查。选取胸椎、腰椎及髂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正常志愿者及多发骨肿瘤性病变在WB-DWI上的信号特征,测量其ADC值范围,通过比较ADC值差异探讨WB-DWI在多发骨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同时计算多发骨转移瘤患者通过WB-DWI找到原发灶的阳性病例数的比率。结果:与正常骨质相比,多发骨肿瘤性病变在WB-DWI表现为异常高信号。多发骨转移瘤病灶ADC值高于多发骨髓瘤,且两者的ADC值均明显高于正常骨质(P<0.01)。在多发骨转移瘤患者中,WB-DWI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74.5%(35/47)。结论:通过比较多发骨转移瘤及多发骨髓瘤ADC值的差异,能为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WB-DWI对原发灶的显示,亦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椎体转移瘤扩散加权成像与MRI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扩散加权成像(DWI)与MRI增强扫描对MRI增强扫描有强化的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恶性肿瘤合并脊柱转移病例57例,行常规MRI(T1WI,T2WI,STIR,MR增强扫描)及DWI扫描,113个病灶有强化;测量DWI与MR增强扫描对比噪声比(CNR),计算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骨髓对比率,比较病变椎体在DWI和MR增强扫描的信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和MR增强扫描序列的CNR无显著差异;椎体转移灶ADC值平均为(1.37±0.56)×10-3 mm2/s,正常椎体ADC值(0.64±0.22)×10-3 mm2/s,两者ADC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DWI和MR增强扫描病灶骨髓对比率平均为(1.54±1.39)和(0.64±0.54),二者有良好相关性(P=0.01),DWI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结论DWI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病灶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临床上应用DWI结合ADC值,可以提高对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身DWI(WB-DWI)在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之间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与意义。材料与方法筛选出经临床确诊的淋巴瘤患者25例,淋巴结转移瘤患者20例,同时选取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WB-DWI及T2抑脂轴面扫描,记录所有异常淋巴结及正常对照组淋巴结的ADC值,将淋巴瘤组与正常组间、淋巴结转移瘤组与正常组间、淋巴瘤组与转移瘤组间ADC值进行两两比较,探讨ADC值在恶性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试图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确定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间的最佳鉴别诊断阈值(OT)。结果淋巴瘤组ADC值为(0.70±0.13)mm2/1000 s,淋巴结转移组ADC值为(0.94±0.14)mm2/1000 s,正常对照组ADC值为(1.23±0.24)mm2/1000 s,经独立样本t检验,淋巴瘤组与淋巴结转移组间ADC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16.395,P0.05),淋巴瘤组与正常对照组间ADC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14.876,P0.05),淋巴结转移组与正常对照组间ADC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7.851,P0.05)。通过ROC曲线,得出在ADC值0.79时,AZ值=0.910,其对应灵敏度90.3%,特异度80.6%,此时准确指数最高,诊断效能最佳。结论全身DWI在全身恶性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ADC值的定量分析能为两者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49例肝脏病变患者行腹部平扫MRI、DWI和增强MRI检查,并在工作站测量感兴趣区的ADC值,对肝癌、转移癌、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癌、转移癌、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值分别为1.22±0.28、1.61±0.30、2.22±0.26和3.04±0.34,健康志愿者肝脏的ADC值为3.12±0.40.恶性组(肝癌、转移癌)的ADC值明显低于健康志愿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低于健康志愿组,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DC=1.80为阈值来鉴别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结论 DWI及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I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DWI的不同b值对图像质量及ADC值的影响,选择3.0T磁共振鉴别腰椎良、恶性压缩骨折的最适b值。方法:31例压缩骨折的患者45个椎体,分为良性组(17例共23个椎体,由外伤或骨质疏松引起)和恶性组(14例共22个椎体,转移瘤或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行矢状面DWI序列扫描,测定b值分别为300、400、500、600、700和800 s/mm2时病变椎体的对比度比(CR)、对比信噪比(CNR)和表观弥散系数值(ADC)。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在各个b值下的CR、CNR和ADC值。结果:不同b值下CR分别为0.71±0.41、0.58±0.44、0.49±0.36、0.40±0.34、0.33±0.30和0.27±0.26,b值为300 s/mm2时最高,CNR值分别为9.03±4.25、7.27±5.81、6.41±4.43、4.83±4.08、4.21±3.64、3.42±3.24,b值为300 s/mm2时最大;良、恶性压缩骨折组间的CR、CN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b值为300、400、500和600 s/mm2时,良、恶性压缩骨折椎体组间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b值为300 s/mm2时,ADC值良性组为1.75±0.41,恶性组为1.11±0.33,两组间差异最大。结论:DWI图像上病变信号强度不能鉴别良恶性腰椎压缩骨折。使用较小b值的DWI图像在鉴别腰椎良、恶性压缩骨折上也许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WI鉴别诊断实质性肝脏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肝腺瘤、14例肝局灶性增生(FNH)及32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25例肝癌和7例转移瘤)的DWI定量分析结果,比较肝脏FNH和腺瘤与肝脏恶性肿瘤ADC值的差异。 结果 7例肝腺瘤9个病灶的平均ADC值为(1.05±0.28)×10-3 mm2/s,14例FNH 18个病灶的平均ADC值为(1.13±0.46)×10-3 mm2/s,32例肝脏恶性肿瘤49个病灶的平均ADC值为(0.96±0.29)×10-3 mm2/s(b=800 s/mm2)。