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建立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细胞的克隆细胞系,研究其核型和DNA链断裂修复能力.方法:1.5 Gy α-粒子照射的BEP2D细胞传35代后接种裸鼠成瘤,取出瘤细胞进行亚克隆,挑出单个克隆扩大培养,G带显示分析细胞核型,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检测DNA双链断裂.结果:亚克隆了5个恶性转化细胞系(RP35T-1,-2,-4,-5,-6),核型基本与BEP2D细胞相近,但有着不同的染色体缺失,其中2株细胞(RP35T-2和RP35T-4)多倍体高达40%,明显高于BEP2D细胞.恶性转化细胞RP35T-1和RP35T-4的DNA双链断裂重接修复缺陷.结论:建立了α-粒子诱发人BEP2D恶性转化细胞的克隆细胞系,DNA链断裂修复缺陷可能是α-粒子致癌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α粒子照射诱发 BEP2D细胞恶性转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葛世丽  楼铁柱  项晓琼  陈伟  吴德昌 《癌症》2001,20(9):901-905
目的:建立α粒子照射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模型。方法:α粒子照射永生化BEP2D细胞,通过细胞传代培养,最终经裸鼠成瘤实验,病理切片鉴定,瘤组织培养获取肿瘤细胞系,角蛋白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鉴定细胞上皮来源。结果:(1)α粒子照射BEP2D细胞后,培养35代,54代细胞接种裸鼠成瘤,照后20代BEP2D细胞及未照射永生化BEP2D细胞接种鼠不成瘤;(2)瘤体病理切片鉴定为鳞状上皮癌;(3)瘤组织培养得到肿瘤细胞系2个,角蛋白多抗免疫组化实验,细胞胞浆强阳性,证实为上皮来源。结论:1.5Gyα粒子照射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成功建立α粒子照射诱发肺癌的细胞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α粒子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过程中细胞内主要抗氧化蛋白的表达和活性氧(ROS)水平以及DNA双链断裂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BEP2D细胞、RH22细胞和BERP35T-1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抗氧化蛋白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s)以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锰-SOD(Mn-SOD)的表达;采用SOD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总SOD(T-SOD)、Cu/Zn-SOD和Mn-SOD酶活力;荧光探针标记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基础H_2O_2和O_2~(?)水平;中性彗星电泳法检测细胞内DNA双链断裂水平。结果:与BEP2D细胞相比,RH22和BERP35T-1细胞内抗氧化蛋白CAT和GPX1表达下调(P〈0.05或P〈0.01),GPX3、Cu/Zn-SOD和Mn-SOD表达增强(P〈0.05或P〈0.01);且T-SOD、Cu/Zn-SOD和Mn-SOD活力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RH22和BERP35T-1细胞内基础O_2~(?)水平低于BEP2D细胞,基础H_2O_2和DNA双链断裂水平则高于BEP2D细胞(P〈0.05)。结论:细胞内氧化/抗氧化失衡形成氧化压力,促进DNA氧化损伤和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是α粒子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观察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P2D细胞转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细胞转化过程中,双链断裂修复基因XRCC5发生碱基突变,改变从转化早期过程就持续存在;而p16基因exon2和hMSH2基因exon12未见变化.结论:XRCC5基因在α粒子照射后早期发生突变,使细胞丧失修复双链断裂损伤的能力,是α粒子诱发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过程中的启动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的文库.方法:抑制消减杂交法(SSH).结果:建立了3个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其中,A差减文库(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的cDNA为tester,α粒子照射BEP2D细胞后35代恶性转化细胞R15Hp35的cDNA为driver)有416个克隆,B差减文库(α粒子照射BEP2D细胞后20代转化细胞R15Hp20的cDNA为tester,BEP2D和R15Hp35细胞的cDNA混合后为driver) 有301个克隆,C差减文库(R15Hp35细胞的cDNA为tester,BEP2D细胞的cDNA为driver)有586个克隆.,对文库中70个cDNA克隆单向测序后发现:61个cDNA为己知基因,9个cDNA在GenBank中无法查到对应的同源序列,可能代表了新基因.结论:3个差减文库的cDNA可能代表了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基因,此为进一步研究α粒子诱导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DNA修复系统在细胞基因组完整性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探讨α粒子辐射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癌变的DNA修复基因表达谱变化。 材料与方法 :采用Cy5和Cy3分别标记的癌变细胞BERP35T4和亲本细胞BEP2D的cDNA探针与DNA修复基因cDNA微矩阵杂交、ScanArray3000扫描仪扫描和ImaGene3.0软件分析比较基因表达差异。 