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QT间期及其离散度测定的方法学研究和正常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报告100例健康成人同步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QTd):(1)各参数测量结果(±s):QTd、QTcd(矫正QTd)、JTd(JT离散度)、QTpd(QT顶点离散度)、JTpd(JTp离散度)、Tp-TEd(T波顶点至T波终点间期离散度)、QRSd(QRS间期离散度)和O-Qd(QRS起始时间离散度)分别为25.6±11.2,26.8±12.6,26.1±12.5,24.6±14.7,32.0±15.6,31.0±14.6,20.6±8.8和12.5±7.3ms,其范围均在5~50ms以内,与国际上研究结果一致。笔者认为QTd的正常值可暂定为<50ms;(2)体表12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方法,比常规非同步记录更能反映QTd的实际情况,并且可测量同步12导联QRS起始部时间(Q-QT)及其离散度(Q-QTd);(3)本文资料由国内和国外三组不同人员测量结果相同,表明QT、QTd测定的可重复性好;(4)性别差异,QT间期女性比男性长,而QRS间期男性比女性长,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QT离散度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根据132例患者冠脉造影(CAG)结果,结合临床诊断进行分组并分别从体表静息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测量得出QT间期离散度(QTd)与QTc间期离散度(Qtcd)。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QTd、QTcd在冠脉正常组(C组)分别是22.7±19.7ms与28.0±15.9ms,冠脉病变组(B组)分别是36.4±16.6ms与41.0±17.5ms,与前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A组)QTc、QTcd分别是64.8±25.4ms、73.1±29.4ms,与前两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果显示:不但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增大,而且冠脉病变组QTd也增大。故认为心肌缺血是QTd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可能与缺血产生速度和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健康成人和扩张型心肌病(DCM)者的Q -T离散度。对健康成人和DCM者各 60例的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测算其Q -T离散度 (QTd) ,分组对照 ,作t检验。结果两组QTd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QTd≤ 5 0ms正常 ,5 1~ 69ms可疑 ,≥ 70ms异常。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最大Q -T间期(QTmax)与最小Q -T间期 (QTmin)的差值。本文对健康成人和DCM的QTd及校正后的QTd(QTcd)报告于后。1 资料与方法1998年 9月~ 2 0 0 1年 8月 ,本院门诊体检及住院病人。用美国BK - 3 5 3 5型彩色超…  相似文献   

4.
对QT离散度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QT离散度(QTd)的真实意义,观察1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AMI组)及109例正常人(对照组)的最长QT间期(QTmax)、校正QTmax(QTcmax)及QTd的变化。结果:①AMI组的QTmax、QTcmax和QT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22.60±30.51msvs382.46±23.40ms、460.21±28.96msvs388.51±20.15ms、59.80±28.40msvs39.43±12.21ms,P均<0.001)。②AMI组中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114例)的QTmax、QTcmax、QTd与无VA的患者(25例)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448.58±33.40msvs416.10±35.30ms、481.43±35.17msvs439.60±27.10ms、66.90±20.72msvs48.32±23.61ms,P均<0.001)。认为AMI时QTd系T向量环在不同导联上的“投影”差异所引起的,其异常的本质是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QT离散度及美托洛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及美托洛尔对其影响。方法:120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人作QT离散度测定,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进行美托洛尔治疗,并和未治疗组70例作为对照。结果:(1)高血压患者的QT离散度明显高于健康人(39.48±7. 92 ms vs 34.35±10. 62 ms, P<0.05);(2)左室肥厚者的QT离散度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者(58.43±8.94 ms vs 39.91± 10. 13 ms,P<0. 01);(3)高血压患者伴心率失常者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55.36±9.33 ms vs 38.71±7.96 ms,P<0.05);(4)经美托洛尔治疗后其QT离散度明显缩短。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大和心律失常者QT离散度明显增加。美托洛尔治疗使QT离散度明显缩短,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美托洛尔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Metoprolol)对冠心病(CAD)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采用随机分组、单盲处理、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62例CAD患者Metoprolol治疗前、后QTd及RR间期、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的变化。试验组Metoprolol治疗后CAD患者QTmin延长(386±31.8msvs352±22.4ms,P<0.01),而QTmax无明显改变(430±35.6msvs423±34.9ms,P>0.05),QTd、QTcd则显著缩小(分别为44±12.9msvs71±28.6ms,45±11.5msvs79±34.9ms,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QTd、QTcd、QTmax、QTmin均无改变(P>0.05)。表明Metoprolol通过显著延长CAD患者的QTmin缩小心肌复极化离散的程度,使心肌复极化趋向同步,这有利于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的方法学及其正常参考值研究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的正常参考值及在不同心电图记录纸速、不同时间重复测量、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可重复性。方法分别以纸速25mm/s、50mm/s记录504例健康成人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用手工分规和电脑半自动测量QTd,比较不同心电图纸速、不同时间重复测量、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可重复性。结果(1)同一或不同测量者不同时间内重复测量的QTd、QTcd、RR间期显著相关,r分别为0.93、0.95、0.99,P均小于0.01。(2)计算机半自动测量与手工分规测量的QT、QTd显著相关,r分别为0.84、0.88,P均小于0.01。(3)在25mm/s纸速与50mm/s纸速的心电图分别测量QTd、QTcd、RR间期,两次结果相关性好,r分别为0.86、0.84、0.96,P均<0.05。(4)用不同方法测量QTd、QTcd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其平均误差小于7ms。(5)QTd、QTcd的正常参考值为45±13ms、49±14ms。结论①QTd在不同心电图记录纸速、不同时间重复测量、不同测量方法之间显著相关,可重复性好。②QTd的正常参考值为45±13ms,范围为20~70ms。  相似文献   

