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偏瘫痉挛状态的评价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偏瘫病人表现为一种肌张力增高,肌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这主要是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所造成的。本文就偏瘫病人肌痉挛的评价与治疗进行一些探讨。 1 肌力低下与肌痉挛偏瘫病人多数自我感觉偏侧肢体无力。但肌力测试用于评价偏瘫的功能障碍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3.
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肌张力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玉敏  郭广芹 《现代康复》2001,5(11):133-133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的康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脑血管病所致的肢体偏瘫及肌肉痉挛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是康复医疗的重点与难点。作者观察了48例有痉挛状态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情况。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42例,女性6例;年龄60~69岁33例,70~79岁14例,80岁以上1例。全部病例经CT扫描确诊。其中脑梗塞38例,脑出血10例。按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并对康复前后的积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12 病程与痉挛状态发病后1个月内出现者16例(333%),1~3个月出现者24例(500%),半年内出现者8例(167%)。运动功能按Brunnstrom分级处…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与步行速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与步行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 3 5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用改良Ashworth法评定下肢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的痉挛程度 ;测定步行速度、步距和步频 ;分析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痉挛与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之间的相关性 ,以及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下肢痉挛因素。结果患者在自由步行时的步行速度与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痉挛呈中度负相关 (r =-0 .43 2 ,P <0 .0 5 ;r =-0 .44 8,P <0 .0 5 ) ,其中膝伸肌痉挛仅与步频呈中度负相关 (r =-0 .415 ,P <0 .0 5 ) ,而足跖屈肌痉挛与步距和步频呈中度负相关 (r =-0 .41,P <0 .0 5 ;r =-0 .3 3 5 ,P <0 .0 5 )。最大步行速度时的步长和步频与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痉挛之间无相关性 (r =-0 .118— 0 .3 0 7,P >0 .0 5 )。决定自由步行速度、步长的下肢痉挛因素是足跖屈肌痉挛 (分别为R2 =0 .2 0 ,P <0 .0 1;R2 =0 .168,P <0 .0 5 ) ;决定步频的是膝伸肌痉挛 (R2 =0 .172 ,P <0 .0 5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对步行速度的影响力较小 ,在以改善患者步行能力为目的的治疗中 ,应重点关注痉挛以外的其他更重要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6.
抗痉挛模式对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 ,绝大多数患者都伴有肌痉挛 ,并且是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痉挛的抑制和治疗在康复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其方法很多 ,疗效不一。笔者着重探讨了抗痉挛模式对痉挛的抑制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科自 1991年 10月至 1997年 3月收治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 12 0例 ,均经临床及CT确诊为首次发病。符合我国现行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 ,除偏瘫外无明显骨骼、肌肉病变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 60例。两组一般情况见表 1~ 2。表 1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衡性检验 ( x±s)组 别年龄 (岁 )开始时间 (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对100例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包括抗痉挛体位,运动疗法、健康教育,应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患者康复护理前后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康复护理后,患者肌张力有明显降低(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康复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抑制痉挛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目的:探讨抑制痉挛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分为2组均采用运动再学习训练,观察组将抑制痉挛贯穿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整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肢体痉挛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抑制痉挛贯穿康复训练中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和提高整体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9.
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效果。方法对37例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包括运动疗法、抗痉挛体位应用、使用巴氯芬护理、健康教育,应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MAS)和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法(MBI)对患者康复护理前后肌张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康复护理后,患者肌张力较康复护理前有明显降低(P〈0.01),生活自理能力较康复护理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康复治疗护理对偏瘫患者痉挛状态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蔡敏克  马玲  郑跃  王哲伟 《护理与康复》2015,14(11):1054-1057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 Ⅲ期促分离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运动康复疗法的基础上给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利用治疗前后患者的FMA-U评分和治疗后患者的上肢Brunnstrom分期情况来评价患者的分离运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MA-U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 Ⅲ期促分离运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部位及面积与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81例有吞咽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X线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记录异常表现。通过磁共振软件测DWI序列脑梗死的面积及部位;按照VFSS吞咽困难严重程度评分分轻、中、重3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吞咽障碍发生率为66.3%(120/181),其中单侧半球为67.7%(86/127),脑干为79.1%(34/43),小脑梗死未发现吞咽障碍。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关系密切,重度吞咽障碍多见于脑干梗死和大脑大面积梗死患者(P<0.001和0.05);而大脑半球梗死侧别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及梗死面积有关,脑干梗死和大脑大面积梗死患者常合并重度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2.