结果 :分析比较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癌变前(BEP2D)和后(BERP35T4)126个DNA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谱 ,发现细胞癌变后有10个修复基因的表达降低 ,这些基因分别参与DNA链断裂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碱基切除修复反应 ,3个基因(DNA_PKcs、SMUG和RAD18)表达上调。结论 :细胞DNA修复表达改变是辐射诱发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中DNA修复基因DNA-PK的结构和表达变化.方法:用Northern blot杂交检测基因转录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基因编码序列结构变化.结果:癌变细胞中DNA修复基因Ku70(XRCC-6)的编码碱基发生突变,第1 148~1 153位点由AGGATC突变为GAGTAC,致使编码的氨基酸由RI变为EY;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DNA修复基因DNA-PKcs(XRCC-7)的表达发生改变,在恶性转化早期即α-粒子照射后第21代就已被抑制,但发生癌变(第35代)后,部分细胞克隆的该基因表达又重新上调.结论:DNA修复基因DNA-PK的结构和表达的变化,导致细胞DNA修复能力缺陷,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是α-粒子癌变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和α粒子辐射诱发BEP2D细胞后形成的恶性转化细胞(R15Hp35T-2)中60个肺癌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方法:首先搜集了60个肺癌相关的基因,经扩增和纯化后,用Cartesian PixSys550 cDNA Microarray点样仪将60个肺癌相关基因以微阵列形式点布于醛基化的玻璃片上。然后提取BEP2D细胞和R15Hp35T-2细胞的RNA,经长片段反转录和线性扩增标记成荧光探针后与微阵列中的cDNA进行杂交。结果:与BEP2D细胞相比,R15Hp35T-2细胞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27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7个。大部分抑癌基因的mRNA丰度在2种细胞中表达相似;而大多数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类基因的mRNA丰度在R15Hp35T-2细胞中高表达。结论:在辐射诱发的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中,癌基因及生长因子类基因可能共同促进了细胞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在BEP2D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TGF-β1对Smad7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背景与目的:细胞逃避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对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是许多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Smad7是TGF-β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型Smads,它可阻断TGF-β信号在胞浆内的传导,其紊乱是TGF-β信号转导通路紊乱的机制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Smad7基因表达是否发生紊乱,TGF-β1对Smad7基因的调控功能有无发生变化,以探索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原因.方法:培养BEP2D细胞及BERP35T-2细胞,于收获前60min和90min加入不同剂量的TGF-β1,提取细胞总RNA,分别以未加TGF-β1的细胞组作为对照,用Northernblot杂交比较两组细胞Smad7mRNA表达的差异以及细胞对TGF-β1细胞因子刺激的反应性.同时提取BEP2D及BERP35T-2细胞蛋白,用Westernblot方法比较两组细胞内源性TGF-β1表达的差异.结果:Smad7mRNA表达水平恶性转化细胞高于永生化细胞;加了TGF-β1细胞因子后,BEP2D细胞Smad7mRNA表达增高,BERP35T-2细胞表达水平改变不明显.而内源性TGF-β1的表达水平,BERP35T-2细胞稍高于BEP2D细胞.结论:Smad7在辐射致肺癌细胞系中的过表达及对TGF-β1应答的降低可能是辐射诱发肺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P2D恶性转化过程中pl6基因甲基化改变以及pl6基因mRNA转录情况。方法 选取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P2D及其经α粒子照射20周(R-20)、21周(R-21)、35周(T-35)和54周(T-54)的BEP2D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其中R-20、R-21末发生恶性转化,而T-35、T-54已发生恶性转化).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各细胞株中pl6基因的甲基化改变情况,再运用半定量反转录PCR(retro-translation PCR,RT-PCR)检测pl6基因mRNA在各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正常BEP2D细胞株pl6基因未发生甲基化,而R-20、R-21、T-35和T-54细胞的pl6基因均发生了甲基化改变。②与正常BEP2D细胞相比,R-20、R-21、T-35和T-54细胞p16基因mRNA转录水平均降低。结论 pl6基因甲基化改变发生在肺癌形成的早期阶段。p16基因甲基化可导致p16基因mRNA转录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和其α粒子诱发的癌变细胞系BERP35T1和BERP35T4的纺锤体检测点功能,探讨纺锤体检测机制变化在辐射致癌中的作用。方法:用噻氨酯哒唑药物破坏细胞的微管结构,导致纺锤体形成受阻,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有丝分裂细胞。结果:本实验观察的辐射诱发癌变细胞系中有的染色体数目相对稳定,有的不稳定,其中表现为多倍体细胞比例增高。通过分析纺锤体检测点机制,发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多倍体)比例高的癌变细胞BERP35T4(40%)在噻氨酯哒唑药物作用后12—24h,有丝分裂指数(MI)明显低于亲本BEP2D细胞和另一癌变细胞系BERP35T1,后二者细胞的多倍体率较低(5%)。结论:纺锤体检测点机制异常与α粒子照射诱发恶性转化细胞BERP35T4的染色体不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细胞内活性氧及其 DNA损伤产物在启动细胞癌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朱茂祥  杨陟华  龚诒芬  陆颖  曹珍山 《癌症》2001,20(10):1024-1028
