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术后腹胀是外科病人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部呈膨胀状态、肠充气、肠蠕动减弱或消失等,严重持续者多伴有呕吐及呼吸困难以致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因此分析病人术后腹胀的原因,针对相关因素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胃管、营养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重症监护室胃癌术后128例患者中9例计划外拔管进行原因分析。结果拔管的原因有:老年患者健康宣教不到位,导管固定不当,患者感觉不舒适,高龄患者及出现谵妄患者拔管比例高,患者不慎拔出。护理对策: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改进导管固定方法、确保良好的睡眠、正确评估患者意识状态、适当有效约束双上肢。结论经上述护理措施的实施避免了脱管再次发生,有效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3.
4.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心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因其不开胸、损伤小、恢复快、效果明显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其并发症发生率并不低.拔管反应(SPS)就是常见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拔管反应发生几率的差异及处理方法对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分别选择172例行CAG术与234例行PCI术的冠心病人,其中CAG组术后立即拔除鞘管,PCI组术后4h拔除鞘管,将病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172例CAG病人)、B组(121例PCI病人)拔管时不予任何麻醉剂,C组(113例PCI病人)拔管时予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观察三组病人发生拔管反应的几率.结果CAG组拔管反应发生几率明显小于PCI组(P〈0.05),非麻醉组PCI病人拔管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利多卡因麻醉组(P〈0.05)结论CAG术后拔管无需常规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PCI术后拔管宜采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以减少拔管反应。 相似文献
6.
7.
8.
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时常需由股动脉穿刺并插入血管鞘管,但在术后拔管时,常由于病人局部疼痛、情绪紧张等而发生迷走反射[1],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恶心、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时如不及时处理可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拔管时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2年7月至2000年8月共行冠脉造影术212例,发生迷走反射2例,占0.94%;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156例,发生迷走反射12例,占7.6%,这14例病人中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52岁。1.2 拔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拔管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收治行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术后采用直接拔鞘方法 ,研究组拔鞘之前行局部麻醉,观察两组拔管综合症发生情况以及处理措施。结果 24例患者出现拔管慢率反应,17例患者出现拔管快率反应,研究组拔管慢率反应和拔管快率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拔管快率反应原因中血容量不足所占比例最大,22例采用药物治疗恢复,12例采用介入治疗恢复,5例采用冠脉搭桥术恢复。结论拔管反应可分为拔管快率反应和拔管慢率反应,拔管快率反应多因血量不足所引发,及时采用积极的药物或介入处理治疗,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少和避免PTCA术后拔管综合征的发生率。方法:对62例PTCA患者(观察组)采取拔管前补充血容量、调整Bp、HR,局部镇痛后拔管;对照组62例拔管前常规注射利多卡因100mg后拔管。测量两组患者拔管前后的血压、心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拔管前后血压、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拔管前后血压、心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结论:结果提示拔管前补充血容量、提高心率,分散病人注意力,改进镇痛方法可避免拔管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研究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应该给予的健康教育,以降低其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随着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冠脉介入诊疗(PCI)已成为国内外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但介入诊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再加上血管鞘与抗凝剂的应用、术后患肢制动、观察不细致,易出现出血并发症。2001年4月~2004年8月我科共进行冠脉介入诊疗309例,出现12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9%。本文针对出血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处理方法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近几年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冠状动脉造影和PTCA术以其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特点,已成为诊断、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并迅速开展起来。2001~2005年,我科做此手术128例,现将术后配合拔管护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手术病人128例,其中冠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心血管介入诊疗术的广泛开展,有关术后动脉鞘管拔管(简称拔管 )的并发症应引起临床重视。现对我院自2002年 10月至 2003年 12月完成的 168例经动脉途径心血管介入诊疗术后拔管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68例患者中,男 97例,女 71例;年龄1~78岁,平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介入术后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方法通过对58例反射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患者进行观察,了解本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和预防及处理方法.结果全部患者经过及时补液、输血、升压及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结论及时观察、发现、及早处理是心血管病介入术致急性低血压并发症护理的正确原则. 相似文献
17.
由于介入诊治心脏病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介入治疗后有部分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尿潴留,我们对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5年11月~2006年11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并发急性低血压的特点与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出血急性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这等并发症的及预防与急救进行探讨。方法:总结我院1996年10月-2000年10月进行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急性低血压的特点与急救措施,结果:8例病人经积极抢求在30-90min内血压、心率等重要生命体征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后出现的急性代血压并发症发生迅速,后果严重危险,急救处理主要为快速、大量补液,尤其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患者,必要时再应用阿托品和多巴胺升压与提高心率。同时应注意避免可引发急症的诱因。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过护理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应用护理程序对55例冠状动脉介入患者(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与38例实施常规护理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对照组)比较,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急性血管闭塞、血管再狭窄、穿刺部位渗血、出血、肾功能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护理干预对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