脑损伤范围和部位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根据CT扫描确定脑损伤的部位及大小,探讨康复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根据病例选择标准,从78例中选出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16~70岁;左侧病变18例,右侧16例,双侧1例(特殊病例);脑血肿19例,脑梗塞或脑实质软化16例。CT检查采用横断面扫描,厚度1cm。采用康复运动及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结果:额顶叶受损主要表现为手的精细运动及踝背屈功能障碍;基底节部分病变累及内囊中部主要表现为手指的精细运动恢复差,Barthel指数均达100分;内囊大部分或完全受累,病变范围43.6±21.3cm3,Barthel指数为69.2±7.3分,Brunnstrom上肢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5例,Ⅴ级1例;手Ⅱ级6例,Ⅲ级4例,Ⅳ级3例;下肢Ⅳ级13例。结论:CT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及大小,有助于判断患者康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A型肉毒毒素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 3 0例 ,随机分为A型肉毒毒素组 (BTXA组 )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及Ashworth分级≥Ⅱ级。BTXA组注射BTXA后进行康复训练 ,对照组仅进行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1周 ,1,2 ,3个月进行Ashworth评测以评价痉挛状态 ,Brunnstrom及Fugl Meyer上肢运动评测以评价运动功能恢复程度 ,功能独立性评测 (FIM )以评价日常生活活动 (ADL)能力。结果 BTXA组的痉挛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Brunnstrom分级提高 (P <0 .0 5 ) ,FIM评分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但其 2个月时的自理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BTXA可缓解偏瘫上肢的痉挛状态 ,辅以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的等级 ,提高上肢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比较电刺激定位技术与经验定位引导肉毒毒素A(BTX-A)注射治疗脑瘫患儿踝跖屈肌群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3例,经验定位组22例。2组接受BTX-A注射后3d,开始进行10d物理治疗,之后改由家长在家治疗。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以下评定:①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②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③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④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D、E项评分;⑤步行速度。结果 2组患儿的PROM、MAS评分、CSS评分、GMFM评分和步行速度,在治疗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ROM、CSS评分在治疗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在治疗后3d、2个月、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M评分在治疗后2个月、3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速度差值在治疗后2个月、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定位技术较经验定位引导BTX-A注射结合物理治疗能更好地缓解脑瘫患儿踝跖屈肌群痉挛,提高患儿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 (LA)对脑梗死康复的影响。方法  7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根据MRI有否LA分为两组 :脑梗死合并LA组 (A组 ) 36例 ,脑梗死不伴LA组 (B组 ) 38例 ,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 8周后评定偏瘫肢体运动功能 ADL能力 步行能力和高级脑机能。结果 康复治疗前长谷川智能评分 ,A组 2 3 .8± 4 .6 ,B组 2 7.3± 4 .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肢体运动功能 ADL能力和步行能力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治疗 8周后A组不能步行从治疗前 75 %下降至治疗后 2 2 % ,独立步行从 0 %提高至 2 5 % ,B组不能步行从 74%下降至 1 3 % ,独立步行从 0 %提高至 40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两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均P <0 .0 5 ,但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ADL积分A组从 31 .6± 1 0 .7提高至 64 .1± 1 6 .8,B组从 32 .3± 1 1 .4提高至 71 .5± 1 8.3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A组的康复效率 (0 .54± 0 .0 8)明显低于B组 (0 .65± 0 .0 9)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结论 LA能够影响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脑损害认知障碍与功能恢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 探讨脑损害后肢体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障碍的恢复是否与认知障碍的程度有关 ,以寻求最佳的认知和运动功能康复方法。方法 采用中文版NCSE评定量表 ,分别评测正常人 2 5例、脑损害患者 2 5例。比较两组分测验得分情况 ,并将NCSE分测验结果与患肢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综合功能ADL(Barthel指数 )的入、出院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 5例脑损害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分测验结果与正常人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ADL恢复与MEM、NAM、CALC、JUD相关 (P <0 .0 5或 0 .0 1) ,功能恢复与COMP、NAM、CONST、MEM、CALC、SIM和总分相关 (P <0 .0 5或 0 .0 1)。结论 NCSE是筛查脑损害认知功能障碍的实用方法 ,其结果与脑损害功能恢复相关 ,可以作为估计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用长谷川式老年人用简易智力表,对53例器质性脑损害的老年人进行测验。结果表明,器质性脑损害对老年人的智力有显著影响。智力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大脑左右半球及病程长短对智力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多发性脑梗塞对智力的影响最明显,脑出血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20.
Cyclic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has been applied to 10 hemiparetic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igns of knee joint spasticity. The programme included 30 minutes of stimulation to the hamstrings followed by another 30 minutes of stimulation to the hamstrings and quadriceps. None of the patients experienced increased spasticity. The reduction in spasticity ranged from none to substantial with some other beneficial side-effects. No conclusions could be drawn as to whether hamstring stimulation is preferred to combined stimulation or to quadriceps stimulation alone. It is suggested that small portable stimulators be introduced for chronic use in spastic patients after an optimum stimulation regimen is individually established for each pat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