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背景:采用椎间盘外、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硬膜外注射胶原酶对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成年山羊6只,麻醉后作侧外方切口至腰椎体腹侧,椎板加压并用钢板螺钉固定,L1/L2,L3/L4椎间盘分别注射0.5无水乙醇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硬膜外注射实验用胶原酶1mL,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椎间盘,作电镜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电镜下显示:退变的椎间盘纤维环上有裂隙,退变的椎间盘的胶原纤维明显溶解,未退变的椎间盘未有溶解。提示硬膜外注射胶原酶通过纤维环上的裂隙渗透到盘内,发生化学溶解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采用椎间盘外、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硬膜外注射胶原酶对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成年山羊6只,麻醉后作侧外方切口至腰椎体腹侧,椎板加压并用钢板螺钉固定,L1/L2,L3/L4椎间盘分别注射0.5无水乙醇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硬膜外注射实验用胶原酶1mL,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椎间盘,作电镜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电镜下显示:退变的椎间盘纤维环上有裂隙,退变的椎间盘的胶原纤维明显溶解,未退变的椎间盘未有溶解。提示硬膜外注射胶原酶通过纤维环上的裂隙渗透到盘内,发生化学溶解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原酶对部分椎间盘突出病人治疗无效的原因.方法采集胶原酶溶解术后无效病人纤维环及髓核,经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电镜下见胶原酶注入部位纤维呈束索样溶解性断裂,似短毛刷样聚集杂乱,髓核溶解坏死,细胞膜破碎,线粒体溃烂不清.结论部分病人无效的原因为药液未注入纤维环中央区或药量不足.  相似文献   

4.
电镜观察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无效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郭堂  夏力 《现代康复》2000,4(12):1800-1801
目的:探讨胶原酶对部分椎间盘突出病人治疗无效的原因。方法:采集胶原酶溶解术后无产病人纤维环及髓核,经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电镜下胶原酶注入部位纤维呈束索样溶解性断裂,似短毛刷样聚集杂乱,髓核溶解坏死,细胞膜破碎,线粒体溃烂不清,结论:部分病人无效的原因为药液未注入纤维环中央区域药量不足。  相似文献   

5.
背景:兔椎间盘退变模型间盘退变表现为随时间进展脊索细胞将被软骨样细胞逐渐替代,但兔针刺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中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和移行规律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针刺兔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病理变化过程,并初步探讨软骨样细胞来源及移行规律.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手术组使用16 G穿刺针针刺L2/L3、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假手术组暴露至相同椎间盘前方后冲洗闭合伤口.结果与结论:针刺损伤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软骨样细胞来源于终板.在髓核与上下终板交界处,软骨细胞脱离终板成串向髓核中心迁移;在髓核与内层纤维环交界处,软骨细胞沿纤维走行迁移并随之向皱缩的髓核边缘迁移.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非钙化层逐渐变薄,非钙化层/钙化层比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
背景:兔椎间盘退变模型间盘退变表现为随时间进展脊索细胞将被软骨样细胞逐渐替代,但兔针刺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中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和移行规律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针刺兔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病理变化过程,并初步探讨软骨样细胞来源及移行规律。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手术组使用16G穿刺针针刺L2/L3、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假手术组暴露至相同椎间盘前方后冲洗闭合伤口。结果与结论:针刺损伤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软骨样细胞来源于终板。在髓核与上下终板交界处,软骨细胞脱离终板成串向髓核中心迁移;在髓核与内层纤维环交界处,软骨细胞沿纤维走行迁移并随之向皱缩的髓核边缘迁移。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非钙化层逐渐变薄,非钙化层/钙化层比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在同一新西兰兔体内建立两种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同的模型,为今后运用磁共振T_2 mapping成像定量动态观察椎间盘退变过程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每只新西兰兔(n=6)均选L4/5及L7/S1椎间盘为空白对照组,L5/6椎间盘为终板下椎骨缺血组,L6/7椎间盘为纤维环穿刺组。在X线透视导引下经皮穿刺新西兰兔(n=6)L6/7椎间盘纤维环,同时经皮穿刺兔L5/6椎间盘两侧终板下椎骨并注射平阳霉素。造模前、造模后第4、7、10及13周使用1.5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新西兰兔腰椎矢状位T_2WI扫描检查。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含量。结果纤维环穿刺组的腰椎间盘T_2WI信号在造模后第4周开始降低,而终板下椎骨缺血组的腰椎间盘T_2WI信号在造模后第13周才发生下降。造模术后第13周新西兰兔两个空白对照组(L4/5、L7/S1)椎间盘之间的腹、背侧纤维环及髓核组织的蛋白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术后第13周终板下骨缺血组的椎间盘腹、背侧纤维环及髓核组织的蛋白多糖低于两个空白对照组(L4/5和L7/S1)(P0.01),明显高于纤维环穿刺组(P0.01)。结论采用微创方法可在新西兰兔体内同时构建纤维环穿刺或终板下椎骨缺血诱导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与纤维环穿刺模型相比,终板下椎骨缺血模型的椎间盘呈缓慢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经皮CT椎间盘造影术确定髓核化学溶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经皮CT椎间盘造影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病变椎间盘分型,以便确定椎间盘化学髓核溶解方法.方法:本组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8例,局麻下行后外侧径路穿刺入椎间盘.CT断层示针尖位于椎间盘的中心或中后1/3交界处,根据CT椎间盘造影术将病变椎间盘分为三型:(1)包容型;(2)突出型;(3)破裂型.根据病变椎间盘分型选择溶核方法.(1)包容型:盘内外臭氧溶核疗法;(2)突出型:应用臭氧溶核疗法联合胶原酶盘外注射;(3)破裂型:盘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溶核疗法.