目的:研究辐射(^60Coγ射线照射)和化学致癌物4-甲基亚硝胺-1-(3-吡啶基)-1-丁酮[4-(methylnirosamino)-1-(3-pyridyl)-1-butanone,NNK]诱发细胞(BEP2D)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DNA氧化损伤及其在启动细胞癌变中的作用。方法:细胞内H2O2和O2^-分别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和氢化乙锭(HE)标记,用流式细胞法测定荧光产物2′,7′-二氯荧光黄(DCF)和溴乙锭(EB)荧光强度;8-羟基脱氧鸟嘌呤(8-hydroxydeoxygunosine,OH8dG)含量用高压液相色谱结合电化学方法(HPLC-ECD)测定;用脂质体包埋法将目标DNA(来自NNK处理和^60Coγ射线照射的BEP2D细胞)转染到受体细胞(C3H10T1/2)中,并用G418筛选阳性克隆细胞;用半固体琼脂试验检测细胞转化能力;用裸鼠成瘤试验鉴定细胞恶性转化。结果:NNK和^60Coγ射线可诱发BEP2D细胞内ROS水平及OH8dG含量显著增高,并显示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NNK处理和^60Coγ射线照射的BEP2D细胞DNA分别转染到C3H10T1/2受体细胞后,细胞出现转化特性,裸鼠成瘤试验为阳性。结论:辐射和化学致癌物诱发细胞产生的ROS增高及其对DNA的氧化损伤可能启动了细胞癌变。  相似文献   

13.
葛世丽  李刚  陈伟  楼铁柱  吴德昌 《癌症》2001,20(1):12-17
目的:采用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方法,分析永生化BEP2D细胞及α粒子诱发恶性转化BEP2D细胞的基因表达。方法:细胞培养,收获永生化BEP2D细胞及α粒子诱发恶性转化BEP2D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分离mRNA,合成生物素标记的双链cDNA;采用SAGE方法获取标签序列,结合UniGene文库分析标签代表的转录本,最终通过SAGE软件分析标签丰度,比较两组细胞基因表达差异。选取SAGE实验得到的在两组细胞中表达的已知基因Smad7和CCR11,以RT-PCR方法制备探针,用两组细胞等量总RNA为样本,做Northernblot杂交。结果:建立了2个独立的SAGE文库。一个是1.5Gyα粒子照射诱发恶性转化BGEP2D细胞的SAGE文库,一个是永生化BEP2D细胞SAGE文库。从2具文库中分别挑取克隆53个、50个,进行测序,测序一共得到总标签2331个,代表单一转录本252个,有70%的SAGE标签可找到与之一一对应的基因,有84个核糖体蛋白基因,约占33%;有12个转录本(4.8%)找不到与之理想匹配的已知基因;2个SAGE文库间,大多数基因表达丰度相近,对2个SAGE文库进行比较发现有在永生化细胞中高表达的基因,也有在恶转细胞中高表达的基因。Northernblot杂交证实SAGE方法得到的TGF-β诱导的Smad7基因在恶转BEP2D细胞中表达略高,化学激活物受体CCR11基因在永生化BEP2D细胞高表达。结论:(1)现有SAGE结果给出两组细胞基因表达丰度及表达差异的趋势。(2)SAGE方法结合Northernblot杂交,证实TGF-βr诱导的Smad7基因在恶转BEP2D细胞中表达略高,化学激活物受体CCR11基因在永生化BEP2D细胞高表达,提示Smad7基因在恶转BEP2D细胞中表达略高,化学激活物受体CCR11基因在永生化BEP2D细胞高表达。结论:(1)现有SAGE结果给出两组细胞基因表达丰度及表达差异的趋势。(2)SAGE方法结合Northernblot杂交,证实TGF-β诱导的Smad7基因在恶转BEP2D细胞中表达略高,化学激活物受体CCR11基因在永生化BEP2D细胞高表达,提示Smad7基因参与细胞恶转,CCR11基因对维持细胞正常生长有作用。(3)SAGE方法同时定量比较两组或两组以上mRNA间基因表达水平,简便、快捷,尤其适于筛查已知基因的新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 cysteine,NAC)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辐射致癌模型BERP35T-1细胞DNA氧化损伤和存活率的影响.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RH22和BERP35T-1,以及用不同浓度NAC(0~2mmol/L)作用BERP35T-1 48 h后,细胞内DNA双链断裂产物γH2AX的表达水平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1 mmol/L NAC作用BERP35T-1不同时间(0~48 h)后细胞内DNA氧化损伤产物8-OH-dG的表达水平;DCFH-DA荧光探针标记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1mmol/L NAC作用BERP35T-1 48 h后细胞内活性氧(active oxygen radicals,ROS)水平变化;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D法检测空白对照 组、药物组(1 mmol/L NAC作用48 h)、照射组(2Gyγ射线照射)和联合作用组(1mmol/L NAC预处理48 h后+2 Gyγ射线照射)BERP35T-1细胞的存活率差异.结果:与BEP2D细胞相比,RH22和BERP35T-1细胞中γ H2AX表达增强(P<0.01); BERP35T-1较RH22中γH2AX表达增强(P<0.01);1~2 mmol/LNAC作用BERP35T-1细胞48 h后,细胞中γ H2AX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P<0.01;1mmol/L NAC作用BERP35T-1细胞24~48 h可显著下调细胞内8-OH-dG的表达(P<0.05或P<0.01);1mmol/L NAC作用BERP35T-1细胞48h后,细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药物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ERP35T-1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联合作用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BERP35T-1细胞存活率增高(P<0.05).