8.
健康人QT间期、QT离散度正常值界定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研究表明QT离散度 (QTd)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 ,但QTd的正常参考值大样本研究报道尚少 ,且检测计算方法不尽统一 ,为界定健康人QT间期、QTd的正常参考值 ,分析性别、心率以及不同的心率校正方法对QT间期及离散度影响 ,特作如下研究。1 资料及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经全面检查 ,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电解质紊乱 ,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及其它心血管活性药物。心电图正常 3 63例 ,年龄 2 .5~ 93 ( 46.90±16.65 )岁 ,男 2 16例 ,女 147例。研究对象按心率分 :40~ 49、5 0~ 5 9,60~ 69、70~ 79、80~ 89、90…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意义 ,分 3组观察 61例AMI,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3 3例 ,QTd 2 9 1± 2 4 2 ;可能恶性失常组 16例 ,QTd 48 8± 15 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12例 ,QTd 74 1± 2 0 0。 3组间差异极为显著。其中QTd <60ms者均未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QTd≥ 60ms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占 3 5 % ,QTd≥ 10 0ms均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死亡 2例 ,认为QTd >60ms可作为AMI早期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1 资料与方法资料来自本院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40例老年AMI患者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结果 (1)AMI组QTd及QTdc大于100ms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dc小于100ms者(73.0%及6.8%,P〈0.001)。(2)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QT间期离散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关系 ,对 3 2例常规体表心电图典型并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证实者 ,进行 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离散度 (QTd)测定 ,并与 3 0例正常人作对照 ;结果显示冠心病MI组QTd(88 2±15 4) ,明显长于对照组 (41 3± 13 67) ,两组对比有显著的差异性 (P <0 0 1) ;QTd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新指标 ,它与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律失常方面具有良好的预测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3 2例受检者均是 2 0 0 0年 1月~ 8月门诊及住院病人 ,其中男 2 0例 ,女 12例 ,年龄 48~ 67(平均 5 7)岁…  相似文献   

12.
女性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变化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女性病人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和其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对临床上以胸痛为主诉的84例女性病人,先后行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测量运动试验前、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d。结果:在冠心病病人中,无论运动试验阳性还是阴性,运动试验后QTd明显大于运动试验前,差异有显著性(53.59±16.93msvs32.05±14.18ms,P<0.01);在非冠心病病人中运动试验前、后QTd无显著性差异(30.98±12.00msvs29.27±12.33ms,P>0.05)。以运动试验后即刻和运动试验前QTd的差值≥20ms作为指标,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7.18%、特异性为80.00%、准确性为83.33%。结果提示运动试验与QTd相结合可提高对女性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QT间期离散度(QTd)的报警指标,对预测冠心病与有心肌肥厚的各类心脏病发生危险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差异。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A组)、冠心病组(B组)和各类有心肌肥厚的心脏病组(C组)各30例,随访1年,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校正后的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率的关系。结果 A组QTcd(42±15)ms与B组、C组的QTcd(66±12 ̄81±14)ms均有显  相似文献   

14.
因运动试验中较高的假阳性率使其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受到很大限制。已有研究表明 ,QT离散度 (QTd)是代表心室复极的差异 ,冠心病者QTd明显增大 ,且在心脏负荷试验后QTd显著增加 ,而正常对照组无变化。本文对冠心病组 (A组 )及对照组 (B组 )平板运动试验 (ETT)前、中、后QTd的变化作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A组 :1999年 8月~ 2 0 0 0年 8月在我院确诊的冠心病者 15例 ,诊断标准为 :选择性冠脉造影后采用Judkin′s法 ,至少 1支主要冠脉或其主要分支狭窄≥5 0 %者。男 11例、女 4例 ,平均年龄 (5 2 .7± 9.0 )…  相似文献   