每组都经椎间孔注射得宝松1mg.术后随访三年,采用McNab标准评估.结果:本组在CT监测下穿刺成功率为100%.CT腰椎间盘造影术分型结果为:包容型占36.44%(43例),突出型34.75%(41例)和破裂型28.81%(34例).治疗后随访三年,总有效率分别为:包容型93%,突出型86.8%和破裂型79.1%.结论:(1)经皮CT椎间盘造影术能够显示椎间盘的病理形态改变,可确定椎间盘突出症病变椎间盘分型.(2)通过这种分型选择椎间盘突出症髓核化学溶解术方法,临床远期随访获得满意疗效,且避免了包容型和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盘内注射后的疼痛反应,临床推广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客观评价化学髓核溶解术的效果,跟踪化学髓核溶解术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系统有关化学髓核溶解术方面的文献,检索词“chemonucleolysi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化学髓核溶解术的相关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经典文献、经严格科学设计的基础实验研究、前瞻性随机性临床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排除标准:临床回顾性研究、个案报道、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到关于化学髓核溶解术的相关文献202篇,4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化学髓核溶解术是最早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微创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髓核溶解酶有木瓜凝乳蛋白酶和胶原酶。髓核溶解酶注射入椎间盘内,加速椎间盘的退化,使之纤维化缩小来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化学髓核溶解术的最佳适应证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腿痛重于腰痛,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相吻合的患者;对椎间盘髓核脱出及脱落髓核碎块周围包以纤维化组织或后纵韧带缺损处被纤维化组织隔开,酶无法达到突出物者禁忌行化学髓核溶解术。化学髓核溶解术效果优于椎板切除术。化学溶核治疗效果优于经皮髓核切除。反复多次行化学髓核溶解术也是安全有效的。主要临床并发症是腰背部痉挛疼痛,在退针前注射布比卡因或注射木瓜凝乳蛋白酶前静脉注射皮质激素可以减轻该并发症。木瓜凝乳蛋白酶和胶原酶都可以导致微血管破裂和出血、微栓塞、溶血,鞘内注射可导致严重神经并发症。结论:严格掌握化学髓核溶解术适应证,正确运用穿刺技术行化学髓核溶解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致残性持续坐骨神经痛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髓核化学溶核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彩琼 《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2):927-928
应用椎间盘突髓核溶解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是近年国内骨伤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椎间盘髓核溶解术是将能溶解椎间盘髓核组织的药物 ,注入髓核腔内硬膜囊外腔 ,使髓核组织裂解吸收 ,从而减轻或消除对神经根或硬膜囊的刺激与压迫症状 ,而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治疗目的。我院于 1998年 11月开始应用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0例。男 4 1例。女 39例。年龄最小 19岁。最大 70岁。盘内溶解 17例。盘外溶解 15例。盘内盘外结合溶解 32例。经皮椎间盘切吸加胶原酶溶解术 16例。2 术前准备2 1 因为髓…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normal anatomy and abnormalities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with sonography in cadaveric specimens and to correlate the sonographic findings with pathologic findings. METHODS: Sonographic imaging with both 4.5- and 10-MHz linear array transducers was performed on 35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s in 13 human cadaveric spines. The cadaveric specimens were sectioned for anatomic and histopathologic evaluation. Findings on anatomic section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findings on corresponding sonographic images with respect to the sonographic appearance of disk components in 30 intervertebral disks. RESULTS: High-resolution sonography with a 10-MHz frequency transducer enabled distinction of the nucleus pulposus from the annulus fibrosus and assessment of the ech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tructures. Sonography showed numerous fine linear echoes in the outer por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k in 26 (87%) of 30 specimens, 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normal concentric arrangement of the fibers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annulus fibrosus. Amorphous areas of low echogenicity in the inner portion of the annulus fibrosus (n = 14, 47%) correlated with degenerative changes of the disk on corresponding microscopic sections. The nucleus pulposus appeared relatively isoechoic (n = 5, 17%) or hyperechoic (n = 4, 13%) to the annulus fibrosus. In degenerative disks (n = 21, 70%), the nucleus pulposus showed decreased echogenicity, an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nucleus pulposus and annulus fibrosus was difficult. CONCLUSIONS: High-resolution sonography is a simple imaging method that can show the norm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and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appropriate subjects. High-resolution sonography prove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son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相似文献   

12.