结论:抗氧化剂NAC可能通过提高恶性转化细胞BERP35T-1的抗氧化能力,降低细胞内ROS和DNA氧化损伤水平,促进基因组稳定性,部分逆转BERP35T-1细胞的恶性表型,并降低其辐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卷烟烟气(cigarette smoke condense,CSC)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发生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谱变化.材料与方法:用CSC对不同代龄的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进行染毒,用软琼脂克隆及流式细胞术对染毒细胞的恶性转化性状进行检测,分离培养已发生恶性转化的软琼脂克隆细胞.分别提取不同代龄染毒细胞的总RNA,选用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Sentrix(R)Human-6 Expression Bead Chip,通过芯片的杂交、清洗及扫描,对染毒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用CSC对BEP2D细胞染毒后,从第30代细胞(P30)开始,细胞获得了锚着独立生长特性,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P40细胞出现多倍体.我们从软琼脂克隆中分离出具有恶性转化特性的细胞C2,与烟气溶剂对照细胞相比,染毒后细胞P10、P20、P30、P40及C2中均表达下调的基因有269个,表达上调的基因有63个,这些基因的改变发生在CSC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的早期阶段.与癌启动相关.CSC染毒后,P10、P20表达没有变化,而在P30、P40及C2中发生表达下调的基因有316个,表达上调的基因有147个,这些基因的改变发生在CSC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的中期,与癌促进相关.结论:从CSC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一批与癌症的启动及发展阶段相关的基因,为深入了解吸烟致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为制备吸烟致肺癌相关基因的检测芯片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 cysteine,NAC)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辐射致癌模型BERP35T-1细胞DNA氧化损伤和存活率的影响。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RH22和BERP35T-1,以及用不同浓度NAC(0~2mmol/L)作用BERP35T-1 48 h后,细胞内DNA双链断裂产物γH2AX的表达水平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1 mmol/L NAC作用BERP35T-1不同时间(0~48 h)后细胞内DNA氧化损伤产物8-OH-dG的表达水平;DCFH-DA荧光探针标记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1mmol/L NAC作用BERP35T-1 48 h后细胞内活性氧(active oxygen radicals,ROS)水平变化;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药物组(1 mmol/L NAC作用48 h)、照射组(2 Gyγ射线照射)和联合作用组(1 mmol/L NAC预处理48 h后+2 Gyγ射线照射)BERP35T-1细胞的存活率差异。结果:与BEP2D细胞相比,RH22和BERP35T-1细胞中γH2AX表达增强(P0.01);BERP35T-1较RH22中γH2AX表达增强(P0.01);1~2 mmol/LNAC作用BERP35T-1细胞48 h后,细胞中γH2AX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P0.01);1 mmol/L NAC作用BERP35T-1细胞24~48 h可显著下调细胞内8-OH-dG的表达(P0.05或P0.01);1 mmo1/L NAC作用BERP35T-1细胞48 h后,细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药物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ERP35T-1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联合作用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BERP35T-1细胞存活率增高(P0.05)。结论:抗氧化剂NAC可能通过提高恶性转化细胞BERP35T-1的抗氧化能力,降低细胞内ROS和DNA氧化损伤水平,促进基因组稳定性,部分逆转BERP35T-1细胞的恶性表型,并降低其辐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氡及其子体诱发细胞转化的模型 ,模拟氡致肺癌的过程。方法 利用2 3 8PuO2 释放的α粒子 ,照射体外培养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P2D ,诱发转化。结果  1.5Gy单次照射的R15H细胞在连续培养 2 2周后获得了转化 ,转化细胞逐步发生生长动力学和形态学的改变 ,生长失去接触抑制 ,ConA凝集现象明显 ,获得对血清诱导末端分化的抗性和锚着独立性生长能力 ,与对照细胞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强。结论 从BEP2D到α粒子转化的R15H细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体内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可以为深入了解肺支气管肿瘤发生多阶段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机理提供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8.