FNH、肝腺瘤与肝脏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ADC值对实质性肝脏良性肿瘤(FNH和肝腺瘤)与肝脏恶性肿瘤的鉴别无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1.5T磁共振ADC在舌癌患者病理分级中的应用。方法:对2015年1月—2019年12月至我院进行舌癌治疗的患者7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1.5T磁共振检查。比较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的ADC值、有转移灶和无转移灶ADC值、不同病理分期的ADC值。结果:不同分化程度、不同分期以及是否有转移灶的舌癌患者,ADC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从分化程度上看,高分化癌患者ADC值高于中分化癌和低分化癌,中分化癌患者的ADC值高于低分化(P<0.05)。从分期上看,随着分期的增加,ADC值逐渐降低,两两相比均有差异(P<0.05)。从转移灶上看,有转移灶患者ADC值高于无转移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5T磁共振ADC值对于舌癌患者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是否有转移灶的判断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观察骨转移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检测骨转移瘤中的作用及可行性. 方法 对20例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患者(病变组)及20名健康人(对照组)行WB-DWI检查,6个月后对病变组患者行WB-DWI或核素骨显像复查. 结果 WB-DWI在20例患者中共检出57处骨转移灶,B-DWI在肱骨和股骨近端检出7处核素骨显像阴性病灶.病变组患者6个月后复查,9例骨转移灶进展,3例化疗后骨转移灶信号下降. 结论 WB-DWI可用于早期筛选骨转移瘤,也可发现骨外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10.
徐芳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12):2290-2292+2300
目的:探讨MRI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及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骨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取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103例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转移瘤骨折28例,骨质疏松骨折75例。入选人员均接受MRI检查,比较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转移瘤骨折中,椎旁软组织肿块、硬膜外肿块、椎体后缘皮质后凸、伴其他椎体转移灶及累及椎弓根征象出现率均高于骨质疏松骨折,而在骨质疏松骨折中椎体存留正常骨髓信号征象的出现率则较高(P<0.05);转移瘤骨折和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在MRI表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借助MRI检查,能够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骨折予以准确鉴别,其诊断价值较高,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全身磁共振成像(WB-MRI)包括全身弥散成像(WB-DWI)与全身CT在恶性黑色素瘤分级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评价WB-DWI在病变检出方面与WB-MRI比较的差异。【方法】wB_DwI用于23例病患的胸、腹、盆扫描,并全部进行包括CT、WB-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过组织学确诊恶性黑色素瘤。在MRI检查之前及随访中均采用CT作为参照。【结果]WB-MRI及wB_Dwl分别检查到345和302个病灶。CT检查出397个病灶,在不同部位WB-MRI和WB-DWI检查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肺部转移灶WB-MRI的检出率为38(个)灶/17例,WB-DWI为28(个)灶/14例,CT为60(个)灶/21例;骨的检出率wBMRI和wB_DWI均为56(个)灶/12例,而cT为42(个)灶/8例。【结论】w昏MRI尚不能取代CT来进行恶性黑色素瘤分级,特别是胸部;对于骨转移病灶而言,wB、MRI具有优势,在进行MRI检查时必须同时使用wB-DwI和w&MRI序列才能够达到病灶检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在恶性肿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似恶性肿瘤患者36例及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行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并于1周内对可疑部位行常规MRI检查(胸部病变加做CT),必要时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全身肿瘤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显示、疗效评估以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美国GEOptimal360型1.5T光纤MR扫描仪,信号采集使用磁体内置BODY线圈,采用反转恢复同波平面扩散序列(STIR—DWI—EPI),对7名健康志愿者及70例临床确诊为恶性肿瘤或临床疑似肿瘤患者行WB—DWI检查,同时采集全身轴面DWI和与其同层对应的ADC图,应用AW4.5FunctoolDWI后处理软件,经j维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及黑白反转后形成全身“类.PET-MRI”图像。对所有WB.DWI影像与常规MRI影像表现比较分析。结果7名健康志愿者及70例患者均获得高质量的WB—DWI图像,原发灶及转移灶在D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健康志愿者均未发现恶性病变。70例患者中,30例为新辅助治疗前或术前行WB.DWI检查明确原发灶或评价远处转移情况,其中12例检出转移灶;11例为评价新辅助治疗后局部病灶及远处转移灶疗效情况,病灶或转移灶较前缩小、增大、无明显变化例数分别为6例、3例、2例,1例甚至达到临床缓解,即在常规MRI检查及WB—DWI影像上未见异常强化灶及异常高信号影;28例为手术综合治疗后随访,其中16例未见局部复发及其他脏器转移,5例肿瘤局部复发,7例检出远处其他脏器转移;1例大量腹水查因患者经检查后发现右侧大腿肌群间异常高信号,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结论类.PET-MRI技术对发现全身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非常敏感,能更早、更准确地对肿瘤的诊断、分期、预后和综合疗效评估提供指导意义。与PET-CT相比,类.PET-MRI技术无辐射、无需注射对比剂、检查方便快捷、经济,更适合于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估和随访,同时也适合健康人群肿瘤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0 T全身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性疾病的术后随访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9例术后随访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行WBMRI(DWI+T2WI),后处理平台为GE ADW4.6工作站。Functool工具拼接横断面弥散图像,得到HD-MIP图像、黑白反转图像(类"PET"图像)及伪彩色图像;Pasting工具拼接冠状面T2加权图像,得到全身冠状面T2加权图像,再经图像融合得到类"PET-MR"图像。结果 19例患者(其中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胃癌8例,结肠癌7例,直肠癌2例)均获得图像质量良好的全身磁共振图像。