髓核细胞移植抑制椎间盘退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椎间盘细胞移植和椎间盘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目的:探讨髓核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以及髓核细胞移植在抑制椎间盘退变研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的方式探讨髓核细胞移植抑制椎间盘退变的研究。髓核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胶原和蛋白聚糖,改进髓核细胞的培养方法,使培养后的髓核细胞数量增多,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增加,通过髓核细胞移植来修复退变的椎间盘。结果与结论:通过三维小球聚集培养、微载体旋转立体培养等方法可以使髓核细胞数量增多,肝细胞生长因子对髓核细胞增殖产生促进作用。髓核细胞移植可以恢复退变椎间盘高度,促进退变椎间盘内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生物合成和分泌。随着对椎间盘退变研究的不断深入,髓核细胞移植对退变椎间盘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背景: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隙狭窄的主要变化是髓核细胞表达软骨特异性基因产物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减少。 目的:对成人的正常与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及番红O染色进行定量观察比较。 方法:取成人脊柱侧弯患者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愿者术中取出的废弃髓核组织各3例,经培养后每个患者各测量26个细胞,正常组和退变组分别测量78个细胞。对正常与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进行番红“O”染色并行灰度及测定细胞内Ⅱ型胶原蛋白行免疫荧光染色定量测定。 结果与结论: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仅轻度染色,染色模糊,其呈类圆形,纺锤形,梭形及不规则形,其内仅有极少量荧光颗粒;Ⅱ型胶原表达较正常髓核细胞降低显著(P〈0.05)。番红O染色显示:退变的髓核细胞肿胀,细胞核肿胀染色略淡,细胞突起延长,胞浆染色不匀伴有空泡,部分细胞崩解,细胞分布零散,混乱,可见成片坏死区。与正常髓核细胞图像灰度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退变的椎间盘髓核细胞减少、部分凋亡,其细胞内Ⅱ型胶原蛋白含量较正常髓核细胞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4.