在BEP2D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TGF—β1对Smad7事件的调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uo YY  Zhang KT  Li BY  Duan RF  Fan BX  Xiang XQ  Hu YC  Xie L  Wu DC 《癌症》2002,21(2):117-121
背景与目的:细胞逃避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对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是许多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Smad7是TGF-β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型Smads,它可阻断TGF-β信号在胞浆内的传导,其紊乱是TGF-β信号转导通路紊乱的机制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Smad7基因表达是否发生紊乱,TGF-β1对Smad7基因的调控功能有无发生变化,以探索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原因。方法:培养BEP2D细胞及BERP35T-2细胞,于收获前60min和90min加入不同剂量的TGF-β1,提取细胞总RNA,分别以未加TGF-β1的细胞组作为对照,用Northern blot杂交比较两组细胞Smad7 mRNA表达的差异以及细胞对TGF-β1细胞因子刺激的反应性。同时提取BEP2D及BERP35T-2细胞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比较两组细胞内源性TGF-β1表达的差异。结果:Smad7 mRNA表达水平恶性转化细胞高于永生化细胞;加了TGF-β1细胞因子后,BEP2D细胞Smad7 mRNA表达增高,BERP35T-2细胞表达水平改变不明显。而内源性TGF-β1的表达水平,BERP35T-2细胞稍高于BEP2D细胞。结论:Smad7在辐射致肺癌细胞系中的过表达及对TGF-)1应答的降低可能是辐射诱发肺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辐射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转化过程中肺癌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用Cartesian PixSys5500cDNA Microarray点样仪将60个肺癌相关基因以微阵列形式点布于醛基化的玻璃片上。提取α离子辐射前BEP2D细胞(原代)和α粒子辐射后20代、35代细胞总RNA,经长片段反转录和线性扩增标记成荧光探针后与微阵列中cDNA进行杂交。结果:原代细胞中检测到40个基因表达;20代检测到47个基因表达;35代检测到20个基因表达。所检测的基因中,抑癌基因的mRNA丰度的原代和20代后细胞中急剧下降;大多数癌基因的表达丰度在20代以后细胞中仅轻微下降;生长因子类基因大都在20代细胞表达。结论:在辐射诱发的人支气管上皮转化细胞中,抑癌基因的失活可能与细胞恶化有关,癌基因及生长因子类基因可能促进了细胞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非整倍体与肿瘤形成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整倍体与肿瘤细胞致瘤性的关系。方法:C3和C5细胞系是来自于同一淋巴瘤细胞系的两个亚克隆,采用CCK-8检测2个淋巴瘤细胞系C3和C5的增殖能力;应用常规染色体分析法检测这些细胞系的核型;采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这些细胞系的体外致瘤能力;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这些细胞系的侵袭转移能力;通过小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这些细胞系的体内致瘤能力。结果:两个细胞系中C3增殖能力强于C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细胞系都是非整倍体核型,细胞系C3的众数范围是38~78,C5的众数范围是28~50,C3细胞系中亚二倍体、二倍体和超二倍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0.33%、8.47%和71.2%,C5细胞系中亚二倍体、二倍体和超二倍体所占比例分别为11.11%、86.42%和2.47%。C3和C5细胞系的非整倍体细胞比例分别为95.73%和13.58%。C3细胞系可以在软琼脂中形成克隆,而C5细胞系未能形成克隆。在体外,C3细胞系的侵袭转移能力强于C5细胞系。体内致瘤实验结果表明,C3细胞系恶性程度较高,体内致瘤能力明显强于C5细胞系,C3细胞系在体内的转移灶较多,在肝脏和肾脏均有转移灶点,而C5细胞系只在肾脏出现转移灶点。结论:非整倍体与肿瘤细胞致瘤性之间存在相关性,非整倍体对细胞的恶性转化及肿瘤发生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