发现恶性转移性病例6例,阳性率约32%。结论使用头颈联合线圈及体线圈接收方法可以改善中心频率漂移现象,得到符合诊断需要的全身弥散图像。3.0T MR全身弥散成像可清晰显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术后随访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b值情况下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76例肝占位性病变、11例肝硬化病人行CT及MRI平扫加增强,DWI扫描,选取3种b值(300,500,700s/mm2)各扫描1次,测量正常肝脏及肝硬化肝脏的ADC值。同时测量病灶及相同层面的肝右叶无病灶肝实质ADC值,比较正常肝脏及肝硬化肝脏在3种b值时ADC值有无显著性差异,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及病灶与周围肝组织ADC值比值有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30例,CT或MRI检查肝脏未见异常改变,肝功能化验各项指标均正常,CT和MR、DWI扫描方法同上。应用2个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的ADC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7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25例,其中肝细胞肝癌13例,转移瘤10例,胆管细胞癌2例;良性病变51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23例,肝囊肿18例,肝脓肿7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例。3种b值下正常肝脏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正常肝脏与肝硬化的ADC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恶性肿瘤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b=300时,以1.6×10-3mm2/s为阈值,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1.4%、80.6%和76.9%;b=500时,以1.65×10-3mm2/s为阈值,分别为95.0%、78.1%和73.1%;b=700时,以1.41×10-3mm2/s为阈值,分别为90%、77.5%和77.5%;恶性、良性病变病灶ADC/肝脏ADC比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病灶与肝脏ADC的比值小于1.0为阈值,b=300时,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0.0%、81.8%和73.6%;b=500时,分别为65.0%、86.1%和78.6%;b=700时,分别为75.0%、94.9%和88.1%。肝脓肿的ADC值变化较大,波动范围0.98~2.61×10-3mm2/s。结论肝脏恶性肿瘤的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病变,恶性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值低于良性病变比值,取b=500,以ADC值1.65×10-3mm2/s为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良恶性病变的ADC值仍有部分重叠,肝脓肿的ADC值变化差异较大,需结合常规MRI检查及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6.
肿瘤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PET成像初步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与PET成像比较,探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1.5T MR对22例临床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并已完成PET检查的患者行WB-DWI扫描,比较两种成像方法对病变显示的差异以及病变的ADC值与SUV值相关性. 结果 WB-DWI所见病灶数目多于PET检查,两种方法检出的肺、纵隔及腹部病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DWI检出骨的病灶数多于PE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出病灶的部位大多数一致.病变的ADC值与SUV值无相关性. 结论 与PET成像相比较,WB-DWI显示的肿瘤病灶数量较多,对成人转移性骨肿瘤的显示敏感性高于PET,可作为肿瘤全身筛查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以食欲不振为首发症状的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在我院消化内科2003年2月至2007年11月住院治疗以食欲不振为首发症状187例中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共计52例(27.8%),感染性疾病患者共计49例(26.2%),良性胃病共计21例(16.6%);药物性肝损害、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占有不同比例。主要伴随症状有乏力、体质量下降、精神淡漠、低热,在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良性胃病三类疾病占比例分别为(75.0%、86.5%、23.1%、30.8%)、(46.9%、26.5%、53.1%、75.5%)、(29.0%、45.2%、22.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老年患者以食欲不振主诉就诊消化科较为常见,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远超过良性胃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在脊柱病变定量、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25例脊柱病变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计算并分析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对照实际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两组,定量、定性分析良、恶性肿瘤的灌注成像规律.结果 良、恶性病变组病变区域的BF、BV和PS值为均明显高于各自正常组织,而MTT值小于正常组织(P〈0 05).恶性病变组病变区的BF值和PS值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而BV值和MTT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是一种在定量、定性分析脊柱病变血流灌注状态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功能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恶性肿瘤合并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测定50例肿瘤患者合并感染前后、50例肿瘤非感染患者的PCT、CRP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患者合并感染后血清PCT和CRP水平明显高于感染前(P〈0.0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合并感染组的PCT升高的阳性率及CRP升高的阳性率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合并感染组检测PCT与CRP呈正相关(r=0.726, P〈0.01)。结论 PCT和CRP均可作为早期明确恶性肿瘤合并感染及其严重性的重要指标,在晚期肿瘤患者合并感染的诊断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可指导肿瘤患者合并感染时积极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