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构建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经典方法,但存在较高的复发率.目的:验证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进行后外侧穿刺抽吸髓核,建立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照实验,于2006-10/2007-0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日本大耳白兔20只,行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用持针器夹持21G穿刺针,行L<,1-2>及L<,3-4>椎间盘右后外侧穿刺髓核抽吸法摘除部分髓核组织,术后2,4,8,12周分别对造模后椎闻盘行组织学观察,并将L<,2-3>椎间盘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学结构.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对照椎间盘大多髓核完整,髓核与纤维环分界清晰,纤维环结构接近正常,髓核组织中有大量髓核细胞.造模后第4周髓核细胞数量不断减少,第12周时髓核中主要为纤维组织,伴有极少量髓核细胞.结论: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建立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可为应用组织工程修复重建退行性变椎间盘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T2 mapping技术动态定量监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18只新西兰大白兔,从脊柱侧后方手术入路暴露腰椎间盘,18 G穿刺针抽吸12只L2~3、L3~4、L4~5髓核,各约5 mg,正常L1~2、L5~6和另6只L2~5间椎间盘分别为组内和组间对照。术后第4、8、12周行MR矢状面T2WI和T2-mapping序列检查,取正中矢状面观察各椎间盘的信号,测量T2弛豫时间并与正常组比较。相应各时间点取2只L1~6间椎间盘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纤维环形态、髓核细胞及基质的变化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18 G穿刺针经脊柱旁路于横突根部可成功穿刺抽吸髓核。6只正常兔及12只实验兔组内对照椎间盘T2WI序列为均匀高信号,12只实验兔椎间盘随术后时间延长信号逐渐降低,第4周呈稍低信号,第8周明显降低,第12周完全呈低信号。正常对照组及术后第4、8、12周组T2弛豫时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38.82,P0.05),造模术后第8周T2弛豫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随时间进展,HE和Masson染色示椎间盘细胞和胶原逐渐减少,纤维环和髓核分界不清;第8周髓核基质退变纤维化,几乎被纤维组织取代;第12周椎间盘纤维软骨化,局部形成软骨。结论 T2mapping技术可实时定量监测腰椎间盘的退变进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髓核摘除后椎间盘会随时间出现什么样的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兔腰椎间盘髓核穿刺抽吸术后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32只日本大耳白兔,用21号针头行L3“椎间盘后外侧穿刺抽吸出部分髓核组织,L2/3椎间盘作为正常对照椎间盘,于抽吸后2,4,8,12周时按照分组取8只兔子行腰椎侧位X射线检查,测量L3/4、L2/3椎间隙高度并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行正中矢状位MRI检查及椎间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髓核抽吸后2,4,8,12周椎间盘高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但8-12周变化减小,与正常对照组椎间盘相比,各时间点椎间盘高度指数显著降低(尸〈0.05)。抽吸后2,4,8,12周的髓核信号强度随时间逐渐降低,8周时已达改良Thompson分级标准的4级。抽吸后凝胶状髓核组织随时间逐渐出现裂隙,形态逐渐紊乱,12周时呈现明显的纤维化表现,髓核4周时出现较多的类软骨细胞,呈现活跃状态,髓核细胞明显减少,抽吸后8.12周髓核内纤维样细胞增多,类软骨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环随时间逐渐出现扭曲,排列紊乱,突起,出现分层、纤维断裂现象。说明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后,兔腰椎间盘X射线高度、MRIT2加权信号强度随时间逐渐降低、减弱,椎间盘组织逐渐出现退变病理改变,但8—12周其变化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7.
背景:椎间盘为无血运组织,椎间盘髓核细胞为分化终末细胞,细胞增殖能力较差,体外培养难度较大。目的:探索小鼠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方法:取小鼠椎间盘髓核组织,使用多次胶原酶消化的方法,分离培养髓核组织细胞,接种,传代,取第2代细胞,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方法检测椎间盘髓核细胞特征性分泌物Ⅱ型胶原和聚合蛋白的分泌量及mRNA的表达,并与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椎间盘髓核细胞贴壁后呈现软骨细胞的形态;Ⅱ型胶原和聚合蛋白染色均为阳性;Ⅱ型胶原和聚合蛋白mRNA表达与软骨细胞相同,与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存在明显差别。说明多次胶原酶消化的方法可以获得大量纯净的椎间盘髓核细胞,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18.
背景: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椎间盘退变中通过影响基质合成及降解导致基质成分紊乱及功能的改变。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人类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获取经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标本30份,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各10份,分离髓核与纤维环,设为实验组;腰椎损伤致椎体骨折切除椎间盘10份设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椎间盘中髓核与纤维环细胞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对照组椎间盘标本纤维环仍保持着致密的板层结构,实验组椎间盘组织多呈纤维化样改变。②两组髓核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均高于纤维环细胞中的表达。③实验组突出型椎间盘标本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脱出型和游离型椎间盘标本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明显高于突出型(P〈0.01)。  相似文献   

19.
背景:体外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促进蛋白多糖合成,延缓椎间盘退变,但体内实验鲜见报道。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兔退变腰椎间盘髓核蛋白多糖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12周,经X射线证实退变后,随机选择6只模型兔及6只未造模正常兔,处死取材。分别向剩余24只模型兔L4~5椎间隙注射转化生子因子β1和生理盐水。末次给药2,4周取材,间苯三酚法测定兔椎间盘髓核内蛋白多糖的水平。结果与结论:造模12周,兔退变椎间盘髓核中蛋白多糖水平明显降低(P<0.01)。经局部注射转化生子因子β1后,兔退变椎间盘髓核中蛋白多糖表达明显增多(P<0.01)。说明在兔椎间注射转化生子因子β1可以促进髓核蛋白多糖的合成,延缓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