15.
QT离散度测定的重复性和正常值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评价QT离散度(QTd)测定的重复性和制定正常值范围,采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测量100例正常人和5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QTd,分析QTd在不同纸速时测量的重复性情况,以及测量QTd正常值范围。结果:正常人心电图以同步50mm/s纸速记录时QTd的重复性较好,此时一人两次(Intraobserver)和两人一次(Interobserv-er)测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75(P均<0.05)。心肌梗死患者的QTd重复性以同步25mm/s纸速记录时为佳,在Intraobserver和Interobserve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68(P均<0.05)。100例正常人在同步50mm/s纸速下记录心电图测定的QTd为27±12ms,95%分布范围为3~51ms。QTd在男、女性别及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果提示用不同走纸速度测量正常和异常心电图的QTd有助于提高其重复性。QTd<50ms为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室性早搏Lown‘s分级与QT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与其室性早搏Lown's分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顺序地观察了60例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Lown's级别与同日测量QTd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室早Lown's4~5级冠心病患者QTd、QTcd、QTmax显著大于0级和1~3级患者(分别101±39.4vs62±22.9、60±23.4,115±53.7vs68±25.9、70±21.6和463±57.8vs430±41.4、422±29.3均P<0.05),而QTmin无显著改变(P>0.05)。而室早Lown's0级与1~3级患者比较则QTd及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室早Lown's4~5级冠心病患者QTd显著增大,预示其发生室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事件的影响。回顾性选择分析AMI患者75例(溶栓治疗组43例、未溶栓组32例),通过测量入院时及入院后24h常规心电图计算QTd、校正QTc(QTcd),并在入院后一周内心电监护观察MVA事件发生情况。溶栓再通组QTd、QTcd较溶栓前显著缩短(42.6±14.3msvs71.7±16.9ms,45.9±17.4msvs74.8±18.5ms,P均<0.01);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入院24h期间QTd、QTcd无明显变化(P>0.05)。QTd、QTcd≥90ms者MVA事件明显高于<90ms者(70.6%vs10.2%,P<0.01),溶栓再通组MVA事件与溶栓未通组比较趋于减少(11%vs28%)。结论:AMI后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以缩短心室复极的QTd,从而可能减少AMI后早期MVA的发生;无效的溶栓治疗对AMI近期预后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18.
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病变对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QTc离散度(QTcd)与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28例冠脉正常和57例冠心病患者12导联心电图的QTcd。结果示:冠心病组QTcd较冠脉正常组显著增大(46.7±12.6msvs26.3±10.9ms,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QTcd明显大于稳定型心绞痛者(54.6±13.7msvs42.3±14.1ms,P<0.05);双支病变与单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与双支病变相比,QTcd均有显著增大(48.7±13.2msvs35.7±11.9ms及59.6±15.1msvs48.7±13.2ms,P均<0.05)。提示心肌缺血是引起冠心病患者QTcd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QTcd的变化对于判断心肌缺血和冠脉病变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的QTc离散度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分析109例经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证实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QTc离散度(QTcd),以41例临床疑有冠心病而冠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结果显示:冠心病各组QTc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62.29±22.19ms、73.44±23.77ms、100.00±20.19msvs35.19±14.18ms),P均<0.001。陈旧性心肌梗塞组的QTcd明显大于心绞痛组(73.44±23.77msvs62.29±22.19ms),P<0.05;陈旧性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组QTcd显著大于陈旧性心肌梗塞组(100.00±20.19msvs73.44±23.77ms),P<0.001。前壁与下壁心肌梗塞患者QTc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73.50±24.34msvs73.33±23.87ms,P>0.05)。冠脉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者QTcd(分别为76.18±24.25ms、78.00±28.58ms和80.21±25.14m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心肌复极存在明显差异,陈旧性心肌梗塞伴室壁瘤形成者QTcd增大最显著,QTcd与梗塞部位及冠脉病变支数无关。  相似文献   

20.
正常成人QTmax,QTmin在十二导心电图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找出正常成人最大QT间期(QTmax)和最小QT间期(QTmin)在十二导心电图的分布规律,提高QT离散度的敏感性。方法 在582例正常成人进行十二导心电图同步记录检查,找出QTmax和QTmin在各导联的数量和在十二导心电图中的分布规律,统计各导联缺失和不同导联组合缺失时的QT离散度均值,观察其对QTd的影响。结果 582例心电图平均QTd35.3±9.5ms,各导联QT间期均值avL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